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燕國的希望(一)

第二天清晨,天色還沒有完全放亮,太子丹就帶領着從人,離開了代郡,返回燕國。而守城的士兵己經接到了高原的通告,因此也沒有阻止他們,開門放行。

經過了一夜的休息之後,太孑丹總算是完全想了,畢竟燕國現在並不是不可救藥了,留在這裡,也說不動高原,因此不如儘早返回燕國,極積備戰,死守薊京,只等着代軍擊敗秦軍,燕國也就可以得以保全了。

雖然燕國的實力是目前各國中最弱的一個,擁有的常備軍隊不足十萬,而且訓練不足,戰鬥力不強,國內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名將。但燕國畢竟是戰國七雄之一,全國的總人口達到近三百萬,成年男子的總數不下八十萬人,僅是都城薊京裡就有居居三四十萬,再加上週也附近一帶地區,人口共計不下六七十餘萬,因此在十天之內,可以徵集到不低於十五萬人的成年男子從軍入伍。還有薊京的城牆高厚堅固,城防設施十分完善,燕國在薊京也屯集了大量的糧草物資,足以支持數年。而秦國進攻燕國的軍隊只有十萬兵力,因此只要是做好充份的準備,積極備戰,組織得當,是完全可以守住薊京的。

另外太子丹也清楚,經過了滅魏之戰以後,秦國的國力受到了相當大的損耗,這一次能夠出動四十萬軍隊,己經是秦國目前國力的極限,秦王政爲此還下令全國增稅,可見秦國確實難以支持長久,因此只要燕國能夠堅守一年左右的時間,也許不用等到代軍擊敗秦軍,秦國就會因爲國力難以維持,而主動退軍。

不過最讓太子丹擔心的是自己的父親燕王喜是否能夠撐得,這麼多年以來,燕王喜給太子丹的感覺就是才智平庸、治國無能,自以爲是,耳軟心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果不是父王背信棄義,執意要進攻代郡,撕毀了雙方的協議,那麼現在的局勢也不會淪落到現在這一步。因此能不能說服燕王喜,讓他下決心堅守薊京,誓死抵抗秦軍,難度可不小,但燕王喜畢竟還是燕國的國君,在位四十餘年,在燕國還有不小的號招力,他的態度、決心是守住薊京的重要條件。

當然,對於說服燕王喜,太子丹到還是有一些把握,畢竟他們也是父子,但就算是說服了燕王喜,太孑丹還要面對燕國的衆大臣。

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已有十餘年的時間了,對燕國的衆大臣是什麼德行,自然是清清楚楚,這些人都是固執傳統,恪守聖言,坐談立議,無人可及,道德說教,頭頭是道,但臨機應變,經世濟用,富國強軍,卻是百無一能。太孑丹可不敢指望這一批人能夠抵抗秦軍。想來想去,太子丹發現,真正能夠組織領導燕**民抵抗秦軍的,只有自己。因此太孑丹也恨不能馬上趕回薊京去,徵集軍隊,佈置軍力,好守衛薊京。

但太孑丹儘管着急,也不可能一下孑就飛到薊京去,還是要在路上慢慢的走,不過太子丹的人沒有回到薊京,但心早就飛回去了,在這一路上頭腦裡都在不斷的思考,怎樣才能守住薊京,防線應該怎樣組織,徵集到的軍隊應該怎樣佈置,應該啓用那裡人來付責。而其他的事情到是都還好辦,唯有能用的人確實沒有幾個,其實這些年來太子丹並不是沒有像燕國推薦人材,可惜都被燕國的大臣們排擠掉了。因此太子丹也不由得又悔又急,看來燕國真的是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了。

太孑丹在秦國爲人質十餘年,對秦國的政治體制也做過一番研究,也體會到秦國富足和強大,完全就是因爲商鞅變法之後,爲秦國留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秦國始終保持着強大。而燕國在燕昭王的時代,也曾進行過一次變法革新,勵精圖治,使燕國一度強大起來,曾下齊七十餘城,差一點把齊國打得亡國。

但這一次變法,並沒有觸及到燕國的傳統政治體制,主要做的只是休養生息、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訓練軍隊等幾項最基本的事情,更多是依賴燕昭王的個人英明勤政,在維持着燕國在傳統政治體制的規範內走向富強,但這種靠人治的手段當然是不能長久,因此在燕昭王一死,燕國就立刻恢復了原樣,首先是讓齊國鹹魚翻身,重新復國,而接着又因爲對外的決策失識,把趙國當作自已的敵人,結果幾度被趙國打得大敗,國力再度衰弱下來。

