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

元之先世,本號蒙古,其國在女真之北,以奇渥溫三字爲姓。有始祖母曰阿蘭氏,寡居在極北沙漠。屢有光明耀腹,後一侞而生三子。季子曰孛端義兒,魁梧奇偉,沉毅寡言。其後子孫蕃盛,不相統屬。傳至九世孫,曰也速該,興師攻塔塔兒部,大獲全勝,擒其部長鐵木真以歸。也速該適生一子,遂以鐵木真名之,志武功也。鐵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滅西夏四十餘國,雄長一方,遂稱帝於斡難河,號曰成吉思可汗,是爲太祖。由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傳而至憲宗母弟,曰奇渥溫忽必烈承位,是爲世祖,改元至元。及至元八年,正宋度宗鹹淳七年,始改蒙古,國號曰元。時當宋季衰微,理度二宗,開慶鹹淳年間,國勢已十分不振,又恰用一炻賢嫉能,不學無信,吝軍賞,挑邊釁之賈似道爲相,平章軍重事,竟將中夏神州赤縣,輕輕送與韃靼部落去了。恭宗皇宗,四歲即位,僅二年,降於蒙古,虜之北去。二王航海,一益王名昱,恭宗兄也,時年九歲;一衛王名-,恭宗弟也,時年八歲。恭宗北狩,益王始即位於福建,曰端宗皇帝。時元世祖遣都元帥張宏範,領兵追至閩中,君臣倉皇奔走,至廣南碸州而崩。再立衛王,權統人心。以曾子淵充山陵使,奉梓宮,權殯於香山縣馬南寶家。南寶以獻粟助餉,拜工部侍郎。時左相留夢炎早已逃匿,不知去向。右相陳宜中見時勢危迫,託詞請帝往占城諸國避難,己且先往諭意,爲之先容,亦藉此逃往暹羅去了。相從者少保文天祥、少傅張世潔、樞密使陸秀夫;宗室有榮公名-,德昭裔也;虞公名景、寧公名升,德芒裔也;涪陵公名晟,秦王裔也。此外有樊公名昱、陳公名暹,俱年幼,涕泣相從。就中惟涪陵公晟,年方一十五歲,沉毅慷慨,屢屢痛恨誤國諸奸,嘗謂衛王曰:“早知今日如此狼狽,悔不在皋亭山,與伯顏背城一戰,幸而勝,國之福也;不勝,則君臣在臨安,同死社稷,省得今日跋涉海島。深恨陳宜中當時不從耳。”言罷,目光如炬。張世潔大奇之。時由惠州之甲子門、謝女峽、井澳、潮州等處,又被元將唆都、劉深、百家奴之兵,衝殺數陳,張世傑死戰,保護衛王而走。恰好工部侍郎馬南寶,募集鄉兵千人扈駕,直送至新會縣南八十里,地名崖山島,始住。相隨者,惟寧公升、陳公暹而已。諸人並不知生死下落,衛王大慟。數日後,有敗殘兵至,言文少保,已在海豐縣五嶺坡,被元將所擒。

此時君臣中心如碎。次日,張宏範大軍由海道猝至,將崖山前後圍定。張世傑嘆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縱火焚行朝草市,以大舶千餘隻,列成一字陣,下碇海中,外舳內艫,貫以大索,爲死守計。元兵縱火焚舟,宋艦皆塗泥,上縛長木以拒火,舟不能熱。張宏範招之不降,攻之不克,相持十餘日,無計可施。究竟元人師廣力強,又分兵由釐山之東,轉而南入大洋,兼以奇兵,斷了樵汲道路,宋師大困。世傑雖智勇足備,奈天命已去,衆寡不敵,前後夾攻,諸軍遂潰。樞密使陸秀夫,自知不免,先驅妻子入海。謂帝曰:“陛下不可再辱。”負帝蹈海而死。楊太后大慟曰:“我忍死間關至此者,爲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亦赴海死。升暹二公,及羣臣從死者甚衆。

張世傑以十六舟,奮勇殺出,正遇元將朵爾思忽橫舟挺槍阻住,世傑大喝一聲,揮刀斬落水中,奪港而去。一心望占城逃走。

惠州失散,趙氏後裔,必逃彼處,別立爲君,再圖恢復。至海陵山下,忽遇颶風大起,幾乎舟覆,部從欲棄舟上岸,世傑止之。望着海水,長嘆數聲,命取瓣香來。世傑焚香,仰天大呼曰:“我爲趙氏,心力盡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君亡而我未死者,非畏死也,欲待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大宋之檀祀耳。天若不欲我恢復趙氏,風覆我舟,世傑寧畏死之人哉!”

