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從狄仁傑手裡接過手稿,跟李世民還有長孫無忌、杜如悔、孔穎達、房玄齡等人品評了起來。
經過一番傳閱,李世民等人從中挑選自認爲不錯的詩詞,互相溝通了起來。
魏徵作爲弘文館的館長,他最先發言:“魏某以爲這幾首詩都寫的挺好。”說着他從手稿裡挑出自己中意的詩來。
只見第一首是以“雪”爲題寫的,題目叫《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翻譯過來就是:梅花和雪花互相爭春,誰也不肯服輸,這使詩人很作難,只好擱下筆來,費心加以評判。梅花雖白,但與雪相比,還差三分;雪雖清,較之於梅,則沒有梅花的幽香。
這首詩既寫雪又寫梅,將雪和梅放在一起做了比較,尤其是最後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將梅和雪的特點都淋漓盡致的寫了出來,非常的不錯。
衆人看了不由得點點頭,房玄齡誇讚道:“這首詩,不但寫雪還寫梅,可以說是梅雪雙絕啊!看來弘文館的學子不簡單。”
李世民也滿意的點了點頭,顯然十分贊同。
衆人議論了一下,接着聽魏徵繼續往下說。
只見魏徵拿出來的仍舊是一首以“雪”爲題的詩。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新穎別緻,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裡,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於創新的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能被魏徵挑選出來,自然也是有它的可取之處。
“魏大人,這首詩是誰寫的?怎麼不像是學子們能寫出來的,到像是被貶官的老頭寫出來的。”杜如悔聽了『插』話道。
衆人一細想還真是,“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沒有深刻的體會是寫不出來這兩句詩的。
“這首詩估計是那個學子從別的地方抄襲來的。”房玄齡開玩笑說道。
“此風不可長,既然如此,那就將這首詩去掉吧!”魏徵聽了兩人的分析,將寫這首詩的手稿給放到了一旁。
衆人自然沒人反對,魏徵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很合適,做學問可不能濫竽充數。
魏徵接着又從手裡的手稿之中挑選了幾首詩,也都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通過。
其中,讓衆人反應最激烈的一首詩就是王大錘寫的勸學詩,就是宋仁宗寫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之所以引起衆人的熱烈討論,那是因爲這首詩乍一看有些淺白,甚至有些粗俗,直接赤『裸』『裸』的誘『惑』人要如何讀書,寫的都是一些吸引人,但是卻不怎麼被讀書人掛在嘴上的東西。
俗話說得好,大俗即大雅。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的直白,將讀書的好處一一列舉了出來。
相信如果這首詩流傳開來,那麼天下人必定爭相苦讀,讀書一定會成爲一種改變命運的捷徑。
李世民作爲統治者,他覺得這首詩對教化萬民有着莫大的好處,引導人們用功讀書,如此以來天下的讀書人就會變多,讀書人多了人才也就自然而然的多了起來。
魏徵卻不怎麼喜歡這首詩,他覺得這首詩太過粗俗,一旦流傳出去,那讀書人就會追求這些俗物,從而可能忘記做人的道理。
如果都利慾薰心,帶着這種目地去讀書,天下的風氣勢必會被一部分人帶壞。
一時間,大家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大家都知道,魏徵這個人特別的喜歡勸諫,只要是他認爲不利於江山社稷的事情,就算是李世民同意他也會據理力爭下去,直到李世民退讓爲止。
既然爭論不休,那大家舉手表決一下好了,李世民拿魏徵沒有辦法,只好出此下策。
“魏愛卿,這首詩還是可取的嘛,讀書可以明理,只要大家都用心讀書,相信一定會從聖人的身上學會許多道理的。”李世民表明自己的觀點。
杜如悔也幫忙勸魏徵,“是啊,魏大人,杜某以爲陛下說的沒錯,你擔心的事情肯定不會發生的,讀書做官,獲得功名利祿不正是天下讀書人的心聲嗎?”
可是魏徵認死理,別人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本身而言,他對王大錘來弘文館讀書就不怎麼歡迎,因爲這裡是皇家學院,應該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普通人來這裡不就是『亂』了禮制。
當初他也是反對過的,不過最後李世民以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人的卦象爲由,搪塞了過去。最終王大錘才留在了弘文館,不過這件事情王大錘從頭到尾都不知情。
表決吧!在場加上李世民一共六個人,最終表決的結果就是魏徵一人反對,其他人全票通過。
魏徵氣的臉都黑了,不過沒辦法只好將王大錘的詩留了下來。
李世民等人在這裡討論的很激烈,另一邊的學子們也沒閒着,開始互相討論。
這些人裡,李承乾的詩詞功底最好,他年紀稍大,因此多數人都像他討教。
“太子殿下,你幫我看看我寫的這首怎麼樣?”
“太子殿下,這次的詩會魁首肯定又是你!”
在其他人眼裡這是一種高冷,其實是王大錘實在不願意時時刻刻都跟一幫不在同一層次的人,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