太孑丹回到燕國之後,也有好幾次建議燕王喜,枋校秦國進行變法,但無一例外的都遭到與燕國大臣們的強烈反對,理由就是祖制不可改,結果只好做罷,後來太孑丹又全力策劃刺秦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變法的事情了。

但現在太孑丹才發現,燕國的局勢原來已經敗壞到了這個地步,如果這一次能夠保全燕國,等秦國退軍之後,自己一定要說服父王,枋校秦國進行變法,使燕國再度強大起來。

代郡離燕國本來就不遠,而且還修好了平坦的馳道,因此行走速度很快,一行人只用了八天的時間,就從代郡趕回到了薊京。

到達了薊京之後,太孑丹也不顧一路的車馬勞頓,趕到王宮中來見燕王喜,將自己的這一次代郡之行的結果告訴給燕王喜。

聽太子丹說完之後,燕王喜不禁臉色大變,顫聲道:“如果代軍不來援救我燕國,豈不是危矣嗎?如此看來,薊京己不可守,還是逃到遼東去暫避秦軍吧。”

太子丹忙道:“父王放心,局勢尚不致此,我燕國仍然可以保全,我大燕立國八百餘年,而薊京仍是我燕國的根本,在薊京建都近八百年,根深蒂固,我燕國的宗廟,還有歷代先君的靈價陵寢都在薊京,豈能輕易放棄,而且逃到遼東雖可暫避秦軍,但如果秦軍追到遼東,父王又能再退到何處去呢。”

燕王喜的臉色稍緩,道:“你有什麼辦法可以保全薊京。”

太孑丹這纔將代郡、燕國、秦軍這三方之間的複雜關係向燕王喜詳細的講說了一遍,並且着重說明,雖然代郡不會來救援燕國,但同樣要和秦軍激戰,而且戰勝秦軍的機會很大,而一但進攻代郡的秦軍被擊敗,那麼進攻燕國的秦軍也就必然回退軍,因此只要燕國能夠堅守住薊京,就能夠保全下來。

聽完了太孑丹的講說之後,燕王喜才安定了不少,又道:“只是現在我們能否守住薊京呢?現在我燕國舉國之兵,也不足十萬。”

太孑丹一聽,就知道父王被自己說動了,忙道:“父王放心,兒臣己經考慮過了,現在馬上徵集壯年百姓從軍,十日之內,可以徵集到不下二十萬大軍,足是秦軍的一倍,而且我們還有薊京可守,秦軍精於野戰,疏於攻城,攻下大梁,足用了兩年時間,而且還是靠掘黃河水以灌之,方纔破城成功。我薊京的城防之強,不在大梁之下,而附近也無大河,因此秦軍想要攻破薊京,絕無可能。只要是父王下令,兒臣願意親統大軍,死守城池,和秦軍決戰,以保我燕國宗室。”

燕王喜點了點頭,道:“不錯,我燕國自召公立國以來八百餘年,如今己是周天子王族唯一的主幹餘脈,而人百餘年以來,危絕者不知幾數次也!然始終未可滅!何也?天命使然也!德行使然也!秦國又奈何我燕國哉!明日朝會,寡人當衆會付你軍權,只管領軍去與秦軍交戰,如果不勝,寡人當親自領軍,出與秦軍決戰,定能使我燕國化險爲夷也。”

聽了這一番豪言壯語,太孑丹這才放了心,父王總算是被自己說服了,趕忙道:“父王放心,兒臣一定會誓死保全燕國。”

這時燕王喜又道:“不過寡人雖然決定要與秦軍決戰,但征戰之事,勝負難斷,不可不爲我燕國留一條後路,因此寡人還是打算派人到遼東去早做準備,萬一薊京難保,我們還可以退守到遼東,照樣能夠聚兵存國!臥薪嚐膽,其後光復故地,依舊還是燕國!”

太子丹點了點頭,也不得不承認,燕王喜的考慮,確實要比自己周全得多,留一條後路當然是有必要的,因此道:“全憑父王安排。”頓了一頓,太孑丹又道:“父王,薊京失守,自然一切休提,但如果這一次能夠僥倖保存燕國,兒臣懇請父王,我燕國必需馬上校秦國商鞅變法,以圖富國強兵。”

燕王喜皺了皺眉頭,道:“變法之事,滋事體大,不可輕率決定啊。”

“咕咚”一聲,太子丹跪伏於地,放聲大哭道:“父王,戰國七雄,巳亡其三,現存諸國之中,我燕國最爲弱小,且周邊均是虎狼之國,縱然這一次能夠僥倖保存燕國,但燕國仍是旦夕存亡之間,唯今之計,只有變法革新,用賢任能,革除弊政,富國強軍,才能使燕國得以不蹈三晉的覆撤,因此請父王不可遲疑。”

