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真是風雲際變,可曾想昨日還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郡守大人,現已成一抔黃土;曾經的小小生意人如今卻成爲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郡守。
五天後,朝廷的任命下來了,李鋒被封雁門郡守,從而成爲大漢朝,乃至中國歷史最年輕的郡守,一方大吏。然後,就是徵兵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高順的練兵才能怎能浪費,李鋒索性把所有的兵馬交給高順訓練,郭大牛,李飛,王二從旁協助。
而李鋒則告別了家人和戀人張蕊,帶着項楚,張遼,三人往洛陽而去,開始李鋒的尋寶之圖。尋什麼寶?尋武將,尋文臣,尋寶馬,尋各類人才。
若問古今興亡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這個十三朝古都,怎麼能不重重的給它抹上一筆。
洛陽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是被聯合國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1],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羣的副中心城市。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洛陽地處中原,境內山川縱橫,西依秦嶺,東臨嵩嶽,北靠太行山又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說。洛陽最早建成於夏朝(二里頭遺址),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在此定都[2],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爲中國四大古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爲神都的城市,它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中國的國名便源自古洛陽。被稱爲“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陽也是中國的特大城市之一,首批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權的13個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也是首批中國創新型試點城市。
洛陽,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洛陽有着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被命名爲“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曆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闢地之後,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爲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羣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歷朝歷代均爲諸侯羣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爲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洛陽共經歷十三個建都朝代,累計建都史達千餘年。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爲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之治、西晉太康之治、北魏孝文改制、武周遺風在這裡上演,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着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班固曰“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爲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鹹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徵。據考證,中國佛教首傳於洛陽白馬寺。以洛陽學子讀書音確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標準話。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爲“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曆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爲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爲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爲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話說,李鋒三人來到這繁華的帝都,便準備一覽洛陽幾千年來沉澱下來的魅力。於是乎,三人來到洛陽的無憂樓,要了三間房,放下行李便出去逛逛。
樓下,一桌上,一年輕男子,眉宇清秀,清瘦俊朗,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大約十六七歲的樣子,正拿着一個精緻的酒壺大口大口地往自己的嘴裡灌酒,那樣子就好像是好久沒有碰酒了,極其的飢渴。而旁邊一人正形成鮮明的對比,看那人正襟危坐,一身正氣,長得那是仙風道骨,大約二十四、五的樣子,一眼望去,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必然是高人那。
如此特點明顯的人怎能會逃出李鋒法眼,李鋒剛一下樓便看注意到了他們二人。心想特別的人必有特別之處,心中便生結交之心,於是乎,向他們走去。
“看二位兄臺有如此雅興,不知在下可否榮幸和二位喝上一杯”李鋒雙手抱拳(做出古人見面常做的動作)說到。
一聽到喝酒,那稍顯放蕩不羈的少年便來了興趣,那雙清澈深邃的眼睛突然亮閃閃的,饒有興趣的道:“兄臺也有如此愛好,我郭嘉總算是找到知己了”
郭嘉,老子沒有聽錯吧,ohmygod,李鋒心中那不是一個滋味啊,開心得再不能開心了,一出門就遇到鬼才,老子今天是踩了狗屎吧,發了,絕對的發了,中大彩了。李鋒心裡太激動了,但是他不能表現出激動,所以他一直在讓自己鎮靜下來。可是,就是沒有辦法,那是郭嘉啊,李鋒最喜歡的三國謀士,怎麼能鎮靜下來呢。於是乎,李鋒拿起卓上的罈子喝了整整半壇才平復了心情,不經意間想起後世看精忠岳飛的時候,岳飛常說的一句話,“是豪傑必有真性情,大丈夫豈無酒量”李鋒霸氣的說到。
這一句“是豪傑必有真性情,大丈夫豈無酒量”真是豪氣干雲,霸氣側漏,衆人驚呆,此時客氣凝固,時間停止,萬物以李鋒爲主,李鋒此時恍如天人。
小二的一聲客官慢走啊,打破了眼前的死寂。郭嘉大聲笑道:“兄弟說的好極了,是豪傑必有真性情,大丈夫豈無酒量,你這個朋友我郭奉孝交定了”。
“在下潁川郭嘉,字奉孝,”說完後有指向他身邊的那位稍年長的朋友,“這位是潁川戲忠,字志才,我同鄉,也是我的莫逆之交”。
“在下雁門李鋒,字承志”“這兩位是我的結拜兄弟,大哥,曲阿項楚,字子瞻,三弟雁門張遼,字文遠”李鋒一一介紹了項楚和張遼。
年輕人就是好相處,相互介紹完了後,李鋒五人當然是大戰三百回合,大喝一場。
郭嘉何人人也?
