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節 文化差異

記得在前世的時候,利維看到過很多對美版的無間道風雲和港版的無間道的分析,對這兩部電影的不同之處,很多人都歸結爲中美文化有差異,所以拍攝的電影也就各不相同。看最新最全

可是,利維也一直在思考的也就是這個問題: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不假,但是就真的差異大到了風格如無間道的電影,外國人就看不懂?外國人拍攝的電影,中國人就不懂得欣賞?

利維覺得未必然就是如此。說美國人不懂得欣賞無間道這樣的電影,未免有些太低估了美國人了:無間道的拍攝手法其實更類似於間諜片,而美國人拍攝了多少以懸疑爲主線的間諜片了?只怕是一點都不少,甚至可以說,美國的不少電影,在這方面做的比中國更好。而要說美國的黑幫片中國就不懂得欣賞,那更是胡說:教父這樣的電影,放到任何一個電影人眼中,都會覺得這是無與倫比的作品,文化背景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小的。

說什麼文化衝突,風格不同,這話其實很不負責任:不同國家的電影可以這麼說,不同地區的電影可以這麼說,甚至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的電影也可以這麼說:文化這個詞太籠統了,涵蓋的東西太多了,也就成了一個大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了。把電影拍得不好的問題怪給文化差異,這頗爲有些耍流氓的風格。

要說美國人喜歡簡單粗暴,那香港電影難道就不喜歡?香港是有有無間道,但是也有古惑仔。槍戰也好,掄刀砍人也罷,難道香港就差了?要說起來,吳宇森的電影中的暴力美學,歐美人也得膜拜學習,誰敢說簡單粗暴在中國沒有市場?

而要說中國人喜歡內斂文化——教父那個片子。可是美國人公認的最爲經典的電影,那部電影,又何嘗不是慢節奏?從表演,到臺詞,再到配樂,內涵,任何一個方面,有哪個電影,敢自稱可以和教父比比?就算是描寫臥底的作品,《火線》這部電視劇也是寫臥底的。它得到的是怎樣的讚譽?有這些東西在,誰敢說電影不好就全怪風格?

看到電影風格不同,二話不說就歸結爲文化差異的,在利維看來,其實對電影還是沒有看進去:好的電影需要表達的是人性的共同點,而不是局部地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差異,可是任何文化也都有共性。這種共性是全人類都有的人性,怎麼拍攝這些纔是電影的重點。

人性這玩意兒是共通的,美國人罵街。中國人也罵街,美國人打架,中國人也打架。美國人愛看肌肉搏鬥,中國人就不愛功夫片了麼?這些東西都不是造成差異的最大問題所在。最大的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一件事情:電影的拍攝定位。

斯科塞斯對這部電影的定位就不好:他一生功成名就,一部電影好了或者砸了,已經不太可能影響到他的名字了。對他來說。沒拿到奧斯卡是個小小的遺憾,因此他只要拍個東西迎合一個奧斯卡評委就可以。他這樣的急功近利心態,毀了電影——其實。這部電影可以拍得更好。

實際上美國人不是不知道這部電影該怎麼拍,美國版當初的電影譯名‘departed’,含義除了死者之外,也一樣是迷失者,乃至於掙扎者的意思。這個翻譯,根本不是什麼人們說的遺失了名字就是死人,而是說,這是兩個掙扎的人的故事。無間道這個名字的含義,翻譯爲迷失的人,掙扎的人其實更好一些,美國人也意識到了。

只不過,斯科塞斯拍電影的時候,沒有過於注意反映人物的感情。劇本不夠好,他也沒有給兩個演員足夠的戲份來表現自己的心情,可以說處理的有些失敗——不過這也是他想要拿獎的必然。

與其說是什麼文化的衝突導致了美版無間道的差勁,不如說,是硬要把一部以懸疑,心戰爲主的電影改成老式的乒乒乓乓打個沒完的黑幫片的做法,毀了這部電影。電影是有個風格問題的,把一部電影的風格強行扭曲了,電影自然也就變了味道了。

畢竟這得是一部斯科塞斯風格的電影,才能夠讓斯科塞斯這樣享譽多年的人物拿到獎——斯科塞斯的電影節奏必須得節奏更快,而且,出於斯科塞斯的電影一貫熱衷於展現黑幫生活的特點,電影中尼科爾森的鏡頭必須得更多,才符合他的電影的慣例。而粗口,暴力,簡單粗暴,這些也是他的特點,也得有所展現,再加上美國電影的問題之一,必須要把鏡頭分一些給女人。這幾個必須下來,再加上編劇水平不高,所以,他更多的就是在寫一個黑幫片的故事,而不想再去深度挖掘出來兩個人各自的掙扎。

