“……您可能不知道,他們家有個‘尋味齋’的雅號,燕京的作家們時不時的就會去他們吃飯聚餐,有時候還會招攬很多外地作家。
玉書要是當了編輯的話,組稿不費吹灰之力。”
說到這裡,章德寧停了下來。
楊末沉吟着問道:“這個想法,你之前跟輕泉同志說過沒有?”
章德寧知道楊末一定會問這個問題,她點了點頭,如實說道:“提過。輕泉同志認可了我的想法,前段時間我跟玉書有過簡單的溝通,她對編輯工作是有興趣的。
但這件事肯定要咱們單位出面跟分配辦談,不巧輕泉同志調任,我想着問問您的想法。”
她說完這話,楊末忖度了片刻,說道:“現在我們雜誌的成績蒸蒸日上,稿件越來越多,工作量自然越來越大。玉書同志條件優秀,如果她能來我們這裡,那當然是一件好事。”
聽着楊末的話,章德寧臉色輕鬆起來,“那依您的意見……”
“這件事我來推動吧,你負責跟玉書同志那邊溝通,到時候學校那邊肯定會詢問她的意見。”
“我明白,您放心。”
章德寧說完了正事,本打算離開,卻被楊末叫住,問道:“德寧,《棋聖》這部的準確字數是多少?”
“131246字。”章德寧毫不遲疑的便回答了出來,是經她手編審校對的,又是她特別關注的稿件,所以她對此印象深刻。
聽着章德寧的回答,楊末臉上閃過欣賞之色,又問:“也是一部小長篇了吧?”
章德寧遲疑的點了點頭,文學理論界對於篇幅的區分從來沒有嚴格、統一的標準,尤其是十萬字左右篇幅的,有時候連編輯們都說不準應該是叫長篇還是中篇,大家都是看需要來界定分類。
比如《燕京文學》基本都是發表以中短篇爲主,那麼《棋聖》發到這裡就是中篇。
你要說它是長篇行不行呢?當然行,超過十萬字的叫長篇,誰也挑不出毛病。
可要是跟真正的長篇比,《棋聖》這樣的篇幅明顯太短了,而且從故事結構上來說也確實更接近於中篇的體量。
“我剛剛接到文協那邊的通知,他們最近要評搞一個長篇評獎,向全國各地的文協、文學期刊和出版社發函,請大家推薦優秀的長篇。
函件中明確說明了,字數10萬字以上的爲長篇。
咱們《燕京文學》向來是以發表中短篇爲主,發表過的超過10萬字以上的作品應該不多吧?”
聞言,章德寧想到了最近這段時間文學界一直流傳的消息。
“復刊以來,朝陽這部《棋聖》是我們發表過的唯一一篇超過10萬字的了。”
回答完楊末的問題,章德寧又好奇的問道:“主編,您說的是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創立的那個獎項吧?”
楊末微微頷首,“是。”
“真叫茅盾文學獎嗎?”
“已經開會確定了,定名爲茅盾文學獎。”
章德寧露出驚歎之色,這可是國內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文學獎項啊,而且評的還是長篇。
楊末又說道:“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作品範圍是1977年~1981年之間發表的超過10萬字以上的作品,林朝陽的這部《棋聖》正好符合報名條件,你準備準備資料,回頭我們把它報上去。”
“好!”章德寧高興的應了一聲。
她作爲責編編審的要參與角逐中國文學界首個長篇獎項,這當然是喜事。
下了班之後,章德寧迫不及待的追趕陶玉書的腳步來到華僑公寓。
然後,她進門便看到《當代》的祝昌盛坐在沙發上與林朝陽談笑風生,心中頓時升起一股煩躁來。
回回報喜都要搶別人一頭,人文社真是欺人太甚!
“你怎麼來了?”陶玉書問章德寧。
“明知故問,人家都來了。”
章德寧的話讓陶玉書摸不着頭腦,“什麼意思?”
見陶玉書這個表情,章德寧問:“他不是來跟朝陽說獎項的事嗎?”
