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

第483章 時代侷限內的強者

託古改制、借古諷今、僞造先秦古籍等等情況,大順這邊科舉出身的官員可謂是身經百戰、見的多了。

尤其是大順這邊朱子學破、而功利學還沒立起、還未出現新的半聖的大背景下,託古言志、僞造先秦古籍的情況也是層出不窮。

當年劉鈺從長崎帶回一些日本的漢學書時,《七經孟子考文》引發了一場小轟動,而太宰春臺僞造的古書《產語·經濟錄》,也因着僞造水平極高、頗有先秦文華,被大順的文人觀摩了一陣。

但他們觀摩之後四處考證,最後得出個結論:裡面的很有用詞,不小心用了《史記》裡的詞句,作假沒太到位,這本書即便不是完全僞造的,至少也不早於漢代,根本不是先秦古籍。

鬆平輝貞說他是狂士,也着實不冤枉他。三十多年前著名的赤穗事件,導致了古學派的崛起,證明了誕生在大一統背景下的朱子學,在分封制的日本水土不服。太宰春臺則是在這場事件的大辯論中,着實爆出了一些驚人之語。

簡單來說,就是幕府要迎接天皇,選了赤穗藩的藩主淺野長矩接待。淺野長矩是個土鱉藩主,根本不懂那些繁瑣的禮儀,就找懂禮儀的吉良義央幫忙。

也不知道是緊張還是怎麼滴,總之禮儀不到位,很丟人。淺野長矩就覺得吉良義央故意整他、讓他丟人,就拔刀砍了吉良義央。

幕府這邊有《吵架鬥毆處分條例》,就是武士爭吵,只要兩個人都動刀了,那就各打五十大板按照鬥毆處置,都要擼掉封地。

二十年前幕府大老堀田正俊被刺殺,知道是將軍派的人要搞死他們這些實權派、找儒生側用人掌權,在被刺殺後,撐到了別人到來,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自己的刀喊:你們作證啊,我沒拔刀,我這不是打架鬥毆。然後才死。

吉良義央也學堀田正俊,被砍了一刀也不還手。這就不適用《吵架鬥毆處分條例》,加上這是招待天皇,算是“御前失儀”,幕府就勒令淺野長矩自殺,安撫了吉良義央。

自殺之後,大罪撤藩。赤穗藩窮的一逼,早就在藩內發紙幣代替金銀了,武士們是封建人身依附制的,家主沒了,就等於失業。爲了爭取寬大處理,開城交出了領地,換來了幕府用金銀以1:0.6的高價,兌換了赤穗藩武士的藩札紙幣。

但人身依附關係的武士沒了活路,從食祿階層變成了打工階層,心裡越想越氣,於是一年後47個家臣合謀,刺殺了吉良義央。

就這麼點事,但直接引爆了古學派和朱子學的巨大爭端。

朱子學是大一統之下背景下產生的,和幕藩多級體制水土不服。

當時朱子學大師林鳳剛、室鳩巢就說:昔孤竹二子不聽武王之伐討而身拒兵於馬前,今赤穗諸子不聽朝廷之赦義央,而衆報仇於都下。二子則求仁得仁,諸士則捨生取義。雖事之大小不同,然其所以重君臣之義則一也。

用赤穗四十七武士的行爲,類比於孤竹國的二子,就是伯夷叔齊。不過取的典故不是餓死,而是取伯夷叔齊持劍擋住八百諸侯的另一個典故。

故而認爲報仇的那些人,是義士。

大一統背景之下的君,只能有一個君。

可封建制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我家臣的家臣不是我的家臣,“君”這個概念就多了去了,用大一統“一君”的朱子學,來解釋“封建多君”的日本,這就很矛盾。

禮大於法?還是法大於禮?

君臣之禮,在封建制下,朝廷和藩主的命令相悖,藩下武士是聽藩主的?還是聽朝廷的?