郭嘉生平有以下幾點牛叉的地方:
1.慧眼識主
郭嘉出生於潁川,也就是今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爲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於此地。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他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中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
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辛評、郭圖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爲“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爲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於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頗爲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纔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共論天下大事。郭嘉比曹操小15歲,但對曹操的宏圖偉志似乎瞭如指掌。當曹操就天下形勢向郭嘉問計時,郭嘉一語道破要害,建議曹操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先消滅呂布。這樣不僅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後曹袁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又詢問郭嘉,作爲謀士,最關鍵的素質是什麼?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師的優劣在於臨場應變。
郭嘉明晰透徹的分析,讓曹操相見恨晚。曹操聽完感嘆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後,也大喜過望地說:“這纔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爲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2.屢建奇功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與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4]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採納郭嘉之謀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爲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5-6]
一般情況下,曹操對郭嘉是言聽計從的。但只有一次,他沒有聽從郭嘉的意見,結果犯了一個不可彌補的錯誤,那就是在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放走了劉備。劉備投靠曹操後衆人一開始都建議殺掉他,以絕後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見一致,認爲劉備不能殺。[7]郭嘉的本意是讓曹操對劉備實施軟禁。
因爲如果殺了劉備,必然給曹操帶來不好的影響,斷絕人才之路。雖然不能殺,但也絕不可以放。但曹操對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鑄成大錯。在曹劉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擔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機脫離曹操的控制。劉備假稱趁袁術潰敗,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回來,得知此事後馬上說“備不可遺也”。曹操當時也後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來不及。果然,後來劉備踞有徐州,開始對抗曹操。
3.大放異彩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突然發難,在背後捅上一刀。正面的強敵已難於應付,曹軍還能不能分出兵馬迎擊劉備呢?郭嘉偏偏說“可以”,而且事不宜遲。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居然提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見解“明公曹操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爲孫策來不了。”郭嘉說“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衆,但和孤家寡人無異。我看他必然死於刺客之手。”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是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孫策驍勇善戰的名聲當時正在中原大地上檔檔作響,這位將門虎子藝高膽大,完全繼承了其父孫堅的好鬥氣質。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勢,在富饒的江東四面作戰,一舉莫定了雄厚的基業。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於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爲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爲自己留條後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後,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居然提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見解“明公曹操根本沒必要抽出兵力去保衛許都,因爲孫策來不了。”郭嘉說“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衆,但和孤家寡人無異。我看他必然死於刺客之手。”後來,孫策果然因爲三名刺客爲主人報仇,中毒箭而亡。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爲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一筆。
後來,袁紹兵敗,郭嘉建議不打他兒子,讓他們自相殘殺,反而打南邊的劉表。果然,袁譚,袁尚不攻自破,曹操又在郭嘉的幫助下大勝。之後,郭嘉又建議曹操用袁紹的部下,果不其然,青、冀、幽、並四州很快民心歸附,徹底鞏固控制抵禦。
再後來,郭嘉臨死前留下奇襲遼東,神機妙算,大破烏桓。
當然,還有精彩的論曹操,袁紹十勝十敗。
鬼才郭嘉之神機妙算,之奇謀,歷史罕見。三國演義評價郭嘉說: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羣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樑傾。”“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郭嘉若在,赤壁曹操怎會敗,三國早已歸一。
題外話:有朋友說好多這類的書都是用古代寫法,建議我用偏古代的寫法。但是,我創作的風格就是現代的寫法,想和他們不一樣,正史,再加入野史和自己的見解,當然戰爭纔是本書的重點。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有什麼好的想法儘管和我說,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期待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