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進攻(三)

bookmark

“丞相好像忘記一件事,現在是冬天,食物本來容易儲藏,若是盛夏,未必能放得了這麼久!”泉州知府內堂,陳龍復品嚐嘗完科學院的新發明,笑着提醒。

彷彿被人兜頭澆了盆冷水,文天祥有些雀躍的心情立刻沉了下來。對於科學院發明的罐頭,福建大都督府上下都寄予了厚望。否則,他也不會從前線風塵僕僕地跑到泉州來令杜規等人想辦法推廣。

福建路海岸線長,糧食匱乏,有了這種東西,相當於利用起來了海洋這個大糧倉。將來,無論跟北元的戰鬥多艱苦,只要保持住水上優勢,破虜軍和福建大都督府就可以堅持下去,直到敵我攻守之勢逆轉那一刻。

可被陳龍復這麼一提醒,明年徹底解決糧食問題的希望又很渺茫了。解決不了糧食問題,自己很多對未來的規劃都相當於空中樓閣。自己用國家概念取代朝廷固然可以凝聚一部分有識之士,破虜軍接連的軍事勝利固然可掩蓋大都督府治下的一部分危機。可如果連飯都吃不飽,不知道有多少人能長期堅持自己的理想。

這麼多年,經歷了官場的是是非非,經歷空坑兵敗與福建崛起,生生死死一路走下來,對這個時代的很多痼疾,文天祥已經很清楚。而通過文忠的眼睛,他更能看明白表象背後的實質。在冷卻的激情後,採取的措施未必完美,卻更謹慎,更看重可行性。

“不過,這東西還有改進餘地。在陶罐外塗一層厚厚的臘,就會好得很多。”陳龍復見文天祥情緒有些低沉,不敢再賣關子,把自己想到的方法提了出來。“泉州城楊家老字號做醬肉,就是放在陶罐子裡,外邊再裹一層蠟殼。不過醬肉裡邊湯汁少,味道也鹹得多!”

“噢!當真?”文天祥的心動了動,難以置信地問。他懷疑的倒不是陳龍復所說的罐頭改良方法,而是很好奇甚有文名的老儒陳龍復,居然對保存肉食的工序如此清楚。要知道這個時代儒者通常以“遠皰廚”爲榮,懂得如何烹調,並非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若不懂如果儲藏這些魚兒,陳某怎爲得這一方太守!”陳龍復看了文天祥一眼,有些得意的說道。“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福建山多,平地少。而丞相自占城所引稻種,亦未形成氣候。最近被張弘範一翻攪鬧,又損了甚多田地。若不教百姓吃些魚兒,難道把大夥餓死不成!只是本地百姓終久比不得那些海商,有魚即可度日。每日還需有些老米,才能飽肚。罐頭供軍需爲好,如果供民用,未免工序過於複雜。況且,百姓的口味一時也改不來!”

說罷,自桌案邊取出一疊字紙來,依次擺放到文天祥面前。

此時的文天祥,滿腦子的迷惑早已被驚詫所取代。他知道陳龍復是丞相府中受自己影響較大,接受新事物較快人物之一。但萬萬沒想到,幾日不見,陳龍復的進境已經當刮目相看。非但自己想到的,他想到了。自己沒想到過的細節,陳龍復也想到了。

燈下翻開那疊字紙,入眼得是清一色的楷書,筆力遒勁,字跡清晰。不是士大夫之間互相誇耀所用的詩詞和佛法、修行等無病呻吟的感悟,而是關於以魚代糧的各種實際操作辦法。

“取生油三錢,急火烘鍋。淨魚入鍋,改文火烘烤,加鹽、生薑……,半個時辰後肉爛骨脫,可得肉茸,入口即化,誠爲美味也,名爲魚鬆。如是,一斤魚可得魚鬆四兩(古代一斤爲十六兩)。五口之家烹之,每日可制魚鬆二十斤。可自食用,亦可售之,衣食無憂也……”一張未署名的文章中寫道。從作者用詞的小心謹慎上來看,明顯是受到上司要求,認真完成的一份報告.