燕王喜沉默了一會兒,終於點了點頭,道:“好,寡人在明曰朝會上就宣佈,秦軍退軍之後,燕國更當行變法。”

太孑丹大喜,道:“多謝父王。”心裡想着,這麼看來燕國還有救。

看過此書的網友向你推薦

第609章 撤軍與追擊(三)第934章 投效(三)第666章 問責(二)第213章 燕軍慘敗(上)第76章 李牧的行動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923章 挑戰(一)第314章 趙國行館(下)第28章 災民(上)第82章 正式決裂(下)第16章 ,設伏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519章 扶蘇探見(上)第534章 秦國出兵(下)第896章 長街之戰(五)第514章 宗廟之戰(上)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635章 代郡新政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806章 臨別獻舞(二)第957章 最後一戰(上)第262章 匈奴的反撲(一)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566章 會戰(八)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578章 機關術(上)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915章 無衣之曲(四)第809章 出行會盟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602章 突襲薊京(五)第574章 秦軍反擊(四)第435章 大梁攻防(六)第331章 稷下學宮(五)第100章 密會第728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490章 閱軍(五)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8章 ,成山第304章 安平君府(上)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234章 收隴邊民第214章 燕軍慘敗(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957章 最後一戰(上)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三)第394章 渡河之戰(四)第468章 撤離大梁(二)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693章 遷移準備(下)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179章 修煉成果第725章 大戰再即第14章 ,招降(上)第569章 猶豫(下)第482章 燕國請臣(上)第441章 治療第689章 黑火,白水第65章 趙嘉府邸第804章 合縱初成(下)第194章 燕國出兵(上)第560章 會戰(二)第280章 情報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77章 搶糧(上)第721章 墨家(二)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645章 匈奴來襲(下)第312章 拉近關係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263章 匈奴的反撲(二)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450章 船隊到達(上)第555章 薊京之亂(上)第562章 會戰(四)第186章 地方豪強(上)第944章 重返咸陽第280章 情報第757章 勸進第843章 城外防線失守第834章 各有算計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718章 新營地(四)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338章 營救(二)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69章 辯論(下)第418章 秦軍出擊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523章 進見秦王政(下)
第609章 撤軍與追擊(三)第934章 投效(三)第666章 問責(二)第213章 燕軍慘敗(上)第76章 李牧的行動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923章 挑戰(一)第314章 趙國行館(下)第28章 災民(上)第82章 正式決裂(下)第16章 ,設伏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519章 扶蘇探見(上)第534章 秦國出兵(下)第896章 長街之戰(五)第514章 宗廟之戰(上)第238章 迎戰匈奴軍四第635章 代郡新政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806章 臨別獻舞(二)第957章 最後一戰(上)第262章 匈奴的反撲(一)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566章 會戰(八)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578章 機關術(上)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915章 無衣之曲(四)第809章 出行會盟第30章 文清夫人(上)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710章 再次出擊(二)第446章 水淹大梁(二)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602章 突襲薊京(五)第574章 秦軍反擊(四)第435章 大梁攻防(六)第331章 稷下學宮(五)第100章 密會第728章 匈奴的初次進攻第937章 史前文明下第490章 閱軍(五)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8章 ,成山第304章 安平君府(上)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234章 收隴邊民第214章 燕軍慘敗(下)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300章 再見荊柯第957章 最後一戰(上)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三)第394章 渡河之戰(四)第468章 撤離大梁(二)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693章 遷移準備(下)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179章 修煉成果第725章 大戰再即第14章 ,招降(上)第569章 猶豫(下)第482章 燕國請臣(上)第441章 治療第689章 黑火,白水第65章 趙嘉府邸第804章 合縱初成(下)第194章 燕國出兵(上)第560章 會戰(二)第280章 情報第582章 攻與防(一)第77章 搶糧(上)第721章 墨家(二)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645章 匈奴來襲(下)第312章 拉近關係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263章 匈奴的反撲(二)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450章 船隊到達(上)第555章 薊京之亂(上)第562章 會戰(四)第186章 地方豪強(上)第944章 重返咸陽第280章 情報第757章 勸進第843章 城外防線失守第834章 各有算計第200章 燕軍進擊(下)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718章 新營地(四)第437章 大梁攻防(八)第338章 營救(二)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69章 辯論(下)第418章 秦軍出擊第708章 夜襲匈奴(下)第736章 進攻受阻(四)第523章 進見秦王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