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貞宇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知拓跋阿拉提其意,覺其有勇無謀之輩,不設派兵阻攔,且激將言:“汝有多少兵,皆助戰,朕必敗之!”
拓跋阿拉提身高九尺,魁梧之軀,閱信後圓臉被氣咬牙切齒,其年長康貞宇二十餘歲,見瘦肉乾之形的康貞宇極爲囂張,俯視小人之姿態,草原之王怒斥爆粗:“毛頭小子,也敢丟人現眼舞刀弄槍,吾必將打出汝之屎尿!”
半月後,支援拓跋阿拉提的十六萬蠻兵與輕騎翻越阿爾金山脈至天水郡,其皆爲驍勇善戰之好手,甚至有數名薩滿靈師、天賦悍士助戰。康武宗得知,速發懿旨令:召就近仙劍派、紫薇庵靈炁上師、鏗鏘銳士助戰。
在外虜之稱呼中,薩滿靈師即是靈炁師,天賦悍士即爲鏗鏘銳士。
拓跋阿拉提擺兵佈陣二十萬人慾與康貞宇十三萬大軍決一死戰。
雙方大軍未戰前,大禹帝國靈炁上師已經與外虜蠻壽的薩滿大靈師交鋒,各有死傷,引發的波動震天撼地。
大禹帝國靈炁師衆多,且主場作戰,薩滿靈師不敵死傷數人,議和退回阿爾金山脈的布達拉大靈山宮,不再摻和,繼續修行。
大禹靈炁師聞言,亦退出戰場。
康貞宇得知取勝後,又逢郭子凱領五萬威南定邊軍抵至,大喜,次日設宴溫酒,與衆將士痛飲三杯,午後擺百大紅鼓,力士奮敲,戰鼓聲震天,驚動拓跋阿拉提,即刻整頓軍備。
康貞宇見敵有所動,遂令上將司馬炳、邢彥東分別領兵一萬堅守隴西府、青州府防線,小將鄧子龍、衛慶領軍三萬軍卒左右包抄,自己如同武神附身,領軍十二萬正面硬剛拓跋阿拉提的二十萬大軍,連戰三天兩夜,殺得拓跋阿拉提大軍黯然失色,鄧子龍、衛慶前後包夾之迂迴襲擾使蠻壽損失防不勝防,損失慘重。
隨後雙方鏖戰天水平原東側的桐谷郡十日,拓跋阿拉提見大勢已去,飛逃劍門關,至山中險道,未得喘息,卻被領軍一萬早已埋伏於此的中郎將霍炎秉一槍挑殺。
外虜蠻壽羣龍無首,各自爲戰,互相踐踏,人馬爭道,摔落劍門關懸崖者三四萬,餘者惶恐敗退,草木皆兵,無心戀戰,失守阿爾金山脈西側天水平原老鴉城二十里之地
大禹大軍得阿爾金山脈的西側之老鴉城立足點,乘勝追擊,迅速擴大戰果,西擴八百里之地,原屬蠻壽放羊牧馬之地速改名銀川郡、天水郡。
隨後大禹大軍駐防於此,整頓軍務,虎視眈眈大西北剩餘五千多裡廣闊之地。
此桐谷一役大捷,乃兩百餘年來大禹對外戰爭的第一次輝煌首勝,合計傷亡蠻壽十七萬餘人,康貞宇雖大悅,但軍隊亦損傷十萬七千餘人,軍事軍務交由主將邢彥東處理,隨即頒發旨意:“桐谷一戰,守國門,抵外辱,皆豪邁之士,有大功,朕深感爲榮,將士心血未付之東流,其榮耀凌駕於大禹威名,可揚弘宇八荒,朕即鑄造鎮戎三足青銅大鼎三尊分別置於裕京、桐谷郡、以及未來之疆土鎮戎郡上。朕決定無論傷亡,亦力戰而存者,皆爲大禹之英雄,英雄者,國之厚待,優待,參戰者家屬可皆聚裕京,接受朕之寬慰與體恤!”
聖旨隨發天下,康貞宇叮囑邢彥東:“銀川郡、天水郡不可失。”隨即班師回朝,百官與億萬之民稱讚天子武宗之偉績。
武泰八年,康貞宇下旨擴軍,練兵,不久康武宗康貞宇不再掩飾雄心壯志,言:“東臨大海,駐兵島鏈一百一十八座,可無虞;北至長白大山脈乃極寒,不適人生存,收塰森衛爲邊據即可;南方百越,原始之社,可教化,可大禹文化融入感染,唯有這西邊的遊牧蠻壽十分可恨,兇蠻無禮,蝕大禹官民血肉,必逐,必誅。
原來自大禹帝祖立國以來兩百餘年,雖與蠻壽以天塹阿爾金山脈爲邊境國界,然其狼子野心,時常襲擾,桐谷郡大捷大傷蠻壽元氣,可由守專攻,故康武宗康貞宇聖意已決,收阿爾金山脈西側域土爲大禹萬里之海疆!”
武泰十年,時機成熟,康貞宇令鄧子龍、霍炎秉、衛慶、孫浩偉爲前鋒將,領軍十八萬,從銀川郡、天水郡出征,四路出擊,驅逐蠻壽。
起初西進大禹軍卒因戰馬瘦弱、糧草不濟、兵弱將餒、地形不熟、難融土文,導致敗多勝少,康貞宇定策前鋒大軍分路出擊驅逐作戰,主將邢彥東穩紮穩打,佔一地安一民,得一地開一荒,以當地之資做補給。
如此耗費二十一年,盡收阿爾金山脈西側地六千里,將蠻壽驅逐塔克瑪沙漠以西。
康貞宇在塔克瑪沙漠東側設置西北定邊軍區,自此阿爾金山脈與西北定邊軍區的中間地帶,地長六千里,寬幅兩千三百多裡的區域正式更名密藏道。
其後大禹中央朝廷又設四府四十郡,分西北阿克蘇福府十郡、正西阿勒富泰府十郡、西南天山府十郡以及中路武都府十郡,新黎郡、平涼郡、鎮戎郡、陝州郡等戰時統備郡同歸武都府轄制。
康武宗在位六十二年,內治七柱將王之亂,瓦解功勳偉臣子嗣謀合之亂;東兵西騎,南征北戰,期間褐寇海盜、高麗膀不自量力,屢次挑釁,駐守東北部司馬子氏領旨反覆騎踏彈丸小國,拓納疆土納入版圖,揚大禹國威,外族外邦聞風喪膽,皆納貢稱臣,不敢造次。褐寇大首安倍岸田曾一步一跪一拜百里求大禹納爲其土,康武宗嫌棄天災地禍頻發,乃不祥之地,拒之。
待康武宗其薨時,大禹行政體系的疆土劃分爲兩京十三道,東海之域至西側之疆土近兩萬裡,南北五千裡之數,國土雖大,無一寸多餘!
康武宗康貞宇功績雖不如大禹帝祖康威立國偉績,後代子孫亦將其供奉天星樓,因其對外邦蠻夷之戰,揚大禹國威,立國人必強之念,日月所照,皆爲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