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

有人說人是雙重性格的動物,有時候喜歡擁有人羣,有時候卻又渴望疏離人羣;有時候希望做美國人,覺得比較神氣,有時又覺得做中國人比較實在。

人性的弱點也是如此,同樣求生存,如果策略錯誤,就會表現出許多缺點;若是策略正確,便會表現出許多優點。有時呈現缺點,有時又呈現優點,這就是策略變換,搖擺不定的證明。

策略正確的人,擁有人羣時很喜歡,疏離人羣時也很高興,各有適當的原則。做美國人也好,做中國人也好,都能普遍受到歡迎。

正確的策略很多,針對關鍵性的變項,如貧富、得失、尊卑、強弱、健衰、老少、進退、主從、施受、正誤,提供主要原則,只要確實施行,人性的弱點就會變成優點。

“過兩天放長假,我們出去走走吧!”王先生徵求太太的意見。近來秋高氣爽,似乎是出遊的好時機。

“放長假大家都出門,人多車多,去湊熱鬧幹什麼?”王太太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累次痛苦的旅遊經歷,提醒她湊熱鬧的結果常常是被弄得精疲力竭。

“那我們乾脆留在家裡休息好了!”

“在家多無聊!”

王太太所說的話都是對的。王先生實在難以反駁,但是一時又想不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因此反問太太:“那你想要怎麼樣?”

想不到王太太居然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問你啊,怎麼問我呢?”

“反正我說什麼,你都有不同的意見,叫我怎麼辦?”王先生有一點兒委屈,好像摸不清楚太太的用意,弄得自己左右爲難,拿不定主意。

“我有意見,並不表示我不贊成你的想法。我只是提出不同的方向,讓你多做一些考慮而已!”王太太說。

“你這樣潑冷水,使我不想管這些事情。我看乾脆由你決定,我沒有意見就是。”王先生賭氣道。

“潑冷水才能夠使你更加清醒,要考慮得周到一些。你現在說由我決定,你沒有意見。也不過是說說而已。真的我做決定,你也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我現在的表現一模一樣,你相不相信?”王太太說。

“真的,好像就是這樣。實在很矛盾,又每次都如此。”王先生有些無奈地道。

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爲自己做得對,別人做的都是錯的。也有的人認爲自己對於人性的弱點的策略是最正確的,結果卻將人性的弱點變成了缺點。實際上,對待人性的弱點還有另外的方法,把錯誤的策略倒轉過來便會成爲正確的策略,於是所有缺點都能轉化爲優點。

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

富有的時候,可以享受許多金錢創造的樂趣,卻也同時感受到金錢帶來的很多苦惱。例如出入隱秘並且要僱用私人保鏢,慎重擇友以防其窺竊財富,力求保持財富而犧牲與家人共聚的溫暖,等等。這時候只要多想想別人,多替別人設想,也許就容易減少這些苦惱。

一般人總以爲陌生人比熟悉的人更可怕,因而對於不認識的人或者不屬於自己家庭內部的外人,都格外用心防備。其實,熟悉的人比陌生人更瞭解我們的情況,更容易找出有利的時機和地點下手,令人防不勝防。據統計,謀財害命的兇手多半是自己人或者熟悉的內賊。富有的時候,要多想想自己的親戚朋友,多少照顧他們一點兒,可能也是防範內賊的有效途徑。

有錢的人要記住捨得花小錢,才能免去花大錢的災難。捨不得花小錢的有錢人,終究要花大錢,算算更划不來。當然也可以理直氣壯地稱:“自己的錢,都是自己費盡心血賺來的,既不是祖先留下來的,也不是偷來、搶來的,爲什麼要讓別人花?”那麼,等到有一天吃了大虧,弄得衆叛親離,才領悟到不管你的錢是怎麼來的,多少跟別人分享一些都是對的,因爲你是他們的親戚朋友,恐怕已經爲時太晚,難以挽回了。

