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高俅領兵

秦寒知道很快就要爆發大戰,所以在稱王之後沒有去攻城略地,而是命人緊守門戶,招攬天下豪傑,天下豪傑衆多,能力出衆者未必有多少,可尋常秀才舉人對於秦寒來是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半月時間,秦寒招攬了一批人才,補全了基層空缺,賀太平蓋天錫等人則是發動自己的關係網,招來了張鳴珂,樑橫,魏輔樑三位人才,張伯奮也按照約定,送來了《雷凌聖體·青雷將軍》。

水滸世界特殊秘籍一共九十三冊,三十六冊魔星真身,三十九冊雷凌聖體,十八冊空靈訣,秦寒已經得了三十四冊魔星真身,三十八冊雷凌聖體,十六冊空靈訣。

除了盧俊義的《魔星真身·天罡星》,燕青的《魔星真身·天巧星》,張叔夜的《雷凌聖體·神威蕩魔霹靂真君》,劉永錫的《空靈訣·筍冠真人》,真大義的《空靈訣·輔正真人》,其餘秘籍已經全數集齊。

如今秦寒把魔星真身和雷凌聖體各自圓滿修行十二冊,魔星真身凝聚出了星光法身,可以藉助星光淬鍊身體,到了夜晚,即便秦寒睡大覺,實力也會自行提高。

爲了修行另外的雷凌聖體的秘籍,秦寒必須把張仲熊的《雷凌聖體·石雷將軍》練到大成,才能繼續修行,爲此,秦寒這幾天一方面熟悉突破之後的力量,一方面停下其餘功法的修行,專一修行《雷凌聖體·石雷將軍》。

梁山豎起義旗,佔據青州府的消息迅速傳到東京城,本就被田虎王慶接連造反攪鬧的煩悶不堪的趙佶更是惱怒,次日早朝,趙佶坐到龍椅上後便臉色鐵青的看着文武百官,眼神中冰冷的殺意讓衆人都不寒而慄。

殿頭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

王黼摸不清趙佶的心思,但是梁山秦寒稱王造反,九天玄女親自降下祥瑞的事情已經傳開,想要隱瞞也隱瞞不住,只得上奏。

“今有梁山秦寒聚集兇徒惡黨,攻城略地,殺害官吏百姓無數,稱王造反,青州知府魯紹和天生反骨,率衆投降,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誅剿,他曰養成賊勢,難以制伏。伏乞聖斷。”

趙佶冷冷的說道:“是麼?好,真好,我記得兩個月前高太尉舉薦雲天彪剿滅梁山,七萬禁軍,想來可以一戰而勝,可兩個月過去,朕沒有接到任何軍報,秦寒反而越做越大,舉旗造反,能打敗七萬大軍,讓一州知府投降,秦寒手下人馬必然極多,不是短時間可以聚集起來的,誰可以給朕一個解釋啊!”

原來如此,聽到趙佶的話,那些大臣立刻明白了趙佶的意思,在這位喜好享受的皇帝眼裡,貪污腐敗,奢靡享受不是罪過,反而是和他有共同語言,是大大的好事,只要忠心於他,便不會追究。

可秦寒的事情顯然有人矇蔽於他,這讓他如何忍受,趙佶冷淡的目光看向宿元景等清流,這些人是他故意留的,他也知道,身邊全是高俅之類的人物,自己必然會被矇蔽,所以留下一些清流。

可出了這麼大的事情,自己竟然全然不知,顯然這些清流沒有盡到義務,既然是忠臣,出了事情就該死諫,否則便是不忠,既然不忠,那就沒有留着的必要了。

宿元景趕忙站出來,說道:“臣聞梁山賊寇劫掠東平府、高唐州,臣都上過摺子,聖上也有批閱,想來是聖上日理萬機遺忘了吧。”

趙佶聞言看向樑師成,趙佶興趣廣泛,又醉心享樂,不耐煩每日批覆奏摺,因此時常讓樑師成代爲批覆,也纔給了樑師成機會把持朝政。

樑師成心知此時若是一個不好便會失了信任,立刻說道:“聖上那時正忙於書畫,奴才以爲秦寒不過是個草寇,便批覆樞密院出兵征剿,事後奴才也和皇上彙報過此事。”

趙佶點了點頭,不在追究,問道:“梁山賊寇竊取青州,大逆不道,誰可爲寡人分憂,領兵剿滅此寇?”

此言一出,羣臣鴉雀無聲,他們不是趙佶,知道秦寒的厲害,怎敢隨意領兵。

趙佶等了半刻鐘,見無人應答,怒道:“連一個小小的草寇都不敢討伐,朕要你們何用?”

童貫奏道:“臣以爲高太尉可領兵出戰,高太尉兵馬嫺熟,當世奇才,想來可以一戰破敵。”

趙佶點了點頭,說道:“好,就這麼辦,高太尉,你可願領兵出征?”