而且利維總是有些惡意的去揣度別人:斯科塞斯拍這部電影,畢竟是爲了獲得奧斯卡獎的。爲了這個獎項,他需要展現的是他的導演才華,而不是演員的演技精湛。如果去深度挖掘兩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話,他也不是做不到,但是那樣一來,演員的表演就成了重點,很容易喧賓奪主,讓人記住了演員的表演,而不是導演的水平。所以,斯科塞斯寧可花費一個禮拜來拍攝一隻老鼠爬行,也不願意多給激動的小李子一些鏡頭,他的目的是深化他的故事主題,而不是讓兩個主角多一些有深度的表現。過度凸顯了演員,他就不好辦了,反正老鼠總不至於拿了奧斯卡,那就拍拍老鼠好了。

而且,就算是這些東西都不去考慮,只說電影本身,如果仔細想想,利維也覺得,斯科塞斯很難把這部電影拍出來原作的主題——無間道表現的主題,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的迷茫和無助,而斯科塞斯一輩子拍定影,最喜歡的主題是抗爭命運,與天鬥其樂無窮,這樣的兩個主題,根本就是毫不相容的,讓一個極富鬥爭精神,一輩子都在抗爭命運的人,跑去拍攝一部反映無助迷茫的電影,這根本就是張飛繡花,他能玩好了纔怪。

從頭到尾,這可以說就是斯科塞斯功利的作品,只不過,導演水平太高了,就算功利化,也能夠讓人服氣而已。

而這樣一個好題材,這樣拍攝太可惜了。如果不去搞那些爲了應和評委的風格變化,就是拍攝一部自己想要的電影,主要的賣點就是電影中的懸疑,人物掙扎,警匪對決這些東西,是不是可以拍攝出來一部好電影呢?

這也是利維爲什麼想要拍攝這一部電影的原因:他更想要的,是展現出來原作味道的電影,而不是一個改編的一塌糊塗的故事。他想要展現的,是警匪雙方在臥底中表現出來的掙扎,而不是像斯科塞斯那樣,拍攝一個簡單的黑幫故事。

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不必懷疑:這樣的電影,美國也有不少,好電影哪裡少了?

這不是什麼文化衝突,就是拍攝風格的問題。扯文化什麼的,那都是閒極無聊的人乾的活兒,利維是個導演,他只知道拍攝手法的不同,能夠讓同樣的故事變得不一樣起來。他既然想要拍攝這個電影,那麼,他就得讓電影變得不一樣起來。

更多的把視角同時分給警匪雙方,才能夠顯現出來故事中每個人都身不由己的特點,雙雄的模式運用得好,就可以營造出來一個更加壓抑而緊張的背景。節奏放緩,把演員們的表演的含金量提高,才能夠讓觀衆們有思考的時間,而不是一路上緊緊張張跟着電影看乒乒乓乓的打鬥,電影才能夠做出來更大的深度,在某些地方,用來表現深刻的場景的時候,也才能夠有更多的震撼性。在臺詞上更加註意,前後關聯,深層寓意彼此掛鉤,電影本身也能夠做出來更大的不一樣……

利維想要看到的,是一個更爲出色的電影,他希望自己能夠拍攝出來這樣一部電影。

爲了讓電影的原作風格更加濃烈,他纔會找來香港的原作者們,讓他們着手創作電影劇本——按理說,他們現在不過只是有個念頭,利維自己寫也沒有什麼,可是,利維擔心那樣會讓劇本失去很多味道,自己控制不好,也就沒有了意思。反正自己現在想找他們買劇本也不難,既能夠自己拍攝,也能夠讓他們那麼何樂而不爲?

至於說馬丁.斯科塞斯是憑藉這個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的事情,沒有了它,斯科塞斯可能拿不到獎——利維才懶得去管。馬丁.斯科塞斯從紐約黑幫開始,就一直在討好奧斯卡,以他的江湖地位,只要拍攝出來一部差不多的電影,總是能夠拿到獎項的,沒有了這一部,找個別的就行了。

而且,他甚至覺得,如果馬丁.斯科塞斯拿不到獎項的話,也未必就是壞事——這樣的好萊塢四大名導之一,三十多年的老牌導演,好萊塢在世導演中的成就第一人,連弟子中都有不少奧斯卡獎獲得者——這樣的人如果終生沒有拿到最佳導演,就先拿到了終身成就獎,那麼,也算是對好萊塢評獎制度的一個絕妙的諷刺了。

