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筠他們的住房,離文樂的靈山小區不遠。這裡本就靠着靈山,下面是靈湖,四面都用白汗玉砌成的古老花欄杆,加上古色古香的古建築,本就是燕京的風景區。前面不遠處又是燕京[***]廣場,以及古宮等名勝之地,所以,到這裡遊玩的人特別的多。沈華筠跟父學過攝影,以她的眼光看,這裡要是弄一個影樓,生意肯定會好。而靈山小區外租的房子,有許多都還在搞一次姓拍攝的照相館,已經落後於南方的影樓了。
她是閒着無聊,就帶着孩子,經常來這裡玩。反正,文樂家對外出租的這些店面,都有外走廊裡相連,她用推車帶着孩子,又不會雨淋曰曬。時間久了,還真跟一家開照相館的人聊熟悉了,聽他們的意思是想轉行,可又捨不得這店面。雙方天天沒事就湊在一起閒聊,聊着聊着,他們就鼓勵沈華筠接下這店面,說這裡搞相館是絕對的好地方。沈華筠是耳根子皮軟,七說八說就頂下了這個店面,每月房租一千元,也不算是太貴。
由於,燕京其他地方大影樓多的是,所以,她連彩擴設備都不用添置,只需要將二樓裝潢一下,弄上一些服裝,也就可以營業了。開始她因孩子小,不太敢接其他的外景拍攝,都是拍靈山這附近地方的外景,沒想到她咬着牙收的價格,還是比其他影樓便宜,弄得她這裡生意是非常的好。加上她自己長的又漂亮,攝影技術和化妝上都不錯,服務態度又好,生意還慢慢地做開了。這牛刀初試,就償到了甜頭,她的膽子也壯了起來。
三年做下來,她是帶大了孩子,又賺到了鈔票,讓項正把她誇上了天。到了17年,正式派項正入住南非,他捨不得老婆吃苦,就讓她轉掉了店面,送她母子倆回老家生活,也是指望父母們好照顧她們。沈華筠爲了不讓項正擔心,聽從他的安排,回到了老家。想到這三年時間,她賺到20多萬,也很是知足了。再說項正是煙酒不沾,每月工資如數上交。出任南非大使館工作秘書後,補貼會多上一至二倍,經濟上她們不再困難了。
沈華筠帶着兒子回到老家,看到父母的影樓生意不是太好。她就積極地出主意,並主動地擔起了外景拍攝的事,孩子由二個媽媽帶,父親就管家裡的生意。正是她帶來新的經營理念,讓影樓的生意是越來越好。由於,父親與婆婆之間的關係,有一些不清不楚,她媽媽又不表明態度。所以,她是眼不見心不煩,有生意就接,沒生意就跑外面拍攝風景照送展。在攝影業務上,她是鑽研出了一些門道,經常有一些作品,被報刊、雜誌社採用。甚至是被市報編輯稱爲是“青年女攝影家”。
在沈華筠的鏡頭下,家鄉的山山水水,還真是讓她給拍出了名氣。每年從省市報刊等編輯部,都能拿到不薄的稿費。徽慶省電視臺,還做過她一期專訪,使得她在本省的名氣漸漸響亮。沈華筠經常去的地方,就是她爺爺的老家沈村。儘管爺爺奶奶都不在了,但是,那裡的風景實在是太漂亮了。尤其是離村子十多華里的風凰山,更是晴天、雨天、早晨、晚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是天天景色不同,她是經常去那裡抓拍風景。
再說這裡是她們的老家,村子裡大多數人,都是姓沈,也是同宗的親戚。她在沈村是吃住不用愁,村裡的老老少少基本上都熟悉,安全上不存在着問題。然而,正是她認爲不存在安全問題的地方,卻偏偏讓她出了問題,還讓她出了欲罷不能的狀況。這要是在以前,肯定是要被逐出沈家宗族,當成不貞之女處死。當然,現在男女通殲不是罪,也就不算是什麼大事了,充其量被人知道後,讓老人罵一頓罷了。
由於沈村屬於國家級貧困村,用“九山半水半分田,還有山路和莊園。”來形容這裡的情況,是十分的恰當。有一條三公里的小山路,從這裡的山上通往外面,村裡四面是石頭大山,交通狀況改造成本實在是太大。村裡每戶人家,只有簿簿的幾分地,打下的糧食,還不夠自己吃。再就是一些茶園,又因爲山高地寒,每年茶葉生長出的時間長,在外面的茶葉都銷售頭茬後,這裡的茶葉才初吐露新芽,自然是賣不上價錢。所以,縣裡和鎮上根據實際情況,在鎮上劃出土地,動員村裡住戶移民。
這些年,通過縣裡和鎮上的努力,村子裡移民的人,也不在少數。原來有二百多戶的村子,現在只有十多戶人家居住,沈華筠的父母是最早的一批移民。目前村裡大多都是一些老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又或是家庭的其他原因,留守着住在這裡。甚至是鎮裡的養老院,他們都不願意去住,寧願在這裡自力更生,到也是悠閒自樂。
當然,在這些留守戶中,也有個別的人家,是因爲有些擺不上臺面的原因,纔不願意移民到村外去。其中:有一戶人家,只有兄弟二人,屬於是超計劃生育的產物。要是按輩分算起來,他們叫沈華筠姑姑,年齡比沈華筠也小二、三歲。哥哥叫沈源22歲,弟弟叫沈泉20歲,他們的父母共生養了五個孩子。老二、老三都是女孩子,小時候因病沒養下來,大姐外嫁他鄉,這倆弟兄是老四和老五,現在是湊在一起過生活。
沈源曾經當過兵,因爲在部隊裡犯了錯誤,才被提前打發回了老家。兄弟二人都是初中畢業,在村裡人都移民後,他們在這裡以打獵爲生,種上大家不種的一些田地,也不至於餓肚子。說起來這對兄弟,不算是好吃懶做之人,主要是哥倆的脾氣不太好,很容易跟人爭吵打架。又不會料理家庭,有錢就大吃大喝,沒有錢就鹹菜下飯,餘不下錢來。鎮裡動員他倆移民,他們便提出要房子、工作等難題,弄得鎮裡的人,對他們是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