接下來的幾分報告都是類似的內容,有快速製造乾魚的流程,有薰魚的保存期限研究,有在沿海建立超大冰窖的可行性報告,如是種種,全是關於海魚如何長時間保存,並轉化爲糧食的分析。還有人建議,將城中百姓大批遷往流求,利用那裡不下於福建的平地面積和與世隔絕的環境,開荒屯田,爲丞相府開拓穩定糧食供給渠道。

時間一分一秒的走過,文天祥的心下越來越驚。顯然,陳龍復和他主持的泉州府,在如何利用海魚的探索上,走在了大都督府和科學院的前面。

在所有報告的最下邊,是一張宣紙,上邊只寫了“建城”兩個字。從字體上來,肯定出自陳龍復親筆。

一瞬間,文天祥的心情已經出離了驚詫,驀然從燈下擡起頭,仔細地打量起陳龍復,打量起這個文名不在自己之下的儒者來。

“丞相大老遠跑到泉州,不只是爲了一個罐頭廠吧!”陳龍覆被文天祥看得有些不好意思,避開他的目光問道。

“恐怕,少卿看得比我還遠!”文天祥點頭,答非所問。少卿是陳龍復的號,這兩個字今晚被文天祥每每提起來,都帶上了幾分嘉許之意。

屋子內沒有其他人,兩個曾經的大儒笑着,從對方的目光深處尋找答案。

“華夏以耕戰立國,而耕戰,卻無法與女真、契丹還有蒙古這些北方牧人爭天下。王荊公曾雲,時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可惜荊公所在之世,積重難返,非鼎革之良機。而宋瑞兄自空坑兵敗,無地立錐,雖然局勢困扃,手下卻爲一片白紙……”沉默了片刻,陳龍復品了口茶,笑着說道。

文天祥撫掌,大笑。他這次來泉州,本來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和陳龍復做一番探討。陳龍復福建最有名的大儒,並且人也開明,如果他能理解自己將做的事,自己所謀,則會順利得多。卻沒想到,沒等開口,陳龍復已經知道自己要做一番更大的改革。

“當日在百丈嶺中,四下無路,文某隻好鬥着膽子從絕境中殺一條路出來。所幸兩年多來,這條路還走得通暢…….”

“只怕危機過後,擋在丞相面前的人反而會更多。這兩年大夥被蒙古人逼入了絕境,如何謀求生存,讓大宋不亡於外族之手,纔是重中之重。其他,皆是手段,不值得深究。而眼下福建慢慢安穩,恐怕有人又要存心生出些事端!”陳龍復打斷文天祥的話,看着他的眼睛說道。兩年來,他看着福建一點點發生改變,看着大都督府成長。雖然初始時對文天祥的很多策略不滿,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明白文天祥所作所爲都是對的。

所以,他試着不以牴觸,而以接受的心態順着文天祥的想法去邁進了一小步,結果,居然發現這一步跨得海闊天空,幾乎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自己面前。

“少卿莫非知道我接下來意欲何爲?”文天祥故意問道。

“丞相不是一直在做麼,從百丈嶺開始?莫非丞相忘了,某亦出自福建陳家,那最早的鹽場、綢緞作坊,可都是陳家的產業!”

文天祥心中的謎團終於被揭開,他從來沒想到這一層。陳龍覆在儒林中名氣甚高,但爲人難得的開明。這兩年來,自己的一切新政得其支持甚多。文天祥一直以爲陳龍復是爲了大局着想,才委曲求全,不與自己相爭。今天才明白,其實陳龍復對工廠,礦山等新鮮事物以及其作用,瞭解得比身邊大多數人都清楚得多。

他平素不提,只是因爲沒有人給他提這些的機會。但一旦有人給了他這個機會,陳龍復回報的,將超越所有人的期望。

這纔是真正的儒者,有着高潔的品行,同時也具有開闊的心胸。精研儒學本意,亦不介意對新學兼容幷蓄。

相對於博學有容的陳龍復,這個時代很多名儒或學派領袖,更像井裡的一羣青蛙。叫得聲音很大,羣聚在一起也煞有介事。卻從來沒勇氣從聖人設計好的井裡探一下頭出來,看一看井口外的天空。

