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殖民主義的發端

隨着呂宋省的成立,大中朝徹底踏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雖然這條道路充滿了血腥,甚至於可以說是掠奪和不道德的行爲,但是肖天健卻知道,這對於中國想要未來繼續傲立於世界之巔,卻是一條必然的道路,而且任何時代,擴張便意味着屠殺和掠奪,戰爭的本質其實就是爲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只有勝利者才能書寫歷史!

如果中國錯過了這個時代的話,那麼便永遠坐失這個良機,只能成爲亞洲的強國,卻無法在今後問鼎世界強國之列。

故此他多次召集文武羣臣,對他們闡述什麼才叫殖民主義,以及殖民行動將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利益,在經過數次他的詳細闡述之後,內閣和軍方都明白了什麼叫做殖民主義,雖然這跟中國儒教所學有所衝突,但是無疑這種殖民主義卻可以給大中朝帶來鉅額的財富和利益,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

由於肖天健的潛移默化,現如今這些大臣和軍方重將,都逐漸的接受了肖天健的想法,目光開始變得更加久遠,於是他們全部同意了肖天健對於未來殖民道路的規劃。

另外走殖民化道路,對於大中朝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通過殖民移民,大中朝也可以從此徹底解決國內土地的矛盾的問題,大中朝現如今在國內推行的限制土地兼併的政策,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政策,短期之內卻是可以緩解國內階級矛盾,但是長期下來,卻不利於對於社會財富的發展。

故此必須要有一個新的辦法來解決這種矛盾,之前也許單在大路上找到這個辦法還真就不太容易,但是現如今在大中朝決定走殖民主義道路的時候,這種矛盾便可以通過奪佔殖民地獲取新土地,來化解掉這種矛盾了。

許多地主有錢人不是喜歡囤積土地嗎?不喜歡搞什麼實業嗎?之前大中朝國內限制他們的土地兼併,讓他們手中的錢,沒有出路,但是對於殖民地的土地,就是另外一說了。

只要他們有錢,那麼大中朝便可以將殖民地的土地賣給他們,而且不限制他們購買土地的面積,如此一來,便可以引導有錢人先去殖民地拓展,之前緊靠着出洋的華商,是遠不能滿足大中朝對殖民地的控制的,現在通過讓國內地主和富人階層,在海外殖民地購置土地,便可以加速國內朝海外移民。

這麼做一是可以滿足這些地主階層對於土地的渴望,另外還可以大大加強中國人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當然期間肯定會遭到當地土著的反對,不過這也算不了什麼,只要大中朝在當地保持一定的武力,來保護移民的利益,那麼就不怕當地土著鬧出什麼幺蛾子。

即便是幾百年之後,可能殖民地還會鬧起獨立運動,但是即便是如此,在大批華人移民之後,這些殖民地也不可能在全部割斷和中國的聯繫,這一點後世的西方列強已經證明,特別是英聯邦國家,更是保證了英國在全球的利益。

所以又這樣的舊時空的前車之鑑,肖天健自然不會錯失這個大好良機。

於是在大中軍控制了呂宋之後,大中朝的殖民計劃便開始暗中制定了出來,同時朝廷通過中華月報大肆在國內宣傳,呂宋的土地如何的肥沃,好像是遍地都是黃金一般,而且在那裡,將不會再限制地主購買土地的數量,鼓勵國內有錢階層,到那裡購買土地開墾。

雖然中國人有很深的戀土情結,許多人雖然得知了這樣的消息,但是卻並沒有馬上採取行動,許多地主雖然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但是卻因爲故土難捨,一時半會兒還不敢輕易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購買土地。

但是也不乏一些有遠見的地主,特別是福建廣東一帶的地主階層,卻因爲長期接觸海上貿易,思想更爲開放一些,這些人馬上便意識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利益,於是立即便有人跑到官府之中,報名要前往呂宋購買土地。

即便是一些有錢人沒敢輕易涉險,親自去呂宋,但是也派出了家族成員,先期前往呂宋打探情況,準備隨時下手購買土地。

新任的呂宋省長,自然想要快速打開局面,拿出了一套優惠政策,來推銷呂宋的土地,甚至於同意分期付款的方式,來對呂宋的土地進行發賣。

作爲朝廷喉舌的中華月報又長篇累牘的加以宣傳,甚至於肖天健還直接命令海貿集團在廣州和泉州兩地,調撥幾條大型海船,作爲客輪使用,開通了前往馬尼拉的定期客運航線,甚至於免去前往呂宋移民的船資,途中還提供良好的膳食服務,來吸引更多的華人到呂宋投資購置開墾土地。

