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不速之客

bookmark

大年初四上午,京城五品以上文武官員皆穿着白色喪服趕去了紫禁城乾清門,在乾清門前按照官階排好隊列厚由內廷的宦官領進紫禁城前往乾清宮瞻仰宣德帝的遺容,送其最後一程。

一路上,長長的官員隊列鴉雀無聲,沉悶的腳步聲聽起來令人更加壓抑,沿途行色匆匆的宮女、內侍和奉命值守的親軍全都戴着重孝,整個紫禁城沉浸在了肅穆壓抑的氛圍中。

由於古人講究壽終正寢,因此無論皇帝死在了哪裡,都要把靈柩,也就是梓宮運往寢宮停屍三天,對明代的皇帝來說寢宮就是乾清宮。

按照流程,宣德帝的靈柩在乾清宮停屍三天後將運往景山的壽皇殿,在此之前要接受滿朝文武的瞻仰,值得一提的是隻有五品以上的官員纔有這個資格。

皇帝去世後改稱大行皇帝,其喪葬儀式有着一套完善的禮制異常隆重,主要包括小殮、大殮、停靈、移陵、出殯、入葬。

小殮:皇帝去世當天舉行,爲大行皇帝穿衣戴帽,同時皇子、皇孫要穿孝,並剪去一綹頭髮表示哀悼,宮中的女眷要摘掉一切飾物。

大殮:在小殮之後第二天舉行,將大行皇帝安於梓宮,也就是皇帝的靈柩,文武百官要來瞻仰皇帝的遺容。

停靈:大殮之後將皇帝梓宮停放在乾清宮正殿供百官弔唁,同時頒佈遺召舉國致哀,二十七天內禁止娛樂。

移靈:在乾清宮停放一段時間,通常是三天後將皇帝的梓宮移至景山的壽皇殿或者觀德殿,準備出殯事宜。

出殯:將皇帝的梓宮藏入陵墓。

古代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之說,不過而明代皇帝和皇后的葬禮均未按此實行,僅皇后有梓宮發引“例不出百日”的記載,皇帝只擇吉而葬時間長短沒有定製。

例如明太祖死後七天即葬孝陵,而明光宗泰昌帝死後竟停禮拜儀式,也就是古稱的“虞禮”。

虞禮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舉行,八虞在京城之外舉行,皆由護喪官員主持行禮,九虞禮在皇宮的“几筵殿”舉行,嗣皇帝衰服躬親行禮。

九虞禮行過後神主附享太廟,至此喪禮才告結束。

大行皇帝通常停靈二十七天,天子相應也守靈二十七天,這與民間不同,民間丁憂守喪是二十七個月,不過天子以日代月故而是二十七天。

必須要指出的是,古代父母去世要丁憂三年的說法只是一個概數,並不準備,實際上是丁憂二十七個月。

即:父母去世一週年,也就是十二個月後,在第十三月舉行小祥之祭,去世兩週年,也就是二十四個月後,在第二十五月舉行大祥之祭,然後中間間隔一個月,在第二十七月舉行禫祭,也就是除服之祭,守制結束。

這也是民間通常所說“守制三年”,由於它發生在三年內故而久而久之以“三年”來概稱,其實是二十七個月。

按照定製,皇帝駕崩當天鹵簿和大駕等物件齊備,大殮后皇族子弟各自回家齋戒,京城大小衙門的官員到本衙門宿舍中集體住宿齋戒不許回家,至於散閒官員則齊集於午門齋戒住宿。

齋戒期滿以後王以下文武官員不準作樂,禁止喪服嫁娶活動,京中百姓在二十七天停靈期內要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以免與皇帝的喪事相沖撞。

而且,喪禮結束前各部文件的票擬用藍筆,文件也一律用藍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喪之日始,各寺、觀鳴鐘三萬次。

值得一提的是,大行皇帝大喪時並不輟朝,儲君依舊會處理一些政務但要天天去大行皇帝的梓宮守孝,各部院也照常辦公。

唐太宗駕崩後,遺詔中曾說:“屬纊之後,七日便殯。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漢舊制,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閒務,任之有司。”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太宗駕崩後停靈七日就可出殯,由於宗廟社稷需要治理,國不可一日無主,因此依照周朝、漢朝時的慣例皇太子可在其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必須親自處理,尋常的事務,才由各部門負責。

