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殿議
(今天的章節奉上,求求收藏訂閱了!!)
李子霄來到這處官驛之後,就一直老實的住在裡面,沒有去拜訪任何人,也不曾給任何朝廷高官送去賄賂。
因爲李子霄非常清楚,他已經靠上盧象升這座靠山了,其他的朝廷官員認不認識,拉不拉攏都無所謂了。
他只要用戰功,孔有德,以及那一百四十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取悅了崇禎,就足夠了。
因爲他需要的東西,只有崇禎能給他,只要其他那些朝廷大臣,官宦,勳戚,李子霄都懶得去見。
因爲,京城終究不是他的根基之地,他這次只不過是個匆匆過客,待不了多久就會離開。
一晚上悄然而過,一切正常。
第二次清晨,李子霄剛剛起牀洗刷完畢,宮裡就來人了,還是之前傳旨的那個太監,傳喚李子霄入朝面聖的。
李子霄便帶着石英等幾名親衛,跟着這個太監去了,其他人全部留在官驛內,他們不能去。
走了大半天,李子霄終於來到了紫禁城,看着高聳巍峨的城池,以及許多不斷來回巡視的禁衛官兵。
第一次來皇宮的李子霄,心中一陣興奮,也是一陣緊張。
倒是走在前面的那個太監,因爲又收了李子霄送出的銀子,對李子霄深有好感,要不然他也不會爭着,今早來給李子霄領路。
這位劉太監回過頭,對李子霄說道:“李大人不必緊張,現下皇上和諸位大人正在早朝。
待會你只要切記,雜家將你領進去,你老實在那裡站好,就可以了。
可千萬不要亂說話,否則那些言官,可是要彈劾你的。”
李子霄連聲稱是,同時李子霄在心裡,也不禁有些感慨。
他很快就要見到,明末這位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
在華夏古代歷史上,崇禎不是李子霄最敬佩的皇帝,卻是李子霄認爲最有骨氣的皇帝。
李子霄跟着劉太監,穿過了重重宮門,來到了太和殿外,被一干宮廷侍衛,裡裡外外的又檢查了一遍後,來到了一座大殿外。
在大殿外,李子霄就看到了,從殿門外開始,無數穿着各色官服的大明文武百官,都靜靜的肅立在殿外。
這些人排到了最裡面,一直到了大殿的盡頭,而在大殿最深處,李子霄隱隱約約看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寶座。
李子霄隨着這位劉太監進了太和殿後,看着周圍一個個穿着鮮明鎧甲,手持發着寒光發亮的兵器,昂然站立在一旁的禁軍侍衛。
以及那一排排穿着硃紅色官袍,神情肅穆的文武百官,一股皇家的威嚴,頓時撲面而來。
饒是李子霄也是見過大場面的,甚至剛剛從生死戰場上下來,也情不自禁的變得小心翼翼。
但李子霄依舊全力保持面色依舊,一如平常般沉穩。
不一會兒,就有兩名全身披掛的禁軍侍衛,從裡面走了出來。
來到衆人跟前後,面無表情的對衆人說道:“皇上有旨,命李子霄入殿參見!”
李子霄跟隨在這兩名禁軍侍衛的身後,被領入大殿內後,李子霄跪拜下去:“臣永城屯軍遊擊李子霄,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沒入朝之前,那位劉太監就已經,將入殿面聖的禮儀,都教給李子霄了,這種時候李子霄也知道乖乖對崇禎磕頭禮拜。
畢竟,人家此時依舊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九五之尊,自己那是大明將領,臣拜君,沒毛病。
跪了一會後,李子霄才隱隱聽到前面傳來一個聲音:“李卿家免禮平身。”
“謝萬歲!”