古學派的荻生徂徠則認爲,淺野長矩無能,當時沒砍死吉良義央,而且完全沒理由地砍人。這本身就是不義的。

他們的家臣,求爲主君報仇的小義,實際上就是主君大不義的延續。以小義而謀大不義,不能稱之爲義士。

荻生徂徠說自己是古儒一派,但就這件事上來看,分明是法家刑名之學那一套的東西居多。

但不管怎麼說,朱子學和古學派的這兩種意見,算是主流。

而太宰春臺,則是把他們貶斥的一文不值。

他認爲,這47個武士,從其作爲來看,根本也不是爲了義。

而是因爲撤藩之後,衣食無着,從食祿生活變成去打工,心裡壓抑着諸多不滿,這本身是個經濟問題。

明明是求利,非要說求義。

真正的義是怎麼樣?

你們要真認爲處置不公的是幕府,又不是吉良義央,你們只敢找軟柿子捏。

當初就不該開赤穗城的城門,幕府來接手,就是不給,直接開戰,死戰到底,與城共存亡。這纔是義。這纔是春秋之義,你看吳起死前之計,墨家爲陽城君守城是怎麼做的?那才叫義,君主之令叫開城門,那也不好使。

或者直接起兵,三百家臣突襲江戶,當街格殺吉良義央,然後再自殺,可謂求仁得仁,亦可謂之義也。

結果呢,你們當初開門獻城那麼順從,之後生活窮困,生出不滿,心裡憋氣,又去刺殺。

殺完之後,又不跑,也不自殺,等着幕府來抓。

不就是覺得你們拿住了輿論道德的制高點,事發後各種求關注,覺得幕府能寬恕你們,這樣既泄了憤、又博了名嗎?

這完全就是假借大義、求利而言義、心存僥倖、追名逐利,這也好意思叫義士?

而且這完全就是受了山鹿素行的“僞儒學”的影響,裡面權謀、算計太多。當初幕府也是窮,要是多給那些家臣萬把兩銀子,也就沒這事了。

當初一開始只是想請求“復藩”、“平反”,到處託關係找人,但手裡不寬裕,這事兒最後沒辦成,纔有很多原本的家臣萌生了刺殺之念。

在太宰春臺看來,領頭的大石內蔵助,做事太做作,也“不是個爽利人,算不得好漢”。

決定刺殺之前,和淺野長矩的遺孀告別的時候,弄得跟唱戲似的,表演性質太濃。

先是說“我要去別處做官啦,請夫人不要擔心”,氣的淺野長矩的遺孀直接罵他滾,因爲瑤泉院把自己的嫁妝都拿了出來,給家臣們發俸祿,花的都已經差不多了,這時候大石內藏助說要跑別處當官去了,換誰也得直接罵滾。

然後大石內藏助又跪在院子裡,送上絕筆,說此計爾,不想被別人知道……太宰春臺認爲,這絕逼是琢磨着日後出名,人們探尋背後故事的時候,覺得更有藝術感,適合搬到戲臺上。

且看看聶政刺殺的時候,可沒和他姐姐搞這麼一出,也沒怕殺人之後姐姐認不出來以至於埋沒了名聲。大石內藏助辦事磨磨唧唧,不是個爽利人。

總之太宰春臺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話:敢幹吉良不敢幹幕府,欺軟怕硬,慫;幹完之後不趕緊死,大造輿論,等着盼着幕府寬恕,僞;辦事磨磨唧唧,表演性質太濃,是求名;一開始不想復仇,撤藩之後活得不如意又琢磨復仇,是求利。

這完全就和“義”字沾不上邊,完全符合孟子所言的“非義之義”的定義。

評價完赤穗事件後,太宰春臺借題發揮,提出了幾條想法。

其一,這件事的本質是經濟問題,幕府如果不解決各藩武士的人身依附問題、不解決藩主被撤之後武士的出路問題,這種類似的事情以後還會有的。

其二,老師荻生徂徠打着古儒的旗號,實際上搞得卻不是儒家的義,又是大義、又是小義的,這是打着儒家的旗號,搞法、墨等學問,假儒!