高俅自然不願,自家人知自家事,他的武功兵法不值一提,能當上太尉全部都是因爲皇帝寵信,昔日他在邊關打過勝仗,可那是西軍打的,他不過是在那裡喝酒享樂,隨後把功勞搶走大半,讓他領兵,便是有十萬大軍,也奈何不得梁山半分。

可此時趙佶已然大怒,童貫等人在後面虎視眈眈,一旦他敢說不去,童貫等人必然把他和秦寒林沖的恩怨抖落出來,到那時,他可就真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高俅眼珠一轉,說道:“臣願爲陛下分憂,只是禁軍精銳,不可輕動,臣請陛下命此前招安的幾位節度使隨軍同行,梁山有地利優勢,需水軍方可破敵……”

高俅不斷地要兵要將,童貫對此也不阻止,此次舉薦高俅,還真不是爲了借刀殺人,而是因爲在童貫看來,只要高俅帶着十萬大軍前去,就算打不贏,也能拖住。

一旦拖住梁山大軍,他便可以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蕩平明教叛軍,隨後聯金滅遼,奪回燕雲十六州,一舉成爲第一個太監王爺。

趙佶對於軍事一概不知,高俅要了一堆好處,童貫等人應和幾句,趙佶便照單全收,不僅許下六萬禁軍,另外還添了七大節度使和三萬水軍。

如此多的人馬,即便是高俅指揮,只要不胡亂插手,任憑大將發揮,也能打贏田虎王慶,可秦寒手下兵馬已經超過二十萬,更兼精兵良將無數,以高俅的能力,這十幾萬人很快便該姓秦了。

第4章 攻破二龍山第84章 迴歸主神空間第451章 雷霆一擊第701章 守護魔龍第178章 偷襲第770章 驚世大戰第367章 自作自受第684章 心猿顯聖第583章 水軍大戰第327章 大破曾頭市第74章 大戰裴元慶第607章 瘟癀陣第665章 李淳風第558章 傅玉飛錘打天彪第607章 瘟癀陣第453章 王簿邀請第870章 真武下凡第153章 開打第662章 袁天罡,肖清芳第448章 論道第543章 鬥法第802章 靈珠第324章 史文恭出手第58章 退敵第321章 大練兵第95章 比試第668章 打草驚蛇第159章 設計第281章 損失慘重第640章 攻破莫州城第469章 降魔棍,三叉戟(月底求票)第139章 山神廟第7章 打虎將李忠第591章 眼勁第844章 空間爲王,力量爲尊第401章 棍僧第450章 多情公子第155章 大戰第316章 大戰結束第575章 論武第179章 治病第842章 禁咒空間第115章 龍爭虎鬥第549章 雙刀會第467章 雙姝會(月底求票)第269章 吳用臣服第621章 雪天悟道第350章 出乎預料第707章 刀腿雙絕第337章 天傷封印第63章 父子爭吵第769章 天一遁甲陣第378章 梁山大改第30章 練功房第693章 涅槃經綸第141章 天蠶功第848章 六魂幡第140章 林沖上山第517章 凶神隕落第167章 盈盈第321章 大練兵第194章 醉九霄(求票)第314章 再啓戰端第689章 天下第一神掌第875章 晦氣,劫氣第837章 兵逼蜀山第32章 內功心法第238章 拍賣會開始第622章 山士奇第471章 倒黴的傅採林(月底求票)第301章 請君入甕第170章 戰神第80章 老實人第819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872章 南無加特林菩薩第618章 再立新功第542章 激戰高唐州第111章 三人交手第49章 說媒第759章 碧血丹心照汗青第569章 再戰高俅第57章 兩敗俱傷第687章 五絕合一破天王第11章 矮腳虎王英第542章 激戰高唐州第317章 計中計第782章 苗疆蠱術第425章 心佛第133章 修整第770章 驚世大戰第319章 擊殺陶震霆第283章 兩面夾擊第739章 樓蘭遺址第494章 道心種魔大法第784章 晉朝殭屍王第667章 故友相見第791章 故人第789章 金晨曦第529章 撒手鐗第250章 楊志上山
第4章 攻破二龍山第84章 迴歸主神空間第451章 雷霆一擊第701章 守護魔龍第178章 偷襲第770章 驚世大戰第367章 自作自受第684章 心猿顯聖第583章 水軍大戰第327章 大破曾頭市第74章 大戰裴元慶第607章 瘟癀陣第665章 李淳風第558章 傅玉飛錘打天彪第607章 瘟癀陣第453章 王簿邀請第870章 真武下凡第153章 開打第662章 袁天罡,肖清芳第448章 論道第543章 鬥法第802章 靈珠第324章 史文恭出手第58章 退敵第321章 大練兵第95章 比試第668章 打草驚蛇第159章 設計第281章 損失慘重第640章 攻破莫州城第469章 降魔棍,三叉戟(月底求票)第139章 山神廟第7章 打虎將李忠第591章 眼勁第844章 空間爲王,力量爲尊第401章 棍僧第450章 多情公子第155章 大戰第316章 大戰結束第575章 論武第179章 治病第842章 禁咒空間第115章 龍爭虎鬥第549章 雙刀會第467章 雙姝會(月底求票)第269章 吳用臣服第621章 雪天悟道第350章 出乎預料第707章 刀腿雙絕第337章 天傷封印第63章 父子爭吵第769章 天一遁甲陣第378章 梁山大改第30章 練功房第693章 涅槃經綸第141章 天蠶功第848章 六魂幡第140章 林沖上山第517章 凶神隕落第167章 盈盈第321章 大練兵第194章 醉九霄(求票)第314章 再啓戰端第689章 天下第一神掌第875章 晦氣,劫氣第837章 兵逼蜀山第32章 內功心法第238章 拍賣會開始第622章 山士奇第471章 倒黴的傅採林(月底求票)第301章 請君入甕第170章 戰神第80章 老實人第819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872章 南無加特林菩薩第618章 再立新功第542章 激戰高唐州第111章 三人交手第49章 說媒第759章 碧血丹心照汗青第569章 再戰高俅第57章 兩敗俱傷第687章 五絕合一破天王第11章 矮腳虎王英第542章 激戰高唐州第317章 計中計第782章 苗疆蠱術第425章 心佛第133章 修整第770章 驚世大戰第319章 擊殺陶震霆第283章 兩面夾擊第739章 樓蘭遺址第494章 道心種魔大法第784章 晉朝殭屍王第667章 故友相見第791章 故人第789章 金晨曦第529章 撒手鐗第250章 楊志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