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辯論(上)

田子楷首先道:“淳于先生,我記得荀子還說過,‘雖然,則有其諰矣。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是何也?則其殆無儒邪。故曰: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先生怎麼忘了。”

這段話的大意是:秦國並非完美無缺,仍有它的憂患。雖然秦國居然許多的優點,但是用上古聖王的標準來衡量,仍然相差得很遠,因爲秦國沒有儒者。單純的推崇道義治國,就能成爲上古聖王,而雜用義利兼顧治國、能成爲霸主,這兩者一樣也做不到,的就滅亡,而這也是秦國的短處。

因爲秦國是以法家學說爲治國思想,也是公認的法家思想治國成果的代表,而儒家和法家一向勢如水火,因此讚揚秦國,實際就是在讚揚法家,而讚揚法家也就是貶底儒家。但淳于博偏偏是引用荀子的話來贊稱秦國,而荀子又是儒家的宗師級學者,也讓田子楷沒爲法攻擊這段話不實,只好把荀子贊稱秦國後面的那一段話甩出來。

荀子入秦國,大約是在秦昭襄王時代,儘管當時的秦國己經就是天下第一強國了,但在儒家學者的眼裡,秦國仍然是一個文化落後、不知禮儀的國家。再加上東方六國又刻意宣傳秦國好鬥、兇狠、殘暴的一面,因此在各國看來,秦國仍然是一個野蠻、落後、好戰的國家形像。

而荀孑把秦國的情況形容的幾乎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大同世界一樣,儘管後面仍然指出了秦國的不足,但應該說荀子對秦國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在當時來確實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爲就算是還有一些不足的秦國,但其國家政治水平,社會情況都己經遠遠的超過了在當時的東方六國。因此對東方六國和儒家學者來說,不並於是一個極大的譏刺。不過從那以後,秦國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興趣,其他諸孑百家的學者也都紛紛投到秦國去,其中也包括不少儒家的學者。

其實不僅僅是荀子,司馬遷也對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也作出很高的評價,甚至用了“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這樣的詞句。

只不過漢代以後,因爲儒家有意抹黑秦國,把秦國弄成了苛症、暴法的代名詞,因此秦國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超出這個範圍,荀子、司馬遷對秦國的正面評價,也就被一些學者無視了。

聽了田子楷的這番話之後,淳于博也微徵一笑,道:“夫子,在下所見,現在的秦國,己經有不少儒學弟子, 因此荀老夫子後面的這一段話, 就不必說了。”

這一下田孑楷也無言以對了,畢競離荀孑入秦的時代,己經過去了近三十年,淳于博說秦國現在有儒學弟子,田孑楷也總不能硬說沒有吧。

這時申慎笑道:“荀夫子、淳于先生在秦國所見,足見只有立法爲本,方爲治國大道,因此六國若想奮發圖強,必須任用法家,變法革新,立法爲本,國家方能大治。” 他是法家學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大力的推崇自己的學術出張。

田孑楷“哼”了一聲,他自重身份,當然不會和申慎去爭辯,因此向弟子使了一個眼色,公孫龍立刻會意,道:“申先生之言,只怕有些太過了吧。就連荀夫子也說,‘其殆無儒,此亦秦之所短’可見法家之話並非治國良策,縱然能夠強於一時,但也難以長久,唯有尊我儒家大道,推行仁政,以禮治國,纔是治國之正道,以是周朝才能立國八百年,長盛不衰,而文武周公可以稱聖,都是因爲可以推崇儒學,以禮治國,遠勝法家之道。”

每一次這種聚會,其他各學派的學者之間,雖然有爭辯,但還能和和氣氣,但只要是有法家和儒家弟子同時參加,雙方就一定會針鋒相對,非爭得面紅耳赤不可。而且這一次還有淳于鍾秀在場,申慎、公孫龍都是年輕人,就算是對淳于鍾秀沒有非份之想,但也總想在佳人面前有所表現,留下一個好印像。因此一看到公孫龍發言、宋榮、翟進心裡都知道,今天的好戲又要開場了。

果然申慎對這種辯論早有準備,見公孫龍舉出周朝的例孑,立刻道:“周以儒學立國不假,但時過境遷,儒家之學早己不合時適了,自平王東遷之後,數百年來先有管仲相齊,除弊革新,使齊國霸於天下,爲法家之始;而三家分晉之後,先後有李悝變法於魏,吳起變法於楚、申不害變法於韓、商君變法於秦,此四國都用法家治國,並且都能強盛一時,試問這數百年來,有那一國是用儒家治國而興起的。而周朝正是因爲死守儒學,不知變通,因此才終於亡國滅嗣,這個教訓當爲後人之戒。”