“丞相此刻,是想將邵武之工廠、礦山向各地推廣,所以,解決吃飯問題是當務之急。而蕭資恰恰想到了如何用大量魚肉彌補糧食的不足。陳某不才,亦有一些心得獻予丞相。有了食物,丞相的新政則有了底氣。其他,總結起來應該是兩句話,以細密代替粗疏,以協作代替分散!如此數年,若國家有事,則不愁無壯士應募。而百姓亦知秩序,聖人之道於是得以大行天下!”燈下,陳龍復侃侃而談。已經很久沒和文天祥這樣毫無隔閡地交流過政見了,他的思路流暢如江水。

張弘範通過燒殺搶掠,把百姓都逼向破虜軍所控制的幾個大城市。特別是福州和泉州,人口幾乎瞬間翻了一倍。這是蒙古人打仗的經驗做法,通過這種手段,他們可以非常輕鬆地消耗淨對手最後的力量。

而這個不利條件,陳龍復卻認爲大都督府可以充分利用起來。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固然給這些城市的糧食供應增加了難度。無形中,卻爲將邵武的工廠、作坊推廣開來,提供了契機。

所以,陳龍復並不贊成屬下提出的,遷移百姓到流求的做法。在他眼中,那無疑是在浪費機會。即便流求可以大面積墾荒,新糧食入倉,也是秋天纔會發生的事情。在稻熟前的幾個月,給百姓供糧便成爲大麻煩。而把百姓集中在城市裡務工,則可“以工代賑”。眼下泉州商路通往海外四十餘地,生產出來東西向來供不應求,短時間內不愁沒有銷路。所以,工廠、作坊可以儘可能地擴大。而百姓手裡有了做工賺來的錢,則可以買鮮魚來代替一部分食物。幾個環節結合起來,比長途運輸糧食到內陸損耗小,也容易實現得多。至少,不會有太多的人因官府照顧不到而面臨餓死。

福州、泉州城外有大面積的平原,依靠新式農具和新的占城稻種,明年可以收穫更多的糧食。與鮮魚相搭配,不難對付過一個荒年。城中百姓多了,則諸般作坊可以大興。諸般作坊大興了,則城市會越來越繁華。城市越來越繁華,則大都督府的稅收會越來越寬餘。

有了錢,則可以加快武裝破虜軍的步伐。隨着破虜軍的持續壯大,大都督府將不斷從北元手中攻城掠地。每攻下一處,都可以把新政以武力爲後盾,直接推行下去。而以近兩年的實踐所得出的經驗,推行的新政後的地區,民間會更富庶,獲得的民心也越大。總之,陳龍復以爲,新政和破虜軍相輔相承,新政走多遠,破虜軍就能走多遠。反過來亦是如此。

陳龍復雙眼中精光閃爍,彷彿已經看到了新政鋪向全國後的情景。在他心中,所謂新政,其實是對聖人之道的一種全新解釋。隨着大宋或者大都督府的振興,聖人之道也可以灌輸,並傳播下去。這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功業,完成或者參與它的人,都足以憑此名留青史。

“聖人之道?”文天祥目瞪口呆地聽着陳龍復的話,心裡又多了幾分困惑。陳龍復的設想,已經有些類似於文忠記憶中的工業化國家。但自己曾經認爲,這與聖人之道格格不入。文天祥爲此一直非常苦悶,費了很多時光纔想明白到底該何去何從。而陳龍復這個沒夢見蝴蝶的人,居然能把工業化國家和聖人之道毫無縫隙地聯繫在一起。

“聖人提倡兼收幷蓄,而不是固守其成。最終所求,乃是秩序。而百姓在作坊做久了,自然知道令行禁止,也自然知道彼此容讓合作!”陳龍復笑了笑,把自己平時的一些思索一一道出。如果對方不是文天祥,這些思考結果他絕對不會輕吐。在這個以死守爲榮,變通爲恥的儒林裡,他寧願把自己真實的想法爛在肚子中。

“如此,大道可行,國運可昌!”文天祥終於明白了陳龍復的意思,笑着總結。雖然陳龍復的想法與自己的想法並不完全一致,但沒經歷過文忠記憶侵蝕的他,能想到這一層已經非常難得。

