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秦王朝

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是人界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爲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爲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爲大。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號爲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爲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爲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藉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爲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爲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爲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爲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原處於戎狄遊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建都絳,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着手整頓政事,他於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着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爲南方大國。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纔始稱爲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爲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準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爲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爲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爲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併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

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爲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

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爲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後來晉國內亂,以智氏、範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爲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併,範氏和中行氏倒下後,以智伯瑤爲首的智氏,於前455年聯合韓、魏兩家合兵攻趙,把趙襄子圍在晉陽,決汾水灌城。韓、魏突然和趙氏聯合起來,於前453年消滅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將晉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絳州外,也都瓜分了。

這時的晉國國君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見三家大夫。齊國卿族田氏到陳完的第五世孫田恆,聯合鮑氏,滅了當時專權的欒、高二氏篡奪齊國政權。後來燕國崛起,秦國中興,及其它一些小國陸續的被吞併或淪爲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爲戰國七雄。

小國尚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至戰國時期結束時除被秦國淪爲附庸的衛國外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

與七雄相毗鄰的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南面有巴國、蜀國、閩、越,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義渠。至秦統一,通過列國的兼併戰爭和自發的經濟、文化交流與遷徙,這些少數民族多與中原民族融合,有些則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風貌,部分如匈奴則與中原成對立姿態。

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與使用,取代了石器而與青銅器同時並進使用,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的發展,而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農業進一步發展,各國人口增多。手工業的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產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大力發展。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加劇。諸侯國兼併土地戰,爭奪生存空間,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

隨着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爲諸侯。周安王十一年,田和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爲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佈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爲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爲目標的變法運動。

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爲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爲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最早開始改革的是魏國。魏文侯在前445年繼位後,師從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儒家人物,招攬了一大批人才。之後又啓用魏成子、瞿璜、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人,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領域進行了改革。

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鬥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和合縱。這種情況又被稱爲縱橫。

強大起來的秦國,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周顯王四十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向秦惠文君上連橫之策,建議與魏、楚相親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將軍隊開到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稱王的大業。

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君下懷,遂以張儀爲客卿。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又將所奪土地還魏,迫使魏國首先事秦,納上郡十五縣予秦,對其它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張儀被任命爲秦的國相。周顯王四十六年,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爲王,以聯合抗秦。

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不得不於周顯王四十七年任用張儀爲魏相,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但張儀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國首先事秦,而讓其它諸侯國仿效。

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於周慎靚王二年,趕走張儀,以公孫衍爲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爲縱長,被秦擊潰。

此後,秦不斷進擊三晉,又利用巴國、蜀國互攻的機會,出兵佔領了巴、蜀全境,獲得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秦國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爲四十一縣 。巴、蜀地區遂定,秦國日益富強 。四川盆地物產豐富,農業條件優越,爲日後秦國的強盛和統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周慎王五年,燕王噲將王位讓給相邦子之。子之爲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結黨進攻子之,百姓反攻,殺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數萬。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五十餘日,就攻取燕國全境。由於齊軍大量殺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齊軍被迫撤退。但此事證明,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同時,齊與楚結盟,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

秦齊鬥爭的焦點在於爭取楚國。楚國是春秋老牌強國,和晉國爭霸了百年,雖在春秋末期遭受了吳國大舉入侵,國勢大損,但隨着楚昭王,楚惠王數十年的修養以及不斷對南北拓開疆域,漸漸有了復興的苗頭。戰國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爲令尹,實行變法,楚國北敗三晉,西卻秦,南開長沙,蒼梧,天下諸侯畏楚之強。

前381年,楚悼王死後,貴族叛亂,射殺吳起並箭中王屍,新即位的楚肅王將其叛亂貴族盡滅,但同時造成楚國朝政大爲混亂,楚肅王爲穩定朝政,與剩下的貴族達成協議,廢除吳起的部分變法,以求穩定國家。變法雖被大大縮減,但不影響楚悼王爲楚國留下的強國之體。

其後楚宣王,楚威王即位後,創造了楚國在戰國前所未有的盛世情況,即楚國曆史上的宣威盛世,在此期間,楚宣王扶持過秦獻公,秦孝公,秦楚兩國通婚連好,共對魏國。楚宣王又發兵救趙,離間三晉,削弱強魏。齊魏徐州相王而不通知楚國致使楚國大怒,楚威王在徐州大破齊軍,給了齊威王一個教訓,楚國在此期間國勢達到最強的局面,總體發展還是向上的,並使這一盛世延續到楚懷王前期。

在楚懷王時期,秦齊兩國前後強盛起來,楚國對其雙方的傾向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兩國開始了爭取楚國的支持。但自齊國大破燕國後,楚國與齊國結盟和好,齊楚聯盟,致使秦國想要攻伐齊國的打算落空,秦國想要打擊削弱齊國,就要拆散齊楚聯盟不可。可楚國此時的國君偏偏是愛貪圖便宜的楚懷王。

