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的怪誕舉止,引起了其他乘車人的關注,大家都對張閒閒好奇地上下打量着,似乎想找出她身上的奇怪之處。就在這個時候,公交車遇到了紅燈停了下來,而拾荒老人則跑到車邊,挨着車身大喊着:“啞、啞、啞!”
公交車裡的安全督導員見狀,忙從車窗探出身子喊道:“大爺,往那邊走,快往那邊走,注意安全!”
“啞、啞、飛了、飛了!”拾荒老人盯着安全督導員似懂非懂地揮動着雙手道。
“大爺,去那邊,去那邊馬路上,這兒危險!”安全督導員苦口婆心
“啞、啞、危、危險!”拾荒老人點了點頭,離開了等紅燈的公交車,晃晃悠悠朝着馬路邊走去。
“唉,這麼大歲數了還流浪,腦子也不清醒,真可憐!”
“可不是嗎?不過他樣子真嚇人,看人的眼神直勾勾的瘮得慌!”
“腦子不清楚很危險啊,不知道有沒有暴力傾向,這種情況可以跟相關部門反映反映,沒準就能找到家人了!”
車廂裡的乘客們七嘴八舌地討論着,有了安全督導員跟拾荒老人的對話後,倒是沒有人再去注意坐在後排的張閒閒。剛剛的一幕她也看的真真切切,在別人眼裡,拾荒老人怪誕的舉止是腦子不清楚,但是在她眼裡這些舉止卻別有深意。
因爲這個叫聲和揮動翅膀的樣子,讓她想起了那兩隻奇怪的烏鴉,以及底片上面的景點恭王府福字碑。那個地方,是她跟謝秋最後一次約會去過的地方,也是在那個地方,她第一次遇到了那兩隻烏鴉。
當時,他倆正站在福字碑前拍照,突然有兩隻通體漆黑的烏鴉,如鬼魅般地出現在了謝秋的頭頂。它們盤旋在謝秋的頭頂,對着謝秋“啞、啞”地亂叫着,看上去格外滲人。
張閒閒記得那一刻,謝秋一邊忙揮手驅趕着烏鴉,一邊忙緊緊摟住嚇了一大跳的她。然後,兩個人低着頭忙往身邊的亭子裡躲去,唯恐烏鴉會飛下來啄人。就這樣一番折騰後,兩隻烏鴉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搞得兩個人都沒有一點興致繼續遊玩。
後來,一位來福字碑前拍照的白髮老人安慰他倆說:“百事孝爲先,老祖宗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金烏海底初飛來,它們是神鳥,最適合出現在這塊福字碑前。這說明,你倆都是有福氣的人,根本用不着害怕!”
聽到這個新奇的解釋,兩個年輕人都不是很明白,便追着老人請教緣由。
老人耐心地解釋道,在《尚書傳》中曾記載周將興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諸大夫皆喜。換成白話就是,周朝興盛的時候,有大烏鴉叼了谷种放在了宮殿之上,武王很高興,官員都很喜悅,這纔有了“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歷史傳說。
等到了滿清,又有了烏鴉救主的由來,據說是努爾哈赤在起兵之初,遭到明軍的追擊,眼看他就要被敵人追上,一羣烏鴉蓋在他的身上,才讓他逃過一劫,所以烏鴉可是神鳥。
而且,烏鴉在初生之時,烏鴉母親哺育它六十天,長大後,它則反過來照顧餵食母親六十天,故又有孝鳥之稱,最適合出現在福字碑前。畢竟,恭王府裡的福字碑號稱“天下第一福源”,不僅是百事孝爲先的典範,而且也是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的寶物。
因爲傳說在康熙十二年,孝莊太后六十大壽將至之時,她突染重疾,太醫束手無策。在這個百般無奈的時候,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請福續壽的說法,也就是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人,可以向老天請求容許自己替他人“請福續壽”。
因此,康熙便決定爲祖母請福,在沐浴齋戒三日後,他一氣呵成了這幅傾注了對祖母摯愛的“福”字。並且,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璽,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
等孝莊太后拿到這“福”字,竟然真的百病全消,又過了十五年,才以75歲的高齡得以善終。於是,孝莊太后在康復後,便特意讓工匠將這個福字刻爲石碑,變成了皇家搶眼的寶貝。再加上康熙一生很少題字,民間一直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所以這個福字碑上的“福”字才被稱爲“天下第一福”。
老人講的頭頭是道,讓他倆和周圍的人都聽得心服口服,也就是聽完老人的解釋後,向來信奉科學從不信其他東西的謝秋,居然第一次主動給張閒閒買了一個福字碑的吉祥物。他還告訴她說,這個東西能保她的平安,能讓她一直健健康康活到老。
“我也給你買一個,你也健健康康陪我活到老,咱們永遠不分開!”張閒閒那時非常感動地對他說,
沒想到謝秋卻一口回絕道:“我不行,不,我不信,走吧!”
現在回頭想想那一段對話,張閒閒才猛然醒悟謝秋曾經的反常,若是不信又怎麼會執意給她買呢?或許那時候的謝秋,已經預感到了不久後的意外,他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謝秋的性格很和善,是一個不容易跟人起衝突的男人,他除了全力以赴搞科研外,沒有任何的心眼和想法,誰會害這樣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大紅色的小木棺材到底在寓意着什麼?它跟福字碑有什麼關係呢?
一連串的疑問在張閒閒的內心翻江倒海,各種情緒像是坐過山車般跌宕起伏,等到她回過神來的時候,公交車已經不知不覺間到了腫瘤醫院的門口。她趕忙下車擦了擦臉龐,整理了一下衣服,將裝着謝秋遺物的揹包從懷裡輕輕挪到了身後。
看着醫院門口來來往往憂心忡忡的人們,張閒閒立刻打定了主意,謝秋的意外絕對不能告訴父母。父親的病對脆弱的母親,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若是再知道謝秋的死,她怕父母的身體會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