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逋租和官紳優免

一聽皇帝又是正面地詢問,不管是張溥,還是吳昌時,都不由得連忙謙虛,同時自然也暗示,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崇禎皇帝聽了,似乎更爲高興,就又誇起他們兩個,說他們兩個真是百官之楷模。有他們這樣的官員給太子授課,他也是放心了。

反正說了一堆,講得都是張溥、吳昌時他們平時刻意經營出來的那些名聲,這正撓中了他們的癢處,更何況,說話的還是當今皇帝。加上他們原本的擔憂,那是一點都沒有發現,皇帝壓根就沒提他們有結黨之嫌,或者操縱科舉之事,因此,張溥和吳昌時都興奮了起來,慢慢地,也少了拘謹,話也多了起來。

“陛下,臣自幼苦讀聖賢之書,就想着有朝一日爲國分憂,爲民造福,此乃吾輩讀書人該做之事,實屬平常也!”張溥的臉上露出一本正經的神態,向崇禎皇帝奏道。

吳昌時沒想自己心中的腹稿被張溥搶了先,不由得有點鬱悶。其實,他心中已經不爽張溥久矣!

說起來,他當年和張溥、張採等人一起組建了復社,是最初十一人之一;可是,世人卻只知道張溥、張採,他吳昌時的名聲,卻遠沒有張溥、張採響亮。最讓他不滿的是,復社大權,就操縱在張溥手中,更是讓他憤憤不平。

如今御前奏對,皇上誇耀,竟然又被張溥佔了先,心中積蓄的不滿就更多了。

當然了,他也知道場合,這是在御前,爲了顯出他博大胸懷,當然不能去針對張溥說什麼。因此,他也趕緊向崇禎皇帝奏道:“微臣年幼之時便有立志,忠君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所不惜!”

崇禎皇帝聽到他們的這些話,好像很感慨地說道:“要是多一些像卿等這樣的官員,大明也不至於形勢如此嚴峻!”

聽到這話,這一次,吳昌時搶先一步開口問道:“陛下殲滅了河套韃虜,圍剿了所有流賊。託陛下之功,形勢已是一片大好!”

言外之意,皇上,你謙虛了,這可都是你的功勞!這也算是一個馬屁,送了出去。

這一次,張溥自持身份,倒沒有多說,只是附和了一聲。

崇禎皇帝聽了,卻是收了笑容,搖頭嘆息,而後,把御案上的一疊奏章讓藍天保轉給他們兩人,同時帶着一點發愁說道:“朕可不是說說而已,卿等兩人可以先看看,各地災情嚴重,都等着朝廷賑災呢!”

說完之後,看到張溥和吳昌時在看奏章了,他就又說道:“朕雖然剿滅了流賊,可禍根未去的話,他日定然又會有新的流賊。以卿等才識,該是知道朕所指禍根是什麼吧?”

他們兩人,在看奏章的同時,自然也是關注崇禎皇帝動靜的。因此,在崇禎皇帝一說完,張溥和吳昌時幾乎同時奏對道:“饑荒!”

“是啊,饑荒!”崇禎皇帝點點頭,面帶一點愁容道,“南澇北旱,全都需要賑災,可是,朝廷卻又拿不出那麼多錢糧賑災!有的時候,朕倒是想着……”

說到這裡,他看了底下兩人一眼,語氣似乎嚴厲了一點道:“莫若再找些富戶抄家算了,如此一來,朝廷有錢,也就能賑災了!”

一聽這話,張溥和吳昌時兩人頓時嚇了一跳,不約而同地奏道:“陛下,萬萬不可!”

說完之後,兩人彼此看看,又不約而同地閉嘴不言了。

崇禎皇帝一見,便立刻問道:“之前謀逆大案所抄錢糧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可各地的災情,卿等二人應該也都看過了,這錢糧從哪裡來?”

他如果是問各地災情該怎麼處理?那這兩人肯定會說免稅。可是,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因此,他就直接說賑災錢糧從哪裡來了?

