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才

建元元年十月的新年慶典,隆重異常,大家彷彿要把憋了近七個月的熱情一次迸發出來似的。自漢初高祖用儒生訂製度,朝拜、慶典,都是有定例的,不過是按章辦事,只是大家的情緒生生把這次新年慶典給撐得喜慶至極。

這也是有緣故的:新皇第一年的新年,是個大慶的好理由。多少天的苦悶生活終於結束了,大家可以穿上豔麗的衣服,歌舞伴宴,再也不用穿着色調灰暗的服裝,吃飯的時候也是單調得不能讓樂師伴奏了,真是讓人發自內心的高興。更重要的是,既然建元元年開始了,那麼,新的人事變動也要跟着開始了,於是送足了禮得了允諾的人,便開始翹首企盼有人向皇帝進言給自己升官了。

新年慶典,一派歌舞昇平,皇帝宣佈了新的年號,發了大家的壓歲錢,咳、咳,也可以稱爲年終獎金,然後宣佈了一部分人的任命。兩千石以上,幾乎沒有變動,底下的,倒是升升降降了不少,自然幾家歡喜幾家憂,因升降的人不屬於高層,對朝堂的影響並不大,大家也並不在意。

夾雜在這些人事任命中的,有一項就顯得醒目了——上大夫韓嫣兼建章監、屯騎校尉。

建章監,就是掌管建章宮的人。地位,與衛尉在長樂、未央宮差不多。只是建章宮不比長樂、未央,所以,這個頭兒不叫衛尉,只能叫“監”。屯騎校尉,主管騎兵,校尉,再往上一級,就是將軍了。

很刺眼的任命,大家卻不好說什麼,這人明擺着是皇帝心腹,反對他的任命,就是跟皇帝過不去了。更重要的是,軍方沒有人反對,程不識是他老師、李廣家跟他走得很近,其他人也沒有表現不滿。再說,建章監跟衛尉一樣,是要皇帝信任的人才能擔任的,這個任命下來,已經是表明了劉徹很信任韓嫣,略通人情的都不會找不自在。

“讓文臣來討論軍事,最大的弊病,就是會讓軍隊陷入朝堂爭鬥。軍隊應該純潔,不能捲入朝堂黨爭之中,成爲鬥爭的利器,最終喪失存在的意義——保家衛國。況且,文臣未必通軍事,書讀得多,不代表就能做得好事,趙括之鑑不遠。”這是韓嫣許多言論中的一條,被劉徹記得很牢,也在逐漸削弱朝堂對軍隊的控制力。

太尉,本是制度下掌管全國軍隊的人。無奈周亞夫死後,大漢的太尉,就出了缺,劉徹到如今也沒有任命新的太尉,只是命在京的將軍五日一會,共同商討一下軍隊的事情,軍隊系統的晉升本就有章可循,軍隊的晉升考覈權以及軍事類案件的審判本身就比較特殊的,現在不過是清楚明白地把這權利給明確收歸皇帝和軍隊內部。這會議,是沒有文臣參加的。也沒有人敢要求說自己要參加討論——什麼事碰上兵權,就不好說話了。

放心打仗而不用擔心有人掣肘,是軍人所樂見的。軍方的人,在劉徹漏了口風之後,對韓嫣的這種說法很喜歡——誰都不想聽個外行瞎指揮,然後去送命。或者自己在前方拋頭顱灑熱血,最後功勞卻被一幫耍嘴皮子的兩脣一對全抹了。好感,也就慢慢產生了。有這麼個人在皇帝身邊,將軍們覺得也還可以接受。

韓嫣本人卻對着新的任命發呆——屯騎校尉的任命倒也罷了,自己也確實是在練騎兵。可建章監,不記得韓嫣有這項官職在身的啊。那不是未來衛青的頭銜麼?怎麼跑自己頭上來啦?衛青怎麼辦?

還有另一件困惑的事情——在有幸跟隨劉徹旁聽軍事會議的時候,韓嫣見到了虎符,這能調動全國軍隊的東西,居然是在劉徹手裡的!!!不是說,這東西是在竇太后手中的麼?所以劉徹要管東甌之事的時候,手裡沒兵,是派嚴助、衛青持節而去發的郡國兵麼?努力回想,那好像是電視劇的情節,不大能作準。想也知道景帝跟老太太爲了樑王的事情幾乎翻臉,怎麼會把虎符交給竇太后?老太太的偏心情結如此明顯,景帝怎麼會給兒子再添一個大麻煩?提前舉行的冠禮,爲的是什麼?——真是被電視給誤導了。

劉徹的生日,是在十月的,新年慶典之後,便是皇帝的聖壽,也是一般的熱鬧非常。大家上趕着討好皇帝,希望能給皇帝留個好印象,也能給自己撈點好處什麼的——非高層的任命過了,皇帝親信也提拔了,剩下的,該到戲肉了吧?

