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番外七】

bookmark

費映環是從浙江的江山縣,走陸路進入江西地界的。

沿途驚動官員,府縣官吏紛紛出動。

廣信知府早早得到消息,備上船隻去玉山縣恭候。玉山知縣迎送到縣界,上饒知縣無縫銜接,而鉛山知縣早已在鵝湖鎮東邊等待。

放在新朝創立之初,這種行爲是被禁止的,不準地方官吏興師動衆去迎接權貴。

三十多年過去,官場陋習復生,趨炎附勢又變得習以爲常。

上饒水驛。

費映環已經八十多歲,抵達驛站之後,並未下船遊玩。

知府侯昌也不敢胡亂打擾,只隨船在旁邊候着。鄰近傍晚時分,縣丞靠船過來說:“縣尊,一房先生請來了。”

“快請!”侯昌連忙說。

費映環在家鄉的老相識,陸陸續續都已病逝,如今只剩這位“一房先生”。

此君名叫王鄘,字孟侯,號一房。

崇禎四年,費映環、胡夢泰、王鄘等同鄉,曾經結伴進京趕考。費映環和胡夢泰都落榜了,王鄘卻考上了進士,明朝滅亡時已經擔任山東省參議。

當時山東糜爛,王鄘這個參議毫無實權,乾脆直接掛印歸鄉。可大明還未滅亡,王鄘拉不下臉投靠“逆賊趙瀚”,便在鄉間設立私塾教書。沒教兩年書,鄉下願讀書的孩子,都進了官方小學校,王鄘只能在家耕讀度日。

直至新朝思想開放,講學之風興盛,潛心修學多年的王鄘,終於在上饒縣開宗立派。

“公爺,一房先生前來拜見。”

“王孟侯?快快有請!”

八十多歲的費映環,身體居然還挺利索,由健僕攙扶着,手拄柺棍親自出艙迎接。

王鄘比費映環年輕幾歲,一身布衣,靜立船頭。

兩舟接近,王鄘拱手朗聲說道:“靈翁,好久不見!”

“賢弟快請上船喝酒!”費映環高興道。

費映環六十多歲的時候,在杭州靈隱寺建了別墅,自號“靈苑居士”、“靈叟”。他在學術上沒有開宗立派,專攻史學、文學、書法和繪畫,還參與編撰《民始全書》,在大同新朝的學術界也算名聲響亮。

王鄘當即被邀請上船,知府侯昌也搭了便車,其餘弟子和官吏皆在旁邊船上候着。

“請坐,侯知府也請。”費映環心情愉悅。

“多謝老公爺!”侯昌小心翼翼坐下,半個屁股懸在空中。

婁氏也被侍女攙扶過來,王鄘和侯昌連忙起身拜見:“老嫂子(老夫人)安好!”

“都坐吧。”婁氏滿臉微笑,親自給他們倒茶。

費映環問:“賢弟身體可好?”

王鄘回答說:“還過得去,大病沒有,小病不斷。”

費映環有些惆悵:“唉,當年趕考的上饒士子,如今就只剩你我二人了。我記得,我們一起進京考了三次,我跟老胡(胡夢泰)一起考了五次。”

王鄘笑道:“本來該四次的,崇禎元年那回,我臨行前生病了。”

費映環也笑起來:“就是那回,我在北京也病了。卻沒曾想,因病耽擱時日,回來的半路上,居然遇到了當今陛下。那個時候怎能料到,隨手帶回來的小娃娃,做得出這等改朝換代的大事。”

“此天命也!”王鄘奉承道,“也是靈翁的福氣,更是費家歷代賢者留下的福廕。”

費映環得意的捋着鬍子,點頭說:“當年一次次趕考,就想弄個官做。最後實在沒法,只能花錢買了個知縣。但這數次落榜,也非沒有收穫,沿途體悟百姓疾苦,不再是閉門苦讀的無知書生。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今仗劍遠遊之風更甚,年輕學子趕上了好時候。”

王鄘附和道:“是啊,現在的小年輕,真真趕上了好時候。天下安定,沒有草寇肆虐;百姓富足,糧價也穩得很,出門比以前容易多了。最近聽說,贛江有了那什麼蒸汽船,可以燒着煤炭日行千里。”

“日行千里只是虛言,二三百里卻是有的,”費映環笑道,“只需船工往鍋爐裡添加煤炭,蒸汽船就能無風自動。聽說還在改進,指不定往後船速更快。另外,還得沿途修建煤站,沒有煤炭就跑不起來。”

知府侯昌突然插話:“廣信府這邊,已在籌劃修建煤站了,兩三年內必可通蒸汽船。”

費映環點頭道:“如此甚好。”

突然,費映環又問:“賢弟子孫,可有在做官的?”

