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以夷制夷

日軍經過這次他們在泰國的慘敗,日本裕仁天皇和日本陸軍軍部明顯已經放棄日軍打通緬甸通往印北的想法。

甚至他們已經徹底將中南半島放棄了,不再打算和國防軍爭奪這裡的,日軍現在只希望國防軍可以老實待在中南半島,不要南下東南亞。

但是日本方面也知道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或許短時間之內,國防軍無力南下進攻東南亞的日軍,但是最遲到明年夏季,隨着到時美國的參戰,國防軍勢必會趁勢南下。

所以這個時候裕仁天皇才讓執掌日本陸海兩軍的閒院宮和伏見宮兩位親王,務必通力合作,儘快將緬南和馬來半島北面的防線修築起來,那將是未來日軍抵禦國防軍南下的重要防線。

而且日本因爲在北面遠東和朝鮮兩處戰場,被國防軍拖住了200多萬陸軍部隊,這使得他們在東南亞的日本駐軍越來越少,甚至對於入侵印度和澳大利亞兵力都捉襟見肘。

這個時候,寺內壽一和石原莞爾在東南亞剛剛完成的第三批70萬東南亞附屬軍的訓練,算是暫時緩解了日本兵荒的情況,而日本本土的徵兵也在進行中。

這個時候武裝起剛剛組建的70萬東南亞附屬軍,不僅可以補充到緬南負責警戒中南半島的國防軍部隊,更是可以讓日軍增兵印度和澳大利亞,加快他們在這兩處新佔領區的擴張行動。

而日本在印度和澳大利亞的擴張從英國人和澳大利亞身上撈到不少好處,尤其是日本人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發現的幾處大型鐵礦,這讓日軍加快了對澳大利亞的進攻

而且日本礦脈勘探隊在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發現的幾處鐵礦,還大多數都是露天鐵礦,並且鐵礦含量還非常高,加上這種鐵礦的優點就是開採容易,這使得日本對澳洲西部現在是志在必得。

爲此,日本裕仁天皇專門命令日本陸軍中將山下奉文,擔任澳洲方面軍司令,負責日本對澳大利亞的戰事,自此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將脫離寺內壽一的東南亞方面軍司令部的管轄。

山下奉文不愧是日本陸軍不多的名將,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他不僅吞下了澳大利亞北面近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正在率領日軍往澳洲西部進軍。

而不管西部和北部這些都是澳大利亞邊境、經濟不發達地區,幸好澳大利亞在這裡的兵力不多,使得日軍在這裡的進軍非常順利。

這要日軍直接南下進攻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沒有一年的時間,日本別想逼迫澳大利亞投降,畢竟澳大利亞地緣廣闊,澳大利亞軍隊有足夠的地盤和日軍周旋。

而山下奉文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就是一個“搶”,搶錢,搶地,搶資源,以戰養戰,現在日軍戰爭的攤子越鋪越大,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

所以山下奉文這次進攻澳大利亞主要就是奔着澳大利亞豐富資源來的,澳大利亞不僅地下有日本工廠裡急缺的煤鐵資源,地面上草原成片,畜牧業發達,可以爲日軍提供足夠了肉食。

不過由於此時日軍手中兵力捉襟見肘,所以山下奉文帶領入澳的真正日軍部隊只有三個師團10萬人,而另外還有近50萬的東南亞附屬軍,他們纔是日本人入侵澳大利亞的主力。

而且在攻澳戰略上面,山下奉文借鑑了石原莞爾之前在東南亞的民族策略,實行‘以夷制夷’的戰略,就是利用東南亞土著對付澳大利亞上的白人。

山下奉文的這種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否則僅以他手中的那三個師團10萬人的日軍部隊,要想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在澳大利亞取得如此成績,那是不可能的

而山下奉文‘以夷制夷’的戰略當中,不單單包括徵召東南亞土著入伍,進入到澳大利亞作戰,他還積極和東南亞各大商業集團合作。

讓這些商業集團組建僱傭兵隨日軍入澳作戰,山下奉文規定,凡是在澳大利亞作戰的東南亞籍士兵或僱傭兵,立下戰功者都可以在澳大利亞獲得一塊永久的封地。

並且在戰爭當中他們掠奪的所有東西都歸屬自己所有,同時在澳大利亞佔領的所有礦產、牧場等,日軍都會優先和在戰爭立下巨大戰功的東南亞商業集團家族合作開發。

正是山下奉文的這幾項政策,使得在最近一個月來,東南亞各大商業集團家族紛紛高價僱傭各國的僱傭兵前往澳大利亞‘淘金’。

而日軍軍隊中的‘封地’獎勵政策,更是讓那些原本戰力平平的東南亞附屬軍,變得每逢日軍對澳大利亞軍隊作戰,他們的衝在最前面,他們只爲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而且在對待澳大利亞人的時候,這些東南亞附屬軍的手段要比日軍士兵更加殘忍,他們在戰爭當中對待澳大利亞人,不管是老人、小孩、女人等,從來都不會手軟。