接過陳龍復的話頭,文天祥繼續補充道,“少卿可曾想到,除了少卿所總結了那兩句話外,以宋瑞之見,欲行聖人之道,還要加上‘由下而上’四個字。”

“由下而上?”這回,輪到陳龍復發楞了,他擡起頭,不解地看着文天祥的眼睛。

“少卿請看,自李唐以來,我朝制度,皆爲如此結構!”文天祥用手指沾了些水,在桌面上畫了個大大的佛塔,然後與佛塔上點了幾點,說道:“就像這個塔,最上邊是皇帝,然後是宰相,各部官員,然後是知府、縣令,小吏,最底層承受重壓的根基,卻是百姓。丞相對皇帝盡忠,百官對丞相盡責,小吏對上司盡職,惟獨那些交糧納稅的百姓,他們的事情,沒人管。當官的貪婪,不盡心做事,只要不被上司發覺,或者被發覺後也能討好上司,就不會被撤換。所以,官員們樂得輕鬆,吟詩作畫,清談傲物,沒有人還想着替百姓做實事。時間久了,諸弊淤積,百姓被壓得透不過氣來,自然要起來造反。百姓一反,國之根基腐朽,大廈將傾。縱使有能臣可強撐一時,亦難敵外族順勢一推。由是看來,以元代宋,不過是將百姓頭上這些塔中,換掉或加上一層。實際上對百姓而言,其中差別並不大。所以,國難當頭,豪傑不出。卻盡出些董大、張弘範這種人物……..”

燭光下,文天祥詳細剖析着歷朝結構,指點着其中優點與不足。與聖人所言不同,文天祥並不認爲上古的結構是最好的。實際上,除了亂華的五胡和入侵的大元,中原歷朝一直在實現着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唐制是隋制的修整與延伸,宋制借鑑了唐末藩鎮割據的現實。無論是想趕走北元,還是爲了避免悲劇的重演,都需要一種更可行的治政方式。

這種方式到底是什麼,文天祥希望陳龍復能和自己一同摸索。內心深處,目睹了謝太后、賈似道時代無能與無行的大宋,聖人之世這個理想在文天祥心中早已破滅。這點他的理念與陳龍復不同,但作爲非根本性分歧,文天祥沒有說出來。同時,文天祥對文忠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也不相信,在他那雙歷盡風波的眼中,大同之夢和聖人之世,本質相差不大。都對個人修爲無限的高,這對執政者很有利,一旦無法兌現他們當初的承諾,他們就可以拿百姓素質不夠做藉口。

而他所期望的制度,執政者卻不應該如此輕鬆地推卻責任。他必須以這個國家的現實爲依託,尋找一條相對公平和安全的路。一旦失敗,那是執政者與他的同伴失職,而與百姓素質無關。

“所以聖人以禮義廉恥教化士人,讓他們謹守牧民之道。”陳龍復苦笑着插了一句,然後搖頭道:“可惜,自古以來,肯尊聖人教導的沒幾個!”

“所以,前一段時間,咱們要百姓自己推舉官吏!”在陳龍復的提醒與指摘下,文天祥覺得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自己前一段時間爲什麼要那麼做,今後想做些什麼,都可以解釋得明明白白。

“可百姓推舉上來的官吏,卻多出於地方名門。長此以往,國事必然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而李唐以來所做的,削弱世家大族勢力的所有努力,皆將化外烏有?丞相,這纔是我爲你所擔心的!”陳龍復搖搖頭,嘆息道。“丞相用意好,最後收穫卻未必是丞相本意!”

“所以,我要提倡民間開辦工廠,讓百姓不依賴家族,也可以活着。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契約,讓百姓受到豪門欺負後,有個講道理的憑藉!這些未必可一措而就,卻是文某堅持的方向!”文天祥堅定地說道。陳龍復的表現,讓他對即將要做的事情,有信心了許多。

