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史玉衆最後和姬子瑜、崔寧等也私下溝通,所謂的“順應民意”也罷、“力排衆議”也罷,以“今年過節不收禮 收禮只收腦貝金”爲核心思想,以禮品和送禮市場爲主要策略的電視廣告創意,就這樣定下來。
而腦貝金的衆位高管,儘管自認爲自己的策略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在電話溝通了幾位銷售人員,以及公司的家屬客戶之後,崔寧的策略支持率是當仁不讓遙遙領先的,事實勝於雄辯,所以他們只好閉嘴,否則就更顯得自己水平有限了。
在姬子瑜的主導下,自然是有合作協議的,但是主要是策略指導,因爲電視廣告,還涉及腳本、拍攝成本和製作週期,需要進一步溝通。
但是儘管如此,在回公司的路上,蘇若晴看崔寧的眼睛裡都冒着天上的星星,強烈要求崔寧給自己培訓,如何做策劃和創意。
華夏雖然是參與過很多崔寧的提案,以及自己的方案被崔寧多次點評,但是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就是想着崔寧多教教自己,讓自己成爲真正的大師。
“算不上大師了”崔寧說道“華總監,我之所以沒讓你說話,就是避免意見過於的分散不一致,然後大家爭論不休,畢竟我是姬總的朋友,而蘇若晴是魅力無敵,對方的高管都是做營銷的,可以說幾乎都會認爲品牌、策劃公司都是花架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不過我是要重點培養你的,你一定要多想,多總結。把思路真正的打開。”
感受着華夏的能量值從50上升到了65,崔寧也是真的想把公司做成超級高手的一個組織。
“崔總,其實公司很多員工都想着你給大家上上課,畢竟很多人都沒有受過嚴格正規的策劃訓練,學校裡的課程,和真正的企業和完全是兩個世界”華夏說道“要不你係統的給我們講講吧”
“也好”崔寧想了想說道“就這幾天吧,抽個下午的時間,我們一起聊聊,創意、策劃、品牌那些事”
“太好了”蘇若晴眼睛裡的星星在發光“我一定要做好筆記,爭取自己也會給企業出創意”
品牌公司,說行動就行動,不會有官僚主義和大企業病,所以兩天之後的一個下午,崔寧在公司內部主講的“品牌與創意”客場,就正式開始了。
不過除了公司的員工之外,萬星龍和姬子瑜也要參加,然後龍一和龍大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崔寧的大會議室是坐不開200人的,但是崔寧把會議室的一面牆做成了可以推拉的,像是東洋國的推拉門一樣,一旦推開一面牆,就可以把會議室和辦公區連起來,公司的上下人等,就可以全部坐着小凳子,參加公司的大型會議。
開場,崔寧單刀直入,問了一句話:
“請問大家,究竟什麼是品牌?誰來回答?”
“品質的招牌就是品牌”回答的張大海,這是一個能量值從35提升到55的人,最近也是精力旺盛,想着做出幾個經典案例來。
崔寧點頭,繼續問:
“還有什麼其他說法嗎?”
蘇若晴說道:
“我覺得品牌就是有一定價值的商品商標”
崔寧繼續問:
“還有嗎?”
許甜甜說道:
“從我的角度,品牌就是可以信賴的牌子”
崔寧點點頭:
“各位同事說的都對,就像人性一樣,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品牌它一定是有價值的、可以信賴的、有品質要求的,以及可以成爲商業經濟流通領域的一款產品或者一種技術,比如說海藍,就是我們國家知名的一個家電品牌。
比如鳳凰可樂,就是一個嶄新的飲料和可樂品牌。
而惠人腎寶,就是一個醫藥健康的品牌。
當然,企業家、明星也有品牌。比如萬總投資的賀歲劇《不見不散》,就是一個賀歲劇品牌。而導演馮曉光,就是一個導演的品牌。
所以說,其實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結於品牌,甚至商業行爲,有商業價值。
而究竟什麼是商人?這裡要着重講一下。
尤其是我們國家的俗語“無商不奸”,導致了大家對商業商人的很多誤解。
其實商人這個說法,還真的是來自我們的古老歷史,夏商周的那個商,包括士農工商各執一業,都是從夏商周那個商開始的。
但是今天我不講歷史,我講大白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周朝滅了商朝以後,很多功臣分封土地,而原來商朝的貴族則失去了權利和土地,就只能憑藉原來的人脈和頭腦,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做一些生意,所以叫做商人。
要是再通俗一點說,商人就是沒落的貴族,失去了權利和土地,只能做生意的人。
但是現在的很多大商人,既有權利也有土地,和最早商人的概念不一樣了。
但是商業的發展,對民族融合、以及工業進步,都是有突出作用的,加上商人屬於被打倒的貴族,所以一直有着一些抱負和家國情懷,包括傳說中的呂不韋、范蠡、沈萬三、胡雪巖,都是商人的傑出代表。
說完了商人,再說商業和品牌,實際上我們國家幾千年的商業模式,和歐洲、魅州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近幾年融合的厲害。
怎麼說呢?
