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醫院專門爲國際病人配備了接待人員,這位就是醫院專門負責接待李婉一家人的工作人員Ben,以後所有的預約掛號、病歷整理、檢查聯絡都將由他負責。
來到骨科,另一個亞裔男子迎了上來,他是醫院指派的翻譯Jonny。他說,美國醫院會爲母語非英語的病人,提供專門的翻譯,以防溝通理解出錯,耽誤病情。
而且,接待人員和翻譯人員,這兩項服務都是免費的。
醫院考慮得很周到,果然如Steven所說的一樣,喬明朗不由長長舒了一口氣。之前,她想象中的美國求醫之路會是一團黑,胡亂抓瞎,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碰,現在看來,她可以放下一半的心了。
看醫生前,還要先填寫各種問卷,包括病人的出生日期、國籍、病史、藥物過敏史、用藥記錄,甚至還有一個隱私保障條款。七八張問卷過後,又有助手來給李婉做各項檢查,包括身高體重、體溫血壓、手部力量等。
做完這些,Jonny將李婉他們帶入一個小房間,等待醫生的來臨。在去美國以前,喬明朗就查了這次的主治醫生Dr. Brown的簡歷,他是骨科主診醫生,曾經入選美國最佳百名醫生。
大概過了兩分鐘,Dr. Brown帶着微笑推門進來,他40多歲年紀,身材高大,穿着合體的西裝,進來先和在場每個人握手,然後才坐下來聊病情。
這溫和有禮的態度,讓喬明朗、高家明、李婉一時都很不習慣,簡直可以說是受寵若驚了。在國內公立醫院,醫生永遠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也許是因爲病人太多,醫生也忙不過來,也許是因爲中國人忍耐性超強,總之,如果跟醫生沒有“關係”,那麼病人都要被呼來喝去,戰戰兢兢,遑論享受什麼服務。
而現在,他們居然受到了如此的尊重,真是百感交集。三人悄悄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當然,他們後來才知道,這樣好的服務,是建立在昂貴的費用基礎上的。
Dr. Brown詳細詢問了李婉的發病經過、現在身體的各項反應,最後建議他們還是先用保守的物理療法,因爲再次手術的難度非常大。不如嘗試一下按摩、牽引、體操之類的康復訓練,堅持一個月,看能否有效果。
喬明朗他們完全沒想到,到了國外居然建議用物理療法。這裡的物理療法難道和國內有很大不同嗎?但是,他們問了後發現,動作要領並無太大的不同,只有價格大不相同——這裡每指導一次,要收400至600美元。一週來三次的話,一個月就是4800至7200美元。
三人面面相覷,高家明問道:“如果物理療法沒有用,到時候怎麼辦?”
Dr. Brown說:“到時候再考慮手術。”
高家明繼續追問:“手術費用大概需要多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