不過,通常來說,朝局穩定的時候新帝都會守孝滿二十七日,等大行皇帝的靈柩出殯後纔會登基。

除非朝局不穩新帝纔會在大行皇帝的喪期內登基,以安天下,例如大明有幾位皇帝沒有後嗣,駕崩後的新帝都是在喪期內登得基。。

如今宣德帝駕崩,太子是守禮等宣德帝出殯後再登基,還是在喪期內就一承大統還未決定,一切都要等到宣德帝移靈後才能定奪。

乾清宮。

宣德帝的靈柩靜靜地停在乾清宮的正殿,天子的靈柩自然與普通人不同,用的是從西南運來的金絲楠木打造而成,做工異常精緻。

靈柩並沒有蓋上棺蓋,一身帝服的宣德帝神色平靜地躺在靈柩裡,猶如睡着了一般。

得以進入乾清宮正殿的是朝廷的文武重臣,其他的官員只有留在院子裡的份兒,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在禮部官員的主持下向靈柩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現場的官員無不嚎啕大哭,如喪考妣。

哭靈是臣子的本分,也是大明三綱五常的根本,如果哪位臣子此時還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那麼就等着倒大黴,屆時絕對會被人以大不敬之罪彈劾,輕則丟官罷職,重則丟了性命。

就在衆臣們叩拜靈柩的時候,紫禁城北面的景山開始燃燒大量的冥器冥錢,使得北城上空黑煙繚繞,看上去倒也尤爲壯觀。

“皇上,你怎麼不等着臣弟,臣弟緊趕慢趕還是來晚了一步!”就在文武百官在乾清宮哭靈時,一個一身縞素的中年男子大哭着走進了乾清宮的宮門,邊走邊捶胸頓足地喊道,模樣甚是悲傷。

“越王!”中年男子的這個舉動立刻引起了院子裡衆臣的注意,當看清其面容後無不感到震驚,紛紛面露驚愕的神色,誰也想不到他會出現在這裡。

這位神色哀傷的中年人不是別人,正是前不久被宣德帝趕出京城的越王,宣德帝的親兄弟,張太后的嫡次子。

“怪事,越王不是去了封地,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難道是太后將其召來的?”

“這時間上不對呀,皇上剛剛駕崩越王就趕來了,再怎麼說也趕不及呀。”

“越王是不是私自進京的?”

“越王這麼快就來了,難道沒有離開京城?”

……

越王的突然出現使得院子裡掀起了一陣騷動,現場的官員們私下裡小聲議論着,按照定製大行皇帝駕崩後各地藩王沒有詔令不得私自進京,否則將以謀反輪出。

在院子裡衆位大臣神情詫異地注視下,越王痛哭着進入了乾清宮正殿,大殿裡的那些文武大員紛紛驚訝地望着他,對越王的突然出現感到頗爲震驚。

“皇上呀,你曾經給臣弟說過一起給母后過六十大壽,如今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怎麼這麼匆忙就走了,不給臣弟見最後一面的機會,小時候你可最疼臣弟了……”

越王快步來到靈柩前,撲通一聲跪在了靈柩前鋪着的一張蒲團上,放聲痛哭起來,邊哭邊追憶起以前與宣德帝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

“什麼,越王來了?”慈寧宮,張太后正在安撫後宮裡的妃嬪,得知越王出現在乾清宮時吃了一驚,在她看來越王現在早已經離開北直隸纔對。

坐在張太后下手處的孫皇后聞言臉色頓時大變,雖然她久居後宮但是很清楚越王這個時候回來意味着太子將多出一位皇位的競爭者。

與年僅八歲的太子相比,越王不僅成熟穩重,更重要的是他是張太后的嫡子,地位尊貴,有着與太子爭位的資格。

“皇后,帶上太子跟哀家過去瞧瞧。”張太后的眉關微微皺了皺後起身向外走去,她不能任由越王在乾清宮待着,否則將會使得外界浮想聯翩,同時也是穩定現場的局勢。

孫皇后聞言向張太后一躬身,拉上一旁的太子緊緊跟在了張太后的身後,心中七上八下,她這個時候終於明白宣德帝爲何要給她那兩道奇怪的聖旨,原來宣德帝早就料到越王會回來,進而對太子登基產生威脅。

“太后、皇后駕到!”當張太后和孫皇后一行人來到乾清宮時,乾清宮院子裡的大臣們正扯着嗓子哭靈,聽見宮門口內侍的通傳後紛紛把視線投了過去,暗自等待着事態的發展。

“太后!”張太后進入乾清宮大殿後,跪在靈柩前痛哭着的越王連忙跪行着來到她的面前,聲淚俱下地說道,“皇上大行太后可要保重身體,皇上至孝一定不希望太后爲此傷神。”