言未畢,果然颶風又起,雪浪掀天,世傑端坐不動,海水突然高起,十有餘丈,柁折舟覆,世傑死焉。馬南寶在香山聞之,泣曰:“國亡與亡,吾之死期至矣!”遇樂、遇陽二子,日日悲泣,吟詩有云:目極-門天地改,寸心不與夜潮消。又云:衆星耿耿滄波底,恨不同歸一少微。亦不食而死。當時有元將唆都等,分兵來追世傑。見此風浪,亦艤舟近岸,不敢向前,徐徐回舟。合着張宏範大軍,肅清閩廣,凱還燕京。世祖大喜,升賞諸將,屢令宰相孛羅等勸降天祥。天祥志貫金石,心如日月,迨至世祖至元十九年,不屈遇害。前三日,大史奏三臺星折,蓋忠義之氣,終不能挽回劫運矣。

且說元世祖自滅宋後,志得意滿,初政尚略有可觀,洎至無丙辰辛已年間,悖謬備至,燕瀅宸極,穢污宮闈,傲狠之性,殆莫與抗。先是世祖嘗問太保劉秉忠曰:“朕起沙漠,奄有中夏,海外諸國,罔不臣服,可謂千載一時矣!不知朕之國運,千載後誰爲繼者?太保佔事之來,若合符節,惟朕深知,當不隱諱。”秉忠曰:“自古龍-烏火,洛龜無書,納甲飛符,河圖無法,又況鳥鵲知來而不知往,猩猩知往而不知來,天運國祚,安可預知也?然據臣推測,似屬西方之人。”世祖默會其意,謂僧錄司八思麻等,乃西人也,平定諸國有佐命功,尊爲帝師。使天下極其崇奉,生列上公,死葬王禮,沒後更立一人,定爲家法。或可以暗損西人之福。故平宋後,即詔以八思麻爲推誠翊運保戴大國師,官上柱國,班宰相上,朝臣凡一品以下,莫與抗禮。世職罔替,其桑門滿利班只,授大司徒;嗣古妙高,爲樞密副使。弟子等,凡是西僧,概授五晶職銜。旨下,有翰林承旨李迪,左庶子贊善大夫王晏,上表切諫。其略謂朝廷名器,不可妄假於緇流。且國家景運初開,一言一動,皆宜慎重舉止,以爲天下後世法。西僧等至假以國師之名,業已過矣,不可濫授。極晶,紊亂典常,乞停此詔,則臣等幸甚,天下幸甚云云。世祖大怒曰:“尊崇釋典,敬禮國師,乃朕祖宗家法,小子何得要君罔上,訕謗朝廷。”立命押赴市曹斬首,文武不敢諫阻。二人斬畢,退御便殿,八思麻等入見謝恩。世祖大喜,命各賜坐訖,謂之曰:“朕推崇釋教,凡有國政,皆與國師等商度是非,議論得失,國師等亦宜盡言無隱,罔負朕意。忽令彼書生輩,饒舌不休也。”八思麻等,再拜起謝曰:“陛下皈依釋門,崇奉吾教,我佛有靈,大元之國運,萬世永賴矣,臣等敢不竭盡愚衷,翊戴聖明哉!”世祖稱善。八思麻遂乘機進曰:“陛下尊奉吾教,不擇臣等——,猥廁朝右,陛下之意至矣。然在廷文武與天下之人,必不服。”世祖怒曰:“朕爲天下主,獨不能躁其權乎?”八思麻曰:“非也!自來三教並列,而與吾教相水火者,道也。從古帝王重道則毀釋,崇釋則毀道,釋與道勢不兩立。然最與吾釋門相仇敵者,尤莫甚於儒。即如當今士大夫,多宋末衣冠之舊,謂其禮樂文章,足以治國平天下,其中奸詐百出,機變沓生,誤人家國,爲禍不淺。孰有我西方之教,清淨純一,易臻上理哉!陛下崇佛,而天下儒者皆謗佛,何也?蓋所崇者殊,而所尚者異也。天下僅陛下一人崇佛而已,爲今之計,欲天下之人,皆崇佛法,不如禁彼兩教,匆使並行,焚其書、滅其法,奪其所奉、貶其所尊,此陛下所能躁其權者也。伏維陛下聖裁。”世祖恍然大悟曰:“微國師言,朕幾爲羣儒所誤。朕亦思天地間,既推朕爲至尊,何得又奉上帝。又崇至聖?聯幾貌焉中處,不能轄遍覆載矣!來日下詔,方表朕心。”八思麻等遂出。次日臨朝,大會文武,傳詔曰:朕今混一土宇,中外臣民,宜定所尚,以便各遵蕩平之路。