李子霄站起來之後,就站在那邊一動不動,也不說話。
他都不傻,也知道在這種場合,言多必失的道理,因此李子霄來時,就已經打定了注意,只要崇禎不對他問話,他就把自己當成啞巴就行了。
站在最後面的李子霄,依舊有些好奇的,偷偷向着前方望了一眼。
看到前方三十步遠的地方,有一個高臺。
高臺上,一名穿着明黃色龍袍,容貌清秀,但臉色卻帶着些許蒼白的中年人,正坐在龍椅上,目不轉睛的看下來。
“這位就是明朝的末代崇禎皇帝,朱由檢吧。”李子霄心中默默的想着。
李子霄來的時候,早朝已經在進行了,此時就聽見盧象升正在開口說話。
“皇上,韃子已經退出關外,此時乃是朝廷解決被韃子禍害的,直隸各縣城的關鍵時刻。
要是不能讓各縣城百姓安排妥當,耽誤了春耕,那可就要出大麻煩了。而且此時聚集在京城外的流民,已經多達三十多萬人。
這些流民必須儘快遣散,讓他們各回原籍,讓各縣縣令組織重建家園,準備春耕事宜……”
看到臉上浮現出悲憤之色的盧象升,正在向崇禎提議,如何收拾韃子留下的慘劇,恢復生產。
此時,韃子退走後,擺在崇禎面前,最主要的兩道難逃。
一個就是此時紮營在京城周圍的三十多萬各路明軍,他們每日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京城也負擔不起啊。
所以,需要儘快將這些來自各地趕來勤王的明軍,打發走了。
可是,人家千里迢迢過來勤王,你連點餉銀都不發,人家會走嗎,肯定不會啊!
而第二個難題,自然就是越來越大涌向京城的流民問題了。
那些流民聚集到京城外面,不僅對京城安危構成威脅,甚至這些流民如果不能返回原籍,還會耽誤即將到來的春耕。
而要想解決這個難題,還是需要錢糧,不僅賑災需要錢,組織春耕,爲這些流民購買糧種,耕牛,農具等,全都需要錢。
但面對盧象升的種種提議,戶部尚書只有一個句話:“戶部沒錢。”
李子霄也不認識這個戶部尚書是誰,歷史上他根本不可能記得住,反而面對這位戶部尚書如此坦蕩的話,李子霄也是一陣無語。
沒錢,不管盧象升提出多麼好的提議,全都是一句空話,根本就無法執行。
“聖上,外面那些可都是您的子民啊,你難道想不管他們了嗎?”
最後,盧象升哀呼道。
因爲,盧象升知道,昨天他可是剛剛將一百四十萬兩銀子,拉進了宮廷內,此時崇禎手裡是有錢的。
當收到這筆錢時,崇禎興奮的一夜沒睡着,對於李子霄的印象,更是沒的說,蹭蹭往上竄。
崇禎早就忘了之前李子霄是土匪流寇這回事了,嘴裡唸叨着,一定要重賞他。
甚至,崇禎已經在想着,如何使用這筆銀子,他準備將這筆銀子。
一部分留給關寧鐵騎,一部分留給洪承疇和孫傳庭,讓他們加大剿匪力道。
爭取徹底剿滅竄入商洛山中的‘闖匪’,這也是此時崇禎的一塊心病,然後就是拯救流民,安置生產的問題。
這個時候,盧象升如此質問崇禎,但崇禎並沒有生氣,誰讓他今天心情好的。
而且弄來一百四十萬兩銀子,也有盧象升的功勞,崇禎當然不會責罰他了。
但這個時候,旁邊一名官員卻跳了出來,大聲叱喝道:“盧象升,你好大的膽子,你竟敢質問皇上,你的聖人之言都讀到哪裡去了?”
盧象升轉過頭來一看,冷笑道:“原來是陳侍郎,你不要以爲本官不在京城,就不知道你乾的好事。
是你蠱惑皇上,與韃子和談的吧,想不到你竟然因爲怕死,硬生生的把幾十萬朝廷兵馬,白白留在京師空耗錢糧。
你這種人簡直就是誤國,最後你們和韃子的和談,可有成效,還不是被韃子給耍了。
這次韃子橫卷一府三州五十多縣,在本官看來,你們這些當初蠱惑聖上和談的人,就是韃子的幫兇。”
說這番話的時候,盧象升的眼睛,不由得朝着一側的楊嗣昌瞥去。
盧象升攻擊陳新甲,其實影射的卻是楊嗣昌,因爲這次和談的主謀是楊嗣昌,區區一個陳新甲,還沒有這麼大能量。
陳新甲是受到楊嗣昌的舉薦,才做到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的,他自然屬於楊嗣昌這一派的人。
此次和韃子和談,就是楊嗣昌在背後指揮,真正跑前跑後的,是陳新甲等一衆朝廷官員。
“盧象升,你……你含血噴人!”