“什麼獎項,人家是來跟朝陽談《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
聽到這個話,章德寧這才明白自己誤會了情況,心情愉悅起來,不是搶她報喜功勞的就好。
她臉上綻放出笑容,“《梵高之死》也要出版了?你們家財迷又能收穫一大筆稿費了。”
陶玉書白了她一眼,沒人跟章德寧搶着報喜,她也不着急了,見林朝陽跟祝昌盛說話,她一頭扎進了廚房幫陶玉書幹活,準備在這裡蹭個晚飯。
祝昌盛確實是來跟林朝陽談《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轉眼間這部已經發表了9個多月時間,收穫了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發表的那期《當代》打破了百萬份銷量,影響力更是非同一般。
一部《梵高之死》直接讓原本在中國籍籍無名的西方畫家成了國內家喻戶曉的名字。
不僅如此,前一段時間燕京出版社趁着《梵高之死》引發的這股風潮,直接引進了歐文·斯通爲梵高寫的傳記作品《渴望生活——梵高傳》。
作品上市當月銷量便突破20萬冊,到現在兩個月時間,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30萬冊,按照這個速度,這部傳記作品應該在一兩年之內便可以突破100萬冊的銷量。
對於一部傳記作品來說,尤其是傳記的主角一年前在國內還沒有多大的名氣,能取得這樣的銷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奇蹟。
而創造這樣一個奇蹟銷量的背後,最大的原因既不是主角梵高的傳奇經歷,也不是傳記作者歐文·斯通的出衆才華,而是《梵高之死》這部廣受國人歡迎的長篇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就好像後世那些暢銷、動漫會有同人作品一樣,《渴望生活——梵高傳》也享受到了類似於原著對同人文的加持,銷量一飛沖天。
年初《梵高之死》在《當代》發表是以專號的形式,本來《當代》編輯部是沒打算這麼快出版《梵高之死》的。
畢竟專號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跟單獨出版劃上等號的,讀者買了專號,短期內再次購買圖書的慾望並不強烈。
可現在看到《渴望生活——梵高傳》的銷售成績,編輯部那邊也坐不住了,一部靠着《梵高之死》影響力引進的作品都能賣的這麼好,他們不敢想象出版之後會是個什麼樣的銷量。
反正都發表九個月了,編審校印再折騰一陣,沒有一年也差不多了,夠用了。
因此在社裡領導的授意之下,纔有了祝昌盛今天的登門。
聽祝昌盛說完了他們的出版請求,林朝陽沉吟不語,祝昌盛見狀問道:“朝陽,伱是有什麼顧慮?”
沒什麼顧慮,就是想加錢。
當然了,這話肯定不能直接說,得委婉一點,要不然不符合他的人設。
“《賴子的夏天》今年賣的不錯吧?”林朝陽問。
祝昌盛聽見他這個問題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回答道:“挺好。加印第三次了,銷量已經逼近50萬冊了。”
《賴子的夏天》是去年年末出版的,至今已有10個月時間,取得50萬冊的銷量成績,已然是不俗了。
但跟林朝陽其他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發表在《收穫》上的《父母愛情》跟《賴子的夏天》出版時間幾乎是前後腳,這部之前甚至不是用的“許靈均”這個筆名,到現在大半年的時間也買了近70萬冊。
出版時間最長的《小鞋子》如今總銷量已經達到了135萬冊之多,更別提《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風靡全國的作品,的總銷量已經突破了400萬冊大關。
與這幾部作品比起來,《賴子的夏天》50萬份的銷量遜色了不少。
如果單純以文學界評價和讀者口碑來說,《賴子的夏天》不遜於這其中任何一部作品,甚至是更加出色。
作爲開創了“中國式意識流文學”概念的翹楚之作,《賴子的夏天》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逐漸被文學界所公認。
但問題在於,意識流文學相比一般的現實題材的天生就擁有一定的閱讀門檻,當初發表的時候熱潮滾滾,讀者們雲集景從,還看不出什麼。
等到出版後,需要以區別於雜誌閱讀的精力和金錢來支持這部時,閱讀門檻的侷限性就體現出來了。
“《小鞋子》和《父母愛情》賣的也不少。”林朝陽又說了一句。
祝昌盛看着他的眼神,聯想到林朝陽一貫的風格,心中有所領悟。
“出版的稿費……”只說了幾個字,祝昌盛便觀察到林朝陽的眼神在閃動,看來他猜的沒錯。
“稿費這一塊,你那邊有什麼想法?”祝昌盛問。
林朝陽心中失望,還非得讓我親口說,不厚道。
“我覺得稿費還可以適當的提一提。”
“還提啊?都頂格了。”
“規定是規定,人家出版局又沒說只能給這麼多。”林朝陽辯白道。
見林朝陽態度堅定,祝昌盛臉色愁苦,“這事我做不了主啊!”
“那你回去跟領導商量商量。我的賣的這麼好,多給點稿費不過分吧?”
林朝陽的一向受歡迎,這也是他敢於提出漲稿費的原因,就算人文社不同意這個要求,林朝陽也不愁沒有出版社願意出他的。
這樣想着,祝昌盛無奈的點了點頭,“那我回去問問領導。”
林朝陽調侃道:“你別這麼愁眉苦臉的,搞的好像是我拿你的工資漲稿費一樣。”
聊完了正事,祝昌盛打算告辭,林朝陽卻拉着他留在家裡吃飯。
那邊章德寧見他跟祝昌盛說完了話,才走了過來,“朝陽,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
“什麼好消息?”
“茅盾文學獎要評獎了,我們編輯部打算把你的《棋聖》報上去。”章德寧雀躍的說道。
“哦。”林朝陽點點頭,反應平淡。
“你‘哦’是什麼意思?”章德寧看着他的反應,感覺是被人當頭潑了一盆涼水。
“就是知道了的意思。”
章德寧瞪了他一眼,“這可是國內第一個長篇的評選,而且還是以茅盾先生命名的獎項,你就不激動?”
“這獎項都傳半年了,誰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