他們會將反抗他們的澳大利亞人全部殺死,搶光他們家裡的財富,因爲那纔是最吸引他們的東西,肆意的屠殺使得本就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北部和西部,人口變得更加稀少。

日軍這一招‘收買人心’真可謂是高明,最終獲益最大的還是日本人,在這個時空裡,日本人的民族政策明顯變得極爲成熟,他們懂得了如何將其他殖民地人民爲己所用。

這裡面經驗最爲豐富的就算石原莞爾了,正是憑藉他在穩定東南亞等上面的功績,現在石原莞爾剛剛在半個月前,受到裕仁天皇的親自褒獎。

隨後更是得到日本陸軍部的晉升令,晉升爲日本陸軍中將,同時他被任命爲日本東南亞方面軍參謀長,配合寺內壽一在東南亞的各項工作

山下奉文雖然率軍南下進攻澳大利亞,但是他深知東南亞就是自己的大後方,他要想在澳大利亞有所作爲,必須獲得寺內壽一和石原莞爾的大力支持。

於是山下奉文和寺內壽一、石原莞爾達成協議,他們會爲山下奉文在東南亞徵召兩批80萬附屬軍,並且鼓動那些東南亞商業集團家族僱傭僱傭兵入澳,讓他們和日軍合力開採澳大利亞上的礦產。

而作爲回報,山下奉文會優先將在澳大利亞開採出的煤鐵礦產,除了運回日本本土的之外,全部交由寺內壽一在東南亞的興辦的工廠處理。

寺內壽一佔領東南亞一年多以來,在石原莞爾的輔佐下,在東南亞大興商業和工業,支持大量日本企業家來東南亞投資,和當地的東南亞商人合夥開設工廠。

這個時候在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印尼羣島等地興建起衆多鋼鐵廠,紡織廠甚至還有蘇門答臘島上面的日本人的油田和煉油廠,可以說日本佔領東南亞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對於當地的經濟和工業建設還是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的。

這也是爲什麼現在東南亞各地商人勢力、各國僞政府、各國人民都並沒有對日軍抱有多大仇恨,和之前佔領東南亞各地,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英國人和荷蘭人相比,他們還認爲日本人更好。

哪怕是日本人在東南亞一直持續的高壓統治政策,造成不少東南亞百姓慘遭日本人的毒手,但是依然不影響此時日本人在東南亞牢固的統治地位。

畢竟日本人此時在東南亞的投資已經開始見到收益了,到目前爲止,日本在東南亞共有1200多處大小煤礦,600多處鐵礦,10多處油田,這些每個月都爲日本提供大量的資源。

這些資源不僅已經滿足了東南亞日軍的所需,甚至已經開始反哺日本本土,讓日本本土每個月都獲得大量的資源,經過國內軍工廠武器的製造加工,然後支援朝鮮和遠東戰場,和國防軍作戰。

而且此時東南亞各地有日本商人和當地商人興建的鋼鐵廠多達30餘家,紡織廠150餘家,麪粉廠、糧油廠等更是多不勝數。

因爲日本人在蘇門答臘島上面發現了大型油田,此時日本人甚至在那裡興建3家煉油廠出現,此時的東南亞在日本人的佔領下竟然城西一片商業繁華的景象,這讓當年同樣佔領東南亞各地的英國、荷蘭人情何以堪呢

有了這些資源的支持,寺內壽一在東南亞興建數家大型軍工廠,這個時候東南亞日軍即便是不再美國月需要來自日本本土的武器、物資供給了,他們已經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而東南亞這一切的變化都將歸功於寺內壽一和石原莞爾兩個人,尤其是石原莞爾來到東南亞之後,向寺內壽一提出大量寶貴意見,兩人一拍即合,他們決心將東南亞打造成日本第二個遠東。

因爲這個時候遠東纔是日本人名副其實的海外第一大殖民地,當年日本人使用殘暴的屠殺、驅逐手段,將他們佔領的遠東上所有的俄國人全部趕離了這片土地。

隨後日本人利用十年的時間往遠東移民,移民大部分包括日本人、朝鮮人、華夏人等黃色人種,隨後又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個時候遠東每年的經濟產量已經接近日本本土的三分之一了。

尤其是遠東爲日本提供的石油供給,讓日本人擺脫了對美國石油的太大依賴,在這個時空裡,日本人並沒有因爲華夏的崛起,失去對滿洲的佔領,而讓自身實力得到太多的削弱。

甚至因爲趙漢青這隻小蝴蝶翅膀的煽動,引發了大風暴,讓整個世界的格局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失去滿洲卻收穫了遠東的日本,華夏的崛起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快速膨脹……。

