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既年的影響和宇宙中心的潮汐跌宕,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並非一帆風順,自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以來,其中出現了五次影響遍及全球的生物大滅絕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這已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了,約85%的物種滅亡。由於宇宙中心的激盪,地球上進入了真正的冰河時代,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了, 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壞了,導致了85%的物種滅絕。
第二次, 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不過主要是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 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這次大滅絕使得稱霸了近 3億年的主要海洋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 ,讓位於新生物種類, 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爲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由於大陸漂移和生海平面下降,海洋生物受到重創,遭受滅頂之災,幾乎滅絕。
盤古大陸的存在,使得龍族從此登上了地球上主宰的舞臺。
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形成的那一大片陸地,盤古大陸,又稱“超大陸”、“泛大陸”,意爲“全陸地”的意思。現今地球有七塊大陸,更早的六億五千萬年前,曾形成一次超大陸,這個大陸在一億年後開始分裂,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爲盤古大陸。
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正是盤古大陸最爲廣袤和最爲穩定的時候,豐富的資源和遼闊的疆域爲龍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距今約2.25億年三迭紀的初期到約7000萬年白堊紀的末期的中生代,近2億年的進化,使得龍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龍祖無論是從體型還是生活領域上都有了嚴格而多樣的分化,但總體上來說,無非是是蜥臀龍族和鳥臀龍族:肉食性且強壯有力的獸腳龍部族和身軀極其龐大而又沉重的雷龍部族屬於蜥臀類;鳥腳龍、劍龍、甲龍和角龍這些吃植物的恐龍部屬於鳥臀龍族。
不論是蜥臀龍族還是鳥臀龍族,都有共同的祖先,三迭紀的一類爬行類生物的,龍族棲居在地球的各種環境裡,爲了適應生活,演變成多種多樣的形狀而達到繁盛。
獸腳龍是最早的龍族,它們大部分都是肉食性和兩足行走的。
獸腳龍族
霸王龍
白堊紀的巨大獸腳龍類的發展到了霸王龍時,似乎已經達到了頂峰。這是至今出現在地面上的最大最強的肉食性生物。霸王龍用它那強勁有力的後肢站立起來時,頭的高度距地面5~6米,全長約有15米左右,重量大約有7噸。
躍龍
同樣是侏羅紀的獸腳龍類的躍龍卻是一種龐大的肉食龍,躍龍長度達10米左右。
雷龍部族
可能是因爲陸地地質變遷的原因,龍族的身體越來越大,於是就發展成了雷龍。如果僅以活在陸地上的動物而論,那麼遠自幾億年前的古代以至現在,遍及古今中外,還沒有比雷龍更大的巨型身軀。若說比它大的東西,那只有生活在海里的鯨類。
板龍
雷龍部族在進化初期也只是中等大小的龍族。在歐洲和亞洲發現的三迭紀的板龍就是最早的雷龍的一個例子。板龍長度約6米,特徵是頭比較小。板龍的骨盆具有蜥臀類的特徵,它只能用兩隻腳行走。板龍的牙齒不像肉食獸腳龍類的代表那樣有鋒利的刃,而是爲了適應於採食和嚼碎枝葉茂密的植物,牙齒的前端是扁鈍的。
雷龍
最有名的雷龍類的代表就是雷龍。這是一種身體長得無法形容的四隻腳的龍族,根據化石測量雷龍,從頭頂到尾巴的長度約有20~25米。雷龍生活在窪地中,在沼澤密佈的地方以及沿着河流和湖泊的岸邊棲息。這些動物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並且在植物叢生的溼地靠吞食植物生活。
樑龍
樑龍是北美洲產的一種極富盛名的雷龍,體重約10.5噸。雖然沒有雷龍那樣大,但也不算小。樑龍比雷龍的身體細長,頭骨小,牙齒是細樁形的,牙的直徑還不如一支鉛筆的直徑大。它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中度過的,從化石裡也可以看到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