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121【缺糧】
永陽鎮,總兵府。
費純匆匆走進來,將大帽往桌子一甩:“又回來一批流民,鬧着要分地呢。”
“這是好事啊,”趙瀚高興道,“之前打仗鬧得太兇,老百姓都被官兵嚇跑了。別看咱們有半縣之地,丁口還不足五萬人,須得多叫回來一些才行。”
“糧食,糧食不夠啊!”
費純的職務是督理錢糧,他鬱悶道:“蕭氏獻土之後,許多地主都跟着學。他們的地倒是分出來了,可他們的錢糧卻沒抄走。從府城跟來的遊民,從安福、泰和回來的流民,這些人手裡都沒糧食,連種子都要向官府借。本地佃戶也沒什麼存糧,馬上就是青黃不接的時節!”
費純越說越焦躁:“你還要辦恁多學校,還給學童提供午餐。除了武興鎮之外,各鎮的鎮長和戶科科長,都跑來找我要糧。我到哪兒變糧食出來?”
“哈哈,”趙瀚起身給費純倒茶,笑着安撫道,“稍安勿躁,急也急不來。”
費純喝了一口熱茶,潤潤嗓子說:“學校得停下來,就算實在要辦,也須等夏糧徵收之後再說。”
“什麼都能停,學校不能停。”趙瀚說道。
辦學校真不需要太多錢糧,全是7—12歲的孩童,勉強可算四年義務教育。
如今趙瀚治下只有四萬多人(12歲以上),7—12歲的適齡學童僅3000多,每天一頓午飯能吃多少?一個月也才消耗200石。
而且,教書內容以識字爲主,對老師的要求也很低,無非大面積普及蒙學而已。
四五個老師,就可以教一個鎮。
書本筆墨也消耗不多,用白堊土當粉筆,在黑木板上寫字教學。學生有錢的自備筆墨,甚至在自家讀書,根本看不上公學。沒錢的家庭,父母用頭髮製作毛筆,學生蘸水在木板上練字。
只要有心氣兒,辦法總比困難多!
真正的糧食消耗,是大量流民、遊民和佃戶,得靠趙瀚借糧才能存活。
費純捧着茶杯暖手,情緒漸漸平靜下來,他說:“還有一個法子,那就是向地主徵糧!”
趙瀚問道:“咱們的存糧,還能堅持多久?”
“之前我還很樂觀,覺得能堅持到夏糧收割,”費純說道,“可回鄉的流民越來越多,照這個趨勢下去,三月份就得糧荒,頂多能堅持到四月。”
趙瀚仔細思考片刻,說道:“那就向地主借糧。”
“借糧?直接徵糧便是!”費純負責督理錢糧,他可不想今後有糧了,還要把糧食還給地主。
“你聽我說,”趙瀚表情嚴肅道,“既然這些地主聽話,老實把土地交出來,咱們就不能言而無信。一口唾沫一個釘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些地主纔會安穩,纔不會有朝不保夕的擔憂。”
費純問道:“真要借糧?”
趙瀚點頭道:“改天把龐先生他們都叫來,咱們建立一個糧行。”
“糧行是什麼?”費純疑惑道。
趙瀚解釋道:“就是咱們建倉庫,把糧食屯起來。誰都可以往裡面存糧,按月支付給他們利息,借糧的農民也得支付利息。但必須是低息,不能放高利貸!”
費純試圖理解:“比方我是地主,我把糧食存在糧行,過幾個月能取出來,還能得到糧行給的利息?”
“對,就是這樣。”趙瀚說道。
“唉喲,我的哥哥,”費純頓時腦殼疼,“存儲糧食是有消耗的,老鼠要來啃,米蟲也來啃,還可能受潮發黴。存糧進來還拿利息?我不收保管費都算給面子!這是一筆虧本買賣!”
趙瀚笑道:“現在是存糧借糧,今後可以存錢借錢。”
“錢莊?”費純眼前一亮。
趙瀚點頭:“也可以叫銀行。”
明代錢莊,源自正統年間,主要做白銀、官錢、私錢的兌換業務。
嘉靖年間,私錢氾濫,朝廷禁止銅錢兌換業務,全國的錢莊大範圍倒閉。
萬曆初年,重新允許錢莊的存在。甚至,遍佈全國的錢莊,實質成爲官錢的發行終端——朝廷鑄造銅錢,錢莊用銀子買錢,幫助朝廷把新錢發行到市場。
發展到崇禎年間,錢莊已經跟後世的銀行非常相似。
大型錢莊,已出現異地匯兌業務,匯票甚至具備信用流通功能(類似支票)。
而在廣大農村,則出現無數的兌錢鋪或錢米鋪,銀子、銅錢、糧食可以進行有效兌換。
趙瀚說道:“錢米鋪,不能掌握在地主手裡,咱們得趁機拿過來。”
“人手不足啊!”費純叫苦道。
這是個技術活,銀子、銅錢都有成色優劣,非得有資深老師傅把關不可。
趙瀚笑道:“所以先開設糧行,等做大了再經營錢莊。你帶人,挨家挨戶去借糧,借多少糧都寫清楚,給這些地主簽發票據,承諾夏糧收穫以後,就可以連本帶利歸還。今後農民借糧,也一律到糧行來借。當務之急有二,一是度過糧荒,二是樹立信用。”
費純頓時頭大無比,只想立即返回鉛山,老老實實做費家的奴僕。
他手底下就沒多少識字的,儲存糧食的倉庫也奇缺,還他孃的要去找地主借糧?
