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罵他:“土犬稚豚,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吾必滅汝滿門!”劉表罵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天生反骨!黃氏怎麼出了你這麼一個孽畜!”曹操罵他:“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歪門邪道!實乃天下第一奸賊!”劉備罵他:“暴戾無仁,虛僞至極,天下之人竟被玩弄,當誅九族!”······他從從容不迫,微笑道:“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當提三尺寶劍,立不世之功。驅逐蠻胡,蕩平倭寇,揚我泱泱華夏之威!”他,是仇人眼中的凶神,好友眼中的信人,百姓眼中的明君。————————————————————新書發佈,希望大家踊躍投票收藏,你們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交流qq羣:955358129
三日後,辰時。
衆學子正在“薦賢堂”學習《論語》。
自漢武帝劉徹採納董仲舒“抑黜百家,推崇儒術”的建議後,儒家的“仁義”、“愚忠”、“至孝”等思想就成了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論語》乃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輯錄,是漢時士族子弟必學的讀物,從中可以攝取的儒家的精神,陶冶情操。故,水鏡莊無論學文學武,即使像張任、霍峻、周泰這樣的統帥之才或將領之才,亦要學習。
如徐庶、石韜、龐統等人,自有便熟讀四書五經,《論語》更是倒背如流。但因爲當時文字沒有標點符號,也容易出現通假字(即錯別字),所以對《論語》之中許多言語,還有不同的註疏和理解,各種流派也層出不窮。此類才子各抒己見的“清談”,在文人、士族子弟之間很是常見。
司馬徽坐在堂上,搖頭晃腦的念道:“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看到黃射在打哈欠,有點生氣,點名道:“德育,此句如何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