沒有錢的時候,反而要認定“人應該靠自己,不要老想依靠別人”,不應該有不勞而獲的念頭。親戚可以救急,不能救窮,偶爾週轉一下,以解燃眉之急,人家還會同情你,要想靠人家長期援助或者養一輩子,誰也不願意。長大以後就應該獨立,不應該依賴性太強。這樣纔會自己反省,爲什麼同樣是在工作,自己卻弄得如此窮困?而且不會始終寄希望於他人,以致因失望而懷恨在心,甚至萌生惡念。對於親朋好友的幫助也要感謝,不要得寸進尺,因爲那樣反而對自己有害。

富有時多想別人,纔會懂得賺錢又懂得花錢,不會淪爲錢財的奴隸,也不會因財富而被害。沒錢時多反省自己,才能夠及早悔悟,重新出發,建立健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不卑不亢,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憐也不厚顏。否則爲了生存,自憐自嘆自卑加上厚顏無恥,那就什麼卑鄙齷齪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訴苦

得意的時候,要顧慮那些不得意的人對自己有嫉妒心、不平心,甚至去除心。你不炫耀對他們來說,就已經讓他們夠不舒服的了,如果再炫耀自己的所有、吹噓自己的本領、誇張自己的成果,豈不令他們更加難過?

做事順利,不要說是自己有能力,要說是自己運氣好,這樣,比較不會對別人的生存構成威脅。夫妻相處得很好,要說是緣分夠,大家聽了也會覺得比較舒心。如果是虛假的喜怒不形於色,那是面具,若能發自內心不希望刺激別人,便是真的不炫耀。

不對失敗的人談論自己的成功,不向失意的人誇耀自己的得意事。這種涵養的功夫,稱爲含蓄,是一種謙虛、憨厚的表現。爲了保持含蓄,必須要有幾位至親好友能夠分享我們的快樂。在這幾位至親好友之外,最好都有所保留,以免惹人討厭、招人妒忌而種下禍根。

失意時千萬要剋制自己,不要到處訴苦。就算真正關心你的至親好友,聽久了也會覺得厭煩,何況是一般朋友,他們根本聽不進去,這種訴苦只會徒然讓人取笑,無濟於事。

一般人聽人家炫耀,有時是爲了探聽虛實,有時是爲了維持關係,或者是爲了沾一點兒光彩,多少也會忍耐着聽一些。至於訴苦,大概很少有人有興趣聽,實在多說無益。

失意的時候,最要緊的是情緒穩定,冷靜地檢討一番,然後痛定思痛,反省警惕,以求重新出發,再走上成功的大道。這時候必須十分忍耐,而且對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忍耐衆人打落水狗、翻白眼、拒不見面、推三阻四和虛情假意,堅信自己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訴苦。必須把得失看作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過程會改變,要使得意延長而失意逆轉,需要含蓄而有涵養,有實力而不隨便展現,能隱人所不能隱,藏人所不能藏。

位尊時不虛妄,位卑時不討好

職位尊貴、握有大權的時候,很容易虛妄,真的以爲自己一言九鼎,說話算數,大家都應該絕對服從。歷代梟雄生前大家都怕他、懼他,把他的指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一旦他死亡,他所說過的話,都一一被後人推翻。歷代的官方記載,無不盡力爲統治者歌功頌德,但時過境遷,都不免被揭穿。位尊時爲自己樹立銅像,將來纔有被推倒的機會;位尊時到處題字,將來纔有被更換的可能。凡是自己認爲了不起,可以一言爲天下法的念頭,都是虛妄而不持久的,不足爲法。

位尊的人必須自我警惕:我不是神,有時也會犯錯。從而要虛心聽取大衆的批評,客觀而冷靜地接受大家的意見,以求下情得以上達,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爲人部屬,必須以不討好的態度,來獲得上級的賞識與信任。一般人所犯的錯誤,即是認爲上級喜愛部屬聽話、沒有意見、主動猜測上級的意圖而盡力配合、過年過節送禮、生日祝壽、陪同登山、唱卡拉OK,甚至打麻將,因而積極去做,以致做得過分而變成討好,終於害了上級。

