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金邊和西哈努克港是柬埔寨這個國家經濟最好的兩座城市,也是整個國家金融業的核心,但是對樑恩而言,他的那個銀行在這個鬥獸場裡顯然只有被吃的份兒。
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座城市和樑恩他們預定的目標相去甚遠,畢竟他們的貸款對象是那些經營農業的人, 而這兩座城市顯然並不是以農業爲主。
所以按照他們的計劃,他們在這個國家的第一次批兩座銀行被設置在桔井省和上丁省兩個省的省會,以便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效果。
這兩個省位於金邊的北方湄公河延沿岸,屬於柬埔寨最重要的農業地區,所以把銀行設置在這個地方正好能夠直接面對未來的目標客戶。
同時這地方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相對於大城市這一地區的人員流動性並不大, 所以做各種調查的時候就會顯得簡單許多。
更重要的是,樑恩因爲的所作所爲在本地區的佛教界留下了不少善緣, 同時這以地區村落很多核心都是寺院,所以之後想要做放貸錢的信用調查就會簡單不少。
考慮到樑恩他們的貸款率率並不是很高,在這一地區甚至可以把這些低息貸款看做是慈善行爲,所以很容易獲得本地寺院的支持。
做好了全部的準備之後,伊麗莎白開始調配專業人員對新選定的那些目標進行後的檢查和分析,而自己則開啓了爲期一週的旅行計劃。
實際上如果不是對佛教文化或者是東南亞文化特別感興趣的話,柬埔寨一個星期基本上都能把那些重點的景區全部都看一遍的,而這主要包括金邊周圍和吳哥窟。
可能是因爲這是一個佛教爲主的國家,所以柬埔寨大部分的人文景點都和佛教有關。也因爲這原因,所以他們在參觀也是有所選擇的,這樣一來自然不會消耗大量時間。
他們的旅行重點被放到了吳哥窟上,作爲柬埔寨的象徵,這座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宗教建築在199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i)(ii)(iii)(iv)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雖然現在保留下來的只有寺院,但是這裡只是當年高棉帝國首都的一部份,坐在當地特有的突突車上順着道路向前行進。遠遠地便可以看到城門上巨大的四面佛雕像。
“當年修建這座城市應該不容易吧。”看宏偉的建築羣,貞德小聲的感嘆到, 人類骨子裡都有一種對於巨物的崇拜,而吳哥窟正好是這樣一座龐然大物。
“當然,光是那做最大的廟宇都花了30年時光, 而整座城市更是數百年來高棉人一代一代的努力建設起來的。”樑恩小聲的解釋道。
這座城市的歷史始於9世紀吳哥王朝建立的時候,第一位國王闍耶跋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
公元802年,他自立爲王,建都於庫楞山。經過幾代國王的努力,到12世紀初,吳哥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每代國王都興建自己的國廟。
12世紀初葉蘇利耶跋摩二世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真臘國王位,新王遷都吳哥。因爲蘇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統方法獲取王位。
國王爲了鞏固威望必須大興土木,營造比前任所有國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廟宇規模更爲宏大的廟宇,作爲國廟和他自己的將來昇天的太廟。
谷悥
所以爲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爲國王設計了這座太廟,供奉毗溼奴,名之爲“毗溼奴神殿”。建造時間歷時30年。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爲“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爲佛寺。
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可惜的是沒有永恆不滅的王朝,公元1431年,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
“他們爲什麼要廢棄這座城市?”聽樑恩簡單的介紹完吳哥窟的歷史之後,貞德皺起了眉頭,“畢竟這座城市邊上就是洞裡薩湖,而城市的基礎哪怕毀壞重建也不難。”
“但問題是,隨着暹羅崛起,這座城市距離邊界線實在太近了,周圍又是一片平原無險可守。”樑恩看着面前隱匿在雨林中的城市說道。
“所以對於當時的真臘人來說,這座城市就是一個吸引敵人的靶子,因此放棄這座城市去更安全的南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雖然說把首都放在一個距離邊境線不遠的地方可以說是天子守國門,聽上去很提氣,但實際上情況並不如此。
特別是在古代的時候,首都放在距離敵人很近的地方時,光是大量的軍隊以及相對應的補給對任何一個農業時代的國家來說就足以對一個國家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了。
有人可能拿華夏明朝時朱棣更改首都說事,但實際上當時他把首都北遷爲了作爲北伐的出發點與物資補給中心。
所以這位皇帝遷都的時候,整個北方草原都屬於明朝的土地,新首都算不上邊境線,只不過後來皇帝不行,被人把邊界線壓縮到了長城一線後被動的變成了天子守國門。
不過東南亞國家和華夏不同的是,這些國家沒有因爲儒學導致的歷史包袱,同樣因爲有熱帶地區的傳統習慣,所以放棄首都並不是一件多麼嚴重的問題。
在意識到首都徹底地暴露在正在崛起的泰國人兵鋒下後,當時的高棉人才把首都遷移到了更安全南方。
至於遷移走了首都爲什麼選擇直接廢棄城市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爲東南亞熱帶叢林地區整體上可以說是地廣人稀的地方,土地多而人口少。
所以隨着吳哥窟首都職能的喪失,大量人口也隨之遷移到了新的首都,這種情況自然也無法維持原來城市的運營了。
這裡最著名的例子是君士坦丁堡,在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時刻,這座城市哪怕擁有這整個歐洲數一數二的城防體系,但因爲守衛力量不足緣故沒有守住城市。
不過想想也是,至少在冷兵器防禦戰中如果守軍連城牆都站不滿的話的確不需要考慮接下來的事情。
因此,哪怕當年吳哥窟在經歷了戰火之後整座城市的基礎設施還大部分保持完好,真臘人也只能選擇放棄整座城市,避免成爲反覆劫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