其三,儒家士道和武士道,必須要警惕基督教的影響。之前太多的傳教士在日本殉教,前仆後繼,一個又一個面不改色的去死、一個又一個地忍受十字架之苦和火刑而不叫一聲痛。使得許多人內心覺得很值得敬佩,然後就覺得“殉教而死”是很美、很值得稱道的事。但所謂“上智下愚”,日後俗人只會看到“死”,卻不到“殉”字,日後說不得儒家士道和武士道,就得朝着“爲死而死”、“死就是美”、“不死就不美”的路子上去了,根本不去考慮“義”了,將來“爲死而死”的風氣,必成大患。

其四,幕府一邊鼓勵朱子學,一邊不顧日本封建制的現實;既想強調朱子學之禮教,又不想要朱子學之忠君。當真可笑。

其五,儒學這麼高深的大義,有幾個人能學明白?只要廣辦寺子屋,學一學儒學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孝順、忠信等等這些基本道德就夠了。再高深的,和大衆講,那就是對牛彈琴了。因材施教,能明白大義的,就繼續深造學更高深的儒學,通曉大義。至於普通人,學完了孝順、忠信這些基本道德後,不如學點手藝、學點技術得了,再往下學儒家大義也是白學。

赤穗這羣人就是因爲學儒學大義學不明白,又沒有啥手藝和技術,失業了養活不了自己,才鋌而走險,用他們自以爲是的“義”,搞出這麼個事來。

別說幕府還發了筆遣散費,要有做買賣、當手藝人、甚至當農民的本事,至於混的這麼慘,活不下去了,最後一羣人越想越氣,走這條路嗎?

這幾條想法一出,整個日本儒界譁然。

山鹿素行的弟子們,趕緊出書闡明士道的真義,裡面絕對沒有權謀、算計。

林鳳岡、室鳩巢等朱子學儒生,趕緊駁斥古學派的思維,簡直是貽笑大方,不知禮法禮法,禮在法前。

古學派的荻生徂徠,也被氣的頭疼,可又惜愛其才,只好道“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終究也沒把他逐出師門。

赤穗事件之外,太宰春臺也懟過幕府。

說幕府趕緊自稱國王得了,夫子言,名不正則言不順,對朝鮮交流的時候,弄得彆彆扭扭的。當真是“稱王無膽、還政無量”。

又說室町幕府、鎌倉幕府、德川幕府,根本就是三個朝代。中華都能改朝換代,也不影響正統,日本改朝換代怕個啥嗎?

當然,他和老師最大的分歧,還是在經濟問題上的看法。

荻生徂徠打着復古儒學的旗號,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立上下差別,不是爲了確定上人高貴而下人卑賤的。只是因爲天地間的產出是有限的。好的東西少、壞的東西多。這就需要人爲分出高低貴賤,用禮法來約束,什麼等級的人用什麼東西。這只是爲了社會的穩定,因爲社會生產有限。】

【這個東西可以是錢,也可以是禮法。用錢和禮法來約束,用禮法和錢來約束分成等級,就分配上其實並無太大區別。只是,用錢作爲衡量,會使得人道德敗壞;而用禮法,則可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既然社會生產有限,大家都想要好的、不想要壞的。而用錢來衡量,道德敗壞,自然還是用禮法更好。】