上下級之間是互動的,上級貪污舞弊,部屬的過分配合是主要原因。而部屬逢迎討好,上級的暗示與默許也難辭其咎。

位尊時不妄自尊大,自以爲了不起,位卑時不討好,上下級之間才能夠合理互動,彼此秉公行事。

勢強時多助人,勢弱時要自持

勢強的時候,不但不可以仗勢欺人,而且應該趁勢多幫助他人。幫助那些需要獲得幫助的人,不是幫助那些對自己好的人,或者對自己有利的人。當然,最好是幫助那些能夠自助的人。

有勢而不用,等於勢沒有作用;有勢而亂用,將來會作繭自縛,仍會自作自受。

助人的時候,要讓對方覺得沒有壓力,對方纔會持久地與之合作。如果給予對方很大的壓力,或者擺明是要討回人情,對方就可能會拒絕接受幫助,甚至產生反感,反而得不到良好的迴應。幫助應該得到幫助的人,原本沒有人情,何必讓人謹記在心,又何必一定要讓對方感受到壓力?

人在衙門好修行,指的是有勢而用得正當即爲造福,若是用得不正當,便成爲造孽。造福造孽,在於自己一念之間,豈能不特別警惕?

人在形勢不利的時候,最容易違背原則,作出令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舉動。雖然說形勢比人強,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但是自持的功夫也在此時遭受着考驗。能不能安然過關,端視自己平日的修養而定。

好死不如賴活着,是勢弱時忍受萬般委屈的一種生死觀。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當年司馬遷受過宮刑,也是忍辱偷生,最後才能夠完成《史記》這本鉅著。身體受折磨、行動受限制、有志不能伸、想做不能做,都可以忍受,也應該忍耐,若是過分違背自己既定的原則,使自己良心不得安寧,那就應該寧死不屈,奮戰到底。有時候不打不相識,堅持原則而不屈於形勢,反而會贏得對方的敬佩,從而解除自己的困厄。

體健時應愛惜,體衰時多鍛鍊

身體的健壯或衰弱,固然有先天的條件影響,所謂先天不足,或者與生俱來的某些缺陷,這屬於個人無法自主的部分。然而後天的調養與鍛鍊往往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甚至使缺陷變成特長。

健壯的時候最要緊的是愛惜自己,不要任意傷害自己的健康。貪生、怕死,往往到了緊要關頭纔會提高警惕,或者慌張失措。既然貪生、怕死,就應該在平日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追求刺激、快樂,應該以不傷身體爲前提,也不宜採用不正當的方法,當然,最好也不必過分冒險。致力於求名、求利的時候,要常常提醒自己,即使獲得盛名、厚利,若是賠上了生命或健康,恐怕也十分不值得。

身體衰弱的時候,最要緊是切勿自暴自棄,不能灰心喪氣,必須鼓起勇氣,堅定信心,展現毅力,有計劃、有方法地勤加鍛鍊。相信方法正確、持之以恆,必然可以恢復健康。

鍛鍊,再鍛鍊,是體衰者的唯一法寶。心理上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有病就應該就醫,診治服藥之後,就要忘病。有信心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暗示自己、鼓勵自己,很快就會恢復健康。

年輕時要謙恭,年老時不固執

年紀輕的時候,要特別謙虛,對人恭敬有禮。學識固然重要,經驗也很要緊。一般來說,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進展快速,愈年輕的人學的知識愈新穎尖端。但是社會、政治、教育、人文、歷史等學科,則需要較多時間的歷練與思考、經驗的累積,這些學科上年長的人就十分值得重視。

老一輩的人,由於世故較深,往往比較含蓄,不像年輕人有話就說,有意見就發表。必須謙恭有禮向老一輩的人請教,他們纔會吐露一二,愈有誠意就會挖愈多知識。年輕人看不起年老的人,常常如身入寶山卻空手而還,不能把握良機及時請教。