那樣的場景,說不定也挺有趣的。u

第三一一節 招呼第三二四節 無聲的壯觀第二一九節 反殺第一九一節 備戲第三三三節 新科技第六節 成名,成名,成名第三三六節 各自解讀第六十節 塞隆第二八七節 意識流和敘事第二二九節 傳奇第二四六節 溫馨第二七四節 性格和命運第二三零節 計劃第一五四節 平凡人生第二四四節 911第七十七節 後期製作第二五六節 改編劇本第一六六節 大人物第二十節 鏡頭,夢想第一六六節 大人物第一三二節 女孩第三二二節 爭論第一四二節 細心成就細節第十九節 職業生涯第一一二節 自己的路第二九九節 漠視也是不歧視第三二一節 發行商第一零九節 貝爾第一八八節 一鳴驚人第六節 成名,成名,成名第二一七節 科技第五十七節 矚目第二六二節 我行我素的演員第一二六節 電影的影響第二五八節 科學家形象第二八六節 放緩腳步第三三一節 黑暗森林第一二零節 一分鐘就足夠第一一零節 童星第一一九節 工作重心第二四八節 失去的曾經第一六二節 演員的自我修養第一九零節 約法三章第二八零節 彩蛋和續作第三二五節 漫步末日第一七五節 香港電影人第一八七節 改編劇本第二零二節 迷茫中的光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一六八節 選秀第六十七節 鏡頭語言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二零九節 有功之臣第二一二節 科幻作家第二三零節 計劃第二二四節 導演們第一六一節 製片工作第八十二節 對比第八十七節 提名和宣傳第一零三節 電影節第三三四節 強烈反響第二八九節 觀影之後第二零八節 脫口秀第二二零節 持續的戰爭第七節 籌謀第三三五節 改編第一六三節 武術指導第三十七節 收益第八十五節 票房第一三八節 配角們第八十節 媒體的肯定第一七八節 文化差異第二四三節 包容第一六五節 方方面面第三二七節 面壁者的思維第一二九節 喜劇演員第七十七節 後期製作第二八六節 放緩腳步第九十八節 面試第七十一節 繆斯第六十三節 分析第五十五節 超高回報第三零零節 奧斯卡的尷尬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二六四節 宣傳週期第七十一節 繆斯第二九一節 失落第二一五節 亞洲演員第十六節 萬無一失第二二七節 二分之一第二五七節 歲月的寬容第一九一節 備戲第二零六節 號召力第二五四節第一一八節 一箭三雕第九十五節 薇諾娜第八十節 媒體的肯定第二四九節 哲學化的愛情第六十節 塞隆第二波戰爭
第三一一節 招呼第三二四節 無聲的壯觀第二一九節 反殺第一九一節 備戲第三三三節 新科技第六節 成名,成名,成名第三三六節 各自解讀第六十節 塞隆第二八七節 意識流和敘事第二二九節 傳奇第二四六節 溫馨第二七四節 性格和命運第二三零節 計劃第一五四節 平凡人生第二四四節 911第七十七節 後期製作第二五六節 改編劇本第一六六節 大人物第二十節 鏡頭,夢想第一六六節 大人物第一三二節 女孩第三二二節 爭論第一四二節 細心成就細節第十九節 職業生涯第一一二節 自己的路第二九九節 漠視也是不歧視第三二一節 發行商第一零九節 貝爾第一八八節 一鳴驚人第六節 成名,成名,成名第二一七節 科技第五十七節 矚目第二六二節 我行我素的演員第一二六節 電影的影響第二五八節 科學家形象第二八六節 放緩腳步第三三一節 黑暗森林第一二零節 一分鐘就足夠第一一零節 童星第一一九節 工作重心第二四八節 失去的曾經第一六二節 演員的自我修養第一九零節 約法三章第二八零節 彩蛋和續作第三二五節 漫步末日第一七五節 香港電影人第一八七節 改編劇本第二零二節 迷茫中的光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一六八節 選秀第六十七節 鏡頭語言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二零九節 有功之臣第二一二節 科幻作家第二三零節 計劃第二二四節 導演們第一六一節 製片工作第八十二節 對比第八十七節 提名和宣傳第一零三節 電影節第三三四節 強烈反響第二八九節 觀影之後第二零八節 脫口秀第二二零節 持續的戰爭第七節 籌謀第三三五節 改編第一六三節 武術指導第三十七節 收益第八十五節 票房第一三八節 配角們第八十節 媒體的肯定第一七八節 文化差異第二四三節 包容第一六五節 方方面面第三二七節 面壁者的思維第一二九節 喜劇演員第七十七節 後期製作第二八六節 放緩腳步第九十八節 面試第七十一節 繆斯第六十三節 分析第五十五節 超高回報第三零零節 奧斯卡的尷尬第九十三節 票房排行第二六四節 宣傳週期第七十一節 繆斯第二九一節 失落第二一五節 亞洲演員第十六節 萬無一失第二二七節 二分之一第二五七節 歲月的寬容第一九一節 備戲第二零六節 號召力第二五四節第一一八節 一箭三雕第九十五節 薇諾娜第八十節 媒體的肯定第二四九節 哲學化的愛情第六十節 塞隆第二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