還有他們借鑑華夏解決屬國問題,而制定適合日本自己的對外民族政策,成功解決日本人佔領東南亞後,對當地的統治問題。

可以說這個時空裡的日本,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既然華夏在改變,提前崛起,日本會發生鉅變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能人還是不少的。

分別在遠東和東南亞嚐到了甜頭的日本人,這次將目標瞄準了澳大利亞和印度,負責進攻澳大利亞的山下奉文,以及日軍進攻印度的飯田祥二郎中將,他們都採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

在澳大利亞,山下奉文利用東南亞土著對付澳大利亞人,在印度,飯田祥二郎利用印度人趕跑英國人,雖然對付的對手不同,但是日軍的政策都是大同小異。

而且此時隨着山下奉文進軍澳大利亞西部,再次佔領了大片澳大利亞的土地,而爲了將澳大利亞地下豐富的資源爲己所用,近一個月山下奉文在寺內壽一的支持下,開始往澳大利亞遷移東南亞的原著居民

因爲日本人要想開採澳大利亞上的煤、鐵等礦產,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個時候剛剛遭受日軍侵佔家園之痛的澳大利亞人是絕不願爲日本人當牛做馬的,會不停地給日本人添麻煩。

要知道,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可是不同,澳大利亞作爲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已經擁有本國意識,對於外來的入侵者,他們的抵抗力度是空前激烈。

但是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不同,東南亞從16世紀以來就開始遭到歐洲殖民者的統治,一種‘奴性’已經根植到他們的骨子裡。

所以哪怕是日本人趕跑了英、荷兩國人,無非就是讓他們換了一個‘主人’,他們的反抗也是很小的,反正讓誰統治不是統治,而且日本人還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

而日軍兵力有限,根本無法應對四下裡澳大利亞人制造的各種麻煩,而這個時候利用移民東南亞百姓到澳大利亞去,‘以夷制夷’,可以爲日軍解決很大的麻煩。

而且澳大利亞本就地廣人稀,人口此時大多數都集中在東南的悉尼和墨爾本幾個大城市,像此時日軍佔領的北部和西部地區,人口更是稀少。

再加上戰爭中,大量澳大利亞人死於戰火,或是逃離家園,這讓此時的澳大利亞北部和西部澳大利亞人口變得更加稀少。

這讓日本人根本難以找到太多的澳大利亞人爲他們開採礦產,所以遷移東南亞人進入澳大利亞西部也是日軍無奈之舉。

隨着東南亞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日本人擁有了大量開採礦產的勞動力,並且讓山下奉文手中有了更多對付澳大利亞本地人的籌碼。

既然你們澳大利亞百姓不願爲我們大日本帝國開礦,我們也不強迫你,我們用東南亞人,而日本人佔領澳大利亞一處城市後,就會控制當地的糧食。你們不幹活,就得不到糧食,沒有糧食,你們全都去和西北風吧!

這就是山下奉文對付澳大利亞人新的手段,而大量東南亞移民遷到澳大利亞也引發了兩個不同人種之間的衝突,而日本人則對待他們就是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子,誰不老實就收拾誰,誰聽話就賞誰

可以說,日本人移民東南亞人進入澳大利亞絕對是一手狠招、也是一招妙棋,大量爲了‘淘金’而遷移到澳大利亞的東南亞百姓,和爲了抵抗外來移民者而反擊的澳大利亞百姓,真可謂是水火不容。

自從日本人遷移東南亞人進入澳大利亞,建立居住點後,就發生了數十次大規模的種族衝突,大多數都是澳大利亞居民自發組織起來,衝擊遷移過來的東南亞人的臨時居住點。

隨着東南亞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澳大利亞人的仇恨全都轉移到了對付這些他們口中的‘黃皮猴子’去了,對於日軍的抵抗和破壞就少了很多。

山下奉文明顯看到了這一政策給日軍帶來的好處,而澳大利亞本來就是地廣人稀,七百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才生活着1000來萬人,遷移個百來萬東南亞移民完全不成問題。

不過由於日本人剛剛往澳大利亞遷移東南亞,到目前爲止也不過僅遷徙了不足50萬人,此時東南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爭奪當中還處在弱勢,所以這個時候的日軍往往會偏袒東南亞人。

不過日本人往澳大利亞遷移東南亞人的行動還在繼續,很快會有更多的東南亞人被遷移到澳大利亞,彌補日本人對勞動力的不足。

甚至在山下奉文的計劃裡,等到明年他徹底平定了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局勢,那時候他們就不止要遷移東南亞居民到澳大利亞了,他們還要遷移日本人,讓澳大利亞成爲未來日本人自己的國土。

當趙漢青在得知日本人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實行的新政策,尤其是日本人往澳大利亞移民這件事上,趙漢青的評價是:“日本人變聰明瞭!”