就連中華銀行,也趁勢在馬尼拉設立分行,爲移民提供低息貸款,供移民購置當地的土地,或者是開辦工廠。

進而肖天健又命令呂宋省,在當地開辦新學,推廣中文,強令當地黑皮猴子的子女入學,接受中文教育,說白了就是文化侵略,長期下去,總有一天要讓這裡徹底的中國化。

一系列的舉措下來之後,於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乘船前往了呂宋省,雖然開發呂宋省,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這個起步還是相當不錯的,中國人的堅韌,只要到了那裡,便會落地生根,用不了幾十年時間,呂宋省便會真正的成爲中國的一個行省,徹徹底底的歸入到了大中國的體系之中。

另外肖天健還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呂宋省的駐軍兵將,在服役期間,可以將他們的家人也接到呂宋安置,官方給予他們土地,並且提供房屋,供他們在當地安家,待到他們服役期滿之後,還會每個人直接在當地授給他們大量的土地,作爲他們的養老之用,這些駐軍今後便會成爲移民中的中堅力量,同時也可以成爲地方武裝力量,保護他們自己的村鎮城堡。

就在呂宋省緊鑼密鼓的推行土地開發和移民的時候,大中朝的海軍卻沒有停止步伐,他們的目光很快便盯上了滿刺加也就是馬六甲。

馬六甲蘇丹在明朝時期,曾經早在永曆朝年間,接受了大明的敕封,形成了和大明之間的藩屬關係,同時蘇丹還親自帶領人員,到北京對大明進行朝貢,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也在馬六甲城設立基地,作爲船隊的物資補給基地使用,但是在1511年的時候,葡萄牙人入侵了馬六甲,靠着武力佔領了馬六甲。

馬六甲王爲此還向大明求援過,但是當時大明朝卻沒有理會,導致了馬六甲被葡萄牙人佔領。

就在幾年前,也就是崇禎十四年,大中朝天元元年的時候,荷蘭人又擊敗了葡萄牙人,奪佔了馬六甲,將這裡納爲了荷蘭人的殖民地,以此地和荷蘭人在亞洲的總部巴達維亞相互呼應。

但是荷蘭人對這裡,並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也沒有打算將此地發展爲一個商業港口,只是作爲他們控制馬六甲海峽的一個據點而已。

但是肖天健卻知道馬六甲海峽對於今後中國人的重要性,中國的海上航運幾乎有大半船隻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這裡就如同中國人的咽喉一般,只要稍微受到風吹草動,就等於卡住了中國人的脖子。

在這一點上,海軍方面也在這幾年中,對這裡的重要性產生了直觀而且明確的認識,包括海貿集團方面,也都認爲這裡對大中朝非常重要,很有必要將其控制在大中朝的手中,否則的話,大中朝的商船前往印度洋和非洲乃至今後要前往歐洲,都要經過這裡,現如今大中朝和荷蘭人交惡,大中朝海貿集團所屬的商船很容易遭到荷蘭戰船的襲擊和搶掠。

所以今後大中朝想要走向世界,那麼馬六甲海峽就必須要拿下來才行。

於是在天元八年,大中朝海軍剛剛結束了馬尼拉之戰以後,便立即開始爲下一步攻打馬六甲制定起了新的作戰計劃。

但是想要佔領馬六甲,對於大中朝來說,並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艦隊即便是從廣州出發,到馬六甲的距離也有七千多裡,以眼下的帆船航速,最快也要一個多月的航渡時間。

途中至少要進行兩三次淡水和食品的補給,另外馬六甲一帶屬於荷蘭人的勢力範圍,荷蘭人在亞洲的總部就設在距離馬六甲不遠的巴達維亞,實力比較強,起碼要比當初他們在臺灣的實力要強大不少,大中朝艦隊如果直航馬六甲登陸作戰的話,風險比較大。

最重要的是這一次遠征肯定還要攜帶相當數量的陸師部隊進行登陸作戰,直航馬六甲的話,那麼船上的海兵和陸師兵將根本得不到休息適應,馬上便要投入到作戰之中,而荷蘭人則是以逸待勞,就地反擊,對於大中朝的軍隊來說,非常不利。

所以經過海軍部門會同海貿集團共同協商斟酌之後,一致認爲,如果想要順利取得馬六甲,大中朝此戰之前,必須要先在沿途取得幾個立足點,作爲船隊的中轉基地和補給點。

另外在馬六甲附近,還要找到一個立足點,供大中軍船隊休整補充,然後才能直入馬六甲,奪佔馬六甲城,控制住馬六甲海峽。

(今天特別鳴謝風沐春江朋友的打賞,這個月第一天,開了個好頭!呵呵!另外通知一下弟兄們,這個月此書肯定完本,完本之後會開始上傳新書,希望能繼續得到朋友們的支持!多謝!)