尚忠尚質,三代惟然,是道是儒,累朝皆謬。朕前已崇奉釋教,皈依西方,二三臣工,罔敢異志?其儒宗至聖孔子,降爲中賢,免行釋奠之禮,學宮改爲蘭若招提,科舉學校一律停止。上帝天翁,坐擁虛器,懵懵無識,全無降鑑之德,宜更其位,圓丘郊祀,俱罷典禮。其道門書籍,概用焚燬,惟《道德經》不在此數。有私藏天文圖讖、太乙雷公式、七曜歷、推背圖、苗太-歷等書者,殺無赦。知而不舉者坐。詔下,文武駭異。翰林學土王磐,出班欲諫,太傅伯顏,手牽其據曰:“先生獨不見李迪、王晏耶。”王磐不聽,大言曰:“老夫今日得死所矣。”班中左拾遺吳潛、給事中劉元禮、集賢大學士許衡、工部郎中郭守敬、昭文館學士張文謙等,一齊曰:“王翰林能死,斷不能一人獨死也!”王磐蒼顏白髮,盛氣向前,正欲毀其白麻,忽西南(口豁)-一聲,如天崩地塌。內宮傳言,太極殿被雷聲震塌一角,霎時天昏地黑,雨雹並至,屋瓦皆起,世祖大驚退朝。桑門國師等驚得無處逃竄,隨着衆官,倉皇出朝。至正陽門,忽疾雷一聲,將專-沒的裡二西僧震死。時王磐執許衡手言曰:“滅天毀聖,亙古未有,誰謂蒼蒼者或懵也?”嘆息而別。次日又報,大同路地震,江淮等處大水,淹死居民二十餘萬。太廟中鬼哭有聲。羣臣方謂天變猝至,可回帝心,上表進諫,文武交章劾奏西僧,而世祖剛愎日恣,竟不批出,亦不停悔前詔。許衡嘆曰:“先聖德與天侔,其聖自在天壤,豈人所能升貶哉?衡讀其書,得以身名俱顯。累累乞休不許,非我志也,今老矣,更貪位立朝,人將謂我無恥。”鬱郁致仕,不久遂卒。王磐亦以年老乞病而歸。

一日國師桑門等,及一班律臣,侍案偏殿。世祖偕諸王妃嬪,浮白噱飲,自起行酒,謂衆人曰:“今日須痛飲盡醉,不醉者以違旨論罪。”一時羣臣,喪德失儀,謔言謾語,全無顧忌。飲至半酣,世祖興起,磕頭箕倨大呼曰:“取龍頭鉢盂來。”少時,內官捧至,衆視之,不解何物。世祖曰:“飲器也,用人頭琢就,然必國王之頭方妙,此乃蠻國王頭也。凡我西方諸部君長,伐人之國,得王頭爲飲器者,最爲吉祥。”羣臣皆賀。嗣古妙高進曰:“陛下飲器,自以爲妙。然據臣思之,猶未盡善。”世祖有怒色。嗣古妙高謝曰:“陛下言此飲器,須得國王頭爲之始妙,然不過國王頭耳,非天子頭也,若得天子頭爲之,豈不更妙?”世祖回嗔作喜曰:“果然更妙。”嗣古妙高曰:“今宋帝諸陵,皆在會稽,何不遣使伐掘陵寢,取頭以歸。且陵中必藏有珍玩,可得金寶。最爲兩便。”世祖手撫其臂大笑曰:“樞密可人哉,朕昔年平國,數十有餘,所獲珍異無算。及張宏範滅宋以歸,珍寶全無,惟得一死不屈節之文天祥而已。朕甚怪焉。金寶乃在陵中,樞密不言,朕焉能知?

權擢少傅,異日更有升賞。”嗣古妙高叩首謝恩。即日傳旨,遣侍郎盧世榮、宦者咬住,前往會同浙省平章哈馬黎伐陵。二人領旨,即往臨安去訖。

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七十七回 範僕射登臺觀星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徵羅浮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五十六回 嶽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六十二回 衆夷國入貢武都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二十七回 範國昌入夢承簡命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二回 衆夷國入貢武都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徵羅浮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二十一回 嶽燕超官辭參政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四十四回 周處臺馬陵伏妖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二十一回 嶽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徵羅浮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徵羅浮第十一回 徵曰本蒙古喪師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豔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
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七十七回 範僕射登臺觀星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徵羅浮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五十六回 嶽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六十二回 衆夷國入貢武都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二十七回 範國昌入夢承簡命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二回 衆夷國入貢武都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徵羅浮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二十一回 嶽燕超官辭參政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四十四回 周處臺馬陵伏妖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二十一回 嶽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徵羅浮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徵羅浮第十一回 徵曰本蒙古喪師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豔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