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三天過去了,今天是童生試的日子,林伯山如往常一樣,早早起牀,出門之後,卻發現林周氏早就起牀了,在院子裡餵雞。
“母親,早安。”
林周氏假裝鎮定的點了點頭,道:“伯山,早安,你,現在就去?”
林伯山笑道:“是,童生試第一關是拜廟門。今天我們這些考生的任務就是拜孔廟的廟門。取得童生試的考試資格。大部分都是走一個過場,沒有什麼難度,很快就好了。”
林周氏用力的點了點頭道:“嗯,對,對我們來說就是走一個過場。早去早回。”
林伯山愣了一下,早去早回不是咒自己被淘汰嗎?
母親林周氏不懂這些,自然是無心之言。
母親林周氏只會盼着他好,怎麼可能咒他?
林伯山無奈的笑道:“放心吧母親,您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
林伯山出門,門口有一輛昨天早就備好的馬車,馬車是買的,車伕是林氏的族人,和林伯山同齡的林石生。
林石生原名石頭,觀雲先生開私塾後,瞭解了每個人的情況後,給每個只有林姓和小名的孩子,起了名字。
比如林伯山,他的小名是大山。剛開始起名叫林懷山,後來收爲弟子後,改名爲伯山,連他的幾個兄弟都有了名字。觀雲先生說,這是讀書人人家的習慣,頭字尾字相同,中間字是伯仲叔季。
林伯山問若是兄弟多個四個山後面的兄弟怎麼排?
觀雲先生笑說,若是多過四個兄弟,那就不能自行起名了。
這四個排位,還有一個作用,在一些大家族裡,一般情況下,也是家族繼承人的排位!
沒有在這四個排位裡,連成爲家族繼承人的資格都沒有!
林伯山在遇到觀雲先生之前一直渾渾噩噩,不知所以。
遇到了觀雲先生之後,纔對這個世界,有了瞭解,他的人生,纔有了意義!
觀雲先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看着他科舉,取得功名。
林伯山回憶着關於觀雲先生的點點滴滴,馬車停下了,林石生道:“伯山,到了。”
林伯山下車,看着前面道路的一邊是一排排的馬車,對林石生道:“你就在這裡等我吧,中午之前,我會回來的。”
“知道了,伯山。”
林伯山從另一個半路上,走向孔廟。走了一百多米,前面是一個轉彎的路口,設有關卡,馬車不讓過了,人也不可以隨便進去,只有報考了童生試的讀書人才可以去。
林伯山上前,檢查,登記之後,進入關卡,轉過路口,看到了一個廣場,廣場的盡頭就孔廟。
孔廟的圍牆高有三丈三,厚重的石門上刻滿了字,林伯山走近一天,果然是最早的一篇儒道經義,《論語》。
孔聖人最爲人稱讚的一點,就是述而不著,有教無類。
這點是他的老師觀雲先生一生的追求。
林伯山在觀雲先生那裡看到的先生自己的作品,無論是文章,還是詩詞歌賦,都沒有寫上自己的名字。
只有必須署名有奏書上,纔會寫上他的名字和官職。
林伯山在觀雲先生家裡,看過先生奏書的書稿,真是言辭犀利,直指要害。
這樣得罪人的話,觀雲先生從不避諱,且還總喜歡將奏書的書稿廣爲傳閱。
林伯山真是不知道怎麼說觀雲先生了。只能感嘆,觀雲先生一生,重氣節,重過其它的一切!
也因此,觀雲先生一生都沒有出翰林院,做了四十年六品的翰林學士。
林伯山正胡思亂想着,一個少年跑到他面前,問道:“林伯山先生?”
林伯山一愣,看向眼前的少年,有些臉熟,好像在哪裡見過,對了,在悅來茶樓,一直在二樓聽書的少年。
少年根本不等林伯山迴應,就嘰嘰喳喳的說了起來:“沒想到先生真是來參加童生試了?哈哈……我真幸運,我竟然可以和先生是同窗了。哦,對了,我還沒有告訴你我的名字,我叫楊仲成,也是今年參加童生試。”
林伯山對楊仲成還是有印象的,悅來茶樓雖然以青年讀書人爲主,年齡卻大多在十五六歲以上,像楊仲成這樣一看就是十三四歲的,很少。在一衆聽衆中,挺顯眼的。
看上去是自己的小粉絲啊!
自己應該怎麼迴應呢?
“仲成,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林伯山伸出手笑道。
一時疏忽,用了前世的語言。
另外,這個世界的握手禮,也不是這樣初次見面的人用的,這個一般是兩個好友久別重逢才用的禮儀。
在古代,等等分明,禮儀也是有着嚴苛的規定的。當然,隨着時間的流逝,王朝的更迭,禮儀也多有變遷。
民間和官場各有差異,各個地方的民間,也各有差異。甚至不同的家族,個別禮儀也有一些差異。
這個握手禮,屬於儀儀中很小的一部分,算是個冷門,用的人真不多。
楊仲成一愣,看着林伯山伸手的手,想了一下,才明白這是握手禮,不過用在這裡好像不合禮儀啊!
看到林伯山先生在他沒有迴應下,有些尷尬,想要撤回去,楊仲成也不管什麼合不合禮儀了,一下子伸出手,握住林伯山的手,道:“這個,林伯山,你好,很高興認識你!”
握手之後的話,楊仲成也沒有按學習的握手禮上的話來,而是隨機應變,對林宇伯山的話進行了迴應。
楊仲成本來就是十三四歲的小孩子,有些叛逆,也有些大膽,改變學習的禮儀,不僅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反而覺得很刺激。
笑嘻嘻的說道:“林伯山先生的見面禮,也是特立獨行!嘻嘻……不過,這個改變,我覺得挺好的。你說久別看重逢的兩個好友,心情激動之下,哪裡會想着怎麼行禮啊!這個握手禮,在發明出來之後,就一直很冷門,用的人很少。像現在這樣,兩個陌生人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很有好感的,更加適合這個握手禮。林伯山先生果然與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