吳昌時和張溥兩人中,相對來說,張溥要城府深一點,因此,聽到皇帝這個問題,他便想回答說,這個事情,朝堂諸公自有論斷。

但是他邊上的吳昌時,卻想也不想,就立刻奏道:“陛下,朝廷自有法度,收了賦稅,或者再多加派一些賦稅,自然就有錢糧賑災了。”

這個吳昌時,還真是上道,崇禎皇帝心中想着,便接口說道:“此事說起來容易,當真要做得話,就難了啊!兩位愛卿,可願爲朕分憂,爲百姓解困?”

之前他就猛誇了他們兩人一頓,他們兩人也都有迴應。最爲關鍵的是,這是在御前,皇帝問他們願不願意爲君分憂,又有哪個臣子敢說不想爲君分憂的?

因此,他們兩人不管心中怎麼想的,都回應了。同時,他們也感覺到,這恐怕纔是皇帝傳召他們兩人的真正目的。

對此,他們其實並不抗拒。給皇帝辦事,而且這種事情原本還是朝堂諸公所辦之事,這就說明,皇帝重視他們兩人,搞不好,都能因此升官。

在此之前的時候,他們其實已經見到崇禎皇帝提拔了好些個舉人成了封疆大吏,甚至還有宋應星之流,之事寫了區區一本雜學書,皇上就特意給他新設了衙門。要說他們對這個情況無動於衷的,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兩人還是進士出身,如今只是在熬資歷而已。最好的差事,是給太子授課。如果將來有朝一日,太子登基爲帝的話,他們肯定能獲重用。可關鍵問題是,太子還年幼,皇上又如此年輕,想等太子登基爲帝的那天,都不知道要等到什麼猴年馬月去!

因此,如今皇帝好像要給機會,他們兩人還是有點期待的。覺得自己要辦好的話,肯定能升官了。

崇禎皇帝見到他們兩人都表態了,便又讓貼身內侍藍天保拿了御案上另外幾份奏章,給他們兩人看。

張溥和吳昌時心中有點疑惑,不知道這又是什麼奏章?等他們打開,稍微一瀏覽之時,兩人的臉色,頓時就變了,似乎是有點嚇到了。

原來,這幾份奏章上所寫得內容,都是各縣歷年來的賦稅拖欠,以及各地官吏的交稅登記。

他們兩人爲什麼看了之後會害怕,是因爲他們猜出了崇禎皇帝想讓他們去幹什麼了。

在大明中後期,各地拖欠賦稅的情況,已經是非常普遍了。

如果是普通小老百姓拖欠的話,地方官毫不手軟,很可能會抓捕,鞭打,甚至打死得都有。有史記載,山東、陝西就有不少普通人在最後期限不能完成繳稅而自盡的事情。

但這些其實只是拖欠賦稅中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拖欠賦稅的,其實是富戶來的。他們有錢,會捐納官身以免除地方官可能的體罰和拘捕。對於這些人,地方官就只能上報,而上報其實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要是地方官上報太多的話,就會顯得很無能,這又迫使地方官不會太多往上報。這麼一來,富戶纔是拖欠賦稅的主力軍。

這些拖欠賦稅的富戶,其實是很狡猾的。第一,他們有勢力,第二,他們也不會真得一分錢不交,只是交一小部分,然後就賴,一年一年的賴,賴個幾年,朝廷看到這種累積起來的欠稅,會成爲最新稅賦徵收中的難點,就只能蠲赦拖欠多年的賦稅。

另外,按照慣例,比如皇子出生,立太子,或者新皇登基等普天大慶的時候,也往往是要蠲赦欠稅的。只要賴到這種時候,拖欠的賦稅也往往能賴掉。

這種種事情,其實都是惡性循環,鼓勵了那些拖欠賦稅的行爲,至於正常交稅的,他們一看可以賴掉,而正常交稅也沒有好處,自然也會有樣學樣了。

因此,崇禎皇帝給他們看得這份奏章中,拖欠賦稅的數目,可以說是觸目驚心的。

另外一類奏章,則是有關官吏交稅的記錄。

在大明朝,官吏從來就不是全額免稅的。不是說,只要中舉,那就再也不用繳納賦稅,不用服勞役了。

大明律有規定,官紳確實可以免除一定的徭役。這一點,從明初就開始有了。

在明初規定,京官之家除稅糧及裡甲正役之外,優免一應雜泛差役,外官按品遞減。後來,在這些官紳的不斷努力之下,這個規定又改爲按照品級限額來優免丁、糧或者丁田。

比如說,在正德年間的規定是京官三品以上免田四頃,五品以上免田三頃,七品以上免田二頃,九品以上免田一頃,外官遞減。

這個規定,在北方其實還不算什麼,換成南方土地產出多的,那就多了。

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些官紳還不滿意,繼續努力,等到嘉靖年間,又幾次說動皇帝修改這個優免。

