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特強沙塵暴,其產生原因必定是複雜的,是幾十種因素相互作用才發生的極低概率氣象災害,但它一旦正式成型後,就容易有跡可循了,一般的因素已很難再改變它的運動軌跡、風力強度了,只能順着原本的趨勢慢慢消減。
現在秦克已獲取到了特強沙塵暴成型時的完整氣象數據,雖然只是依靠氣象車裡的車載監測設備,數據可能不夠詳細、精度也不夠高,但足以讓他繼續完善數學模型,並讓微光進行二次的推演了。
等四輛車載着幾人來到阿拉達市,與姜爲先、寧青筠等人匯合,寧青筠激動地奔過來,含淚緊緊抱住秦克之時,微光剛好完成了二次推演。
第二次的推演結果有了不少變化,因爲沙塵暴成型時的狀態比第一次推演的更加暴烈,風力也更高上一個級別,波及區域也更大了,原本只涉及到A區的A27至A32,現在已到A區的A12至A32,整整擴大了15公里。
幸運的是,A12區域距離阿拉達市還有十二公里左右,本次沙塵暴預計只會給阿拉達市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沙塵四起、風力最強能達到5級左右,會給居家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部分農民牧民的田地牧場也會遭受些微損失,但這些損失完全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只是三條公路遭遇的破壞會較嚴重,起碼需要三個多月才能修復。
而最關鍵、最引人警惕的“火雨”災害,卻因爲特強沙塵暴的實際級別更高、消耗了更龐大的熱量,使得發生概率從原本的11.72%降低爲2.66%,這樣低的概率已可以不用怎麼緊張關注了,而且根據推演結果顯示,“火雨”哪怕發生,規模也很小,受影響區域大概在G區的G11至G25之間,那裡都是毫無人跡的沙漠區,連公路都沒有,並不會造成什麼人員財產損失。
微光最新的推演結果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寧青筠讓秦克去休息,自己帶着團隊進一步完善了二次推演的結果並形成第二份的報告建議書,讓夏永觀站長上報到國家氣象局和有關部門,自己則另外給楊伯伯發了一份。
秦克確實也累了,他在撤退前一晚就熬了個通宵,在今天中午正式撤退的路上又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來改進算法,所以並沒客氣,到安排好的酒店房間衝了個澡便倒頭大睡,恢復精力。
秦克與寧青筠只是接受了人人日報一次簡單的採訪便沒再露面,他們對這樣的曝光機會早已不看重了。兩人呆在酒店的房間裡,將本次極端氣象的研究心得寫成了一篇論文,題爲《以N-S方程爲核心的數學模型對沙漠極端氣象災害的研究》,然後聯名投稿到《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
當然,吸取了上一篇論文的教訓,爲了避免寫出來的論文裡數學成分過多、難度過高,讓審稿人痛苦不堪,這次兩人在論文裡只是寫了如何通過N-S方程組結合實際的氣象數據,以流體力學的方式去構建數學模型,進而對沙漠極端氣象災難進行分析、預測、推演等,很多具體的數學推導過程、數學計算過程都略去了,只寫最終的數學算式,反正有他們兩個菲獎大佬的威望在,別人也不會去盯着這省略的部分來挑刺。
值得一提的是,萬保山與毛宏恩團隊在秦克他們入住酒店當天,便灰溜溜地告辭離開了,連原本收到三分之一的勞務報酬也全額退了回來。
以夏永觀爲首的氣象站工作人員們對秦克等人自然是不吝讚美之辭,於是很快,一篇題爲《秦教授、寧教授沙漠極端氣象實錄》的專題報道新聞稿連同那張命名爲《他,以筆與沙塵暴作戰!》的照片登上了人人日報的頭條。
【這次是氣象災害預測?看來數學已滿足不了他們的超神,現在他們已轉向氣象學!】
【‘雨蒸風’?什麼玩意?哪裡能看到詳細的記錄?兄弟快分享!】
【給分享鏈接的大兄弟點10086個贊!我剛纔已看完了,牛上天了,那什麼‘幹雨’和‘雨蒸風’我都不瞭解,但秦神爲了獲得最新的完整資料,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差點就陷身沙塵暴,實在太震撼了!這纔是真正的科學家啊!】
