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便是幽泉所在。 而順着這幽泉的流向,望着這上頭走,這上頭所在的地方便是雷澤,也就是茅小方現在所呆着的地方。 而且這雷澤和伏羲氏頗有淵源,所以李元辰身子內那股氣息也隨之活躍起來。 據《路史》記載,伏羲之母華胥即誕生於閬中渝水之濱閬中歷史玄遠悠久,相傳爲上古時代華夏人祖伏羲氏之母--華胥"履巨跡而孕伏羲"之地。宋代羅泌在《路史》中曾寫到:在閬中俞水,有一個地名叫"華胥之淵",就是因爲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那裡居住而得名。 伏羲生於閬中據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爲踩了雷神的足跡而懷上伏羲。伏羲生於仇夷,長在起城(今甘肅秦安)。《路史》註釋說:“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閬中渝水地也。”《周地圖》解釋說:“閬中水爲渝水。”《遁甲開山圖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絕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處。”《覽勝》雲:“彭池,即今之南池也。”滄海桑田,原先碧波盪漾,華胥曾在此嬉玩而孕育過伏羲的閬中南池,如今已成爲高樓林立的七裡鎮新城區。中國最早的文獻、戰國時成文的《山海經》在探索這段歷史脈絡時說:“西南有巴國。太皋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由此推論,伏羲還是最早的巴人祖先。伏羲生於閬中,也正合了閬中曾爲巴國都城這一史實。 不僅如此,閬中在秦漢時期便有“伏羲鄉”。巴人領袖範目幫助劉邦“還定三秦”之後,劉邦封範目爲“慈鳧鄉候”。著名學者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說,“慈鳧”是“伏羲”的重脣音,後代史學家誤將“
伏羲”作“慈鳧”。 在馬功德所著《伏羲與女媧出生地探微》一書中,對華胥孕育生產伏羲的過程有更爲詳盡地描述: 某一天,華胥從仇池畔長青山穴居地出來,沿途看見魚兒在水裡跳躍、花草在路邊點頭、鳥兒在枝頭歌唱,一切都好像是在歡迎她的到來。懷着愉悅的心情,華胥走到河邊,看見沙灘上有一隻六尺長的巨大腳印。華胥覺得驚奇,就脫下獸皮靴,赤腳踩在那巨人腳印之上。忽然間,一股暖流直入華胥心扉,彷彿雲霧之中,一道彩虹圍繞着她——這一刻,華胥懷孕了。 華胥懷胎12年之久,始終不見嬰兒臨盆。這年的十月初四那天,華胥到仇夷山南麓打獵,在快速跳動中振盪了胎氣,當場生下一個男嬰,這就是伏羲。 不過在記者看來,華胥生活的年代,人類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所謂“華胥感應天神而孕”,就是對那個時代只有繁衍而無婚配這一性關係的折射;又說她懷孕12年之久,也可以解釋爲她初經人道與懷胎產子之間達12年(如果當時已經有了年的概念的話)。而誰又能說這12年中,她沒有過性行爲?如此說,絕非褻瀆我們共同的祖先,只是說明華胥也罷,伏羲女媧也罷,這些先前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人類祖宗,是作爲人真正存在的。 伏羲生於甘肅的天水、崛起在河南的淮陽。這是歷史所公認的。近年來,人們又從對史料的研究以及對嘉陵江流域的民俗文化的挖掘中得出結論:遠古的閬水之濱是伏羲母親華胥的故鄉,伏羲的“根”在閬中,伏羲文化是閬中本源文化的“母體”。 據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腳印而懷了伏羲。12年後,在仇夷生下伏羲。《路史》的註釋說:“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聞一多的《伏羲考》也認定華胥是在閬水之畔孕育伏羲的。遠古的華胥之淵就是彭池,明代《覽勝
》雲:彭池,即今南池也。《保寧府志.地理志》注,南池就是今天的閬中七裡壩,老閬中至今仍把七裡壩叫着“南池”。 傳說伏羲曾三次回到母親的故鄉閬中,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伏羲第一次回閬中是19歲時候。此時,華胥又已帶領部族和11個月的女兒女媧回到閬水之濱安居樂業了。伏羲看到母親、妹妹和鄉親們在湖邊用樹杈、石塊擊打游魚,命中率很低,便決心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他從蜘蛛結網捕捉飛蛾受到啓示,教人們用林中的藤蔓編織成漁網捕魚。吃不完的魚,他又教人們用樹皮編成簍養起來。這種漁具,就是現在嘉陵江流域的漁民仍在使用的“巴簍”;他便從野蠶吃葉吐絲受到啓示,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布,人類從此便開始穿上了冬暖夏涼的布製衣服。 事隔幾年後,伏羲第二次回到華胥身邊。他看到這裡的百姓狩獵方式和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後,往往勞而無功,便教人們用石頭、木棒、竹片磨製成兩端鋒利的武器打獵。遇到大獸、兇獸,就組織大家執銳器羣起而攻之。結果,按他教的辦法和發明的武器打獵,人們的收穫比原先增加了許多倍。吃不完了,他又教人們將那些受輕傷的野獸或小獸豢養起來,從而揭開了人類飼養豬、馬、羊、兔等家畜的序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年逾98歲的伏羲,厭倦了紅塵,對山靈水秀的閬水更是神往,於是第三次回到閬中,潛心刻書契,而這些書契皆玉片、石片,無文字,智者參之悟道,仁者參之悟德,能者參之悟縱橫之術。伏羲又研習易經,專注地畫演乾八卦,這些是人類最早了解世界的文化符號。他還深入民間,教人們用象形、會意、形聲等“六書”達意表情,從此結束了人類以結繩記事的落後辦法。他又開始制琴瑟、灼土爲壎,並創作出《駕辨》、《勞商》、《鳳來》、《離基》等聖樂。從此,華夏子孫們的生活開始沐浴着音樂的曙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