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朕,不遷都
【今天的章節奉,求訂閱!!】
“什麼?讓我回京城!我不回去。 ”
當散會後,宋獻策按照李自成的命令,找到太監杜之秩,向他說了李自成讓他返回京城,向崇禎傳達他開出條件的事情。
結果,杜之秩也是萬萬沒想到,李自成竟然給他安排這樣一個活,當場直搖頭拒絕。
開玩笑,老子現在都投降你們了,不僅獻出了居庸關,還連帶着將昌平總兵唐通,也一起拉着投降你們了。
這個時候,崇禎恐怕早恨死我了,恨不得將我大卸八塊,我現在回去不是找死嘛!
當初,唐通之所以投降李自成,是因爲杜之秩向李自成獻出了居庸關,讓唐通無險可守,無奈投降。
要不然,唐通手握數萬明軍,又有居庸關之險,不一定會向李自成的大順軍投降。
看到杜之秩竟然拒絕這項任務,宋獻策心裡發出一陣冷笑:你丫的一個歸降者,皇沒殺你,優待你,已經很不錯了。
現在給你什麼任務,你特麼都得接着,你有挑三揀四的資格嗎?
宋獻策心裡是這麼想的,但嘴可不能這麼說,而是露出笑容,安撫杜之秩說道:“杜公公放心,你既然已經投靠我們,自然是我大順的人。
這一次,你所代表的也是我大順派去和崇禎和談的使者,代表的乃是我大順皇帝,以及我大順幾十萬大軍。
你覺得,算是崇禎恨你,他敢輕易殺你嗎?”
杜之秩被宋獻策這麼一說,仔細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啊!
他現在可是李自成的人,現在返回京城代表的可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向崇禎提出和談條件的。
算是崇禎恨他,也不敢拿他怎麼樣,否則到時候城外大順軍幾十萬兵馬一攻城,大明可要亡了呀!
想到這裡杜之秩的臉色,也終於好看了些。
旁邊的宋獻策看到杜之秩臉色緩和,知道自己的勸說有了效果,再加一把火說道:“還有,皇說了。
只要杜公公接下這個任務,最終不管和談成不成功,都會賞賜公公一萬兩白銀,作爲獎勵。
如果公公能力促這次和談成功,事後,皇賞賜公公五萬兩銀子作爲獎勵。”
杜之秩聽到宋獻策這番話後,終於臉露出笑容,說道:“多謝皇慷慨,既然皇如此賞識雜家,雜家也不能不知好歹不是。
好,這個使者雜家做了,雜家再回一趟京城,正好雜家在京城還有些家當,看看是否有機會一起帶出來。”
“那有勞杜公公了。”
宋獻策虛僞的笑着,看着此時露出財迷模樣的杜之秩,他心裡別提有多噁心和厭惡了。
不過,宋獻策可不是劉宗敏,乃是一個城府頗深的傢伙,喜怒不顯於色。
即便,此時宋獻策對於杜之秩這種人不喜,甚至是厭惡。
可是,他也知道,此時杜之秩對他們是有用的。
既然人家對自己有用,算自己心裡再怎麼厭惡對方,他也會笑臉相迎。
或許等哪天,杜之秩對他們沒用了,到時候該殺殺掉,省的看着鬧心。
“杜公公,這是皇開出的條件,你先看看。”
隨即,宋獻策將一份奏章遞給杜之秩,杜之秩打開看起來。
宋獻策繼續說道:“總結起來,皇的要求主要有三點,一是讓大明皇帝崇禎承認我大順皇帝,雙方以平等的地位,締結盟約。
二,大明須將西北的山西和陝西兩地,割讓給我大順。
三,大明要提供三百兩銀子,犒賞我大順將士。
皇的要求不多,總共這三條,只要崇禎答應,並履約,皇也必然守信。
到時候,雙方締結盟約,我大順幾十萬將士便會撤軍返回陝西,此停戰。”
“這……”
這個時候,杜之秩也看完了奏章,發現面寫的基本和宋獻策說的差不多。
李自成所提出的和談要求,這三點。
可是,杜之秩此時心裡卻本能的覺得,李自成提出的這三條要求,崇禎恐怕一條都不會答應的。
杜之秩作爲崇禎宮內幾大太監頭目之一,身份與杜勳差不多,或許也僅次於王承恩了。
杜之秩也是能輕易見到崇禎的人,對於崇禎的脾性也是極爲了解。
杜之秩知道,崇禎的性格極爲剛烈,寧可死,不可辱。
而李自成提出的這三項和談條件,全都太苛刻了,以崇禎剛烈的性格,很難答應的。
“宋將軍,這三項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怕聖,不對,是大明狗皇帝不會答應啊!