年輕人的毛病,大概就是喜歡錶現,隨時隨地想顯露自己的才能,以致很快就露光了、泄底了,令人失望。

人總有年老的時候,年老不是任何人的問題,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問題。特別是環境改善、醫療衛生進步之後,隨着人口壽命增加,老年人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老年人最大的問題便是固執己見,憑着自己豐富的人生歷練,輕易否定新的變化,對革新形成莫大障礙。

既然都承認時代在不斷改變,那麼自己的某些習慣也應該隨着時代變化有所調整,才能趕上時代而不爲潮流所淘汰。因此年紀大的時候,要特別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固執,必須以客觀的眼光重新體認新的環境,及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步伐,以便隨着時代而進步。

年輕要謙恭,年老忌固執,是對於年齡的一種因應策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成長背景和時代經歷,最好彼此尊重,不要勉強別人一定要和自己具有同樣的感受和觀點。

前進時想退路,後退時要救人

人在前進的時候,多半隻看前面不看後面。特別是前進得愈順利,就愈不會瞻前顧後,以致有意無意得罪許多人。一般而言,你正處於前進時大家都會對你忍耐,被驚動的人也會閃開,好像沒有什麼阻力。一旦事情告一段落,你會發現各方面的破壞力量開始逐漸展現:閃開的那些人,似乎又都恢復原位,形成強大的阻力。令人覺得處憂患比較容易,處安樂比較困難,果真成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改變這種現象,唯有前進時考慮得更加周到,處處爲將來設想退路,自然就減少了未來的災難。

俗語云“上臺容易下臺難”,最好上臺時就想好如何順利下臺。要記住“上臺靠機會,下臺靠藝術”,也可以說下臺靠智慧,因而時常揣摩,怎樣才能夠又要把工作完成,又不得罪人,以兼顧做事和做人。

後退的時候自身難保,哪裡還有餘力救人?於是就不去救別人。結果,事過境遷之後,自己不想救的人反而是有能力救自己的人,這時才後悔當時沒有伸出援手,恐怕已經無濟於事了。後退時情況危急、條件很差,自己逃跟拉一兩個同伴一起逃其實差不了多少,有時彼此互助,反而更加容易安全脫逃。

下臺時對自己的班底撒手不管,大家一定會覺得心寒,覺得自己追隨這樣的主管很不幸。所以,下臺時再艱辛,也要盡力照顧部屬,大家有難同當。這樣,將來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大家才樂於追隨你,纔有可能做到有福同享。

進時想退路,退時想東山再起,自然進退兩可。

爲主時不苛刻,附從時不逢迎

周公當年指派兒子伯禽去主管魯國的政務,告訴他四個原則:第一,不要疏忽親族;第二,不要忽視重臣對自己的不滿;第三,不要隨便拋棄故舊;第四,不可期待以一人之力解決所有問題。

爲主的時候,要注意不可苛刻待人。就算別人有什麼不是,朋友還是朋友,若是沒有明顯的背叛行爲,不能夠隨便拋棄朋友。

當時的小小恩惠有時會得到很大的回報,小小的輕忽,有時也會遭到狠毒的報復。爲主的人,必須瞭解每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才能夠判斷他人真正的需要。因此在態度上,不可過分嚴厲,儘量促使下情上達,彼此溝通,互相瞭解。

當附從的時候,不可盲目順從,也不能唯命是從,因爲“乖乖牌”終將拖垮主人。應該合理地服從,對於不合理的部分,則應該據理力爭,有幾分把握,便做幾分堅持。一個人的信用度,原本就是自己據理力爭、合理堅持所得到的結果。毫不堅持,等於不用心、不負責任。盲目堅持,則是剛愎自用,很難與人合作。只有合理堅持,纔是附從者應有的態度。