爲了破壞楚、齊聯盟,周赧王二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與齊絕交。秦國派張儀入楚向楚懷王鼓吹“連橫”,勸楚絕齊從秦,並口頭許願,以歸還楚國商於600裡地方爲代價。楚懷**以爲真,就和齊國斷交。當楚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秦相張儀狡猾地說:“我和楚王商定是六裡,沒聽說是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惱火,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楚兵被殺八萬人,楚將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里。張儀又說服韓、趙、燕與秦連橫。周赧王十四年,齊、韓、魏聯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周赧王十六年,楚懷王不顧屈原忠告,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後,楚國愈加衰弱,雖在抗秦方面攻取舊巴國之地取得一系列勝利,但更激起秦國的報復與打擊。其後楚考烈王即位後,用春申君爲相,北救趙國,與諸侯共同抗秦,攻滅魯國,楚國有了中興之勢,但難以彌補楚懷王,楚頃襄王留下的巨大創傷。楚國在楚考烈王去世後,內部宮廷不斷傾扎,楚國日漸衰弱下去。

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傳統的車兵爲騎兵,改車戰爲運動戰,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爲增強,成爲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 。秦昭王爲了打擊趙國,派穰侯魏冉到齊,約齊愍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聯合五國攻趙。

遊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愍王放棄帝號,發動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於周赧王二十八年聯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此後,趙將趙奢、廉頗,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宋國,一時威勢很盛,引起各國的不安。燕國聯合秦、韓、趙、魏等國共同伐齊,於公元前284年,在濟西大敗齊軍。燕昭王自繼位以來,奮發圖強,卑身事賢,以圖雪恥復仇。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

蘇秦則作爲間諜出使齊國,勸說齊愍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齊的力量。二人並與趙、魏、楚等國約定,聯合伐齊。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聯合攻齊,一直攻破齊都臨淄,奪其大部分疆土。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內部矛盾,驅逐燕軍,收復了失地。然而,齊國已經喪失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百餘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爲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爲天下第一的強國。

wωω•ttκǎ n•¢O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雒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裡,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

戰國時,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爲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負黍二地,斬首四萬。

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國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爲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秦莊襄王元年,秦相邦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周赧王三十七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開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序幕。楚國避秦軍威勢,遷都於陳,愛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投汨羅江自盡。

周赧王四十四年,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就是與遠方國家結盟,集中力量先打敗鄰近的國家,再逐步兼併其它各國。秦昭王納范雎之策,於周赧王五十年出兵伐韓,封閉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繫,雖迫使韓國將上黨獻給秦。

然而上黨郡卻轉而依附趙國,秦王大爲震怒,秦趙開戰,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周赧王五十四年,秦派大將王齕奪取上黨,與廉頗軍在長平交戰,趙軍數敗。廉頗加固壁壘,堅壁不出,雙方僵持達三年之久。長期的消耗戰下兩國國力皆損失過大,秦國欲早日決戰,趙王對廉頗消極避戰也相當不滿,秦用反間計在趙國散佈謠言,使趙國以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廉頗爲長平趙軍統帥。秦國同時秘密地換來大將白起。

秦軍攻趙軍營壘後佯敗後退,趙括率主力追擊,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趙軍,並將趙括包圍起來。趙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殺人以食,軍心大亂。趙括冒險突圍,當場喪命,全軍大敗。白起將趙軍降卒全部活埋,趙軍前後共損失四十多萬。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也是戰國最爲慘烈的一次戰爭。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該國的滅亡。

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秦國因在長平之戰損失嚴重亦自感力量不足遂撤兵。

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秦莊襄王繼位,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爲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國,取韓之成皋、滎陽,建三川郡。

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崩,十三歲的秦王趙政即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帝。秦王政五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前241年,趙、楚、魏、韓、燕五國共推楚考烈王爲縱約長,龐暖爲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

聯軍攻至函谷關時,秦軍出擊,諸侯聯軍敗退。聯軍轉而進攻秦國的盟國齊國,奪取了饒安  。於秦王政六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平嫪毐之亂,秦王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

強秦以武力消滅其餘六國,統一了全國。贏政二十六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爲中央集權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稱始皇帝,定都咸陽,是爲秦始皇。

始皇分天下爲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採用世襲制。在朝內設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將軍、廷尉等官職,任用賢能。又下令統一六國的文字與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訂正的秦篆爲全國統一字體,並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礙。

前二二一年,始皇頒佈統一度量衡詔書,其中規定了幣制、地畝制、車軌制等各種訂製。

爲了減少匈奴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始皇派大將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在原先六國城牆的基礎上加以連接、修復,逐步修建起萬里長城。

由此,統領人界第一個王朝,大秦王朝建立。

========================================================================

各位看客,我考試考完了,但又有一個不幸的消息要告訴大家,我要被強制要求補課,所以原定的一天兩章只能變爲一天一章,對不起了,米娜,原諒我,放心,時間不會持續很久的,兩週時間,之後會恢復一天兩章的更新的,請大家體諒,抱歉了,我也是被逼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收藏,多給鮮花,謝謝了!!!!!!

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五章:域外仙戰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十二章:蠻神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二章:蠻神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四章:萬仙盛會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四章:萬仙盛會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七章:他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七章:他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
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五章:域外仙戰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十二章:蠻神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十二章:蠻神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八章:大秦王朝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二章:蠻神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四章:萬仙盛會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章:星耀滿空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二章:蠻神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二章:三界秘史(中)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九章:發配長城第十章:星耀滿空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一章:三界秘史(上)第十二章:蠻神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四章:萬仙盛會第三章:三界秘史(下)第十三章:獨戰蠻神第八章:大秦王朝第七章:他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六章:戰神化身第四章:萬仙盛會第十一章:匈奴壓境第五章:域外仙戰第七章:他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