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魔種

“駿馬奔騰書遠方,日久他鄉即故鄉。”這就是客家人的寫照。

從魏晉伊始,客家人就在中國形成,成爲開荒南部的主力軍。

羅江是屬於最初一批到閩中開發的客家人,儒裡鎮有明確年代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41年唐朝全盛時期,當時御史中丞羅雍攜家族遷居固發衝。與當地土著融合。

這一批是最溫和的開發者,,建屋構樓,開荒闢田,建設新家園。他們忠信交友,禮義處鄰,將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當地土著,著書講學,傳播進步文化,移風易俗。羅江是遷閩羅氏第七代,已經完全將自己當作閩人了。

閩北贛南向來多鬼怪,因爲這是一塊人類新開發的地方,以前一直籠罩在鬼霾和妖瘴之中,天下陰氣彙集,是陰魔潛修的良地。後來北方客人將剛陽之氣和天地正氣帶來,開荒撒種,傳播文明,妖邪才被擊退至深谷偏野之中,但仍一直傳說在某些幽壑裡面,有各種妖魔鬼怪在潛伏待出。

天下大亂,怨靈無數,人鬼於是混居,這在天一城更爲明顯,每到晚上,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怨靈,三三兩兩就會行走在街上,他們模模糊糊的,一般無害,如果你不小心撞着,運氣好那靈體會從你身上穿過,運氣不好,它會一直呆在你身上,名叫鬼上身,然後你會非常痛苦,時而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時而發現自己在屋頂上跳舞,然後癲病似地口吐白沫。

有些人家裡,常常出現奇怪的東西,如西瓜長在樹上,蘑菇長在水中,石頭會走動,花兒會說話,這些怪事千萬不要去動,否則會被怨咒附體,輕則重病一場,重則魂飛魄散,氣絕身亡。

在這樣的時代裡,巫教又從遠古的戰國中走來,附在原本理論化的道教和佛教上,結合原本就在流傳的奇遁、煉氣而慢慢地興起。特別是在對藉助神靈對付妖邪的符咒的發展,使巫教成爲非常專業的一類行業。

符咒的起源是很古老的。祝是咒的早期形式。《正字通》雲: “ 經傳以祝爲咒 ” 。根據《說文》對祝的解釋是 “ 祭主之讚詞也 ” 。《周禮》則說 “ 大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澤,求永貞。 ” 這些記載很明確地反映出祝的意義就是巫祝通過美好的語言向上天求福,並求上天消之災解難的一種儀式。

古代巫祝並稱,可見祝的產生跟巫師的活動是分不開的。巫師是人與鬼神之間進行交流的橋樑,能夠通天達地,溝通鬼神與人之間的聯繫。

古人中,人神之間的交流,認爲最好的方式便是以舞悅神,所以《說文》又說: “ 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 ” 這就是跳神最早的形成,而且必須是女巫來做,男巫要做的話,也要扮成女巫(讀者可以看日本之《陰陽師之二》)。

後來發展以龜背獸甲上畫符來啓咒通神,以代替非常麻煩的以舞啓咒通神,到了五代,因爲帛和紙的運用,靈能修行成巫者,就發現,將符畫在這帛紙上,以火焚之,再行啓咒,更能發揮最佳的效果,就形成了一直沿用現代的符咒。

巫教的符咒法術開始普及,如天一城,就漸漸形成了閭山教和太極教,他們一方面在巫術研究上繼續加深,另一方面爲了濟世救人,並獲得收益,也在暗地裡較勁,以招徠更多的客戶。

有時這種鬥爭還會表面化,於是出現了鬥法。關於這類爭執,官方一直不於干涉,因爲涉及這種冥界的事,當官的士大夫唯恐避之不及。官員一般是儒教信仰,對聖人經典忠貞不二地維護,但在這個人鬼混雜的亂世,他們只能保命爲先,有時出現怪異之事,還要藉助巫教。

