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自桓氏回京之後,江、杜、週三姓便一直被打壓,而桓道非在朝堂上的種種舉動,也大有把江氏往死裡摁的架勢。???壹看書?·因爲在七姓之中,唯一能夠與桓氏稍加抗衡的,就只有江氏。
也正因如此,江僕射纔會對桓氏如此忌憚,
好在,江氏與杜、週二姓訂下的攻守同盟,在這一刻起到了關鍵作用,那句口信,便是最好的投名狀。
而隨後,江九郎突然便傳來了消息,說是接到了調令,着他即日返回大都,另有旁人接替他的監軍之職。
直到最近,江僕射纔打聽出來,那接替江九郎之人,竟是薛允衡。
有了這兩樣前提,泗水那一戰,基本上已經可以保證江氏無虞了。
不過,此念一起,江僕射很快便又斂下了歡容。
縱然有了蘇長齡與杜驍騎的雙重保證,他對泗水之戰的前景,仍舊很是擔憂。
他看向了蘇長齡,沉聲問道:“先生可有把握?”
“僕可以項上人頭擔保!”蘇長齡說道,語氣十分肯定:“我夜觀天相,又以先天之數推演了數次,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泗水大戰之後,天下七姓,當以江氏爲尊。至於桓氏麼……”
他眸帶深意地看向了江僕射,淡笑着道:“……若僥天之倖,桓氏還能勉強列於冠族之列,但卻極難。以我推斷,桓氏此役,乃是九死一生之格局,想要翻身,應是再無????·”
江僕射靜靜聽着,沉默不語,面上的神色仍舊頗爲肅殺。
蘇長齡不動聲色地端詳着他,驀地捋須問道:“僕射大人所憂者,是不是江氏那五千精銳?”
“先生知我也。”江僕射嘆了口氣,語氣變得沉重起來:“我江氏始終被桓氏壓了一頭,非是我江氏子弟不夠出衆,亦非我江家資財不足,而是因爲我江氏缺一個領兵之將,更缺練兵之材,因此之故,江氏府兵,便始終要比桓氏弱些。而即便如此,我江氏之所以能夠勉強與桓氏抗衡,亦是因了這五千精銳。這五千精兵,乃是我江氏傾注無數心血打造出來的,若將他們全數投入泗水一役,我,委實不太放心。”
說到這裡他便看向了蘇長齡,目中劃過了隱晦的神色,續道:“先生有所不知,那桓公之嫡長子桓子澄,據聞乃是天縱奇才,極擅詭戰。當年老桓公一眼就看出此子天賦,特意將他帶在身邊,親手調教,將桓氏詭戰之術傾囊相授。若這傳聞屬實,則那桓子澄,怕是極不好對付。”
他說着已是蹙起了眉,俊逸的臉上一派沉凝。
他與薛允衍並稱“大都雙俊”,形容風度皆是上乘,若不然,中元帝也不會這樣看中於他。此刻他縱然愁眉深鎖,舉止間卻不見半分侷促,瞧來唯覺從容。
聽了他的話,蘇長齡便斂目看向面前的書案,一隻手下意識摩挲着案上的一方玉鎮紙,沉吟地道:“僕射大人所言,亦有一定的道理。僕自天相之中看出,大陳確有一顆將星,出自於桓氏子弟。只是,這將星並不在大都,而是遠在邊塞。”
“哦?”江僕射一下子擡起了頭,面上已有凜然之色:“先生此話怎講?”
“僕射大人勿須擔心,此子不足爲慮。”蘇長齡從容語道,將那方玉鎮紙拿在手中把玩着,面上浮起了一個淡笑:“那顆將星乃是孤星,與桓府有相犯之格,他不來還好,他若一來,桓氏必敗。而那先天之數則顯示,這顆將星不日將會抵達大都,桓氏之敗局,便在他的身上。”
說到這裡,他擡頭看向江僕射,歉然一笑:“僕射大人見諒,我在術數方面的造詣到底有限,縱然推算出此子必將大亂桓氏,但這顆將星指的是何人,以及他與桓府如何相犯、何以相犯,以僕之力,卻是難以推斷出來的。”
江僕射沉默地點了點頭,面上有失望的神色一閃而過。
蘇長齡冷眼看着他,並不說話。
安靜了一會後,便見江僕射再度嘆了口氣,說道:“話說回頭,我所慮者,還是在桓子澄的身上。若此子果然有大能,萬一被他佔得先機,我江家的這點兒家底,可就要盡皆摺進去了。”
蘇長齡聞言,面色卻是分毫未動,淡聲語道:“僕射大人此言甚是。正是因爲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我纔過來向僕射大人獻計。”
“哦?”江僕射立時坐直了身子,雙目灼灼地看着他:“卻不知計將安出?”
蘇長齡微微一笑,將手指點了點自己,說道:“僕,願爲僕射大人馬前卒,前往泗水,助江氏一臂之力。”
“哦?”江僕射大爲驚訝,旋即那面上便迸出了喜色,急聲問道:“先生果然願意前往泗水關麼?”
“此計乃是我獻予僕射大人的,我若不能身先士卒,又有何面目見大人?”蘇長齡斷然語道,霍地站起身來,單膝點地,叉手說道:“僕願前往泗水,望大人成全。”
江僕射先是一怔,旋即仰天長笑,親自上前扶起了蘇長齡,心神激盪之下,語聲竟微有些發顫:“有了先生這句話,泗水無恙,我江氏,亦無恙。”
這蘇長齡在兵法上頭極有天賦,江僕射與他相處日久,自是知曉他的厲害,此時聽聞他願意前往泗水關,則江氏那五千精銳,自是得保,他這顆心立時便放下了大半。
此時,蘇長齡仍舊維持着方纔叉手的姿勢,沉聲道:“我蘇長齡在此立誓,誓與江氏府兵共存亡。軍在人在、軍去人亡。如若事敗,必提頭來見!”
“先生萬勿如此說。”江僕射似是極爲動容,眼眶竟是有點紅了:“便是我江氏府兵不保,先生也一定要活着回來。我有先生一人,足矣。”
此言大有折節下交之意,蘇長齡直是滿臉的感動,莊容道:“大人待僕之誼,僕無以爲報,願爲大人赴湯蹈火。”
江僕射心下越發歡喜,親自上前扶他歸了座,復又親手替他倒了盞茶,雙手呈上,笑道:“以茶代酒,吾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