張太后望着跪在面前的越王,眼眶不由得溼潤了起來,她生下了三名皇子,如今萬萬沒想到作爲兄長的宣德帝竟然死在了最前面,這使得她再度感到一陣哀傷。

越王一邊跪在那裡哭一邊暗中觀察着張太后的臉色,見張太后面露黯然的神色,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看來張太后不是來對他興師問罪的,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許多。

第362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442章 胸有成竹第397章 總督軍政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412章 商界盛會第233章 安身之所第1156章 巡按駕臨第1065章 似曾相識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788章 心知肚明第1243章 和盤托出第735章 輕敵第990章 醉翁之意第156章 金蟬脫殼第8章 糊塗審案第519章 另有隱情第275章 針鋒相對第532章 波瀾驟起第772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574章 報恩第915章 裝瘋賣傻第309章 謀定而後動第385章 籌謀已久第1240章 夜探詔獄第363章 激將第1434章 話裡有話第746章 諄諄善誘第1395章 祭奠第1373章 酒館密謀第121章 一飲一啄第280章 忘恩負義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1326章 塵埃落定第96章 狡辯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754章 意外彈劾第765章 反擊第666章 叛將第448章 躊躇滿志第382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203章 權臣之道第1204章 來去匆匆第1147章 拜年第933章 兵臨薩摩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1002章 使臣替身第983章 西域寶刀第46章 遲來的報應第273章 顧忌第159章 暗流洶涌第1443章 身世之謎第378章 塵埃落定第1362章 安心合作第164章 偷樑換柱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663章 兩粒妙棋第1074章 收攏民心第1135章 談判第586章 慈悲爲懷第1355章 無可奈何第1331章 應對之策第335章 察言觀色第593章 浮現端倪第1141章 重建事宜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444章 虛張聲勢第546章 義無反顧第843章 驚悉真相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293章 軍閣第862章 賜婚皇族第649章 推波助瀾第1418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1378章 箭在弦上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156章 金蟬脫殼第922章 海上來客第1447章 攻打對馬島第1147章 拜年第486章 試行董事局第180章 拜年的學問第651章 重要情報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901章 貨郎投宿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321章 負隅頑抗第305章 衝突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36章 進京第153章 貴人第281章 關鍵之人第316章 潛移默化第32章 分化第429章 虛驚第967章 好言相勸第462章 寸步不讓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666章 叛將
第362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442章 胸有成竹第397章 總督軍政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412章 商界盛會第233章 安身之所第1156章 巡按駕臨第1065章 似曾相識第924章 明知故問第788章 心知肚明第1243章 和盤托出第735章 輕敵第990章 醉翁之意第156章 金蟬脫殼第8章 糊塗審案第519章 另有隱情第275章 針鋒相對第532章 波瀾驟起第772章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574章 報恩第915章 裝瘋賣傻第309章 謀定而後動第385章 籌謀已久第1240章 夜探詔獄第363章 激將第1434章 話裡有話第746章 諄諄善誘第1395章 祭奠第1373章 酒館密謀第121章 一飲一啄第280章 忘恩負義第909章 作繭自縛第1326章 塵埃落定第96章 狡辯第256章 暗中求援第754章 意外彈劾第765章 反擊第666章 叛將第448章 躊躇滿志第382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第203章 權臣之道第1204章 來去匆匆第1147章 拜年第933章 兵臨薩摩第286章 死扛到底第1002章 使臣替身第983章 西域寶刀第46章 遲來的報應第273章 顧忌第159章 暗流洶涌第1443章 身世之謎第378章 塵埃落定第1362章 安心合作第164章 偷樑換柱第1219章 羊入虎口第663章 兩粒妙棋第1074章 收攏民心第1135章 談判第586章 慈悲爲懷第1355章 無可奈何第1331章 應對之策第335章 察言觀色第593章 浮現端倪第1141章 重建事宜第576章 出爾反爾第444章 虛張聲勢第546章 義無反顧第843章 驚悉真相第594章 故布迷局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800章 落井下石第293章 軍閣第862章 賜婚皇族第649章 推波助瀾第1418章 百思不得其解第1378章 箭在弦上第1007章 調用火器營第156章 金蟬脫殼第922章 海上來客第1447章 攻打對馬島第1147章 拜年第486章 試行董事局第180章 拜年的學問第651章 重要情報第1260章 心腹之患第901章 貨郎投宿第515章 恩賞有加第1321章 負隅頑抗第305章 衝突第1248章 以假亂真第136章 進京第153章 貴人第281章 關鍵之人第316章 潛移默化第32章 分化第429章 虛驚第967章 好言相勸第462章 寸步不讓第165章 渾水摸魚第666章 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