生日結束,戲肉來了!

沒出十月,大朝會上劉徹便下詔,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

韓嫣是早就知道這道詔書的,還是劉徹捧着韓嫣煮的長壽麪吸溜的時候跟他說的。劉徹雖然喜歡大宴的熱鬧,可畢竟有些亂糟糟的,而且官樣文章居多,因此,兩人就提前在建章宮裡煮點面慶祝一下。兩人偷偷摸摸的躲在一邊慶賀生日,頗似結夥犯錯的孩子,覺得很有神秘感和成就感。估計當日劉徹夫婦跑到韓嫣家蹭飯,就是這個情節在作怪。

捧着碗,劉徹道:“這段忙過了,我就下詔徵舉賢良方正吧。朝上的人,死氣沉沉的,看着悶得慌。”

一朝天子一朝臣,很正常,而且,看着一堆老爺爺,也很鬱悶。更鬱悶的是,他們還勸你要跟他們一樣“穩重”,提前二、三十年過一下中年人的“穩重”生活,這種憋屈的心情可以理解。

韓嫣點頭:“人才必須要有連續性,不能有斷層。只是如何選人要慎重,得有個標準。”

“沒事兒,出策論考他們,合意的才留下的,”劉徹喝光了碗裡的麪湯,舉起碗,“還要。”

盛滿遞上:“要怎麼徵舉呢?”這年頭又沒有科舉考試,只能靠現有的官員推薦或者是個人自己跑到宮前自薦了。不知,這回要用哪一種方式。

“大家舉薦吧。”

“你跟丞相打過招呼了麼?雖說是好事,好歹也要照顧到丞相的面子的。”

“用不着,他也不是什麼管事的人。”

-----------------------------------------

下詔的時候,大家都不是很意外,也開始盤算着,推薦什麼人比較好,手頭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不管事的丞相衛綰卻少見地上前奏事了:“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怎麼說呢,被衛綰點名的這幾家學說,一個共同的特點,用正統的觀點來看就是刻薄無德,而且厚黑無恥,要是大家都學會了,估計皇帝就要難當了。所以,劉徹同意了。奏可。

其實,人家講的都是大實話,有極強的實用性,只是,嗯,不討當權者喜歡。大家都想着要是自己懂這幾家觀點,而別人不懂就好了,自己想陰誰就陰誰。很珍貴,就是不能讓大家都會。對待這些學說,說得難聽一點,有點像對待不那麼良家婦女的那一類人,很多人明明心裡喜歡,嘴上還要裝正經,想佔點便宜,又不想別人也一樣跟着佔便宜。

許久不聞其聲的丞相大人說話,又很合大道理,皇帝也同意了,大家也沒有反對。舉的是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說白了就是文官系統的人,只要不管到軍隊裡,韓嫣也就懶得跟他計較什麼“君子不能爲政”之類的了。這話是名相管仲說的。君子,是儒家倍加推崇的一類人。管仲,是孔人也推崇的一代名相。很矛盾,大家居然視而不見,嚷嚷着朝堂當由君子稟政。頭殼壞掉了,你以爲這是辯論賽?誰辯贏了誰拿獎,獎品就是中央政府的執政權?不要把政治問題當成學術問題好不好?

推薦人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手頭上沒有合適的人,怎麼辦?新皇第一道這樣的詔命你就不執行,是不是消極怠工啊?舉上的人如果犯了事兒,推薦的人也會受到牽連的,哪怕國家法律不問罪,說起來也不好聽啊。

韓嫣是真二千石,也是要舉薦人的,比起這些老大人來,他就更添了一分愁——手頭就沒有什麼可以舉薦的人!!!想韓嫣一向老實窩在劉徹身邊,這幾個月又忙着練兵,就是有空閒也是窩家裡讀書,社交面並不寬廣,能結識到什麼人呢?不推薦,又有些說不過去。韓則好歹還能從一羣世交裡選幾個看得過眼的往上報個名字,韓嫣就犯了愁。韓則也能挑幾個看得過眼的人讓韓嫣幫忙報一下,賣個人情的,不過韓家大哥彆扭地認爲不能就這樣控制弟弟的人際網,決定讓韓嫣自己去找人。韓嫣無奈,開始想名字。

另一方面,各地的列侯、郡守也卯足了勁,把轄區內的人篩了又篩、揀了又揀以期能找到一個能拿得出手的,來證明自己的治下人材濟濟,自己管理得很好。在京官員也瞪大了眼睛,想扒拉出幾個人才,說明自己有識人之能。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自認自己有才能的或者是在家鄉沒被選上的,也跑到長安來了,琢磨着能不能遇到個欣賞自己的二千石,把自己給薦上去。於是,長安城裡又有了一番熱鬧。

韓嫣自己憋了半天,終於,抖着手,把李家三兄弟的名字給寫到奏摺裡了——雖然是武將,可也讀過《詩》吧?算半個儒家子弟了,就他們了!