到嘉靖二十四年時候,變成了京官一品免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糧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免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

等到萬曆年間時,又改了,由“論品免糧”改爲“論品免田”。優免內容由糧、丁又改爲田、丁,且可田、丁互折。

這個來回變化,可以看成是南北官員勢力的此長彼消所帶來的變化,因爲免糧和免田對於南北是有很大差別的。

萬曆十四年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了崇禎朝,也就是京官一品免田一萬畝,二品八千畝,以下遞減,至八品免田二千七百畝;外官減半。沒有當官的舉人免田一千二百畝,貢生免田四百畝,監生和生員免田八十畝;那些告老還鄉的官紳則按其品級免除十分之六。

由此可見,大明朝兩百多年間,官紳一直爲自己的特權而努力。

就拿萬曆三十八年比正德十六年,一品京官優免田額就增長了二十五倍;八品京官優免田額增長了二十七倍之多;而萬曆三十八年比起十四年時候,甲科京外官優免田額就又各增長了十倍,告老還鄉的官員優免田額增長了六倍;

按理來說,官紳優免這麼多,都是聖人子弟,總該知足了吧?

可事實是,雖然律法規定官紳線面已經相當豐厚,可士大夫從者什一,違者什九;大部分官紳,那是能優免多少就多少,最好是所有都能優免掉。

有這種想法的代表很多,有名的就有嘉靖朝的首輔徐階。他儼然是清官的代表,清流中的頭;可是,他實際上就是個大得不能再大的地主,遇到濫用優免之權的,就要地方官要“就中調停得宜”,意思無外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此可見,其實還是屁股決定一切。

萬曆年間,南直隸巡按甘士價提出要對官紳優免覈查限額,人後禮部尚書陸樹聲就立刻強烈反對,還睜眼說瞎話,說什麼“往往田多則累重,亦不必爲限制也”。這種話都說得出口,由此可見,爲了能全額優免,那是什麼臉面都不要了。

事實上,到萬曆年間,土地兼併嚴重,而官紳又想全免,收不上賦稅,全都壓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因此民間動盪,已經到了必須要整頓官紳優免的地步了。如果不整頓的話,就如同歷史上一般,大明朝破產玩完。

因此,就有官員提出了官紳優免要嚴格按照律法來,這其中,甘士價是一個;雖然他被反對了,因爲是代表皇帝的巡按,倒也還好,只是被噴了口水。至於地方官,就沒那麼好運了。

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令朱國楨看到官紳免役,安坐自如,鄉民應役,朝充夕破的不均之弊,就也提出了官紳除優免田之外,必須要服役。百姓對此非常歡迎,甚至大書“均田便民”四個大字,貼得到處都是,以此來表達擁護之意。

但是,最後的結果是,那些官紳世家聯合起來,糾結家丁僕從千餘人,直接闖進官衙,要捉拿朱國楨,還燒了朱宅。

還有歷史上有名的申時行,錢龍錫等人,也都用各種理由反對優免之外的均田均役。

除此之外,大明律法規定,官紳去世之後,可以繼續優免三年;但是,現實是三年之後,還往往一直優免,這吃進去的好處,讓他們吐出來,不要太難。

由此種種,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積累,等到崇禎朝的時候,就只是這方面的弊端,就可知一二了;也因此,這奏章所寫得內容,就嚇到了張溥和吳昌時。