宋將軍有所不知,前段時間有傳言,說韃子曾經派使者入宮和崇禎和談。
甚至,韃子開出的要求並不苛刻,但都被崇禎一口否決了。
崇禎曾經說過,大明和敵人,不和談。
而現在,皇提出的這三項和談要求,當初韃子和談條件,不知苛刻了多少倍,雜家擔心崇禎不會答應啊!”
杜之秩小心翼翼的提醒宋獻策,說道。
“奧?還有這種事情,韃子曾經派人和崇禎和談,崇禎還拒絕了?這倒是挺讓人意外的。”
宋獻策聽到杜之秩如此說後,也是一陣驚訝。
“難怪,我們都已經打到昌平了,都沒見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從山海關支援過來。
難道是崇禎並沒有召回吳三桂,一直將他留在山海關,是爲了擋住韃子,不讓韃子入關?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該說崇禎傻呢,還是該敬佩他呢!”
宋獻策低聲喃喃道。
“杜公公,現在的崇禎的情況,可不是當初可了。
他不和韃子和談,那是因爲韃子暫時威脅不到他,也沒有打到京城之下。
而現在呢,我大順八十萬將士,只需一日時間,便可殺奔到京城下。
你捫心自問,以京城內此時明軍的力量,能擋住我大順軍將士的進攻嗎?
我們皇提出的這三項和談要求,崇禎是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
因爲,崇禎要是不答應,很快大明會亡在他的手,他將成爲大明的亡國之君。
杜公公,你覺得,有人願意死嗎?有人願意做亡國之君嗎?
所以,你的擔心是沒必要的。
以本將的猜測,只要崇禎還有腦子,他一定會答應皇提出的這三項和談要求的。
因爲崇禎只有答應我們的和談要求,才能爲他爭取時間,才能讓他和大明王朝,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大明地盤那麼大,崇禎不缺區區西北苦寒之地的。”
宋獻策仔細想了想後,以己度人,他覺得這次崇禎面臨的局勢,不可往日相。
要是他是崇禎的話,他便會答應這些和談條件,爲自己換來更多時間,不至於立即被滅,只要活下來,大明不滅亡,他還有興大明的機會。
宋獻策的這種想法,完全是正常人的想法,甚至連此時的杜之秩等如此認爲。
“好,雜家離開回京城,一定不會辜負皇所望,讓崇禎那狗皇帝答應和咱們締結盟約。”
這一刻,杜之秩又恢復了自信,露出喜色,說道。
隨即,杜之秩便在一隊大順軍士卒的保護下,掛着大順使者的名頭,前往京城。
而此時的大明京城,早已經是人心惶惶,城內百姓和那些達官顯貴,已經知道李自成的大順軍殺過來,打到昌平了。
京城內,不少朝廷大臣甚至已經開始派人出城,私下裡和大順軍接觸。
這個時候的崇禎,坐在大明皇宮內,神色憔悴,甚至已經開始爲大順軍攻破京城,做最後的準備了。
崇禎很清楚,別看此時大明京城內外,還足有近二十萬兵馬,可是那二十萬兵馬什麼德行,崇禎自己都清楚。
這二十萬明軍當,除了當初盧象升從山西帶回的三萬精銳之外,其餘的明軍戰力根本不堪入目。
讓這些官兵維持平日裡京城的秩序,震懾一下宵小還可以,讓他們對大順軍,戰場廝殺,那真是高看他們了。
而這幾日,朝堂的那些大臣們,更是吵開了鍋,不少官員都奏崇禎,希望崇禎可以遷都金陵。
畢竟,金陵本算是大明的陪都,算這個時候崇禎遷都金陵,也不會有人說什麼。
而且,大明那些官員都覺得,此時大明整個北方都已經糜爛了。
西北被大順軍所佔,遼東被韃子所佔,河北早被韃子劫掠的千里無人煙,河南和江北落入到李子霄這個亂臣賊子手裡。
可以說,整個大明北方,基本都已經不受朝廷控制了。
這使得那些大明官員認爲,北方都這樣了,遷都金陵不是正好嘛!
