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燕京報》的採訪
下午3點半,張潮知趣地提前半小時就來到了學校行政樓的小會議室。
接受採訪前,他還需要打理一下形象。之前經常打球,皮膚曬得黝黑,張婷老師覺得拍照不好看,就拿出自己的化妝品給張潮上點妝。
上妝的時候,她的髮絲時不時掠過張潮的臉龐,輕柔的鼻息偶爾打在張潮的耳邊,這都讓張潮有種不敢呼吸的感覺。
不得不承認,近距離接觸“婷美”老師,對男生來說,是種考驗。
她的化妝技巧在這個時代,算是相當好的。張潮沒有被塗成小學生合唱團式的白臉蛋、紅嘴瓣,而是很自然地提亮了膚色,鏡頭裡不會那麼暗沉。
李烈一看,誇道:“張老師的化妝技術不錯,不比一些電視臺裡的化妝師差。”
這時東方興又把張潮叫了出去,交代了採訪中務必要多提“博客中華”,張潮也答應了。
又和父母說了會兒話,採訪就差不多開始了,先由市宣傳部門的歐主任幫忙拍了幾張照片,然後現場只留下了李烈和張潮兩個人,進行一對一對話。
“張潮同學,或者應該叫你‘午夜潮汐’?”
“哪一個都行,哪一個都是我。”
“這個筆名有什麼含義嗎?”
“哈……可能是我在午夜的時候,思維才比較活躍吧。”
採訪一開始,問題都相對比較溫和。不過李烈很快就進入了正題——
“爲什麼會選擇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文章,而不是報紙或者雜誌?”
“選擇‘博客中華’作爲發表平臺,主要還是看重互聯網的自由度。只要註冊一個賬號,就能暢所欲言。傳統紙媒的發表流程太長了。”
“你是不是怕投稿給紙媒,會錯過‘新理念作文大賽’的複賽時間?”
“有這個因素。我想寫這幾篇文章的時候,距離‘新理念作文大賽’複賽已經不到一週了。如果投給紙媒,可能沒等編輯們看到,複賽都已經結束了。”
“所以這一切都是有‘預謀’的?”
“可以這麼說。但這種‘預謀’是任何作者在動筆之前都會做的心理預設。作爲寫作者,我不可能不對文章的表達效果有所期待,我當然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取得更廣泛的認同。所以與其說是‘預謀’,不如說是‘規劃’。‘預謀’這個詞的攻擊性太強了。”
“但你的三篇文章,攻擊性更強。‘謀殺現場’‘謝罪’‘蘸血饅頭’,你的用詞都十分驚悚。用這樣的風格寫作,是爲了博眼球嗎?”
“當然是博眼球。”這個問題張潮並沒有避重就輕,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認,倒讓李烈意外了。不過張潮很快就補充道:“如果這幾篇文章沒有博到足夠多的眼球,您也不會坐在這裡採訪我,對嗎?”
李烈沒想到張潮還會反問,但是作爲資深記者,他的反應也很快,連答帶問道:“所以,你的目的就是要‘一朝成名天下知’嗎?那與參加‘新理念作文大賽’的同齡人有什麼不同呢?”
問題開始變得尖銳,但是仍然在採訪提綱的範圍內,張潮的回答仍然很自信:
“如果從動機來說,也許很接近。沒有哪個熱愛寫作的人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我們最大的不同是,他們有一個個很確定的獎項與頂級大學特招名額可以去博取。而我,沒有任何可預期兌現的承諾等着我。所以即使動機接近,也不能將我與他們劃上等號。”
“那你是出於妒忌才寫的那三篇文章嗎?”
“產生妒忌的基礎是自己的預期落空而別人實現了。如果我也參加了‘新理念作文大賽’,沒有進入複賽,或者在複賽裡沒有得到理想的名次,無法被名校錄取,那麼我可能會妒忌那些成功者。但實際上我並沒有向‘新理念作文大賽’投過稿。這點您可以向《新芽》雜誌求證。”
“現在你對各個大學都放棄或暫停特招‘新理念作文大賽’獲獎者,有什麼想說的嗎?”
“我認爲很可惜。”
“哦?這不正符合你三篇文章的主旨嗎?”
“我始終認爲大學招錄的底線是遵守規則。如果現有的規則允許它們特招大賽的獲獎,那麼就應該大膽招錄。規則有漏洞,或者不合時宜,那也應該在事後再進行完善。不能以傷害參賽者的方式,去平息輿論壓力。目前這種情況,我認爲這些大學有些操之過急了。”
“那你對參賽者是否懷有歉意呢?”
“當然不。我只爲自己的文字負責,不爲他人的行爲負責。我不會進行廉價的道歉,也不會給予違心的安慰。”
張潮應對李烈採訪的策略其實很簡單,就是說真話,但不全說。對着李烈這樣善於洞察人心的資深記者,撒謊是最愚蠢的選項。
李烈並沒有把採訪的重點放在“新理念作文大賽”的問題上,而更多關注了張潮這個人。
6◇9◇書◇吧
因爲對李烈來說,“新理念作文大賽”在輿論上已經是個“死物”,最多是“死而不僵”而已。有沒有自己上去多捅一刀其實意義都不大。
而最新鮮的輿論焦點應該是眼前這個才十八歲的少年。他犀利的文風和明銳的口才,還有不卑不抗、不故作叛逆的態度,實在是這些年“80後”作家中的一股清流。
不過他並沒有打算完全在採訪提綱範圍內提問,他有自己的策略。
在採訪的尾聲,李烈突然問道:“聽說你在學習上嚴重偏科,這次一模考試,總分只有337分,其中語文就佔了將近一半。這個分數讓我想起了前幾年依靠‘新理念作文大賽’一戰成名的韓涵。
你覺得自己和他像嗎?你是否在走和他一樣的成名路線?”
這個問題完全不在提綱裡,而且張潮的一模總分至始至終學校相關人員都沒有透露給李烈,也不知道他從哪個渠道得到的消息。
這就是李烈採訪的特點,在對方以爲成功應付了所有刁鑽問題之後,突然拋出一個出乎意料的信息直插軟肋。他認爲只有這樣才能逼出受訪者最真實的一面。
他原本不打算在這次對張潮的採訪裡採用這個方法的,因爲張潮畢竟只是一個高中生。
但是張潮前面的回答太漂亮了,讓他忍不住用上了這個“備案”,他想看看這個年輕人,是不是真如表現的這麼真誠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