劉徹本來想看看韓嫣都舉薦的什麼人,打開一瞧,都是熟人,劉徹也傻了——誰都知道這舉薦的本意,是讓大家推薦一些原本沒有被發現、或者已經做了小官而沒有引起大家注意的人。這李家三兄弟,因爲被韓嫣提名做了騎兵教官,劉徹這個常混上林的皇帝,已經跟他們很熟了,提拔是早晚的事兒,還薦什麼薦啊?

“就是因爲熟才薦的,連人家有幾兩重都不清楚,我還薦什麼薦啊?”韓嫣坐在一邊慢條斯理地喝茶,看都不看劉徹一眼,拿出對付韓則同樣的說詞,“堵到家門口兒的倒是一大堆,這麼多人,名字都能記岔了,我又沒那個功夫挨個考較學問,敢薦麼?認識的人又不多,這是國家論才大典,能兒戲麼?好歹李家兄弟還有幾分真本事。”

“不好好挑人,你倒有理了!”

“可不是,最近都泡兵營裡了,外面的人,還真是不認識幾個。薦的人,自然都是這一類的了。別的不說,”韓嫣放下杯子,終於看向劉徹,“李家兄弟,耿直不?”

“直!”很直,不但神經直,連腸子都快成直的了。

“那不結了!這樣的直人放在身邊,不好麼?最起碼夠得上直言極諫了。”翻個白眼,一點都不顧忌自己的形象了,“滿朝公卿,長安城但凡有個能人,都讓老大人們給梳理了個遍,哪裡輪得到我?快別說這個了,策論的題,你想好了麼?”

“當然!”劉徹很自豪,扔過來一卷竹簡,“看看怎麼樣?”

韓嫣打開來一看,很想再捲起來抽劉徹——這種長度的題目,只有在前世的材料分析題裡才見過。這是考人,還是寫了論文讓人閱卷的?

當下拋開舉薦的問題不提,劉徹也心知,韓嫣做事一向不好衝動,他既然說沒別人舉薦,定是沒有想好,而且韓嫣的理由也挺充分的,訓練新兵還要高要求的新兵,再加上裝修建章宮,確實很累,當下也不逼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衛綰,這位丞相大人,居然也是一個人都沒薦的,有他比着,大家消極怠工一點,也是正常了。劉徹很嘆氣,打算這撥選才結束後,就把衛綰給替下來了——韓嫣說忙,沒功夫理這個,那是事實,可以理解原諒。可你丞相做的就是薦才、襄助皇帝的事,這份內之事,怎麼也什麼都不做?而且,你從當了丞相開始,就什麼都沒做!劉徹很不滿。

-----------------------------------------

等到最終紛擾結束,人都湊到長安的時候,已經到了二月末了——詔書發到各地,路上需要一段時間,大家選人也需要一段時間,然後,再把選定的人送到長安——正值冬春季,先是天寒大雪再是春雨綿綿,以漢代的交通水平,能在二月把人都湊齊,已經很有效率了。

這時,韓嫣正在研究新的戰術。把李家三兄弟的名字開玩笑地報上去以後,他就又泡回兵營了。李家人聽了韓嫣把三兄弟上報以後,心裡有點感激,也有點生氣——咱又不是爲了讓你說好話才如何如何的。韓嫣又解釋了一下自己的交際狀況,被敲詐了一頓飯,纔算抹平這事兒。

劉徹在忙選人的事兒,倒是沒多少功夫粘着他,而且,韓嫣每天還是要參加朝會的,兩人也常見面,倒是沒有什麼反對的意思。早上韓嫣和李椒一塊兒帶隊晨練完了就佈置一下全天課程去早朝,下面由李當戶、李敢帶隊訓練,到下午韓嫣再回營地,李家兄弟歇班。再說,劉徹下面還要陪阿嬌呢。新年了,夫妻倆終是能過真實的夫妻生活了,小別勝新婚,自是蜜裡調油。韓嫣笑笑,繼續研究他的騎兵去了。.易.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