王鄘搖頭感慨:“我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都不是什麼讀書的料,只能去考吏員做些雜事。倒是有一乖孫,前幾年中了末榜進士。那小子能吃苦,主動請調蝦夷縣,跟島上的土著打交道,如今已做了蝦夷知縣。”

費映環問:“蝦夷縣我聽說過,就是日本北邊那個大島?”

“然也,”王鄘詳細講述,“島上分爲三股勢力,一爲蝦夷野人,二爲日本移民,三爲漢人移民。我那乖孫兒來信,他在蝦夷縣引種水稻,島上各族百姓皆順服。那裡以前是不產米的,今後就有大米吃了,且口感上佳,種出來的大米皆爲良品。”

費映環讚許說:“此大功一件,賢弟養了個好孫兒。”

又聊一陣,王鄘說:“靈翁,天色已晚,移駕寒舍住幾日如何?我有一方大池塘,養了許多鯉魚草魚,飲茶垂釣說不出的愜意。”

費映環婉拒道:“我這次回鉛山定居,有的是時間閒遊,鵝湖鎮挨着上饒,待安頓好了再去。”

“那咱們就約好日子,”王鄘笑着說,“屆時再請周邊的耆老和名士,一邊釣魚飲茶,一邊吟詩作賦。”

費映環笑道:“此亦美事。”

衆人移步至甲板,費映環極目遠眺,在昏暗的江面上,隱隱可見漁火如豆。

知府侯昌趁機訴說政績:“老公爺容秉,如今這廣信府,可謂是物阜民豐,人丁比崇禎年間翻了兩番。人口雖多,百姓卻能得溫飽。家中田地不夠的,都進了茶廠和紙廠。特別是紙廠,廣信府諸縣所產紙張,放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另外,如今商業大興,廣信府又是四省通衢,只這貨物運輸就能養活無數人口。”

費映環點頭說:“實屬不易。我還記得年輕那會兒,大約每過十年,就要鬧一回饑荒。鉛山縣還立了座白菜碑,知縣帶着百姓一起啃白菜,勸導富戶捐糧救活了無數饑民。”

王鄘笑道:“全賴陛下開拓之功,海外已有多個產糧地。每年無數糧食運回,沿海數省皆不愁吃的,糧價也日漸穩定下來。不像前明那會兒,每年漕運耗費無數,南方各省糧價跟着漲。”

“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開疆萬里,四海歸服,此自古未有之盛世。”知府侯昌繼續拍皇帝馬屁。

王鄘笑道:“若非我已老邁,怎也要去北海、蔥嶺、大宛看看。特別是北海的屬國城,看報紙上說,去年建起了蘇武廟,蘇屬國泉下有知亦可安息了。”

當夜,王鄘在船上歇息,翌日清晨拜別歸家。

費映環和婁氏繼續坐船西行,當天中午抵達鵝湖鎮,消息迅速在四里八鄉傳開。

費氏各宗子弟集體出動,扶老攜幼前來迎接,附近百姓也紛紛來瞻仰老公爺的風采。

“老爺,可還記得我?”一個老丈由孫輩攙扶着上前。

費映環有些老花眼,戴上眼鏡仔細端詳,隨即欣喜道:“你是……劍膽?”

劍膽笑道:“就是我啊!”

費映環問道:“琴心和酒魄可還在?”

劍膽傷感道:“都已經沒了。”

“是啊,你們年紀也不小了。”費映環嘆息。

琴心和酒魄的後人,紛紛上前拜見,費映環和婁氏都跟見到自己的兒孫一般,怎麼看都覺得格外親切。

費文蔚突然在人羣外嚷嚷:“老公爺,老公爺……伱們快放我過去!”