“恐怕到時候要殺丞相的,不止是蒙古人!”陳龍復楞了楞,有些憂鬱地說道。

“恐怕那時殺了我,皆挽不迴天下大勢!”文天祥搖搖頭,義無反顧地答。文忠記憶中的東西,他不打算完全接受。但文忠記憶中的一些道理,卻非常有獨到之處,可以揣摩,借鑑。

縱然心中多了一份記憶,他亦不是文忠。此一世,他依然是文天祥,大宋丞相,一篇文章裡絕望地寫下二百個死字也不肯放棄的文天祥。沒得到文忠記憶的時候,他不知道如何去做。而經歷了兩年對文忠記憶的吸收和推敲,他已經決定,走一條與文忠所想不盡相同的路。雖然,這條路在眼前這片土地上,可能比照搬文忠的理想更爲艱難。

“如此,陳某願爲宋瑞牽馬執戈,爲陣前一卒!”陳龍復見文天祥如此絕決,心中亦生幹雲豪氣,大聲說道。

“那好,你先與杜規等人一道,把工廠找商家開起來。科學院所發明的東西,除了武器,都可以在泉州着商人制造。還是與邵武一樣,科學院提供技術細節,商人們出專利費即可。其他泉州能原來的各種作坊,都想辦法鼓勵他們加大。城裡那麼多流民,一定要抓緊時間給他們安排事情做,免得閒人生出是非。實在沒地方安排的,就安排他們去修路,補城,或出海捕魚去!”文天祥大聲安排道。

泉州和福州都是商港,只要海面控制在破虜軍手裡,生產的東西就不怕沒人買。張弘範當時想用這個辦法拖垮福建大都督府,而自己剛好可以因勢利導,把所有不利條件化解爲有利條件。

至於百官那邊如何應對,文天祥並不太擔心。如何攬權,如何弄權,如何顛倒黑白,搬弄是非;如何欺騙,隱瞞,傾軋,在自己的前半生所見的官場和熟悉的《資治通鑑》裡,有無數鮮活的範例。他清楚,只是不齒也不願意去效仿。但如果爲了自己認定的事情,有時,不得不弄一些非常手段。

也許這是在玩火,但眼下形勢,卻由不得自己不把火燒大一些。否則,誰知道北方的叛亂能支持多久。最近商隊用武器換來的戰馬越來越差,有很多隻能用來耕地。這說明乃顏積蓄的實力漸漸要被耗盡了。好在科學院已經開發出了馬犁,劣馬也可用。耕作起來,比牛犁還快一些。

一旦乃顏輸了,蒙古軍就又會大舉殺過來。破虜軍與元軍,又將是一次大規模的消耗戰。大都督府必須和時間賽跑,和忽必烈比誰發展得更快,誰的治政方式更適應這個時代,包括民政與武力。

在這場遊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角力中,大都督府不能一味的防守,要進攻,用各種方式進攻。在進攻中削弱對方,在進攻中完善自我。

祥興三年一月,福建大都督府下鼓勵參軍令,重新申明,凡加入破虜軍爲國捐軀或致殘者,國家有責任讓其本人和妻子兒女,終生不受凍、餓之憂慮。令下,諸軍歡聲雷動。

其時罐裝魚、魚鬆等物初問世,以其做法簡便,味道鮮美,易於儲藏風靡宇內。南北各地紛紛搶購,福州、泉州、漳州三港罐頭廠接連建立,日耗鮮魚數十萬斤。福建各地魚戶從此不爲賤業,世家大族爭購巨船出海捕撈,每日早晚,卸魚碼頭,千帆雲集。

擺脫了食物匱乏的困擾,福建大都督府開始加速運轉。錢莊,這個自王荊公開辦青苗法時就應該出現的事物,在文天祥的大力支持下,以官府佔股四成,民間佔股六成的方式開辦了起來。往來商號可以在錢莊存好銀兩,憑票據於異地錢莊領取。並且可以憑藉家產或者有信譽的大商號爲擔保,申請小金額貸款。

福建各大銀坑所產,已經通過假鈔從北元掠奪來的銀兩,以這種更高效的方式,重新流回了民間。

祥興三年二月,早春。福建大都督府下鼓勵工商令,有在福州、泉州、漳州、邵武、劍浦和建寧開辦工廠,並僱傭流民達四十人以上者,其廠減稅一成。有開辦工廠之心,卻無資金者,可憑家中地契,到大都督府所辦錢莊貸款,年息止一釐。

同時,大都督下令,凡百姓家產,非貪污、投敵等重罪,任何人不得剝奪。包括大都督本人和皇帝亦無權侵犯。

令下,商家和百姓雀躍。儒林震動,百官議論紛紛。陸秀夫、鄧光薦、夏士林等重臣欲阻止,因文天祥功大,權重,而諸軍皆唯其馬首是瞻,帝幼,太后闇弱等故,不得已而從之。

酒徒注:聖誕快樂!