第170章 阻援第56章 再次失利第143章 糾結的鄭芝龍第118章 遺詔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199章 履約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5章 重拾舊業第154章 再臨強敵第31章 攻關受挫第53章 急促射第44章 明挖牆腳1第107章 伏兵四起第29章 轉變第60章 石橋攻防戰、震怒第110章 該來總會來第190章 坐等上門第234章 大閱兵第146章 八大王就撫第196章 只有死韃子纔是好韃子第1章 民政之議第104章 焦頭爛額第221章 定淮門第204章 首戰第54章 兩強之戰10第67章 馬賊第130章 雄兵攻城第20章 大軍壓境第212章 最後對決第195章 破南陽第72章 得勝還師第2章 重編1第72章 煩惱第32章 醋意第79章 新附軍第31章 好大綠帽第113章 金屋藏嬌第230章 失望第183章 貴客臨門第24章 油盡燈枯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9章 艱難的抉擇第99章 山海關之役5第88章 揮師汝陽第59章 獻計第78章 如何差遣第190章 坐等上門第83章 參謀部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81章 殊途同歸第93章 潰逃第75章 大出所料第109章 勸降第198章 扶植第103章 南下南下第153章 一聲嘆息第223章 又一個督師第80章 兵至盧氏第139章 海軍第一戰第60章 棄城第42章 內丘之戰3第10章 清點第89章 三棱刺第128章 巨斧猛劈頑敵首第104章 疑兵之計第75章 通州會戰2第53章 急促射第47章 蛇鼠一窩第65章 任重道遠第122章 不是結束的結束第69章 看破第130章 遇阻第47章 盧象升的判斷第119章 順江而下兵至嶽州第151章 向東掃蕩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15章 活學活用第134章 暫時歇兵第135章 取士第117章 未戰先衰第140章 火箭彈第128章 懸賞第187章 向南第25章 鐵骨破軍第14章 落腳之地第39章 奴酋的爭論第14章 切磋第174章 好消息第87章 有根有據第75章 喪家之犬第46章 卑鄙之極第174章 大炮上刺刀第9章 怒屠潰兵第66章 密旨第123章 李家主將第7章 誓師第170章 阻援第60章 石橋攻防戰、震怒第121章 炮灰第4章 打劫目標
第170章 阻援第56章 再次失利第143章 糾結的鄭芝龍第118章 遺詔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199章 履約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5章 重拾舊業第154章 再臨強敵第31章 攻關受挫第53章 急促射第44章 明挖牆腳1第107章 伏兵四起第29章 轉變第60章 石橋攻防戰、震怒第110章 該來總會來第190章 坐等上門第234章 大閱兵第146章 八大王就撫第196章 只有死韃子纔是好韃子第1章 民政之議第104章 焦頭爛額第221章 定淮門第204章 首戰第54章 兩強之戰10第67章 馬賊第130章 雄兵攻城第20章 大軍壓境第212章 最後對決第195章 破南陽第72章 得勝還師第2章 重編1第72章 煩惱第32章 醋意第79章 新附軍第31章 好大綠帽第113章 金屋藏嬌第230章 失望第183章 貴客臨門第24章 油盡燈枯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9章 艱難的抉擇第99章 山海關之役5第88章 揮師汝陽第59章 獻計第78章 如何差遣第190章 坐等上門第83章 參謀部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81章 殊途同歸第93章 潰逃第75章 大出所料第109章 勸降第198章 扶植第103章 南下南下第153章 一聲嘆息第223章 又一個督師第80章 兵至盧氏第139章 海軍第一戰第60章 棄城第42章 內丘之戰3第10章 清點第89章 三棱刺第128章 巨斧猛劈頑敵首第104章 疑兵之計第75章 通州會戰2第53章 急促射第47章 蛇鼠一窩第65章 任重道遠第122章 不是結束的結束第69章 看破第130章 遇阻第47章 盧象升的判斷第119章 順江而下兵至嶽州第151章 向東掃蕩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15章 活學活用第134章 暫時歇兵第135章 取士第117章 未戰先衰第140章 火箭彈第128章 懸賞第187章 向南第25章 鐵骨破軍第14章 落腳之地第39章 奴酋的爭論第14章 切磋第174章 好消息第87章 有根有據第75章 喪家之犬第46章 卑鄙之極第174章 大炮上刺刀第9章 怒屠潰兵第66章 密旨第123章 李家主將第7章 誓師第170章 阻援第60章 石橋攻防戰、震怒第121章 炮灰第4章 打劫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