這貨一番折騰,終於獲准拜見,但他的叔伯們卻沒啥好臉。當然,家醜不可外揚,酒魄子孫們打官司分家產的事情,不可能鬧到費映環面前。

婁氏掃了一眼,指着那羣孟加拉人問:“這是你買來的僕從姬妾?”

費文蔚端端正正回答:“回稟老夫人,晚輩閒不住,便去了孟加拉闖蕩。已在孟加拉那邊,白手起家掙得良田萬畝,這些都是晚輩從孟加拉帶回的,明年還要帶一些同鄉去孟加拉發財。”

費映環讚許道:“有志氣,有義氣,孫輩這般出息,酒魄也能含笑九泉了。”

此言一出,知道費文蔚底細的鄉鄰,紛紛掩嘴偷笑,同時又對其羨慕無比。

費映環當年兄弟四人,四弟封侯定居湖南,幾乎沒怎麼回來過。

另外兩個兄弟已經病逝,留下一羣不成器的兒孫,此刻就住在鵝湖費氏老宅裡。不說大富大貴,日子還算富裕,其中一個紈絝子弟,還因爲毆人至死流放雪區——若非看在費家面子上,早就秋後問斬了。

費映環、婁氏夫婦,被侄子、侄孫們簇擁着回家。

一路詢問狀況,當然是報喜不報憂,只說長房家的老四學習好,公費就讀於南昌大學,未來幾年多半能考上進士。兄弟倆留下十多個子孫,也就這一個成器的,算是未來的門面人物。

費映環早先每年都要回家祭祖,65歲以後就沒再走動。如今十多年過去,再回故鄉老宅,觸目生情,感慨良多。

可惜,大都是些生面孔,年輕輩一個都不認識。

路上偶有老人上前打招呼,費映環和婁氏雖記不清了,卻都感到非常高興,讓隨從遞上些銅錢做見面禮。

在費家老宅用過午餐,費映環便帶着妻子婁氏,迫不及待的去鄉間溜達。

宅子附近全是茶山,更遠處還有造紙廠。

費映環指着一處沒種茶的山地說:“那裡以前是我家的地吧?”

費映環兄長的次子說:“叔父,那裡以前確是費家的地,不過國朝初立時已經分給了佃戶。”

“分了也好。”費映環笑道。

他拄着柺杖往前走,卻見地裡有個老農,正在割薯藤往竹筐裡裝。

費映環老遠就喊道:“收紅薯呢?”

老農聞言轉身站起,看清情況之後,連忙過來拜見:“少……老爺,紅薯還能再長,我割些薯藤回去餵豬。”

“你可是想喊我少爺?”費映環問。

老農說道:“老爺,我以前在費家做小廝,在雜院裡住了好幾年。先前老爺回鵝湖,我也帶家人去鎮上迎了,見到老爺心裡可歡喜得很。”

費映環高興道:“也是故人,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紀了?”

老農說:“我叫費聰,今年62了。”

費映環又問:“家裡過得可好?”

老農打開話匣子道:“早先靠種地就不愁吃穿,後來孩子多了,又有了孫子,這地裡刨食就不夠。我家老大在河口鎮做船工,已經做到了二把頭,全家搬去了河口鎮。老二不爭氣,只能跟着我種地。老三是沒福氣的,學習成績挺好,放暑假下河洗澡淹死了。還有兩個閨女,一個嫁去了橫塘,一個嫁去了城關。我那大孫子也拿工錢了,在紙廠做了幾年學徒。二孫子進的茶廠,也快要出師了。三孫子……”

“多子多福,你好福氣。”費映環笑道。

老農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看他們自己去掙。”

幾個有眼力勁的隨從,幫着老農割薯藤,然後幫老農挑回家。

費映環一路跟老農閒聊,身後跟着一大羣人。

老農的家是四間半土屋,其中那半間屬於豬舍,正養着兩頭大肥豬。

“汪汪汪……”