514 內訌99 節操呢670 實爲大明勳貴之表率也487 挖個大坑把建虜埋了699 討價還價?664 看猴戲505 他怕!654 不妥283 這是大捷麼?351 尚可喜之死488 皇上特旨交代的49 刀山火海33 逼急了673 未必不是機會211 圖謀河套(爲推薦票兩萬五加更)973 下戰書533 大明英雄勳章242 師出有名431 世襲罔替122 不配當對手6 皇帝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120 朕親自領軍好了781 爭辯158 建虜跑了(爲老衲欲成魔長老加更1/4)583 發誓493 耗敵之地126 白高興了一場674 兵貴神速是不對的183 虧本買賣(爲堂主文淵閣大學士餘加更2/2)584 狠人254 懵了385 並沒有推波助瀾18 就這樣你咬我?38 激將計271 內應455 奪嫡之爭509 一臉懵逼767 高興的太早了點520 真是太敗家了!713 真沒見過世面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135 無敵統帥(爲天外天007長老加更2/4)90 駕臨御馬監軍營710 因勢導利88 嘉定伯府77 天塌下來本官頂着765 出氣包403 一條狗的下場83 朕就看看632 一命嗚呼956 奧斯曼帝國太難了876 快成了781 爭辯772 叛變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85 僞君子真小人145 真香89 人在做竊聽種子在聽834 沙賈汗太精明瞭21 悔不當初387 屢戰屢敗477 圖謀攝政王649 血淚教訓305 “利”142 多爾袞的手段(爲唐鐵光盟主加更3/11)388 因緣湊巧209 解困之道520 真是太敗家了!16 誤國閹宦340 到此一遊4 五道金牌78 東廠做事505 他怕!675 發動人民戰爭701 湯若望的勸說40 東廠之痛773 一把老骨頭549 大清的未來就靠我了169 罪己詔295 怒火中燒391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318 明軍打來了啊啊啊963 別開槍722 老漢奸196 耗死他們(爲打賞100次數加更)266 一一發落969 這下放心了760 狗頭軍師740 王師南下呂宋島554 死不瞑目12 他也配學楚霸王694 衣錦還鄉905 中亞命運之戰536 天下之大變局180 大明金融危機爆發(爲韓樂宇堂主加更2/2)758 豪格之威895 風緊扯呼245 形勢一片大好577 運籌帷幄444 如喪考妣
514 內訌99 節操呢670 實爲大明勳貴之表率也487 挖個大坑把建虜埋了699 討價還價?664 看猴戲505 他怕!654 不妥283 這是大捷麼?351 尚可喜之死488 皇上特旨交代的49 刀山火海33 逼急了673 未必不是機會211 圖謀河套(爲推薦票兩萬五加更)973 下戰書533 大明英雄勳章242 師出有名431 世襲罔替122 不配當對手6 皇帝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120 朕親自領軍好了781 爭辯158 建虜跑了(爲老衲欲成魔長老加更1/4)583 發誓493 耗敵之地126 白高興了一場674 兵貴神速是不對的183 虧本買賣(爲堂主文淵閣大學士餘加更2/2)584 狠人254 懵了385 並沒有推波助瀾18 就這樣你咬我?38 激將計271 內應455 奪嫡之爭509 一臉懵逼767 高興的太早了點520 真是太敗家了!713 真沒見過世面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135 無敵統帥(爲天外天007長老加更2/4)90 駕臨御馬監軍營710 因勢導利88 嘉定伯府77 天塌下來本官頂着765 出氣包403 一條狗的下場83 朕就看看632 一命嗚呼956 奧斯曼帝國太難了876 快成了781 爭辯772 叛變178 新的任命(爲月票六百加更)85 僞君子真小人145 真香89 人在做竊聽種子在聽834 沙賈汗太精明瞭21 悔不當初387 屢戰屢敗477 圖謀攝政王649 血淚教訓305 “利”142 多爾袞的手段(爲唐鐵光盟主加更3/11)388 因緣湊巧209 解困之道520 真是太敗家了!16 誤國閹宦340 到此一遊4 五道金牌78 東廠做事505 他怕!675 發動人民戰爭701 湯若望的勸說40 東廠之痛773 一把老骨頭549 大清的未來就靠我了169 罪己詔295 怒火中燒391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318 明軍打來了啊啊啊963 別開槍722 老漢奸196 耗死他們(爲打賞100次數加更)266 一一發落969 這下放心了760 狗頭軍師740 王師南下呂宋島554 死不瞑目12 他也配學楚霸王694 衣錦還鄉905 中亞命運之戰536 天下之大變局180 大明金融危機爆發(爲韓樂宇堂主加更2/2)758 豪格之威895 風緊扯呼245 形勢一片大好577 運籌帷幄444 如喪考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