“總鎮,李先生求見!”
“快請!”
趙瀚猛然大喜,他跟龐春來交流過,知道李邦華是多厲害的人才。
親自出門把李邦華迎進來,趙瀚又給老先生倒茶,問道:“孟暗先生可是想家了?”
李邦華懶得繞彎子,直接問道;“你打算什麼時候攻略州府?”
“兩三年之內。”趙瀚說道。
李邦華又問:“佔據江西之後,準備攻打哪個省?”
趙瀚回答說:“福建和廣東。”
“不去打南京?”李邦華的表情有些玩味。
趙瀚好笑道:“我打南京作甚?就算能打下來,也會變成天下第一號反賊。”
李邦華說道:“你若能獨佔江西,早就是天下第一號反賊了。”
“不一樣的,”趙瀚辯解道,“只要我不打南京,不去碰江浙一帶,甚至不碰湖廣,朝廷的首要征討目標,就肯定是西北那些流賊。崇禎皇帝若敢調集大軍征剿江西,半年之內打不下來,流賊和韃子就能攻破京師!”
這個說法,李邦華非常認同。
江西距離北京太遠,而流寇和韃子又太近。崇禎只要腦子還清醒,就得先把江西放一邊。
李邦華又問:“佔據福建和廣東之後呢?”
趙瀚回答道:“鞏固三省地盤,開海貿,練火器。若是有空,把廣西也收了。”
李邦華突然起身,在房裡走來走去,似乎在思考着什麼,又似乎在糾結着什麼。
來回踱步好半天,李邦華問道:“你覺得朝廷能剿滅流寇嗎?”
趙瀚回答說:“流寇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長一茬。山西、陝西連年大災,朝廷還在繼續徵收賦稅,農民哪裡能活得下去?除非把兩省農民全部殺光,否則流寇永遠都剿不乾淨。”
事實上,北方的某些情況,比趙瀚想象中更加嚴重!
崇禎還沒登基,北方就已經爛透了。
天啓七年,吳應箕曾記錄他的見聞,大致內容如下——
出河南真陽縣城,連續走了四十里,沿途田畝全部拋荒,地裡長的都是雜草。
吳應箕問車伕:“本縣的土地,像這樣拋荒的有多少?”
車伕回答;“十有八九。息縣那邊要好得多,拋荒的土地只有四五成。”
來到驛站,吳應箕又問驛卒:“本縣百姓爲何不種地?”
驛卒回答:“本縣多養馬戶,馬政徭役嚴苛。服役者不能承擔,只能逃往他鄉。人不在了,賦役還在,官府施行連坐法。一戶連坐十戶,鄰居連坐完了,又連坐親戚。富戶交錢應役,窮人只能逃跑,全縣都逃得差不多了。”
吳應箕感到非常奇怪:“逃跑之前,爲何不賣地呢?”
驛卒回答:“馬政徭役,會轉給田主。本縣田畝,無人敢買,只能拋荒。”
然後又說起其他苛政,再論及本地官員。從知縣到知府,很多不是進士出身,多爲貢舉買官而來,上任之後立即盤剝,否則很難收回買官的成本。
一個富裕大縣,被搞得八成以上土地拋荒!
非但佃戶過不下去,自耕農和小地主都得逃跑。而那些大地主,也不敢侵佔土地,糧食收成還不夠承擔馬政徭役。
因此,當西北流寇進入河南,很多河南百姓也自發起義。
不是被裹挾的,而是自發起義!
山西同樣如此。
在陝西流寇進入山西之後,短短半年時間內,山西本地的起義軍數量,就已經遠遠超過陝西。
這種情況,李邦華怎會不知道?
朝廷很多官員都知道!
李邦華拿出一封信件,交給趙瀚說:“你派人去吉水谷村,把信交給我的父親。”
趙瀚高興道:“一定辦妥!”
“說吧,讓我做什麼。”李邦華直來直去道。
“正好有件棘手的事情,”趙瀚把缺糧狀況說明,拱手作揖道,“向富戶借糧之事,就拜託先生了。他們暫時不太信任我,想必先生出馬應該沒有問題。”
李邦華笑道:“聰明人都會信。你若是不想歸還糧食,那還借什麼?直接搶就可以了。”
除了向地主借糧,趙瀚還想找官府借糧。
泰和、安福兩縣,都有流寇、流民存在,官員和士紳皆如履薄冰。
那就讓他們籌集錢糧,趙瀚負責把流民帶走——趙瀚得了糧食和人口,流民可以安居樂業,官府和士紳不再擔驚受怕。
不是雙贏,而是三贏,多麼划算的買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