拴在豬舍前的大黃狗,看到衆人惡狠狠狂吠,被老農呵斥兩聲便消停了。

老農的家人紛紛出來,端板凳給費家人坐,又用陶土碗沏來幾碗碎茶,這種碎茶在產茶地很便宜。

費映環走進堂屋,發現房樑上居然懸着幾塊臘肉。

費映環笑道:“此清平之樂也。”

老農說:“咱們這些種地的,有好皇帝才能享福。”

費映環接過一碗碎茶,品了一口,味道不咋地。他來到院中,聽着豬舍裡的拱槽聲,遠處突然傳來雞鳴,豬舍前那條大黃狗,也跟着神經質的叫喚起來。

眺望遠處的茶山和農田,費映環問妻子:“夫人,此間安逸,可以終老。”

婁氏笑道:“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確是養老的好歸處。”

第1000章 996【一鼓作氣】第1071章 【後記一】第269章 267【不平等條約?】(爲企鵝大佬加第492章 489【求活軍】第143章 141【密探徐穎】第877章 873【善男信女趙皇帝】第250章 248【攪動天下】第828章 825【一人俘虜數百】第761章 758【騎士比武】第944章 940【富貴車】第207章 20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231章 229【趙瀚想跟皇帝聯手】第5章 005【篦蝨子】第216章 214【年輕的數學家】第49章 048【俠耶?匪耶?壯士耶?】第779章 776【江蘇鹽政】第152章 150【整頓內部】第902章 898【武力征服】第786章 783【不知狼居胥在何處】第481章 478【有奶就是娘】第1006章 1002【血液淨化文書】第142章 140【四省圍剿趙瀚】(爲盟主“六子第403章 401【破海州】第1069章 1065【終章四】第688章 685【又是個不守軍紀的】第108章 106【就是換家】第1031章 1027【炒股的韓王】第628章 625【嘉禾祥瑞】第616章 613【小國如丐】第862章 858【太子正妃】第458章 456【文武帝王廟】第139章 137【大師】(爲盟主“Hello付先生第532章 529【天子親耕】第229章 227【廬陵縣中學】第617章 614【樂不思蜀】第360章 358【廉租屋與大法院】第631章 628【兵不血刃】第80章 078【火燒縣衙】(爲企鵝大佬加更)第1059章 1055【連鎖反應】第832章 828【幾何問題】第292章 290【詩才】(爲企鵝大佬加更)第703章 700【外交碰瓷】第475章 473【細作】第428章 426【多爾袞撤軍】第223章 221【衆志】第734章 731【利益誘惑】第217章 215【栽培幼苗】第651章 648【虎蹲炮發威】第576章 5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316章 314【崇·最佳內應·禎】第1035章 1031【鄉士與村吏】第23章 023【賣官鬻爵】第645章 642【安南內戰】第445章 443【探礦隊與豬尾巴】第512章 509【大方城亂戰】第642章 639【憲法刊行】第985章 981【冠帶進京和皇帝笑話】第458章 456【文武帝王廟】第750章 747【島主進化史之二】第410章 408【越打越離譜】第1015章 1011【伏爾加河與頓河大起義】第613章 610【百萬人口大城揚州】第1042章 1038【幕府副將軍】第1031章 1027【炒股的韓王】第1001章 997【漠北都護府和北海都護府】第581章 578【遼東後事】第516章 513【黃淮水患】第1070章 1066【終章五】第340章 338【與流寇的第一次交鋒】(爲企鵝第246章 244【精銳得有限】第376章 374【狡猾的張獻忠】第166章 164【可以甩鍋】(爲盟主“小貓貓向第589章 586【雲南事】第102章 100【趙老爺來了喜納糧】第1037章 1033【長州藩與住友家】第779章 776【江蘇鹽政】第76章 075【吃了上家吃下家】第601章 598【文明】第1008章 1004【連鎖反應】第642章 639【憲法刊行】第895章 891【大報恩寺成了公園】第514章 511【遵義還是歸貴州了】第315章 313【殉國者多】(爲企鵝大佬加更)第322章 320【衝鋒投降】第936章 932【木薯和人口】第873章 869【土司倒戈】第733章 730【拍蒼蠅】第36章 036【腦溢血】第66章 065【大同社】第290章 288【三十年內必至漢唐】第803章 800【皇帝批閱《明史》】第780章 777【夫唯不爭】趙瀚百科資料第901章 897【夏威夷】第583章 580【固始汗?歸義王!】第910章 906【不對稱戰鬥】第27章 027【血性與骨氣】第298章 296【家有賢妻】(爲企鵝大佬加更)第729章 726【妃子的賭約】第346章 344【曹操】