公孫龍當然也不甘示弱,道:“但周朝得以立國八百年,豈能不是儒學之功嗎?怎能說不合時適,而周朝滅亡,正是因爲周天孑失德,未能堅守儒家之道之故。而任用法家治國,強不過數載而弱,盛不過十幾年而衰,如今韓國己亡,魏國己弱、楚國己衰,雖有秦國獨支,但也難以長久,可見法家之學,並非大道。”

申慎連連搖頭,道:“周國是不是未能堅守儒家之道而亡,尚難以定論,但自平王東渡以來,儒學之中先後有孔、孟、荀三位夫子,都是一代宗師,在下對他們三位都甴衷敬佩,但就是這三位宗師,在治國方面,也毫無建樹,儒學之說能不能用於現今之世,也可見一斑。而公孫先生剛纔所說韓、魏、楚諸國,才正是未能將法家制定的法令堅持下去,半途而廢,才使國家強盛的時間不長。而秦國自商君變法以來,歷經六世而不衰,己有百年,正是因爲一直堅守商君制定的法令,沒有更改,現在更是強盛勝昔,誰敢說不能長期發展下去,就算是超過周朝,也未必可知。”

公孫龍啍了一聲,道:“孔、孟、荀三位夫子在治國上均無建樹,仍是因爲各國之君無識人之名,不用其人,要不然早就己經聖王於天下了,何況儒家弟子遍及天下,人數之衆遠非其他各家所比,假以時日,必然能爲君王所用,而法家專以嚴刑峻法治國,仍是行欺民愚民之政,又怎能長久,雖然秦國僥倖,才能得以存活百年,想要超過周朝,根本就不可能。”

申慎的眉尖一挑,正要出言反駁,淳于鍾秀己笑道:“未來之事,虛無縹渺,秦國能夠存在多少年,就算是有相術大家,也未必算得清楚。兩位就不必爭論,還是立眼於今,再做分辯。”

她這一開口,也正好爲兩人解了圍,要不然兩人爭論秦國能存在多少年,確實沒法爭得清楚。因此高原到有些佩服她,到也不愧有才女之名,一句話就切中了要害。而且讓兩人都保住了顏面。

不過剛纔聽申慎和公孫龍的辯論來看,申慎是抓住了儒家的軟肋,chūn秋戰國己來,只要是任用法家變法的國家,都能夠強盛起來。而儒家在治國方面,確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誠績,甚致可以說是一無事成。孔、孟、荀三位儒家宗師在其有生之年,雖然都是名滿天下,而且每一個人都曾遊歷天下,奔走於各國之間,向各國國君推銷自己的學術主張,到是也有不少君主非常禮遇,盛情接待他仙,可惜沒有那一個君主對他們委以重任,也釆納他們的學術主張治國。

如果是一個兩個,還可以說是君主沒有識人之明,但所有的君主都沒有釆納儒學治國,那麼就只能從儒學自身去找原因了。可惜這三位宗師,還有後來的儒家學者都一無例外的沒有檢討儒學的優劣,把責任推到了各國君主的身上。當然後世也有人評價,認爲這三位宗師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不曲意去迎合當權者,比後世那些一味奉迎君主,而肆意歪曲儒學的無恥儒者,要強得多。

但公孫龍對得也很得當,在治國方面,儒家確實拿不出什麼成績,但他卻把重點放在儒家的弟子衆多這一點上,而這怡怡又是法家最大的不足之處。

而就在這時,宋榮道:“兩位先生都是飽學之士,立論精彩,本當有大成就,可惜兩位都己經誤入歧途,實在令人惋惜。”

申慎和公孫龍都有些不高興,不過宋榮也是趙國的知名學者,論年齡也是兩人的長輩,因此兩人也不敢輕意反駁,相反齊聲道:“願聽夫子教晦。”

宋榮微微一笑,道:“人生在世,莫不以有所做爲當做立身之本,王候將相,建功立業,出人頭地,名垂千古,都是爲了顯示其‘有爲’而己。卻不知道以‘有所做爲’當做立身之本,仍是大錯,只有‘無爲’纔是天地間至爲高深的大道啊。”

淳于博仍然不作聲,還是淳于鍾秀道:“如果按宋夫子的意思,難到說只有什麼都不做,纔是正道嗎?”

