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城大道絕對是現在的薊城的一大景觀,原本這條道路自東城門處一直延伸到薊城王宮,數里長的街道被修得筆直,一進城門,便能看到遠處巍峨的大漢王宮,而自薊城改擴建工程開始之後,最先動工的便是這條大道,由於城市的擴大,這條道路現在被延伸了近一半,寬度也比原來拓展了一倍。中間是寬闊的主道,足足可以容納四架馬車並駕齊驅,不過因爲王上的建議,這條主道被用黃色的塗料自中間一分爲二,不管那個方向之上,一律只許靠右行駛。起初薊城人對這個規定大惑不解,心中只道咱們這位大王也管得太寬了,居然走路靠那邊也要規定,不過在規定實施了數月之後,人們才恍然大悟,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居然讓這條大道的通行變得順暢了許多。
這條被高遠命名爲漢道的大路,原本就是薊城最爲繁忙的一條道路之一,平素裡車水馬龍,經常擠得水泄不通,但現在,基本上看不見這種場面了。
主道的兩邊,一排排數米高的四季長青樹枝葉繁茂,冠蓋如雲,磚砌的花壇裡,一些花期較早的品種已經迎着朝日綻開了笑臉,片片青草之間,點綴着星星點點的花兒,花壇之後,便是一排排的商家店鋪了。
重建之初,漢道被作爲重點重建對象,所有的房屋都被拆毀重新建造成了統一的規格。清一色的三層樓房猶如兩支整齊的軍隊一般,肅立在漢道的兩側。這兩排房屋與中間的漢道一齊,也是大漢王朝在建築之上最新技術的應用。拋棄了以前的木石結構,而全部改做了鋼筋水泥結構。
郭荃在建設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過程之中,發明了水泥的應用,這種硬化路面的產物的發明,使得他在修建道路的硬化之上的成本大大降低,以前想將路面修得堅固不懼雨雪,成本之高昂是最讓郭荃頭痛的事情。水泥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在修築橋樑的時候。一名大匠師提出的將鋼筋與水泥結合起來作爲橋樑的主幹,橋墩等在實踐之中也得到了證明,這使得大漢的在建築史上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而且速度大大加快。
高遠對這項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大爲驚喜。要知道,這兩樣東西完全與他無關,而是工匠們在實踐之中自己發明或者實驗出來的東西。
開發民智,這一直就是高遠想要的東西。
這兩項技術第一時間便被高遠下令應用在漢道及其兩邊的建築之上。
高遠的這個命令,當然不僅僅是爲了擺威風,顯闊氣,要知道,漢道作爲大漢王朝的標誌性建築,爲接下來的推廣這兩項技術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漢道峻工之後,水泥以及水泥框架結構的房屋在薊城迅速被推廣開來。以至於老城外圍的新城建設基本都採取了這兩項新的成果。
薊城的水泥硬化路面,一直都在不停地擴展之中,高遠估計到了今年年底,薊城新老城的路面都將完成路面的硬化,自此將告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冏境。一個乾淨,整潔的大漢首都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對於漢道兩側的商戶來說。今天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日子,因爲三天之前,他們便接到了通知,今天,漢道兩側的所有商戶將暫停營業。一大早起來,商戶們赫然發現,道路的兩旁,全副武裝的青年近衛軍士兵已是如同標槍一般挺立在道路兩側,更讓他們驚訝的是,所有士兵的頭盔之上,都彆着一朵素淨的白花。
自王宮伊始一直延伸到遠方,竟然全都已經被戒嚴了,昔日熱鬧的漢道之上,今日空空如也,慢慢的,商戶的門前開始聚集起來人潮,漢道不許上,但這商戶門前的通道倒不禁人行走,漸漸的,大家終於知道了今天是一個什麼日子。
大漢工部尚書郭荃的靈樞今日回京。
郭荃之於薊城人的存在感實在太弱,倒是前幾天工部的窩案讓薊城人新鮮了一把,大漢自建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公開審判,處決一位高官,史無前例之事,自然讓薊城百姓記得了這位工部左侍郎。