第1000章 996【一鼓作氣】第1071章 【後記一】第269章 267【不平等條約?】(爲企鵝大佬加第492章 489【求活軍】第143章 141【密探徐穎】第877章 873【善男信女趙皇帝】第250章 248【攪動天下】第828章 825【一人俘虜數百】第761章 758【騎士比武】第944章 940【富貴車】第207章 20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231章 229【趙瀚想跟皇帝聯手】第5章 005【篦蝨子】第216章 214【年輕的數學家】第49章 048【俠耶?匪耶?壯士耶?】第779章 776【江蘇鹽政】第152章 150【整頓內部】第902章 898【武力征服】第786章 783【不知狼居胥在何處】第481章 478【有奶就是娘】第1006章 1002【血液淨化文書】第142章 140【四省圍剿趙瀚】(爲盟主“六子第403章 401【破海州】第1069章 1065【終章四】第688章 685【又是個不守軍紀的】第108章 106【就是換家】第1031章 1027【炒股的韓王】第628章 625【嘉禾祥瑞】第616章 613【小國如丐】第862章 858【太子正妃】第458章 456【文武帝王廟】第139章 137【大師】(爲盟主“Hello付先生第532章 529【天子親耕】第229章 227【廬陵縣中學】第617章 614【樂不思蜀】第360章 358【廉租屋與大法院】第631章 628【兵不血刃】第80章 078【火燒縣衙】(爲企鵝大佬加更)第1059章 1055【連鎖反應】第832章 828【幾何問題】第292章 290【詩才】(爲企鵝大佬加更)第703章 700【外交碰瓷】第475章 473【細作】第428章 426【多爾袞撤軍】第223章 221【衆志】第734章 731【利益誘惑】第217章 215【栽培幼苗】第651章 648【虎蹲炮發威】第576章 57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316章 314【崇·最佳內應·禎】第1035章 1031【鄉士與村吏】第23章 023【賣官鬻爵】第645章 642【安南內戰】第445章 443【探礦隊與豬尾巴】第512章 509【大方城亂戰】第642章 639【憲法刊行】第985章 981【冠帶進京和皇帝笑話】第458章 456【文武帝王廟】第750章 747【島主進化史之二】第410章 408【越打越離譜】第1015章 1011【伏爾加河與頓河大起義】第613章 610【百萬人口大城揚州】第1042章 1038【幕府副將軍】第1031章 1027【炒股的韓王】第1001章 997【漠北都護府和北海都護府】第581章 578【遼東後事】第516章 513【黃淮水患】第1070章 1066【終章五】第340章 338【與流寇的第一次交鋒】(爲企鵝第246章 244【精銳得有限】第376章 374【狡猾的張獻忠】第166章 164【可以甩鍋】(爲盟主“小貓貓向第589章 586【雲南事】第102章 100【趙老爺來了喜納糧】第1037章 1033【長州藩與住友家】第779章 776【江蘇鹽政】第76章 075【吃了上家吃下家】第601章 598【文明】第1008章 1004【連鎖反應】第642章 639【憲法刊行】第895章 891【大報恩寺成了公園】第514章 511【遵義還是歸貴州了】第315章 313【殉國者多】(爲企鵝大佬加更)第322章 320【衝鋒投降】第936章 932【木薯和人口】第873章 869【土司倒戈】第733章 730【拍蒼蠅】第36章 036【腦溢血】第66章 065【大同社】第290章 288【三十年內必至漢唐】第803章 800【皇帝批閱《明史》】第780章 777【夫唯不爭】趙瀚百科資料第901章 897【夏威夷】第583章 580【固始汗?歸義王!】第910章 906【不對稱戰鬥】第27章 027【血性與骨氣】第298章 296【家有賢妻】(爲企鵝大佬加更)第729章 726【妃子的賭約】第346章 344【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