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道珠引入眉心紫府之後,吳凡就感覺這玄道珠的存在,現在就像是定時炸彈,而不是救命稻草,如今都神魂期修爲了,還是拿它沒有辦法。吳凡一念而動,玄道珠依舊是可以調用。如果一直是這樣的狀態,吳凡是可以接受它的。但,有些時候,玄道珠會自己蹦出來,完全不在吳凡掌控的範圍之內。回想起來,這玄道珠確實沒有害過他,一直是在協助他,玄道珠自己蹦出來活動,也是出來做對吳凡有利的事。
吳凡細細回思,當時在鬥轉星系,遇到暗影,被暗影引入玄妙空間之中,融合三十六上古真神碎片之時,暗影就一直在幫助他,暗影就是天道所創造的分身,這玄道珠又是天道所成,天道一直是在幫助吳凡的,而吳凡修有情玄道,是與天道這無情玄道相背離的。
天道助吳某,事實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令吳凡想不透,就好像你要殺一個人,然而這個人明知道你會那樣做,還要幫助你,讓你變得強大,是要讓自己內心生出愧疚,還是對自己的妥協?
這是個難以找到答案的問題。
吳凡以坐忘法的第一階信敬之中的方法,使得自己入定,不再去思慮這個問題。如今有了神魂期二級修爲,吳凡對一些事物的本質能夠看得更透徹。這便是開始觀閱坐忘法第二階段斷緣。洛詩因爲修煉青蓮坐忘道,已經斬斷與自己的相連的姻緣紅線。但吳凡卻堅定認爲,這姻緣紅線只是形式上的斷,而真正有沒有斷呢?一定沒有。
如果真的斷了,吳凡自己也不會去對洛詩有任何念想。坐忘法的斷緣,倒要看看你如何斷緣?
斷緣者,謂斷有爲俗事之緣也。
這坐忘法的第二階段斷緣,第一句便是如此。斷俗事之緣,這個緣,可以是俗事的恩怨,俗事的情仇,等等。然而,踏入修真煉道之途,與別個修士之間,不會有碰撞麼?或因修煉資源的搶奪,或因宗門內的地位高低,或因與喜歡女修的糾葛,等等,這些與凡間俗事的緣又有什麼區別?斷緣?呵呵!
吳凡內心冷笑,而洛詩能夠突破這坐忘法的第二階段的斷緣,想必是另有機鋒。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舊緣漸斷,新緣莫結,醴交勢合,自致日疏,無事安閒,方可修道。
此言之法,吳凡不反對。任他八風亂起,我自不動。這其實也算是一種踏入真正忘我意境的方法,方便打坐靜心,更快進入修煉狀態。
吳凡越來越覺這坐忘道,就是一種讓能快速進入靜坐修煉的方法,要說它的道心何在?道念何在?洛詩將青蓮道與這所謂的坐忘道融爲青蓮坐忘道,洛詩的道心道念,還是青蓮道的道心道念。
吳凡繼續下觀,坐忘法第三階段便是收心。按照這玉簡上的描述,這收心之法,是需要第二階段斷緣修煉圓滿滿才能修煉,吳凡根本不信之,因爲他已經在坐忘的第一階段信敬,取其精髓用來修煉自己的有情玄道,還修着修着就突破到了神魂期二級修爲。
吳凡對於斷緣,一樣是取其精髓,而吸化,至於斬斷姻緣紅線,吳凡也看不到,一切皆在心念之中,如何能夠讓自己與洛詩的姻緣線成爲法力能夠透視到的實體呢?
故而,吳凡不遵循坐忘之法的循序漸進,因爲坐忘的第一第二階段的精髓已被吸取,就要打開新篇章,對於其上介紹的修煉注意事項,吳凡懶得理會,勇於打破規則,才能真正批判式吸收其真正精華。
坐忘法其三,收心: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實是;甘宴有爲之內,誰悟虛非?心識顛癡,良由所託之地。
吳凡觀此言,又是一種快速進入靜坐修煉之法。心爲身主,識海神念主帥,人有心念,就會有各種慾望。靜思則有大智慧,靜下來,纔會發現自己的方向,胡思亂想就會令自己迷茫不已。幻境虛實,如何辨別,唯心而已。
吳凡嘖嘖搖頭,想必當年李道君在蓮花池坐忘飛昇之時,他所擁有的道心道念,依舊是青蓮道,最爲正統的三清玄法之道,僅此而已。想必這坐忘之法,修煉到了收心這個階段,洛詩的青蓮道法,能夠接近三清境界的太清境界。現在自己都已經踏入了神魂期,下一個修爲等級,便是星仙期,擁有仙元之力的星仙期。洛詩借坐忘之法來修煉青蓮道法,可以讓她的青蓮道法的提升速度加快。而洛詩修煉這坐忘道的最爲主要的目的,吳凡內心之中已經很有數了。
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爲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爲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知覺,入於盲定。
吳凡觀此言,不一樣是一種使得修煉之人能更快進入靜坐修煉狀態的方法麼?坐忘,坐忘,這坐忘之法,坐下來打坐,便進入忘我的修煉狀態。而所修的何種道,所追逐何種道,則得看其道心道念是哪一種,是有情,是無情,是天地輪迴,是樵夫砍柴,還是漁夫捕魚等等,是哪一種道心道念,便是哪一種道。
對於所追求的道,乃是唯一,而要得到所追求的道,方法就並非唯一。就好像要看日出,有些人走小路登山,有些人直接做觀光車到山頂。即便沒有車,大家所選擇的登山方式也會不一樣。方法不一,目的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吳凡繼續觀這坐忘第三階段的收心
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則是非美惡,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則道自來止。
此言依舊是如何使得精神內守,不分心,不外念,使自己心靜安然的方法,進入這狀態,在修煉某道,自然就會有成就了。
吳凡對着坐忘之法,以批判的方式進行消化吸收,所吸者,皆爲精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