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魏西嶽的電話,周軒就知道明朝那些事兒的出版和銷量肯定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的,但是沒想到這麼快。
這才上班第一天,居然報道就出來了,果然是處心積慮。
就在昨天2月6號,北方文藝報就刊登了帝都某出版社資深編輯的署名文章《戲說歷史居然也能賣的這麼火?》。
”文章描述了當下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一幕,一本歪曲歷史,太多個人主觀臆斷的歷史小說居然賣的大火,一週銷量達到三十萬冊!
本來應該嚴肅認真的歷史小說,竟然變成了某些了謀利的工具,而人民還趨之若鶩,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文章還詳細列舉了明朝那些事兒當中和正史之中不對的地方,從而佐證明朝歪曲曲解歷史的套路,和不正之風。”
之後,帝都晚報文學副刊更是刊登了某知名歷史學家的評論文章《警惕痞說歷史》。
”文章指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熱賣,顯示出一種痞說歷史的不正之風正在蔓延。
本來是嚴肅枯燥的歷史,用通俗的甚至有點痞子語態來描述,迎合大衆口味,加入強烈的個人感情。這樣寫的歷史,嚴重違背了歷史“以史爲鑑,可以正衣冠”的主題精神。
既然你看的都是別人臆斷的歷史,帶有別人的個人感情,還怎麼在腦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怎麼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怎麼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可以說,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歷史通俗讀物是不負責任的。”
經過昨天的報道,今天批判明朝的文章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雖然西嶺出版社之前也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但是也沒想到有這樣嚴重。
不過在周軒的耳中,聽着魏西嶽說着別人的批判,報紙的詆譭,周軒卻是另一番想法。
新東西的出現總是伴隨着劫難,特別是本來一灘沉靜的死水,突然出現一塊頑石,肯定會受到舊勢力的排擠和打擊。
在周軒看來,這個是必然的。而一些歷史學家的抨擊,在之前準備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周軒已經預料到了。
這個情況在後世的時候也有,但是因爲網絡文學的發展和那時候觀念的轉變,不是這麼激烈而已。
但是明朝的出版提前了八年,這個時候網絡還剛剛發展起來,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不能接受也算正常。
但是在周軒看來明朝那些事兒只是一部小說而已,本來就不是什麼正統的歷史小說。
和以後穿越回去改變歷史的小說相比,這已經算小兒科了。何況又有黃易大家的《尋秦記》在前,周軒的明朝那些事兒就更不算什麼了。
而且周軒也覺得那些真正的歷史大家一般都在研究學術,那有那麼多閒心來管明朝的事情。
其實說真的,明朝那些事兒的通俗易懂,不是讓大家更容易瞭解那段歷史嗎?對於歷史的傳播肯定是利大於弊的,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而現在北方文藝和帝都晚報副刊的兩篇文章指名道姓的批判,簡直就是一種要將明朝打入地獄的架勢。
這裡面一方面有大多數人都有的眼紅病,一方面估計也是怕西嶺出版社的趁勢崛起。
西嶺出版社本來就是二流出版社的巔峰了,在進一步就是一流出版社的行列了。在這個關鍵時刻,西嶺出版社發掘出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這麼暢銷的小說,那那些一流出版社不想辦法遏制一下才怪呢?
北方文藝報刊登的不就是帝都北方出版社的資深編輯嗎?自從周軒服用腦域開發藥劑之後,周軒的思維就非常跳躍,對於很多事情一想就知道了,做到了心裡有數。
因此對於那些批判,周軒並不是很擔心,因爲批判的越厲害,那證明明朝那些事兒銷量就越好。
有時候不是你說不好,大家就覺得不好的,不去看的。反而你說的越爛,反而大家會去看,這本書到底有多爛。
按照周軒的意思,這次根本就可以不用管他,口碑這種事情堵不如疏。現在已經有幾十萬人看到明朝那些事兒了,而隨着口碑的發酵,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明朝的行列的。
那邊的魏西嶽沒想到周軒是這種想法,要出版社放任這種批判估計是不可能的,他們更多的是請人反對這種批判。
因爲在出版社看來,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如果任由那些敵人全力開火,很可能把明朝那些事兒扼殺在萌芽當中。
因此,在魏西嶽給周軒打了電話之後,就直奔社長辦公室,討論西嶺需要採取的措施。
“砰!”
社長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生氣地道:“北方出版社真的太過分了,居然這麼詆譭明朝那些事兒。”
魏西嶽也非常生氣:“我們之前也預料到這種情況,但是沒想到堂堂北方出版社居然這麼下作。我想他們一定聯繫了更多的報社,雜誌,在接下來的幾天肯定還有更多不利於明朝的言論出現。我們必須提前做準備,不能讓他們得逞。”
社長眉頭一皺:“西南這邊靠我們的影響力,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北方帝都那邊,我們都沒有什麼影響力。那邊北方出版社的影響根深蒂固,我們沒有任何辦法。”
“我們也只能靠發文章反駁他們的觀點了,反正現在明朝的銷量那麼好。口碑在哪裡放着,這是大家都反駁不了的。俗話說得好,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還可以採訪很多讀者,看看他們對明朝的看法。還有和以前的歷史讀物的對此,也讓他們談談。”魏西嶽提議道。
社長大手一拍:“好!這個主意不錯,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就多采訪一下,讓大家來說說。這樣把水攪混,正史和戲說歷史本來就是兩碼事,這麼較真完全沒有意義。”
“說不定這樣一鬧,明朝的知名度還更高啊。到時候銷量還飛的更高……”魏西嶽笑着道。
就這樣,因爲明朝的罵戰在開年上班第二天就蔓延起來,讓大家目不暇接,而明朝的銷量也在這樣的爭議之中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