例如羅杞出生這事。

羅杞是難產出生了,當天突如其來一場暴雨,從早下到晚,空中陰雲黑壓壓的,直逼屋頂,不時滾動張牙舞爪,屋檐四周垂着水瀑,四面狂風呼嘯,有如鬼哭狼嚎,好像無數陰邪似乎在阻止羅杞出生。

當時穩婆手忙腳亂,把楊氏從早折騰下半夜三更,由尖銳的哭號到無力地呻吟,期間由生到死復而由死到生,或生不如死都一一嚐遍,但爲了孩子,她挺了過來。

就在臨近四更時,從雨巷深處走來一位少婦,穿着百越的綵衣銀飾,撐着一把淺藍色的油紙傘,敲響了羅家的大門,她自稱是巫師。原本不信邪的羅江,已經被楊氏的慘叫聲弄得六神無主,當下就權將曉巫師作爲一根救命的稻草了。

正是一位自稱曉姓的土著女巫不請自來,說要爲羅家解災的,燒了幾張符,唸了幾句經,一聲“哇”的哭叫,嬰兒居然順產下來。

在羅杞降生那一刻,雨突然停了,當空一輪明月破雲而出,清暉散滿大地。

那女巫抱了抱羅杞,對啼哭不止的他笑了笑,說:“日落妖魔,天下歸一,真是苦了你了。”羅杞瞪着她就不再哭了。隨後,不待羅江一家恍過神來,那曉女巫師飄然而去,如一片彩虹般神秘而美麗。

由土著巫術接生,這種奇異的方式出生,自然不能容於當時以儒教和佛教爲主流的社會,更不能容忍當時的兩個巫教,因爲保赤助產是不入流的巫術,他們深以爲恥。那幾個的穩婆,無法理解也不能容忍,在她們看來,令可嬰兒難產而死,也不願自己的英名受這樣的損害——天命羅杞該死,卻因爲藉助了邪術而生。

於是,另一種流言在天一城展開,說羅杞在冥界邪魔的護送下,在暴風雨中,由異教巫師接生出來的。

羅杞是魔種。

羅江作爲士大夫,自己不信“邪魔鬼怪”這一套,而且身爲聖人系統之人,深信自己清白正直,上空只會降福,而不會送禍,因此對社會流傳的這一套,立即展開反攻。

另一個流言傳開:羅杞誕生時,風雨即止,一顆隕星自東方墜落,羅府祥雲繞屋,紫氣盈庭,異香滿室;小羅杞一出生即聰明俊俏,年幼時就不僅飽讀詩書滿腹學識,還一片虔誠地拜觀音、誦經卷,胞懷大志,人人都說他絕非凡夫俗子,他的出生是要拯救天下的。關於這個流傳,是從羅府開始的,而楊氏及其丫環們,更是逢人便說,越講越傳神,就差親眼看到觀音送子了。

我可以保證,當我第一眼看羅杞從娘肚子裡出現時,什麼異常狀況也沒感覺。我看是楊氏自已生孩子時太勞累了,從而生出了幻覺,或是羅江這個新縣令,爲了籠絡人心,故意編出來的神怪故事,好讓天一城的老百姓聽他的話。

因爲這是一個客家城市,客家人桀傲不馴、兇悍好鬥是出名的。羅江若想採用天神授命之類的愚民政策,也在情理當中,我曾看過黃易寫的《尋秦記》,那個項少龍,不就製造了一條黑龍,讓天下百姓都認爲假冒的嬴政是授命於天的嗎?如果我是羅江,也會這麼做的,呵呵。

不管怎麼說,羅杞兩種流言中長大的,一會兒因爲魔種異端而被害怕、唾棄和嘲弄,一會兒因爲星君下凡而被強加讚譽、壓力和責任。前者他是一出門就能聽到,後者往往存在於愛他護他的家人和親朋之中。他母親楊氏就常常對流着淚他說:“孩子,你要靠你自己爭氣,不要怕苦怕累,多用功學習,日後定要出人頭地,否則的話,別人會更加做賤你。”而父親羅江爲他請了兩個教習,一個教他四書五經,一個教他騎射和武術。文能安邦,武可定國,這是羅江對他的期望。

