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十年之後4
在歐洲方面,天主教和新教的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剛開始天主教佔據了絕對優勢,即便丹麥在英格蘭、荷蘭與法國的支持下加入了新教陣營,仍舊敵不過帝國皇帝的打擊。
景陽二十五年(1629),神聖羅馬帝國將軍瓦倫斯泰接連擊敗丹麥軍隊,將德意志地區重新納入帝國版圖,兵臨波羅的海威脅到丹麥本土。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求和,與帝國簽訂了《哥本哈根條約》,從此退出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展到了波羅的海沿岸,與一直致力於建立環波羅的海大國的瑞典產生了無法彌合的衝突。但瑞典正與波蘭立陶宛聯邦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一時間抽不開身。
這時候又一位歷史名人站了出來,極力遊說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再說服了法王路易十三,支持瑞典出兵對抗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人叫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法國首相,同時還是羅馬教廷任命的紅衣主教。
如果說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鐵血首相,那黎塞留就是法國強盛的鐵血首相。他上任之後平定了胡格諾派的叛亂,剷除了國內諸多反對國王的貴族,包括路易十三的兄弟們,讓王權得到了鞏固。
同時實施重商主義,鼓勵法國工商業發展,支持法國商人進行跨洋貿易與荷蘭商人展開競爭,擴大北美殖民地。以外交手段替法國商人在奧斯曼、波斯和沙皇俄國尋找商業機會。
在對外方面黎塞留也是個強硬派,他雖然是天主教的紅衣主教,但始終認爲國家利益高於教會,並將哈布斯堡家族視爲阻礙法國發展的主要敵人。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黎塞留不光爲瑞典掃平了出兵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道路,還說服法王路易十三每年資助瑞典100萬里弗爾。並極力分化德意志天主教諸侯,誘使他們在瑞典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景陽二十六年(1630),年輕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親率大軍在波美拉尼亞(德國和波蘭北部靠波羅的海地區)登陸,連戰連捷,迅速鞏固了德意志北部新教諸侯的地盤。
此後古斯塔夫二世一路向南,於1632年佔據了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城。但好景不長,幾個月後在呂岑戰役中,年僅38歲的瑞典國王不幸戰死,瑞典軍隊雖然最終取勝,卻受到了很大損失。
接下來戰事逐漸向着有利於神聖羅馬帝國一邊傾斜,到了1634年的諾爾德林根戰役後,薩克森選侯約翰·格奧爾格代表德意志諸侯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簽訂了《布拉格和約》,不再支持瑞典,使瑞典軍隊陷入了孤軍作戰的危險境地,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則轉入了戰略反攻。
歐洲大陸打得熱火朝天,英格蘭做爲歐洲的一方勢力此時又在幹嘛呢?他們也沒閒着,先是與西班牙打了一架,然後又捲入了法國內戰。
結果兩次都輸了,時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面對國庫空虛束手無策,連戰爭賠款也還不上。下議院還一個勁兒的不配合,哪兒還有心思去歐洲大陸上摻合,正窩在島上想辦法籌錢呢。
除了南歐、西歐、北歐的這些國家之外,在17世紀初的歐洲東部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足以影響整個歐洲的走勢,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
準確的講波蘭立陶宛聯邦也參戰了,只是叫聲大動作小,光鼓掌加油不掏錢也不出兵,標準的滑頭。
奧斯曼帝國倒沒像波蘭這麼雞賊,可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東邊的波斯薩珊王朝在阿巴斯一世的領導下國力日漸增強,從1603年起連續三次戰勝奧斯曼帝國,奪得了整個外高加索地區的控制權,不斷向西蠶食着帝國領土。1623年,波斯軍隊向伊拉克進發,奧斯曼帝國堅決迎戰。目前雙方在外高加索和伊拉克一帶打的難解難分,十多年了也決不出勝負,哪兒還有精力去歐洲插一腿。
難道說世界上到處都在打仗,風景唯有這邊獨好嗎?過去的十年差不多還真是這樣。亞洲東部和南部,在大明帝國日漸強盛的背景下秩序井然,沒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但有一種武器對全人類都有效,既不能躲也無法閃避,時間!
十年,多少曾經的敵人煙消雲散,又有多少親人、朋友、同僚撒手人寰。皇妃王氏薨了、姥爺永寧候王天瑞和舅舅錦衣衛千戶王長錫走了、老岳父博平候郭維城也走了。
李實、張然、鄒義、王國泰、白倧……一大批太子潛邸也都陸續離開,就連有可能禍害遺千年的魏忠賢也在去年病死。很顯然,他沒達到成爲禍害的法力。
西南總督袁可立、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方從哲、翁正春都沒抗住時間的摧殘。阮香江致仕之後返回安南老家,安度晚年。
兵部尚書王在晉、工業部尚書徐光啓、農業部尚書王象晉、大理寺卿高攀龍、左都御史顧大章、三省總督周道登、工業部左侍郎李之藻、兵部左侍郎熊廷弼、半月談主編馬經綸……也陸續倒在了任上或者家中。
看着一個個熟悉的身影永遠離開,洪濤沒有太多惋惜和悲痛。他見證了太多生離死別,早就麻木了,唯有在遇到某些難題時纔會偶爾想起某個人的音容笑貌。
再看看日漸衰老的王安、袁應泰、楊漣、左光斗、李如樟、李如梅和人到中年的王承恩、魏三、譚不明、朱海鷗……恍如在看一部歷史紀錄片,片中人物走馬燈般的替換,唯獨不變的是觀衆,也就是自己。
按照25年一代人的算法,自己熬走了整整一代人。但若是隻算政治生命的話,絕大部分官員的高光時刻不會超過15年,也就是說自己熬走了至少兩代人。
眼下的大明帝國朝廷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吏治改革,卻悄悄轉變了政治版圖。出自新學和海戶司的官員佔據了多數,且身居高位,來自傳統科舉的官員越來越少,發出的聲音和影響力也越來越低。
現在的朝堂裡真做到了上下一心,令行禁止,皇帝的意志就是唯一,沒有任何探討對錯的必要。即便仍有少數政見不同者也舉步維艱,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不隨波逐流、要不被龐大的體系碾碎。
這就是洪濤計劃中的第二步,以時間換權力!不用拼命挖傳統官僚們的祖墳,也能最終完全掌握話語權。事實證明只要上位者壽命足夠長、腦子足夠用,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完全可以做到。
Www¤ ttKan¤ c○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理念,也可以陽奉陰違磨洋工,但只要你活不過我,早晚要把權力交出來。雖然這麼做會拖上二三十年,得有足夠的耐心,卻可以讓權力交接得特別平穩,且沒有什麼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