第3章 死生(六)第1章 弄潮(一)第2章 百鍊(四)風暴八上第1章 弄潮(二)第1章 狩(一)弄潮六第1章 狩(六)第1章 廟算(一)國戰三天變三下第3章 死生(七)迷局六上迷局四中迷局四上第2章 破局(六)合圍三下第2章 職責(四)迷局五第2章 職責(七)第3章 天下(二)第1章 狩(六)輕車三下第2章 蝶變(三)第3章 天下(九)第5章 龍吟(一)第1章 進攻(三)弄潮七第4章 驚雷(十一)輕車四上破賊四第4章 驚雷(十一)天變三下迷局四上天變二第2章 職責(六)廟算三上第5章 風暴(八)拔劍四第3章 選擇(二)第4章 初(八)第5章 龍吟(二)強盜貴族終第2章 職責(五)第3章 選擇(三)第5章 風暴(四)輕車二下天變六拔劍六上弄潮四第1章 狩(八)第4章 驚雷(九)風起二第4章 虎嘯(二)第2章 蝶變(三)第1章 狩(七)輕車四上迷局三上拔劍五輪迴六迷局四中第3章 死生(四)第1章 進攻(四)第4章 虎嘯(三)風暴十下拔劍二迷局四上第5章 風暴(六)合圍一下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1章 對峙(六)合圍五上第1章 對峙(五)風暴十下國戰三第3章 天下(七)第4章 斷腕(三)破賊三國戰四第4章 初(四)第4章 斷腕(三)第2章 百鍊(四)第3章 雲動(五)第5章 風暴(三)國戰十一下廟算三上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進攻(三)第1章 弄潮(一)迷局三上迷局五輕車一下輕車三上第4章 初(八)第4章 初(四)第3章 雲動(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2章 職責(二)弄潮六第2章 蝶變(二)
第3章 死生(六)第1章 弄潮(一)第2章 百鍊(四)風暴八上第1章 弄潮(二)第1章 狩(一)弄潮六第1章 狩(六)第1章 廟算(一)國戰三天變三下第3章 死生(七)迷局六上迷局四中迷局四上第2章 破局(六)合圍三下第2章 職責(四)迷局五第2章 職責(七)第3章 天下(二)第1章 狩(六)輕車三下第2章 蝶變(三)第3章 天下(九)第5章 龍吟(一)第1章 進攻(三)弄潮七第4章 驚雷(十一)輕車四上破賊四第4章 驚雷(十一)天變三下迷局四上天變二第2章 職責(六)廟算三上第5章 風暴(八)拔劍四第3章 選擇(二)第4章 初(八)第5章 龍吟(二)強盜貴族終第2章 職責(五)第3章 選擇(三)第5章 風暴(四)輕車二下天變六拔劍六上弄潮四第1章 狩(八)第4章 驚雷(九)風起二第4章 虎嘯(二)第2章 蝶變(三)第1章 狩(七)輕車四上迷局三上拔劍五輪迴六迷局四中第3章 死生(四)第1章 進攻(四)第4章 虎嘯(三)風暴十下拔劍二迷局四上第5章 風暴(六)合圍一下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1章 對峙(六)合圍五上第1章 對峙(五)風暴十下國戰三第3章 天下(七)第4章 斷腕(三)破賊三國戰四第4章 初(四)第4章 斷腕(三)第2章 百鍊(四)第3章 雲動(五)第5章 風暴(三)國戰十一下廟算三上第1章 弄潮(一)第1章 進攻(三)第1章 弄潮(一)迷局三上迷局五輕車一下輕車三上第4章 初(八)第4章 初(四)第3章 雲動(二)第3章 光明之城(二中)第2章 職責(二)弄潮六第2章 蝶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