附從者如果不善於體會主人的意思,兩者很難建立默契,不容易把事情辦好。假如過分體會並且順從主人的意思,也會在主人決策錯誤或自己會錯意的時候造成不良的結果,而招致失敗。

爲主時要寬宏大量,附從的人才會盡心盡力;當附從的時候,不可自我主張過分強烈,必須合理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巧妙地引例,使主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因而改變初衷,以免錯誤。

施捨時要捨得,受益時要感謝

在人生的過程中,過去和現在接續,現在也和未來連接着,不會間斷。現在的種種,肇因於過去;而未來的發展,也奠基在今日。有辦法施捨的時候要捨得,讓對方不要承受壓力,纔不致種下未來不但不感謝,反而恩將仇報的惡果。施捨時即使不圖回報,也應該謹防可能在態度上傷害對方,語言上侮辱對方,或者分配上激怒對方,未來反目成仇,對自己不利的情況發生。

施予的對象,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可以擴大到他人。由親及疏,不致招來親友的不平。施予之後即應忘記,不再提起,因爲人情不討,永遠存在;人情一討,人情也就不在了。

量力而爲,慎重處理,過後即忘,是施捨的三大原則,缺一不可。人們常說:“救人不如救蟲。”說的是救蟲不會產生不良後果,救人則常常會因爲被救者覺得受傷害、受侮辱而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造成可怕的後果,不得不慎重。

受人好處的時候,必須以感謝的心情來對待,不能存有這是自己“應該獲得”的觀念,甚至認爲不足或不平而心生不滿。對於人家的施捨,應該謹記在心,即使無力回報,也應該時常記起,至少要爲施捨的人祈福求平安。

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有借貸償還的平衡活動,只要不賴皮,就不必認爲羞恥。人既然要羣居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從社會、從親朋好友那裡獲得一些恩惠,如果能夠合理地償還或報答,也沒有必要覺得慚愧。

給人好處,忘掉它!受人好處,謹記着,力求合理回報。施受之間,共同以善心爲媒介,即爲善有善報。

有理時能恕人,錯誤時要坦承

理直氣壯比較適合法庭相見的場合,既然興起訴訟,自無人情可言。一般情況下,仍以理直氣和爲宜,因爲禍從口出,氣壯時所說的話一定不如氣和時的話來得圓滿,難免傷了和氣,種下招人懷恨的惡因。

還需記得,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即使理直,也應該留些餘地,以免人急造反,對自己不利。

得理不饒人,不如得理時還能夠寬恕別人。給人一條生路,總比把人趕上絕路好。自己要生存,別人也要生存,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各得其所。

把情理擺在法理之前,先由情入理。這時候將不傷感情列爲優先考慮條件,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把道理說清楚,所以要氣和,不能氣壯。

當道理說清楚之後,必須適可而止,不要一再乘勝追擊。不打落水狗,纔不致狗急跳牆或者狗咬人。

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坦白地承認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記住教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舉一反三,不犯類似的錯誤,就已經十分難得了。所以犯錯並不可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纔可怕,那才令人痛恨。

坦白承認錯誤,還需要誠懇地設法補救。否則光是口頭上道歉,對方仍然會氣憤不已,覺得一句“對不起”沒有誠意。若是加上一些行動上的表示,真正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拿出誠意要補償對方,效果就要好得多。

最好不要犯錯,不小心犯錯誤時,就應該一方面向對方道歉,認真承認錯誤,一方面用心想辦法,用行動來做—些實際的補救。

天下的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種策略,一正一反,都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加以支持,而且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

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也有小人之道,大道雖然不同,卻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剛開始與人相處要把人分辨得清清楚楚,以堅定信心。相互熟悉之後,可以依據事情的性質,因時、因人、因地制宜。

這種彈性的運用,並不是生於偏見或成見,而是採取了一種合理的不公平的做法,合乎中道的標準。

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要在這防人與害人之間,尋找一條恰到好處的路。

贊成正確策略的人,可以講出一大堆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選擇,比如說:

沒有錢幫助別人,說起來自己也覺得不光彩,混到這種地步,連一點幫助別人的能力都沒有。趕快趁有錢的時候,想想別人,多少幫助一些,將來回想起來也會覺得安慰,總算有一些能力,可以幫助別人,而且想到做到,不像那些光說不練的人,整天只會吹牛。沒有錢的時候,要記住人窮志不窮,只要反省自己,調整自己,相信總有一天會東山再起,那時候再來和人家較量也不遲。

得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形,得意忘形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失意時不怨天不尤人,甚至絕口不提失意的痛苦,才能夠振作起來,從頭開始,以毅力來證明失敗爲成功之母。面對失敗合理反應,失敗可以帶來成功,若是反應過當,成功照樣可以帶來失敗的惡果。

位尊時成爲大家注意的目標,成爲十手所指、十目所視的對象,稍有不慎,馬上會被人抓住把柄,實在非常危險。這時候必須謙虛謹慎,不要隨便發表意見,也不能任意作出決定。職位低的人愈討好上級,愈讓上級覺得這個人是奴才,其他的人也會看不起他。人的職位固然有高有低,但基本人格是平等的,用不着討好任何人。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看得起,才能充分配合,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有勢不用,有勢也等於沒有勢。所以有勢的時候,最好多多幫助別人,廣結善緣,纔可以成就更大的事業。勢弱的時候不要埋怨別人的白眼,也不要責怪他人的落井下石,應該看開一些,認爲人情世故,本來就是有冷有熱,委屈一些,放低姿態,自然可以安然渡過難關,不至於亂了方寸。

身體健壯的時候,要明白歲月不饒人的道理,要趁早保養愛惜身體,才能夠使生命維持得長久一些。養生之道,必須在健壯時開始注意,而不是到有病時纔來救急。萬一身體衰弱,更應該進行自我心理建設,認爲已經如此了,慌張、焦急、憂慮、恐懼以及怨恨都無濟於事,不如逆來順受,安心調養,加強積極的生存意志來克服困難。

年輕時經驗不足,閱歷尚淺,不要自以爲樣樣都有把握,以免經不起考驗而貽笑大方。常常警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謙虛一些,恭敬一些,多多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年紀大的時候,要跟上時代的變化,不可固執於以往的經驗,應該不斷調整自己,以新的觀點來判斷新事物,纔不致一老就成賊,令人看不起。

前進時眼光只看前不看後,一旦面臨山窮水盡的境況,又不知退路在哪裡,就會進退兩難,痛苦萬分。一路向前,不留神其他人,也會有意無意得罪人,種下將來不知如何是好的禍根。後退時一心一意只求自己平安解脫,不顧同伴死活,同樣得罪人。一旦風平浪靜,這些同伴就會伺機報復,弄得自己灰頭土臉。可見進時要想退路,退時要想到共患難的朋友,纔不會對自己不利。

做主位的人往往不瞭解部屬所受的苦楚,任意支使,顯得十分苛刻。坐車的人不明白司機的難處,常常對司機不滿意,一旦自己去開車,纔會發現怎麼都找不到停車位,就算找到了也停不進去,這時候纔會發現自己平日的過分苛求。這樣的苛求,會使上級失去部屬的信心和向心。部屬如果逢迎上級,把上級捧得昏頭昏腦,以爲真的可以對部屬隨意要求,結果還是部屬自己倒黴。

一個人把所有的錢都放在自己的口袋裡,勢必十分危險,有時還會惹來殺身之禍。倒不如分一些放在別人的口袋,反而安全得多。所以施捨的時候,要抱着分散風險的心情,不要捨不得,而受益時卻應該認爲人家相信我、愛護我,才肯以我爲受益對象,當然要心存感謝。

有理無理原本是變動的。現在看起來很有道理,說不定時過境遷,就會變得毫無道理。所以有理時不可以太過自信,認爲自己永遠是勝利的一方,不如以寬恕的心情和氣一些,爲自己留下更爲寬廣的退路,對自己更有利。自己不慎犯了錯誤,就算找理由搪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並不能長久隱瞞下去,如果坦然承認,大家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就會掉過頭來安慰你,說這種錯誤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好像大家都會如此,也經常犯錯,豈不更加輕鬆?

