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在慢慢長大,轉眼就七歲,上了年級。
郭去終於不再感到內疚,因爲丫頭很好,家人,無論老爺子,還是父母,還是他這個最親的哥哥,都陪在她身邊,完美無缺的明年。
要什麼有什麼,當然,一切都在條件允許範圍內,事實上,丫頭也沒有超出她年紀之外的訴求。
“哥哥,我怕。”
丫頭終於改變了叫法,從方言的“鍋鍋”,改成了現在的哥哥,然而郭去卻覺得很不舒服,用覺得少了點什麼。
同時丫頭的性格依舊沒變,害怕陌生人。
今天是她上小學的第一個學期,按理說丫頭已經熟悉了同學,不會感到害怕了。
然而,什麼事情都與理論有很大出入的,丫頭依舊害怕,她害怕着一切,超乎她世界觀的東西。
這樣不好,郭去自然是感覺到了。
怎麼辦?
郭去到了這時候才恍然大悟。
原來無論什麼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郭去再次領悟了真理。
原來,他自認爲陪着丫頭度過的這幾年,丫頭應該是幸福的,可是丫頭只是表面上幸福。
因爲她少了風雨,少了面對困難時的隨機應變,在來到學校時,她顯得格外的害怕,比起同年人來說,她少了幾分膽子。
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無法承受風雨的打擊,哪怕,僅僅只是和風和細雨。
“我想着給她一個溫暖的家,給她一個最最幸福的家庭,可是到現在我才明白,我錯了。”
郭去苦笑。
從這一天起,丫頭開始獨自上學,家人不滿,然而郭去不同意有人送她去學校。
然而事實上呢?
在丫頭看不見的地方,每天都有家人的存在,細心的呵護着她。
可是丫頭卻不知道,這也是郭去有意爲之。
效果很明顯,她從一開始不情願,甚至哭哭嚷嚷,到後來的自律,每天準時起牀,準時上學,準時回家,一切都有條不紊。
欣慰,自己總算沒有害了丫頭,儘管郭去很是心疼。
時間緩緩流逝,轉眼就到了1999年的最後一天,這一天家人都坐在電視機前看着電視。
跨世界。
二十世紀在一瞬間變成了二十一世界,那一瞬間不知世人是什麼感覺。
但郭去的感覺很奇特,在二十世紀轉向二十一世紀的瞬間,郭去看見了一位偉人,在天壇點亮了火炬,當然這是通過電視看到的。
十六歲了,郭去沒有任何感覺,只覺得人生依舊沒變,變的只是人心。
什麼引起了人心的變化?
世界的改變,以及爲人處世的方式。
從前,家裡的老人權威最大,可是如今,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有錢人權威最大,什麼都向有錢有權靠齊。
這世道到底怎麼了?
郭去爲此大醉了一場,後來他逐漸醒悟,原來變的不是人心,而是這世道。
他能怎麼辦?他在這一瞬間,想到了前世歷史課本封面上的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那就順從吧。
可是他不甘心啊,於是他想在規則允許範圍內,把自己能掌控的範圍,變成自己夢想的世界。
野豬,如今據郭剛的計數,已經有了三百來頭,三百來頭啊,是什麼概念?
山林到處是野豬留下的痕跡,隔三差五的大樹,被野豬連根拱起,到處是黑色的泥土,這些泥土是被野豬從野草的下方弄起。
郭去對比深感抱歉,作爲一個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他對環境的愛護,可謂是煞費苦心,然而,他自己的佈局,卻破壞了他的愛心。
野豬是吃植物長大,它們平時爲了尋找吃的,都會破壞山林。
怎麼辦?
國家都能弄計劃生育,那他也能弄計劃販賣呀。
營業正式開始,佈局正式開始顯威。
野豬啊,這世界有多少人吃過野豬肉?少的可憐。
物以稀爲貴,價格自然比家豬貴的多。
二十一世紀初始,家豬到了十塊錢一斤,當然這家豬肉,是養了一年的家豬的肉,那麼野豬肉呢?
野豬肉雖不可能翻一翻,但一半總能行吧。
十五塊錢一斤!
這是在稍微大點的城市,比如市區的城市,然而縣城呢?十一二罷了。
不過無礙,因爲量多。
郭去覺得自己的佈局還不夠成熟,所以在賺夠錢之後,他會更加深入保護森林。
每個地方都有其固定的天災,南方植被茂密,然而也有天災。
山體滑坡,泥石流,這類的天災,簡直就是駭人聽聞!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老百姓少了保護大自然的想法。
有時候一個商人會面臨抉擇,賺錢和環境,必須二選其一,郭去自然也不例外。
家人,家園,祖國。
這是他的世界觀,前後順序代表了在他心中所佔的比例,別怪他把祖國放在第三,因爲家人才是他第一想到的人,然後是每天朝夕相處的環境,最後纔是愛國。
他從來都認爲,他自己是一個自私的人,因爲他最愛的是家人,然後是家鄉,最後纔是祖國。
……
野豬,三元鄉如今有屠夫三人,然後郭去選擇和他們合作,他們每個月可以找他買一頭野豬,價格按十一塊錢一斤,稱重。
一個月三頭,野豬大多都是一百五十斤以上的,如此一個月就有接近五千塊錢的收入,這還只是這一個鄉鎮的。
不過說起來,爲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他最多供一個縣城裡再加一個鄉鎮的野豬罷了。
怎麼會這樣?
因爲不科學。
科學是第一發展力,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事實。
那麼大個森林,竟然只能養兩三百頭野豬,這怎麼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嘛!然而這樣的事情的確發生了。
原因呢?
郭去他沒有承包山頭,換句話說,這幾片山還是屬於老百姓的,他們總是在山林間走動。
野豬因此而減小了活動範圍,郭去因此而損失不少。
怎麼辦?包山吧。
然後安上鐵網,封山育林。
三元鄉由此,提前進入了封山育林階段。
鄉里自然是同意的,因爲郭去的公司,帶動了鄉里的經歷,至少三元鄉的年收入,達到了縣裡的前三名!
這是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