反觀此時的江南之地,相大明北方絕對堪稱是富庶繁華。
又有長江天險,不管是韃子,還是李自成,亦或是李子霄,想要打過長江,都不是那麼容易的。
朝堂那些大明官員如此一分析後,頓時感覺這大明京城真的不能待了,繼續待下去,是一處死地啊。
整個破爛的大明北方,扔給韃子,大順軍和李子霄他們三方爭奪去吧。
只要崇禎同意遷都金陵,這些大明官員還有那些達官顯貴們,便可以收拾家當,跟着崇禎一起到金陵去了。
至於大明北方的百姓的安危,以及大明的尊嚴,都被這些大明官員扔到一邊去了。
對於他們來說,保住他們的性命,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纔是最重要的。
他們現在,坐在大明這艘破船,並且在船積累的大量的財富,他們真的不想看到大明這艘破船沉沒。
如果大明這艘破船沉沒的話,他們也很容易落水身亡,很容易將那麼多年積累下來的驚人財富丟掉。
所以,這個時候,朝堂那些大明官員,一個勁的書崇禎,勸說崇禎遷都金陵,然後臥薪嚐膽,終有一日可以興大明的。
這些大明官員們,倒是想的挺好。
等着崇禎同意遷都,然後他們也跟着崇禎一起走。
甚至,大明京城內不少達官顯貴們,已經暗吩咐家僕,收拾家財富,一旦崇禎下令遷都,他們便第一時間跟着走。
京城內那些達官顯貴們,將家的金銀珠寶,絲綢,書畫,綾羅綢緞等各種值錢財物,紛紛從密室,地窖,暗格等地方弄出來,裝一輛輛大車。
之前,每當崇禎向這些宦官,朝廷大員,勳戚富商,地主大戶們募捐的時候,這些人一個個全都裝窮,哭窮。
那處大明高官們,一個個將綾羅綢緞藏在密室裡,穿着破衣爛衫,哭窮給崇禎看,糊弄崇禎。
而現在,準備要走的時候,才顯露的也終於全部顯露出來。
一時間,整個大明京城最缺的,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是馬車。
因爲京城的這些達官顯貴們太多了,他們要帶走的金銀珠寶太多了,他們府的馬車不夠,只要去買。
短短一兩日,整個京城所有的馬車,都被那些達官顯貴們搶購一空。
即便是如此,依然有不少達官顯貴的馬車不夠用,拉不完他們的財物。
於是,他們便只好將財物裝到手推車,準備跟隨崇禎遷都南下的時候,讓這些家僕推着走。
甚至,在京城一個東林黨官員家族,他們府的財物,裝着整整五百多輛馬車,都沒裝完,只要往手推車裝,準備讓家僕們推着走。
這個東林黨官員家族,歷史曾出過兩任大明首輔,七任尚書,即便到了現在,他們家族,依然有人在朝擔任大官。
而他們家族子弟,不僅遍佈朝堂,甚至還遍佈其他三教九流,京城很多商鋪,地產都是他們的,真正的富可敵國。
再加,他們這些年來,不管是經商,還是幹其他的,都不需要向朝廷繳納稅賦,不積攢下海量財富,那才叫怪呢。
像這個東林黨官員家族的情況,在此時的大明不是個例,還有不少勳戚大戶家族的財富,不輸給他們。
他們像一羣水蛭,附在大明百姓的身,吸食了海量的民脂民膏,將他們養的又大又肥,卻不願爲大明奉獻什麼。
只不過,讓這些京城達官顯貴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八月十八日,崇禎正式下詔。
而這一份崇禎的聖旨,只有短短一句話:朕,不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