我們國家傳統的商人,很辛苦,而且重視的不是品牌,而是信譽和義氣,這和我們國家的文化有關。比如說拾金不昧、情比金堅、有所爲有所不爲等,都是說的這個。
但是西方的商業規則和品牌理論和我們傳統的商業思想完全不一樣,他們講的是規則和契約精神。比如說,平等自由都是說的這個。
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商業起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鴉片戰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背後都是有商業財團和利益在起作用的。
那既然商業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爲就是交易行爲,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流派,或者叫做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銷售、營銷、行銷、直銷等,我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些。
按照常規和我們約定俗成的概念,銷售就是做買賣,就是做生意、賣東西,側重於買和賣,所以大家普遍認爲銷售是比較簡單和低級的行爲。比如以前走街串巷的貨郎,或者農家自產自銷賣自己家的水果蔬菜,我們一般就叫做做買賣,做生意,或者銷售。
而營銷,則被認爲是營造一種文化和氣氛,以及打造品牌文化體系下的銷售,一般就認爲他屬於現代一個比較大的體系,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marketing,意思就是現代企業管理下的銷售行爲。
其實肯定是不對的,這種分類方法過於的的簡單粗暴,而且把銷售看低了,擡高了所謂的西方營銷管理學,本質上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誤解和打壓。
怎麼說呢?比如說,我種了三畝地的西瓜或蔬菜,吃不了,走街串巷要賣,或者批發給批發商,或者拉到集上去賣,只能叫做做買賣或者銷售,不能叫做營銷,這是不對的。
誰說我走街串巷就不需要品牌,不需要品牌識別?誰說的我批發給商家,就只能是買賣行爲,沒有現代企業管理的體系?”
我是七十年代初生人,我七八歲的時候,開始有人做生意,賣豆腐的每個小區推着小車叫賣,包括敲梆子的,據說有一百多年的傳統。
龍都的叫賣更是一種文化,有幾百人的歷史了。這都是營銷和品牌識別的一部分,怎麼就不能叫營銷?怎麼就比所謂的西方管理低了一個層次?
包括簡單地買菜賣菜,怎麼就沒有服務意識和理念?怎麼就沒有回頭客和轉介紹?以及口碑?
過去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老客戶和口碑的必然結果,怎麼就只能叫做銷售,不能成爲營銷了?
銷售就只是買賣,產品出了質量問題,賣家就會不負責任不管不問嗎?無論是從法律角度還是我們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角度,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做生意的人,誠信爲本、有失有得,都是營銷學的最高境界,怎麼就被說成一個“做買賣的不懂營銷”呢?
還有,所謂的營銷要能標準化,要有管理細則和制度,我相信大家基本都去過長城和舊宮,上面每塊磚頭都有來處和編號的,甚至都刻着製造商的名字,這比西方早了幾百年,包括很多傳統行業的工藝和傳承,都是極其嚴格,甚至要對人的品性做嚴格考察的,這比現代企業的管理先進了千年,怎麼就成了所謂的低層次商業行爲了呢?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明白了,其實現代的所謂營銷理論和管理,都是西方社會爲了建立自己的標準,而刻意誇大所謂的營銷管理學,打壓我們傳統的商業和管理,當然,我們自己在近幾十年也確實落後了,這也是事實。
但是在座的每一位都要記住,一切的本源是來自於社會,來自於人的內心,包括選擇任何一個產品和服務,無論是在偏遠的鄉村還是在現代化的都市,營銷的道理從來沒有變,而銷售和營銷之間,沒有任何的一堵牆,和層次高低之分,都是要有行爲、服務和品牌是別的,儘管一個小賣部合作或者一個老農民,可能不專門強調這個,但是他依舊也是營銷,也必然是人和人信任、交易的過程。
那回到所謂的品牌,以及現代管理,包括創意,既然一切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所以品牌和創意,也都是將心比心,以及研究人心的結果。
海藍在80年代提出真誠、服務的概念,因爲那個時代的家電屬於高檔商品,價格高,而且普遍質量不好,而那時候以國營企事業單位和供銷社爲主的供應體系,服務都是高高在上,沒有把客戶當成要服務的對象,甚至是大爺作風,所以質量和服務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海藍就很快成了那個年代得人心者的品牌。
還有80年代,我們都熟知廣告語,“實行三包代辦託運”,就是因爲那時候大家都沒有車,而且企業服務水平普遍較低,所以這八個字就讓很多用戶覺得可以購買,而且會很放心。
包括“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風田車”,就是那時候我們和東洋國關係剛剛建立,然後他們爲了向國人示好,所以使用了我們國家的俗語,以及表示自己的車質量好,哪裡都能開,所以獲得了初步的認可。
包括這次開會,腦貝金品牌,我們的創意得到客戶高度認可,最終簽訂合同,事情的經過華總監和蘇經理都非常瞭解,下面請華總監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跳出產品來做創意的。
華總監,你大膽的講,把現場的經過,和你的觀察,以及我的思路,都講清楚就好,我會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