【(鏈接)這是沙暴氣象站工作人員寫的事件記錄和科普博文,是親歷者所見所聞,只是沒直說秦克、寧青筠的名字,只寫了‘秦教授’、‘寧教授’。因爲關注人較少,可能大家都沒發現,我無意中翻到的,裡面還有張照片,是拍的秦神特寫照,拍得特別震撼,是秦神在低頭寫寫算算,背景就是車窗外的恐怖沙塵暴,這照片被髮布人命名爲《他,以筆與沙塵暴作戰!》】
【我全看完了,三個圍脖能連在一起,整個事情的脈絡也清晰了!當時共有三個團隊在研究同一個‘幹雨’現象,另兩個團隊堅持認爲只是普通氣象,只有秦神他們通過數學模型預測到了會出現極端氣象災害,還以最強硬的態度推動氣象站工作人員及設備的撤離、推動氣象部門發佈預警與應對措施!啊啊啊,好贊啊,太帥了有木有!我覺得會粉他們一輩子!】
這次極端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能降到了最低,也沒造成人員傷亡,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秦克團隊,他們不但出具了基於數學模型的正確推演報告,更是不惜揹負責任來請求有關部門啓動應急預案,才換回了這樣最好的結果。
夏永觀並沒拒絕他們的離開與退款,還保持着表面上的客套,可萬保山與毛宏恩依然臉如死灰。
對於一個科研團隊負責人來說,信譽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嚴重的失誤使得他們的信譽盡失,就相當於是宣判他們從業生涯的結束,不會再有人願意聘請失去威信的科研團隊參與氣象課題研究了。
【不是氣象學範疇,樓上沒細看感謝信的內容嘛?‘感謝你們利用數學知識及流體力學知識建立起來的數學預測模型,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極端的特強沙塵暴氣象災害’,寫得很清楚了,是利用流體力學與數學結合來預測天氣災害!不過依然很牛很神啊!】
特強沙塵暴最終在四天半後慢慢消減、最終消失了,而那只有2.66%概率的“火雨”最終也沒奇蹟般出現,總算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之前他已成功投稿《物理評論快報(PRL)》,現在還剩下《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物理學報告(Physics Reports)》和《自然·物理(NP)》。考慮到氣象問題與《自然》更相關,最終秦克選擇了投稿《自然·物理》。
至於後續的一系列災後重建、氣象站的損失估算與修復等等,就真與秦克他們沒太大的關係了,自然會有有關部門去處理。
圍脖上、網站上對於此次事件的評論更是火熱。
【各位,我又發現了一個疑似是同一個氣象站工作人員的圍脖,他也分享了另一個故事,裡面提到‘姜院士’、‘秦教授’、‘寧教授’,應該是指姜爲先老院士、秦神和寧同學了!還有發佈時間是五天前,同樣與極端氣象災害有關的,所有的細節都能得上號!裡面說秦神、寧同學還有姜老院士寧可揹負起巨大的責任與壓力,也堅持請求氣象部門啓動緊急應對預案,後來氣象部門能及時發佈預警信號、氣象站工作人員能及時撤離,都與他們三個的強硬態度有關!這是鏈接!】
【我住沿海省份,離西北大沙漠很遠,沒見過沙塵暴,不懂就問,現在天氣預報不是比較準確了嘛?颱風來了也會有提前預報,這沙塵暴應該也有吧?】
雖然先前沒有言之鑿鑿地反對秦克團隊的推演結論,但保留觀點本身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反對,這次“幹雨”及“雨蒸風”沙塵暴的接連發生,相當於給了萬保山與毛宏恩一記響亮的耳光,概率較低的“雨蒸風”和“火雨”預測不出來也就罷了,連概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多的“幹雨”都沒能預測出來,這就是嚴重的誤判了——而且當秦克團隊已再三提醒後依然沒有“知錯能改”,更是使他們顏面威信盡失,在業界的信譽度跌到冰點。
若是上級部門聽信了萬保山與毛宏恩報告,不做任何的預備措施,那引起的後果簡直不堪設想,起碼公路上的車輛人員、氣象部的幾十人、重要設備儀器全都難以倖免。
【不一樣,颱風預測是結合衛星氣象圖,主要是對氣壓進行比對,是有跡可循的,而沙塵暴的發生往往比較突然,很難預測,往往即將發生了或正在發生了纔會被氣象衛星記錄到,這和地震有點相似,哦,我也是研究氣象的。】
這怎能不讓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對秦克一行深懷感激?