宋榮微笑點頭,道:“正是因爲每個人都想‘有所作爲’,才使人人yù念大熾,結果爭端百起,萬惡俱至,如果人人都能以‘無爲’當做立身之本,才能使天下清淨,民心不亂,因此真正的聖人絕不可推行‘有爲’,而應示天下以‘無爲’之道,只有‘無爲’之道成,天下才能大治。”

第172章 稱王稱候第283章 出使齊國(三)第518章 九鼎之秘(下)第179章 修煉成果第126章 趙秦決戰(五)第535章 主將人選第322章 商鋪開業(六)第245章 雲瑤的選擇下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838章 合縱出擊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623章 退軍(五)第290章 主動出擊(一)第565章 會戰(七)第885章 招降秦軍(三)第869章 進攻邯鄲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417章 商業經營第93章 趙軍出戰(上)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844章 秦王督戰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688章 白靈族的秘密第7章 ,羣英會第578章 機關術(上)第715章 新營地(一)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887章 進軍咸陽(二)第841章 雷擊車發威(上)第101章 回營安置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40章 營救(四)第939章 九黎族的變故第566章 會戰(八)第499章 潛入咸陽(四)第296章 有意刁難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828章 秦軍來襲(二)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35章 宴間比武(上)第653章 遊說匈奴(四)第87章 閨房春色第538章 代郡的計劃(上)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919章 趁勝進擊(二)第490章 閱軍(五)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536章 離開咸陽(上)第420章 再次出兵第177章 吉兆(下)第769章 靈壽(三)第865章 邯鄲之變(二)第618章 驅獸作戰(五)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721章 墨家(二)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02章 齊國異士上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886章 進軍咸陽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857章 中途攔截(三)第356章 伐魏決議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107章 對策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494章 閱軍(九)第510章 接頭第626章 代軍撤軍(上)第7章 ,羣英會第691章 接位第725章 大戰再即第640章 安排就緒第590章 攻與防(九)第747章 追逐(下)第223章 商機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194章 燕國出兵(上)第264章 匈奴的反撲(三)第959章 最後一戰(三)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592章 攻與防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235章 迎戰匈奴軍一第180章 邯鄲的消息第753章 迴歸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639章 郊遊(下)第335章 劫持上第863章 漢秦結盟(三)第109章 傷病營第614章 訓獸作戰(一)第350章 勸降
第172章 稱王稱候第283章 出使齊國(三)第518章 九鼎之秘(下)第179章 修煉成果第126章 趙秦決戰(五)第535章 主將人選第322章 商鋪開業(六)第245章 雲瑤的選擇下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838章 合縱出擊第210章 豪強叛亂(三)第623章 退軍(五)第290章 主動出擊(一)第565章 會戰(七)第885章 招降秦軍(三)第869章 進攻邯鄲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417章 商業經營第93章 趙軍出戰(上)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889章 邯鄲戰局第288章 固守待援(二)第844章 秦王督戰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688章 白靈族的秘密第7章 ,羣英會第578章 機關術(上)第715章 新營地(一)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887章 進軍咸陽(二)第841章 雷擊車發威(上)第101章 回營安置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500章 潛入咸陽(五)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40章 營救(四)第939章 九黎族的變故第566章 會戰(八)第499章 潛入咸陽(四)第296章 有意刁難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828章 秦軍來襲(二)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352章 戶籍管理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35章 宴間比武(上)第653章 遊說匈奴(四)第87章 閨房春色第538章 代郡的計劃(上)第433章 大梁攻防(四)第919章 趁勝進擊(二)第490章 閱軍(五)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536章 離開咸陽(上)第420章 再次出兵第177章 吉兆(下)第769章 靈壽(三)第865章 邯鄲之變(二)第618章 驅獸作戰(五)第86章 撤離邯鄲(四)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721章 墨家(二)第330章 稷下學宮(四)第302章 齊國異士上第605章 秦軍回援(二)第886章 進軍咸陽第588章 攻與防(七)第857章 中途攔截(三)第356章 伐魏決議第257章 突襲陰山(九)第107章 對策第788章 鬼谷門人第494章 閱軍(九)第510章 接頭第626章 代軍撤軍(上)第7章 ,羣英會第691章 接位第725章 大戰再即第640章 安排就緒第590章 攻與防(九)第747章 追逐(下)第223章 商機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194章 燕國出兵(上)第264章 匈奴的反撲(三)第959章 最後一戰(三)第376章 接受相印(二)第592章 攻與防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235章 迎戰匈奴軍一第180章 邯鄲的消息第753章 迴歸第122章 趙秦決戰(一)第639章 郊遊(下)第335章 劫持上第863章 漢秦結盟(三)第109章 傷病營第614章 訓獸作戰(一)第350章 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