不過工部剛剛出了大案子,這位工部尚書之死,怎麼還得到了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呢?大家在詫異和不解之中,互相詢問,打聽,郭荃的一樁樁事蹟,一點一點的在口耳相傳之,在漢道兩側開始瀰漫開來。
“哦,原來是這樣啊”
“兩條大道都是這位郭尚書修得啊”
“他一直都在工地的最前沿指揮,極少坐在衙門裡啊”
“那說起來,這可是一個好官呢”
安靜的街道兩側開始響起了嗡嗡的議論之聲。
朝陽初升的那一刻,王宮方向響起了悠揚綿長的號角與鐘鼓之聲,一行人自王宮方向緩緩而出,隨着這羣人的行進,漢道兩側的百姓都安靜了下來,因爲走在最前面的,身着王袍,頭戴王冠,雖然他們都不認得,但自然知道這便在大漢之主,漢王高遠。
高遠手裡牽着一個五歲的孩子,孩子看起來有些膽怯,緊緊地抿着嘴,不時擡頭仰望一下那個緊緊牽着自己的高大男人。在他們的身後,是政事堂的議政,再往後,則是各部大員以及在京官員,最後,是多達數百人的大議員隊伍,這些人中,除了高遠,所有人都在官帽之上別上了一頭素淨的白色絹花。
衆人從小男孩全身都着孝服猜到了他的身份,他應當便是工部尚書郭荃的兒子了,聽說這位工部尚書大人五十五歲之後纔在大王的撮後之下娶了一房妻子。
高遠親自帶着文武百官,步兵十餘里出城迎接郭荃的靈樞,以示對這位鞠軀盡萃的老臣的感激。
鄭均帶領的送靈隊伍停在了城郊,距離上一次進薊城謁見王上不過年餘功夫,但薊城的變化卻讓他有目不暇接之感,原先巍峨的城牆已經化爲了烏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方塊一般建設得整整齊齊的房屋,腳下的大道一直延伸到視野的盡頭,隱隱可以看見遠處王宮那淡淡的影子,薊城幾乎擴大了一倍,以前站在東門處,便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宮的建築。他的身邊,便是載着郭荃靈樞的馬車,他已經接到了通知,王上將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接靈。
“老郭哎,人活到你這份兒上,也真是值了”對於這一份殊榮,鄭均十分的羨慕,自忖如果自己死了,絕對不可能得到這份榮耀,不過想想郭荃這十餘年來的功績,倒也並不嫉妒,這份堅持,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至少自己不能。
行走在路途之上時,鄭均便接到了朝廷人事變動的震憾消息,李燦去職,吳凱與曹天賜遭到王上喝斥,更震憾的是,工部左侍郎掉了腦袋,右侍郎掉了官帽,在鄭均的記憶之中,這是大漢自徵東軍始第一次如此嚴利的處罰高官。
吳奎是流年不利,如果不是郭荃的猝然離世,或者大王不會如此震怒,或者是因爲大王心傷郭荃如此拼命,而留守後方的工部其他大員居然做出如此不堪的事來吧,兩相對比,王上的惱怒可想而知,假如是換作平常時間,或者吳奎還不至於掉了腦袋。當然這只是鄭均的猜想,他想的更多的則是爲什麼處決吳奎如此之快,作爲一個老政客,他從中也嗅到了一些其它的意味,這裡面只怕還有一些不爲人知的隱情吧。
他晃晃頭,將這個念頭拋到了腦後。
一個營的青年近衛軍早已將這一片地方警戒了起來,入城的百姓今天要繞道而行了,不過這個場面倒是吸引了入城的人們,他們一羣羣,一片片的駐足而觀,好奇地看着鄭均一行人等。
高遠一行人等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鄭均收懾了心神大步迎了上去。
“王上,遼西郡守鄭均,恭送郭尚書靈樞返京”鄭均大禮參拜。
高遠點了點頭,目光注視着馬車上的靈樞:“郭大人去得可還平靜?”
“回大王,郭大人走得非常平靜,臨去之時,臉上猶帶笑容。”鄭均笑起了那個靠在躺椅之上,面帶笑容宛如睡着的面容。他雙手舉起了一個匣子,“這是郭大人臨去之時扔然抱在懷中的匣子,內裡裝着的是郭大人這十餘年來的心血。”
高遠接過匣子,緩緩從內裡抽出用線裝釘起來的厚厚的冊子,慢慢的一頁頁翻過,這本冊子,濃縮着郭荃這十餘年走南闖北,修建無數城池,道路,水利的經驗得失,以及各種發明的具體資料。看着那雞抓一般的字跡,高遠的眼睛溼潤了。
大步走到靈樞之前,高遠雙手抱拳,深深一揖到地:“郭荃,我來接你回家了”
高遠站起身來,返身抱起身邊的五歲小娃娃,將他闊在了馬車車轅之上,自己親手挽起了馬繮,緩緩向前走去,身後,蔣家權等一干大臣依次上前,排列在靈樞的兩側,以手扶棺,沿着漢道向前走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