陳新甲被盧象升說中了心事,就像是被踩中了尾巴的貓一般,跳了起來,面色赤紅的指着盧象升叱喝着。
“我含血噴人,你敢說沒有此事?”
盧象升一改往日的形象,第一次在朝堂上,如此咄咄逼人,實在是這一次他死裡逃生,心中想通了很多事情。
特別是,他從李子霄嘴裡聽到的那句話,‘亂世當用重典’,有些東西他不能再一味的妥協了。
陳新甲心虛,不敢跟盧象升叫喊了,而是將眼睛看向楊嗣昌,而楊嗣昌卻在一旁眯着眼,老神在在的,假裝沒看到陳新甲的求救。
陳新甲一咬牙,就知道這次這鍋只能他自己背了,誰讓他是楊嗣昌身前的小弟呢,這鍋他不提楊嗣昌背,難道還指望楊嗣昌自己背嘛!
“聖上,陳新甲進獻讒言,蠱惑聖上,臣請求聖上將其罷黜,以儆效尤。”
盧象升夜真夠狠的,直接讓崇禎罷了陳新甲的官,這下子可嚇唬陳新甲了,直接跪下,哭泣着對崇禎喊道:“聖上明鑑呢,微臣對聖上可是忠心耿耿的啊!”
這個時候,一旁的楊嗣昌也看不下去了,他可不能真的讓崇禎罷黜了陳新甲,那等於削弱了他的勢力。
“皇上,陳侍郎之前或許也是考慮不周,但他對皇上的忠心,絕對不容質疑,請聖上看着他以往盡忠職守的份上,從輕發落。”
“好了,陳卿家的勞苦,真也是知道的,但這次盧卿家說的也沒錯。
既然如此,朕就將派陳卿家出城,好言相勸那些我大明的忠勇將士,讓他們早早開拔回家吧。
如果陳愛卿能完成這項重任,那就功過相抵了,如何啊,陳愛卿!”
後面的李子霄聽到崇禎這番話,也是一陣翻白眼,不由嘆道,崇禎打的一手好算盤啊!
藉助盧象升提出的這個由頭,直接將最棘手的一件難題,扔給了陳新甲。
讓城外那些明軍人馬撤走,豈是那麼容易的,沒有糧餉,那些明軍人馬估計很難撤走。
之前崇禎已經下達一次命令,讓這些各路明軍人馬撤走了,但來自山東,河南,山西等各路總兵,聯合上書,請求錢糧,否則手下將士不肯撤走。
這可把崇禎一頓好氣,但他也無可奈何,崇禎也知道,這個時候朝廷確實該撥一筆銀子跟這些各路勤王明軍的。
可此時朝廷戶部當真拿不出多少銀子了,但要是逼急了這些士卒,鬧出兵變,那可就麻煩了。
而此時,崇禎趁機將這個難題扔給陳新甲,去解決,估計崇禎是沒打算拿出一分銀子的。
陳新甲聽了崇禎的話後,也是一陣色變,跪地磕頭喊道:“皇上,這件事臣當心做不到啊,戶部沒銀子,你讓臣如何解散那些人馬啊!”
“當真完不成,那朕要你這個兵部侍郎有何用?”
陳新甲聽到崇禎這句話,身體也是一陣哆嗦,他知道要是這次不接下這件事,估計自己要被一擼到底了。
他好不容易打拼這麼多年,爬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只要再熬幾年,坐上兵部尚書的位置,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前面大好的前途,在等着他,他不甘心就此離開朝廷,一咬牙,便應了下來。
“臣遵旨,一定處理好這件事,不辜負聖上的信任。”
陳新甲說完這句話後,眼睛看向盧象升,心裡簡直已經恨死盧象升了。
看到陳新甲的怨恨眼神,盧象升不爲所動,只要能爲聖上分憂,中興大明,什麼事我盧某不能做。
“至於盧愛卿所講的處理流民問題的事,就交給楊愛卿處理了,戶部撥出五萬兩來,朕再從內帑中取十萬兩,愛卿務必處理好此事。
這可關係到朝廷今年的稅賦,萬不可有所差池,朕可就將這件事拜託給楊愛卿了。”
“臣遵旨。”
楊嗣昌十分不甘心的接下了這項命令。
楊嗣昌其實也知道,區區十五萬兩銀子,想要處理好這些流民,甚至安排好各地被韃子洗劫各縣的春耕問題,真心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