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水淹大梁(三)

紅日高高升起,大梁城周邊的水面上波光閃爍,和在圍堰上駐守秦軍黑色的盔甲、明高的武器交相輝映,只是不是有鳥雀從水面上飛翔而過,在水面上投下了斑斑點點的暗影。

大梁城被大水包圍己有十餘天的時間了,這時水深己經達到了一丈八尺,有些局部地區甚到都達到了近三丈,而圍堰的缺漏也基本填補完全,普遍都高出了水面二到三尺,大體上穩住了圍堰,並牢牢的控制住了水勢。

而就在水淹大梁的第三天,秦軍徵集到的各種大中型船隻也都從鴻溝河道中駛進大梁水域,停泊在秦軍修建的船塢中。這時秦軍己經擁有大小船隻五百餘艘,各種木筏三千餘個,水面上的進攻力量,基本己經齊備了。因爲經過了前一戰中代軍、秦軍己經大量的徵集船隻,因此現在魏國境內黃河上的船隻幾乎都已經抽調一空,很難再徵集到船隻了。不過王剪仍然下令軍中的工匠,繼續加緊砍樹扎筏。

這時秦軍也從最初放水的興奮中漸漸的冷靜了下來。在天晴之後,被大水包圍的大梁城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城牆上旗幟飛揚,槍戟林立,士兵們盔明甲亮,精神飽滿,顯得鬥志高昂,似乎一點也沒有受到被大水包圍的影響。這一次也讓秦軍頗爲失望,因爲原來秦軍對大水都寄與了極大的希望,不少秦兵甚致都盼望着洪水一衝,大梁就會立刻崩潰,秦軍就可以趁勢殺入大梁城中,滅亡魏國,這一場戰鬥也就結束了,這樣一來就可以平安的回家了。

雖然這一仗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但秦軍卻打得非常不順利,到了這個時候,秦軍己經陣亡了近五萬士兵,另外還有近萬名傷兵尚未全愈,受傷至殘的士兵多達千餘人,而大梁城仍然似牢不可摧一樣,屹立在秦軍的面前。現在所有的秦兵都己經認識到,只要是有高原在城中領軍駐守,秦軍就無法攻破大梁。因此在秦軍中多多少少也產生了一些懨戰的情緒。

而原以爲大水淹沒大梁之後,就可以攻破大梁,那知大梁卻似一點影響都沒有,因此這也讓許多秦兵大失所望,不過秦人一向尚武好勇,而且軍紀極嚴,暫時對軍心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現在的局面,也讓王剪有些意外,雖然王剪並不認爲,放水之後就可以馬上攻破大梁,畢竟大梁不是晉陽、更不是鄢城,而且高原在大梁城中一定也做過不少的準備工作,當然不會那麼容易就被大水攻破。但水淹之後,對大梁一定會影生不小的影響,至少也能大大的打擊城中的軍心士氣,或是造成城中居民的恐慌。

但現在過去了十餘天,從大梁城頭上駐守的士兵的精神面貌來看,守軍的軍心士氣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而軍心如此,民心也就不會差到那裡去。因此這也讓王剪大爲不解,難到面對這汪洋大水,城裡的士兵、居民就一點都不害怕嗎?

當然,現在所看到的只是大梁城的表面現像,城裡的情況到底怎麼樣,王剪也不得而知,也許城裡己經軍心大亂,城頭上的佈置或許只是虛張聲勢,正所謂兵不厭詐,只是沒有親眼所見,王剪也不能肯定。因此王剪思考再三,決定向大梁城發動一次進攻,試探一下城裡守軍的反應,就可以大體判斷出城中的情況了。

不過現在大梁城都己被大水包圍了,進攻大梁,只能使用船筏,雖然現在秦軍的船隻木筏並不算少,但王剪對打水戰並沒有多少把握,儘管王剪久經戰陣,又精通兵法,但卻從來沒有打過水戰,對水戰卻並不精通,甚致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王剪立刻招集衆將商議,這一仗要怎麼打。

這時王賁、楊端和、韓騰等人己經各自的駐地,現在秦軍大營中的主要將領有李信、辛勝、羌瘣、章邯等人。聽了王剪的決定之後,衆將也都認爲,確實有必要向大梁發動一次進攻。辛勝主動請戰,要求由自己領軍攻城。

雖然辛勝的勇氣可嘉,但王剪並不放心,道:“辛將軍,現在大梁城己被大水所淹,只能乘坐船筏進攻,我秦軍從未打過水戰,你有什麼好辦法進攻大梁城嗎?”

