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唐寧決定留下來,雖然從沒有見過母親,但是他卻能感受到母親那沉甸甸的母愛,而且他受到母親的遺澤那麼多。
唐寧找到了范文程:“如今老汗王很可能已經遭了毒手,祝壽之事便也不了了之了,你可以返回大周了!”
范文程道:“那將軍您呢?如今草原上如此紛亂,神殿又和左賢王勾結在一起,您在草原上十分兇險啊!”
唐寧道:“我要留下來,不過這是我的私事,不是公務,你沒有必要陪我一起冒險,我可以挑出親兵送你回大周!”
范文程心裡有些糾結,要說留在草原上那肯定十分危險,但問題是就算就此返回大周這一路上也不見得太平。
無論是選擇留下還是選擇離開都有危險,就在范文程猶豫不定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什麼。
范文程一拍額頭道:“唐將軍,下官離京的時候皇上還給了我一道錦囊,說是如果草原發生了大事,就將這錦囊交給將軍。”
唐寧聞言也不禁怔了怔,皇帝還玩什麼錦囊妙計?!
范文程趕緊在包袱裡找了起來,終於找到了一個錦囊,雙手交給了唐寧。
唐寧看了看手裡的錦囊十分無語,他覺得這錦囊很可能是皇帝要他交給汗王的東西,問題是如今老汗王都過世了,這玩意兒還有什麼用?
雖然心裡有些誹謗,但是唐寧還是打開了錦囊,噹啷一聲從錦囊裡掉出了一個金燦燦的東西。
唐寧拿在手裡一看,眼睛當即眯了起來。
這是一塊調兵的令牌!
皇帝給他的錦囊裡竟然是一塊調兵的令牌!
除了這塊調兵的令牌,錦囊裡還有一封油紙封着的密信,唐寧立即拆開來,裡面只有寥寥幾行字,是皇帝御筆親書。
南山大營都指揮使唐寧持令牌可節制調度薊鎮兵馬錢糧。
雖然大周防禦的重心一直都是蠻族,但是不可能對草原一點防備之心都沒有,而薊鎮便是防禦草原的軍鎮。
只是草原和大週一直都沒有戰事發生,薊鎮不免有些寂寥,不被君臣百姓所重視。
一塊調兵令牌,一封節制調度兵馬的御筆,唐寧很想在從錦囊裡發現別的什麼,但是可惜,錦囊裡再無其他。
雖然皇帝什麼都沒告知他,但是唐寧還是禁不住浮想聯翩,心裡頭那滋味就甭提了,若是不是身邊還有這麼多人,髒話都要從唐寧嘴裡脫口而出了。
看到這錦囊裡的東西,唐寧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切皇帝都預料到了!皇帝預料到了草原會發生叛亂!
問題是,皇帝爲何沒有提前告知他?甚至,皇帝也沒有告知老汗王?
再往深處想想,是不是皇帝已經預料到了老汗王會被害?也就是說,皇帝讓他來草原根本就不是給老汗王祝壽!
要不然皇帝爲何會給他調兵的令牌?
更然唐寧無語的是,皇帝給他令牌何用?薊鎮一直都不受朝廷的重視,雖然同爲邊軍,但是薊鎮的邊軍比起朔州的邊軍無論是兵力還是精銳方面都差的遠了。
皇帝總不會讓他帶着薊鎮的那點兵馬一統草原吧?這個真的想多了!
讓他帶着兵馬給老汗王報仇?皇帝若是有這個心思,爲何不提前通知老汗王?
看完之後,唐寧將皇帝的手書和令牌揣進了懷裡,但是這一切都看在范文程的眼裡。
雖然不知道皇帝在密信裡寫了什麼,但是唐寧手裡的令牌范文程卻看的十分清楚。
皇帝給的錦囊裡竟然是調兵的令牌?這是什麼意思?范文程心裡有點懵。
唐寧皺眉問道:“範大人,你知不知道薊鎮兵力幾何?”
范文程怔了怔回道:“薊鎮原本駐軍六萬有餘,其中有兩萬騎兵,不過前段日子皇帝又曾經調集了兩萬騎兵去了薊鎮。”
說到這裡范文程心裡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那調兵的令牌不會針對薊鎮的吧?
很有可能,因爲薊鎮距離草原最近,而且皇帝又恰好派兵增援了薊鎮。
其實范文程和唐寧不知道的是,在他們離開了朔州之後,皇帝的旨意隨後就到了,孫護立即便帶着南山大營的兵馬奔赴薊鎮。
雖然開口相問,但是唐寧也沒抱多大希望,畢竟范文程一介文官,沒想到范文程竟然回答的這麼詳細。
唐寧微微驚訝道:“行啊範大人,竟然對薊鎮這麼瞭解!”
范文程嘴裡微微發苦道:“唐將軍,皇上是不是給了唐將軍調集薊鎮兵馬的令牌?”
既然范文程都看在眼裡了,唐寧也就沒有隱瞞,點頭道:“是的,皇上給我了節制調動薊鎮兵馬的旨意和令牌。”
終於明白皇帝爲何要他做這個副使了,范文程苦笑道:“不瞞唐將軍,家父正是薊鎮總兵。”
唐寧聞言不禁怔住了,皇帝安排的還真是夠縝密的!
怪不得范文程對薊鎮的情形這麼熟悉,原來他爹就是薊鎮總兵!怪不得范文程竟然能騎術這麼好,一個文官還練了兩手,原來是出身將門。
范文程苦笑道:“從小體弱,雖然努力刻苦但是也難有什麼成就,所以便讀書科舉做了文官,不過也是一事無成。”
唐寧問道:“如今草原這麼危險,範大人還是回薊鎮吧?”
如今終於知道爲何皇帝會派他做副使,那他怎麼可能會返回薊鎮?那這一輩子都別想出頭了。
范文程連忙道:“將軍哪裡的話,皇上既然派我跟着將軍,無論是水裡火裡,我都會跟着將軍的!”
唐寧倒也沒有感到意外,他都明白皇帝爲何會派范文程做副使了,范文程又不傻,豈會猜不到?
說完這些之後,范文程湊上前來神神秘秘道:“將軍,皇上既然給了將軍調兵的錦囊,那說明皇上早就預見到了左賢王會造反,老汗王會遭遇不測!”
“如今將軍也能吹響黃金家族的號角,又有公主留下的部族,只要將軍調集薊鎮的大軍,擊敗左賢王不在話下,到時候必然是衆望所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