選擇這個《自然·物理》,是秦克定下來的,他主要是爲了完成系統發佈的那個“是時候該在物理界發出你的國際聲音了”特殊任務。
接下來幾天,秦克等人都留在阿拉達市的酒店裡沒外出,只是不斷地關注着特強沙塵暴的後續動向。
【網友的力量果然是最強大的!謝謝樓上的兄弟分享了鏈接!】
與心灰意冷,又悔又恨又沮喪地離去的萬保山與毛宏恩團隊相反,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卻極爲幸慶,夏永觀也出了一身冷汗,對秦克團隊的感激與評價更是直線上升。
《自然·物理》是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的物理學分冊,是國際物理學界最高等級的四大專業期刊之一,每年發表論文數目不超過200篇,平均下來每月刊發的論文只有十六篇左右,最少時甚至只有十篇,由此可見它對於論文稿件質量的挑剔,論起過稿難度,還在PRL之上。
而且秦克與寧青筠向來很低調,平時基本不會接受採訪什麼的,更不會像那些流量明星那樣主動製造緋聞吸引關注,正所謂物以稀爲貴,所以每當有他們的新聞出現時,總會很快引起網友們關注。
【喂喂喂,我發現了一個寶藏博主!上面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次秦神他們預測沙塵暴的全過程,原來秦神他們預測的不是普通的沙塵暴,而極端罕見的‘雨蒸風’引起的特強沙塵暴!全世界也沒發生過幾例,之前還有兩個專家團隊,都不認同秦神他們的預測呢!】
網上的熱議自然很快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本地和周邊的媒體更是一窩蜂地趕到酒店做專題採訪,甚至有不遠萬里從全國各地趕往阿拉達市想進行採訪的,一時間,阿拉達市這個平時毫不起眼的小沙漠城市,成爲了無數人關注的焦點所在。
【臥曹!看到照片了!秦神這是身臨氣象災害的一線啊!不行,我得趕緊看看這篇博文。】
秦克與寧青筠這兩個超級學神、著名數學家在年輕一代裡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雖然已是教授身份了,但絕大多數網友還是親切地稱呼他們爲“秦神”和“寧同學”。
這個氣象學專業大學生的圍脖在短短几個小時內便漲粉十餘萬,圍脖更是被轉發了幾千次,連國家氣象局的網站也流量大增,一天之內的訪問量便超過了以往的一年總訪問量,差點沒把網站服務器擠爆。
【咦?終於有秦神和寧同學的新聞了?激動激動!距離上次兩人在公路上霸氣壓線拯救小女孩的新聞已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了。】
而國家氣象局也發來了感謝信,鄭重感謝秦克團隊在本次氣象災難預測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封感謝信還公開放在了他們的網頁首頁,不久後這封感謝信被某個氣象學專業的大學生髮現了,轉發到了社交媒體上,還起了個很吸引眼球的名字——《秦神與寧同學成功預測了超大型氣象災害》。
這邊秦克二人閉門不出專注於論文,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便成爲了採訪的重點,尤其是最後與秦克一起撤離的萬華皓等四個工作人員,更是被圍了個水泄不通。
專題報道新聞稿從不同採訪者的角度還原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都,在文章的最後,評論員動情地寫道:“姜爲先老院士、秦克教授、寧青筠教授及他們的團隊,在本次事件中展示了什麼叫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什麼叫科研工作者的擔當、氣魄、精神!值得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學習!相反,某兩位不具名的教授固步自封、疏忽大意,是需要認真反省的。”
這篇專題報道一經發布,便引起巨大的反響,後來還被翻譯成了多國的文字,在國際氣象學界及物理學界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與轟動。物理學界也終於不得不正視起這兩個剛剛在年初時發表過論文到國際頂刊PRL上的兩個物理新人來。
在全國沸騰之時,秦克與寧青筠及團隊一行,悄然返回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