辛勝道:“上將軍放心,其實末將這幾天來一直都在思考,怎樣以船筏進攻大梁,現在大梁城牆露出水面已不足三丈,而末將所見,我們的大船船頂高度己接近兩丈,因此只要將大船駛近城牆邊,再架上木板,就足以攻上大梁城牆了。”

王剪點了點頭,道:“辛將軍之言雖然有理,但我們現在的船筏多以小船木筏爲主,大船不過數十艘,只靠這些大船,恐怕也難以攻上大梁。”

辛勝道:“上將軍放心,末將早已想好了,可以在攻城梯底部製做一個支架,然後架在木筏上,只要靠近城牆,就可以攻城了,另外還可以將一些牀弩,投石機放到木筏上,對大梁城進行打擊。”

王剪聽了之後,也仔細的想了一想,因爲在製做木筏的時候,秦軍確實也考慮過將牀弩、投石機放到木筏上使用,攻擊大梁城,因此秦軍制做的木筏有大小兩種規格,小木筏和守軍制做的木筏差不多大,用於裝運士兵,而大木筏側是長達五丈四尺,寬度達到三丈六尺,可以並排放兩架牀弩或是一架投石機,這樣看起來,辛勝的計劃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不訪可以一試,如果有效就可以依法進攻大梁,而如果無效的話,那就再另想其他的辦法。

於是王剪點了點頭,道:“好吧,辛將軍,你就去準備一下,明天進攻大梁。”

辛勝立刻道:“末將尊令。”

當天晚上,辛勝立刻招集軍中的工匠民役,加緊改造船隻、木筏和攻城梯,因爲現在圍堰,堡壘都己完工,工匠、民役也都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因此辛勝下令之後,衆人一起動手,在一夜之間,就改造好了一百多個攻城木筏,毎個木筏並排橫列着四架攻城梯,均是用三角架支撐固定在木筏上,攻城梯高約三丈,分爲兩級結構,木筏一但靠近城牆邊,另一級攻城梯可以在頂部放平,架在城牆上,讓士兵順木梯登上城牆。

另外還改造了二十艘大船,這些大船都是兩層高,在船頂開口,並固定好攻城梯,和攻城木筏大致相似,只是高度只有一丈多。

就在第二天一早,辛勝帶領着十五艘大船,二十艘中型船,一百艘小船。六十個攻城木筏,一百個小木筏,另外還帶上了六十個裝有牀弩或投石機的木筏。總計出動的兵力約爲一萬五千餘人。雖然只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但這樣的兵力也並不算少。

秦軍的船塢建在東、北兩面,這一次進攻也是從北面的船塢發起,辛勝登上一艘兩層高的大戰船,親自指揮戰鬥,而王剪仍然帶領秦軍諸將,在高崗上觀戰。

辛勝下令之後,秦兵紛紛登上戰船、也有人擡着木筏下水,然後駛出船塢。

雖然秦軍修建的船塢很大,可容得下幾百艘大小船隻,但入口只有十餘丈寬,如果是人員車輛進出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船隻進出就顯得不夠了,由其是幾艘船隻並排駛出,因爲水裡不是陸地,可以想停就停,想動就動,在緊急之間,秦軍也徵集不到足夠的熟練操船人員,只是靠一些有一點類似經驗的士兵或民役來操縱船筏,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前面的三四艘船還好,但很快就有兩艘大船在駛出船塢時發生了碰撞,一艘船在水中打橫,攔在船塢口處,而後面跟着的幾艘船收不住勢頭,立刻一頭撞了上來,結果一連十餘艘船,在船塢口處互相撞成了一團,把船塢口給堵了一個嚴嚴實實。

而隨後的船隻緊急停船,但因爲停船的勁道用得太大,反面使船隻倒行,又撞到了後面的船隻,雖然這此撞擊的力度並不大,對船體不會造成什麼損傷,但卻引發了船隻的左右晃動嗎,一些站在船舷邊上的秦兵站立不穩,摔落到水中。

船上的秦兵手忙腳亂的救人,而操船的士兵則是滿頭大汗的劃漿撐竿,和其他的船隻分開,但因爲每一條船都是各自爲政,結果爲了分離相撞的船隻,反而和其他的船隻又相撞在一起,而在船上準備救人的秦兵,卻受到船體的晃動,又摔落到了河中。