人類最大的優點在於懂得根據目標選擇策略

道理大部分是相對的,這樣說對,那樣說也沒錯。君子小人各有各的說辭,也都說得振振有詞,表示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人類爲了求生存,不得不編造出一堆道理來爲自己的行爲辯護,爲自己的言論尋找依據。

各種道理,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自圓其說。只要前後不矛盾,好像就相當有道理。

特別是中國人,自幼聽多了道理,又十分喜歡說道理,說起來更是頭頭是道,好像真的很有道理一樣。

在西方社會,要分辨道理的真僞比較容易。因爲他們的腦筋比較單純,非真即僞,不是僞的便是真的。在中國社會是非十分難明,以致真僞也非常不容易區分。什麼事情都是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永遠弄不清楚;因爲我們的腦筋相當複雜,道理在中國社會也跟着複雜起來。我們總認爲是中有非,非中也有是,真中有僞,僞中也常常有真的成分。

對於是非的判斷在西方是科學的,在中國則需要相當的藝術。科學以分析爲主,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對事物做理智的瞭解,目的在於尋求真理。藝術以直覺爲主,運用自己的感受或價值判斷,目的在於欣賞和創造。西方求真,中國求善,所以在西方社會,道理比較好講;而在中國社會,道理實在很難講。

前面所說的錯誤策略和正確策略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候運用錯誤的策略,反而會修成善果,得到善報。例如一個人年輕時顯聰明,有能力也儘量表現出來,偏偏還遇到了喜歡錶現的貴人,不但出錢資助,而且提供許多有利的機會讓他表現。同時他自己也很爭氣,用心學習以充實自己,結果名實相副,獲得很好的成就。因此對他來說,年輕時顯聰明的策略不見得不好。當然,也有人運用正確的策略,結果卻未盡理想的,例如形勢有利時,大力幫助他人,不料這些被幫助的人卻聯合起來要爭奪他的權勢,正應着俗語說的“飼養老鼠,咬破布袋”,令他十分痛心。

既然不是絕對的,我們爲什麼區分得那麼清楚?這些是錯誤的,哪些纔是正確的策略呢?

第一,中國人的道理原本都是很難講的,說不定這樣,也說不定那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大抵都是站在很難講的立場來講,也就是不得不如此說的。因爲很難講還是要講,所以才勉強進行了區分。

第二,我們很重視本末、輕重,站在這種標準來判定,很容易發現正確的策略,比較合乎根本要求,實施起來會顯得人的分量比較重。而錯誤的策略則比較偏於末端,顯得有些短視、近利、輕浮。

第三,天下事有常必有變,有規矩也常常出現例外,我們必須守經達變,纔不致亂了根本,所以雖然正確的策略也可能出差錯,但是一般說起來,差錯的比例並不大,還是可以說是正確的。我們判斷正確或錯誤的策略便是居於這種平均數。

其實,要比較策略的正確與否,必須先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麼。

同樣是求生存,由於目標不同,態度也不一樣。動物求生存的方式大抵差不多,因爲動物只按照本能活動,沒有什麼目標可言。豬和狗也許不相同,但是豬和豬之間或者狗和狗之間的個別差異相當小。狗主人往往認爲自己所飼養的狗很特別,和其他的狗大不相同,這是一種十分主觀的感覺。

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會自己選擇目標,自己選擇策略以達成預期的目標。由於彼此的想法不一致,所以個別差異很大。

有些人的目標十分單純,就是自己的生存高於一切,主張不求人也不助人,我行我素,只爲自己而活,不顧他人的觀感如何。同樣,自己生存高於一切目標,也可能只求人而不助人,有利於己時我行我素,不利於己時求助他人,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可見同一目標實現的途徑並不相同。同樣的策略,實施起來,也有不同的花樣。