而羅杞也不負衆望,七歲就能吟詩作對,十一歲就能持小弓三十步穿楊而過。

然而魔種的流言,也在他懂事開始就令他鬱鬱不樂。除了魔種這個流言對羅杞造成傷害,令他愈顯孤僻和刻苦,還有出身也對他的人生造成重大的影響,羅杞是庶出,即姨太生的。按當時的禮教,庶出不能上縣學,只能入私塾,不能入祖祠,不能繼承產業。換句話說,以後一切只能靠自己。

好在羅江大夫人、二夫人留守家中照顧老人,他纔有機會帶上最寵愛的三姨太出來,在天一城就任,這種客觀條件,使羅杞小從並沒受到族親的歧視。

然而魔種加上庶出,使他從上學伊始,就受到同學的歧視和嘲弄,於是小小年齡,就變得少年老成和憤世忌俗,爭強好勝,打包不平,立志要剷平天下不公不平的志願。

“少爺又帶着一百個小孩,金陵街尾打羣架了!”羅府一名隨從男僕在在門外跑進來,一邊叫喊。羅府立即一片繁忙,十幾個家丁被召集起來,準備去救火,把少年從火線上拉下來。

這次是本月的第六次了,羅杞在被人稱爲魔種後,到了十一歲,由於小小年齡身材高大,目有雙瞳,天庭飽滿,又早早學會了武術騎射,講義氣,經過一番龍爭虎鬥,就真成了東街方圓十里的所有十五歲以下小鬼的“龍頭老大”、街頭小霸王,經常帶着這羣人與西街四大家族的子弟打羣架。

東街主要以客家平民百姓居多,而西街幾乎被王、李、羅、陳四大家族的親族佔滿,他們的子弟因爲家世顯赫,目中無人,因此常與東街的少年相沖突。

一個時辰後,在後花園的小一個月牙門,小羅杞的頭探了出來,他!雖然地十二不到,卻已經有十四、五歲結實而高大的身材,身着一套淺藍色衣服,腰問纏有白色腰帶,黑色長靴,眼眸深陷,其中一目有雙瞳,鼻如刀削,筆挺高聳,小小年紀就帶了一種威嚴感。

此時他拖着破碎的衣服,臉上傷痕累累,青腫有如大花臉,兩隻熊貓眼不停地轉着,特別有精神,只見他左顧右看了一會兒後,才溜進花園內,朝自己的房裡跑來。

“砰”的一聲,他迎面撞到了硬物,擡頭一看,竟是老爸羅江縣令。

羅江年約四十,雍容儒雅,一派大家氣度,是一位飽學之士,對子女和羅僕一向都比較隨和,但此時他神態非常嚴肅,目光射出教子不力的心痛。

羅杞驚叫:“阿爸,你怎麼在這——”然後他啞然止口,原來他已經看到,在他父親的手上,還有一根一米餘長的戒律條。

“小小年紀,就學會爭強鬥狠,與市井無賴有什麼兩樣?”

“是他們先欺負人,我才被迫還擊的。”羅杞固執地說。

“還要狡辯!”

“算了,爽快點啦,你這次又要怎麼罰我?打屁股還產關禁閉?上次是關禁閉,這次就打屁股好了。”

“你這個逆子!”羅江氣得無話可說了。

一刻鐘後,羅家傳來了羅杞屁股開花的慘叫聲,以及母親楊氏的哀求聲和阿玲的哭泣聲。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孝,父之過啊,所以羅江在調教羅杞上,是非常嚴厲的。

當晚,楊氏和阿玲小心地照看羅杞,用雲南的極品金創藥爲他的傷處抹塗。

各位親愛的讀者:

起點早就要將我的作品推上“強力推薦”榜,但因我沒有申請VIP作者而不能上去。

我的作品雖不算上佳,但有我的特點和思想在裡面。我感激一直點擊和鼓勵我的網友讀者們。

上個月我已經申請VIP並通過,但後來我又要求放棄,VIP會增加些收入是小事,我擔心喜歡這部作品的網友會不能及時讀到作品。

如果哪一天我還是申請了vip,請大家能原諒我。

第9章 忝衣子第8章 慘敗第12章 情路第2章 練級第13章 敵情第19章 虛空第18章 天意第10章 輪迴第2章 練級第13章 死城第5章 水鬼第3章 李信第1章 清明第19章 虛空第16章 安雄第12章 驚豔第9章 忝衣子第1章 深造第2章 兇堡第4章 鬼橋第5章 佞禽疫第9章 死別第8章 綠衣第5章 閭山第5章 悟靈第17章 丹蓮前言第16章 飛翔第10章 神拳第1章 清明第9章 半生緣第16章 守城第5章 除臭第1章 清明第11章 郊遊鍥子第13章 茅山行第12章 李煜第15章 重逢第13章 冬雷第6章 超渡第4章 鬱金香第6章 約會第21章 土系巫術第11章 血魔第10章 神拳第12章 李煜第14章 執悟第1章 秋遊第1章 同盟第13章 傾情(一)第6章 祭神第1章 深造第21章 愛相隨第13章 冬雷第16章 安雄第5章 定情第3章 家訪第17章 雲夢林第4章 美男計第35章 改革演講第3章 冰狐第17章 相聚歡第9章 逼娶第34章 教主競選第5章 悟靈第5章 除臭第14章 鬼王第1章 清明第12章 晚會第5章 閭山第16章 三世書第20章 不了情第30章 臥龍第6章 團聚第12章 情路第15章 竹牢第5章 試寫南靈之《妖精道》第16章 守城第31章 兩神會戰第6章 來源第7章 婧姑第2章 靖難軍第5章 定情第11章 解圍鍥子第24章 反敗爲勝第17章 青龍第6章 祭神第1章 深造第16章 守城第5章 仙境第21章 土系巫術第15章 血咒第3章 蛆怪第5章 失魂第16章 飛翔第1章 魔種第7章 金光第11章 背叛與逃亡
第9章 忝衣子第8章 慘敗第12章 情路第2章 練級第13章 敵情第19章 虛空第18章 天意第10章 輪迴第2章 練級第13章 死城第5章 水鬼第3章 李信第1章 清明第19章 虛空第16章 安雄第12章 驚豔第9章 忝衣子第1章 深造第2章 兇堡第4章 鬼橋第5章 佞禽疫第9章 死別第8章 綠衣第5章 閭山第5章 悟靈第17章 丹蓮前言第16章 飛翔第10章 神拳第1章 清明第9章 半生緣第16章 守城第5章 除臭第1章 清明第11章 郊遊鍥子第13章 茅山行第12章 李煜第15章 重逢第13章 冬雷第6章 超渡第4章 鬱金香第6章 約會第21章 土系巫術第11章 血魔第10章 神拳第12章 李煜第14章 執悟第1章 秋遊第1章 同盟第13章 傾情(一)第6章 祭神第1章 深造第21章 愛相隨第13章 冬雷第16章 安雄第5章 定情第3章 家訪第17章 雲夢林第4章 美男計第35章 改革演講第3章 冰狐第17章 相聚歡第9章 逼娶第34章 教主競選第5章 悟靈第5章 除臭第14章 鬼王第1章 清明第12章 晚會第5章 閭山第16章 三世書第20章 不了情第30章 臥龍第6章 團聚第12章 情路第15章 竹牢第5章 試寫南靈之《妖精道》第16章 守城第31章 兩神會戰第6章 來源第7章 婧姑第2章 靖難軍第5章 定情第11章 解圍鍥子第24章 反敗爲勝第17章 青龍第6章 祭神第1章 深造第16章 守城第5章 仙境第21章 土系巫術第15章 血咒第3章 蛆怪第5章 失魂第16章 飛翔第1章 魔種第7章 金光第11章 背叛與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