整個船塢裡這時也亂成了一片。

辛勝站在船樓上,緊緊的抓住欄杆,才穩住了身體,現在他也是急得一頭大汗。雖然在出兵之前,辛勝想得很好,以大船,攻城木筏前衝,靠近城牆攻城,其他的小船小木筏隨後策應,而裝有牀弩或投石機的木筏在後面掩護,對大梁城進行遠程打擊,層層推進,井井有條,但這一切都是紙面上的計劃,一但到了水裡,就全部亂了套,

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172章 稱王稱候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960章 結局第542章 邯鄲的局勢第558章 列陣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493章 閱軍(八)第914章 無衣之曲(三)第647章 迎擊匈奴(二)第745章 大破匈奴(三)第661章 入城風波(三)第608章 撤軍與追擊(二)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629章 迴歸代郡(下)第384章 秘密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95章 突襲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503章 潛入咸陽(八)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637章 郊遊(上)第54章 苦戰(下)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334章 襲擊(下)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829章 秦軍來襲(三)第873章 重整旗鼓(四)第55章 夢境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219章 如約撤軍(下)第576章 大營失守(上)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453章 水戰(上)第628章 迴歸代郡(上)第952章 揮軍南進(上)第353章 探視第50章 意外第756章 迴歸(四)第809章 出行會盟第475章 從軍第412章 刀法初成(上)第525章 謀劃第153章 迴歸第707章 夜襲匈奴(上)第848章 漢軍出擊(下)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19章 ,遙山(中)第743章 大破匈奴(一)第768章 靈壽(二)第279章 蕃勇軍第286章 替人擋槍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163章 攻取代郡(一)第912章 無衣之曲(一)第221章 迴歸後的施政(下)第544章 佈置(上)第642章 啓程第64章 拜師第840章 合縱出擊(三)第323章 商鋪開業(七)第302章 齊國異士上第552章 燕國的希望(一)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636章 密議第68章 辯論(中)第816章 誤打誤撞(下)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502章 潛入咸陽(七)第738章 進攻受阻(六)第820章 行刺(二)第56章 醒來第82章 正式決裂(下)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642章 啓程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682章 鬥獸第870章 重整旗鼓(一)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58章 坦白身世第219章 如約撤軍(下)第320章 商鋪開業(四)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357章 伐魏決議(二)第711章 再次出擊(三)第252章 突襲陰山四第568章 猶豫(上)第236章 迎戰匈奴軍二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791章 齊國使團(二)第432章 大梁攻防(三)第一章 第434章 大梁攻防(五)
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172章 稱王稱候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960章 結局第542章 邯鄲的局勢第558章 列陣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493章 閱軍(八)第914章 無衣之曲(三)第647章 迎擊匈奴(二)第745章 大破匈奴(三)第661章 入城風波(三)第608章 撤軍與追擊(二)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629章 迴歸代郡(下)第384章 秘密第658章 迴歸九黎族第95章 突襲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503章 潛入咸陽(八)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637章 郊遊(上)第54章 苦戰(下)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440章 大梁攻防(十一)第334章 襲擊(下)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572章 秦軍反擊(二)第829章 秦軍來襲(三)第873章 重整旗鼓(四)第55章 夢境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219章 如約撤軍(下)第576章 大營失守(上)第727章 匈奴的計劃第453章 水戰(上)第628章 迴歸代郡(上)第952章 揮軍南進(上)第353章 探視第50章 意外第756章 迴歸(四)第809章 出行會盟第475章 從軍第412章 刀法初成(上)第525章 謀劃第153章 迴歸第707章 夜襲匈奴(上)第848章 漢軍出擊(下)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19章 ,遙山(中)第743章 大破匈奴(一)第768章 靈壽(二)第279章 蕃勇軍第286章 替人擋槍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163章 攻取代郡(一)第912章 無衣之曲(一)第221章 迴歸後的施政(下)第544章 佈置(上)第642章 啓程第64章 拜師第840章 合縱出擊(三)第323章 商鋪開業(七)第302章 齊國異士上第552章 燕國的希望(一)第694章 遭遇匈奴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636章 密議第68章 辯論(中)第816章 誤打誤撞(下)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502章 潛入咸陽(七)第738章 進攻受阻(六)第820章 行刺(二)第56章 醒來第82章 正式決裂(下)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642章 啓程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682章 鬥獸第870章 重整旗鼓(一)第512章 夜探王宮(上)第58章 坦白身世第219章 如約撤軍(下)第320章 商鋪開業(四)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357章 伐魏決議(二)第711章 再次出擊(三)第252章 突襲陰山四第568章 猶豫(上)第236章 迎戰匈奴軍二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791章 齊國使團(二)第432章 大梁攻防(三)第一章 第434章 大梁攻防(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