這個觀點暫不論對還是不對。

提出觀點的目的,是以此觀點指導社會運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荻生徂徠。

而以此觀點推出的結果,便是應該節儉。

通過君主合理的分配,來解決社會的危機;要求人人節儉,從而保證有限的生產得以滿足更多的人。

以此觀點繼續往下推。

最合理的政策,就是讓武士們回到封地,別在城下町蹲着,將日本徹底自給自足化,恢復真正封建制,井田復古。

因爲只要蹲在城下町,城市化,就會產生商品經濟,導致錢取代了禮法,去衡量誰該得到什麼等級的東西。

而太宰春臺則恰恰相反,他否定【社會生產有限論】,認爲社會在不斷髮展,可以明顯感覺到產的糧食多了、布匹多了,各種貨物也多了。

社會生產不是有限的,而是可以繼續發展的。

奢侈是因爲有錢,而奢侈是人的天性,是【天理】,應存此天理,而不是當成【人慾】。

奢侈的表現,是花錢多。花錢多的本質,是掙的錢多。只要掙的錢多、花的錢也多,那就是合理的,不應受到批判。

而且他認爲儒學的仁、和義,應該分開。仁,其本質,就是讓民衆富裕,所謂國富。

認爲各藩和幕府實行“仁政”,就是減少貢賦,這是本末倒置。真正的仁政,應該是鼓勵農民致富,所謂【富者勤勞而致富、貧者懶惰而遭貧】,此真仁政也。

又藉着赤穗事件,說【自古君臣者,不過買賣市道而已。君以領地俸祿而使臣,臣以智力武力而獲祿。君買臣、臣賣於君,故而買賣善也、非惡也】。

【赤穗之事,幕府之弊政而致也。各處武士只能賣於本土一家,不能轉賣智武於他人。既撤赤穗,臣又不能賣與他君,生無所依,豈不怨乎?】

又批判了武士瞧不起商人買賣的態度,言【武士嘲笑商人,難道你們就沒有買賣過嗎?每年江戶的米市裡,賣的最多的就是各國大名。身在買賣中、卻笑買賣人,實名與行相悖也。】

當提倡各藩廣泛貿易、武士經商,或者學點本事。對老師荻生徂徠的“讓武士回鄉下去”的想法,大加嘲笑,認爲其“反時代而動”、【古學是爲破程朱之禍,先生卻是真想回到先秦】。

種種奇葩的想法,以至於鬆平輝貞介紹說這就是太宰春臺的時候,劉鈺雖感覺自己是圈外人,但也涌出諸多好奇。這幾年他一直在蒐集日本的情報,太宰春臺的名頭他是聽過的,也看過他寫的一些相當激進的書,還引入了不少太宰春臺反朱子學反魔怔了的書冊。

本以爲這麼激進的人,會是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想到在這裡相見,竟然是個六十歲的老頭兒……

對劉鈺而言,在長崎第一次聽過太宰春臺的名頭,是太宰春臺說“神道教根本不是本土的,也是從唐朝傳來的。既然和儒學一樣,都是外來的,那還信什麼神道教啊?全盤儒化就得了。”

當時就覺得頗爲好奇,於是蒐羅了一些他的書。

PS:關於重商主義的一些觀點,並不是太宰春臺的思想,而是太宰春臺其師侄的想法。便於時代,移花接木,可以理解爲長崎貿易在劉鈺“信牌數量不變船變大”政策、以及大順廢棄朱子學、還未完全立起來的功利學東渡影響下的蝴蝶效應反饋。大概就像德川吉宗評價劉鈺的那番話,既想讓日本鎖在朱子道學裡、又支持開埠奢侈消費,劉鈺是南轅北轍。朱子學,經此一戰,在日本立不住了,可能日本會走一條從未設想的道路。

(本章完)

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443章 誘降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783章 作死第285章 黃淮患第1436章 分歧(二)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29章 開戰(八)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209章 變臉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081章 爭功(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717章 臀與腦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39章 回援第411章 出奇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255章 兩制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3章 出事了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936章 綁定(下)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713章 活路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025章 割裂(三)第525章 不敢殺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849章 威望(下)第565章 制禮第597章 下西洋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
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22章 混沌未可知第719章 下南洋到底爲了啥(中)第443章 誘降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四)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115章 上國心態(九)第1406章 遷徙路(九)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299章 國小而不處卑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456章 你想嘗膽,卻沒人演夫差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828章 海牙慘案(五)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1261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七)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05章 遷徙路(八)第783章 作死第285章 黃淮患第1436章 分歧(二)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1486章 終章 九三年(四)第1229章 開戰(八)第1145章 最後的佈置(六)第1200章 木牛流馬(七)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209章 變臉第1477章 臨別告誡(三)第1138章 “溫柔”的殖民者(中)第1081章 爭功(六)第1366章 裡病外治(二)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928章 戰前輿論準備(下)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717章 臀與腦第307章 雙喜臨門第1510章 終章 九三年(廿八)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1342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二)第1281章 死與復仇(二)第468章 被動變主動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七)第752章 表演戰(二)第439章 回援第411章 出奇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622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三)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第255章 兩制第136章 爭朝不爭夕第350章 物傷其類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601章 逃不過的對法宣戰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3章 出事了第83章 轉機!俄國背鍋俠來了第731章 毫無組織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268章 攻防心理(三)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936章 綁定(下)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713章 活路第1448章 三山合一(下)第1025章 割裂(三)第525章 不敢殺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801章 時代的浪漫(下)第849章 威望(下)第565章 制禮第597章 下西洋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491章 前後左右 三路不通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386章 凡爾賽和約(十三)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