確定目標之後,再來比較兩種看起來相反的策略,就比較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可以明顯看出哪一種比較有利於自己。

有趣的是,人們剛開始會覺得兩種策略完全相反,慢慢地卻會發現彼此之間也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彼此可以互補,這時候就覺得兩種策略竟然可以合而爲一,形成一種動態的策略。

例如“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和“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表面看起來完全相反,實際上可以合成一種策略,毫無矛盾。我們採用品質管制的觀念,將“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當作上限,而把“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看作下限,如圖13:

圖13策略範圍內的個別對策

然後分析自己的朋友,對張三應該採取“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的策略。因爲張三向來有錢時獨自享樂,避不見面,找他也沒有回覆,等到他口袋空空的時候,又會死纏活賴,一定要向別人借走一些錢,才肯離去。像這樣的人,當然應該採取這種策略,以免自己吃了虧還要被他看成傻瓜,同時也寵壞了他,使他愈來愈自私自利。

對王五,應該採取“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的策略。因爲王五是一位正人君子,一向克己待人,而且安分守己,當然有錢時要想到他,儘量幫他的忙,無錢時寧可向別人開口借錢也不要找他,因爲王五隻要有辦法,就一定會主動來幫忙,根本用不着你開口。對待王五這樣的人,當然要以君子的態度來對待良心才得安寧。

至於李四嘛,五五分,有時候想到他,有時候也可以不關心他。因爲李四對人是忽冷忽熱的,隨他自己高興,我們也不必對他太認真。

這就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對待原理”,人家對我好,我應該對他更好;人家對我不好,我又有什麼理由對他好呢?敬人者人恆敬之,纔是彼此相處的依據。

這樣看來,錯誤的策略和正確的策略不過是爲了說明的方便,才勉強加以劃分,真正瞭解以後,把兩種策略合而爲一,分別當成處世的上下限,然後在兩種策略所構成的空間中,彈性運用,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合理調整,應該是最合適的方式。

那麼,我們前面所分析的正確和錯誤的策略是不是可以不必區分了呢?

我建議剛開始的時候,最好明辨正確的策略和錯誤的策略,並且一再重複思考,爲什麼這些策略是正確的,那些策略又是錯誤的。一方面堅定信心,一方面加強認識。等到真的弄清楚了應該怎樣使用策略之後,進而對不同的對象做不相同的處置,才能得心應手,達到恰如其分的合理地步。

如果對某人的認識不深,我建議先往好處想,把他當作好人看,不要一下子就把別人當壞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仍舊需要小心謹慎,以防上當。

斟酌的依據是把“防人之心不可無”和“害人之心不可有”當作上下限,如圖14:

圖14對人的彈性範圍

事情不大,就算真的吃虧上當,也不致遭受太大的傷害,可以採用甲點的方式因應,以免防衛過當,失去友誼。事情十分重大,萬一吃虧上當,就會承受不了,這時候最好採用丙點的方式因應,因爲誰教對方不考慮彼此的私交關係,一下子就把如此重大的事情丟出來?

事情不大不小,後果還可以承受得了,若是值得冒險,仍然可以採取甲點的方式;若是不值得冒險,就要以乙點的方式迴應;萬一這時候有好幾個案件堆積在一起,那麼採取丙點的方式迴應也不爲過。

最好的選擇是不要從零開始,也不要立即給予滿意的迴應,而是在中間的位置找到一個合理點,如圖15,這才叫作中庸之道。

圖15不選擇極端的迴應方式

自甲至戊,有很多選擇。大多數人都不必以0(完全不理會)來回應,也不必立即給予滿意的迴應,這樣比較安全,而且較爲合理。

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
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4章 向錯走,弱點即是缺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1章 人人都逃不開的人性弱點第3章 人類歷史就是彼此利用弱點的歷史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第2章 人類何以有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