對於日本不斷的對外擴張,趙漢青一直都在持以觀望態度,因爲這個時候還不到和日本決戰的時候,等到美國人正式參戰也不遲。

而且對於日本佔領澳大利亞,趙漢青第一次覺得應該支持日本人,1000來萬人的澳大利亞白人卻佔據着700多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而日本人數千萬人的國民卻蝸居在資源貧瘠的四個小島上,也難怪日本人會對澳大利亞流口水了。

想想後世,當你攤開世界地圖的時候,整整760多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上面近生活在2000來萬澳大利亞,美國9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也才生活着4億人而已

但是和美國差不多國土面積的後世華夏卻整整擠着14億人,同樣一份資源在美國養活一個人,在華夏卻需要分給3個人使用,人均資源佔有量也是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國家人口的生活水平。

或許這一世,趙漢青可以爲華夏的後世子孫佔領更多的土地,奪取更多的資源,留下更多的財富吧。時東南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爭奪當中還處在弱勢,所以這個時候的日軍往往會偏袒東南亞人。

不過日本人往澳大利亞遷移東南亞人的行動還在繼續,很快會有更多的東南亞人被遷移到澳大利亞,彌補日本人對勞動力的不足。

甚至在山下奉文的計劃裡,等到明年他徹底平定了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局勢,那時候他們就不止要遷移東南亞居民到澳大利亞了,他們還要遷移日本人,讓澳大利亞成爲未來日本人自己的國土。

當趙漢青在得知日本人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實行的新政策,尤其是日本人往澳大利亞移民這件事上,趙漢青的評價是:“日本人變聰明瞭!”

對於日本不斷的對外擴張,趙漢青一直都在持以觀望態度,因爲這個時候還不到和日本決戰的時候,等到美國人正式參戰也不遲。

而且對於日本佔領澳大利亞,趙漢青第一次覺得應該支持日本人,1000來萬人的澳大利亞白人卻佔據着700多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而日本人數千萬人的國民卻蝸居在資源貧瘠的四個小島上,也難怪日本人會對澳大利亞流口水了。

想想後世,當你攤開世界地圖的時候,整整760多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上面近生活在2000來萬澳大利亞,美國9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也才生活着4億人而已。

但是和美國差不多國土面積的後世華夏卻整整擠着14億人,同樣一份資源在美國養活一個人,在華夏卻需要分給3個人使用,人均資源佔有量也是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國家人口的生活水平。

或許這一世,趙漢青可以爲華夏的後世子孫佔領更多的土地,奪取更多的資源,留下更多的財富吧。

第493章 潛入第254章 決戰(五)第445章 左右逢源第53章 女子警衛營的首戰第307章 不成比例的對抗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107章 風暴將至第337章 搶美國的生意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263章 ‘毒蛇’第576章 總攻平壤第348章 偷襲珍珠港(4)第404章 開拓印度市場第190章 定計第401章 反擊與涅槃第267章 收復臺灣(三)第489章 詭雷第539章 漫天火雨544第544章第329章 哈圖切夫斯基元帥第531章 棒子軍的末路第413章 爆發第94章 裝甲出動第429章 海軍出動第207章 總統選舉第238章 灘頭之戰第480章 來自遠東的消息第47章 馬家軍的末日第363章 長遠眼光第365章 洗劫盧浮宮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486章 慘烈537第537章第463章 死戰不退第515章 世界第三強軍第31章 突襲天水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171章 戰火重啓(四)第75章 俄國內戰第373章 偷襲機場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231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309章 小鬍子的決定第256章 狗改不了吃屎第202章 ‘趙總設計師’第288章 “魔鬼部隊”第218章 利益交換第184章 濟南攻防戰(三)第251章 潛艇出擊第86章 初戰第466章 慘勝第105章 狙擊手民國時期的軍隊編制第6章 都是人才呀第390章 一夫一妻制第322章 遠東戰役(2)第466章 慘勝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505章 以夷制夷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202章 ‘趙總設計師’第566章 慘烈搏殺第408章 和猶太人的合作第126章 山縣有朋第297章 海軍對峙第415章 火箭助推型鑽地炸彈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317章 日、泰“結盟”第580章 註定的結果第378章 畑俊六準備拼命了第511章 麻煩第492章 決定第181章 戰前風雲第542章 第三波攻擊第423章 失敗第86章 初戰第497章 薛嶽第286章 “蝰蛇”出擊第526章 棒子軍們嚇尿了第295章 悲催的法國總督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310章 古德里安第406章 猶太人的辛酸歷史第561章 載仁的底牌第273章 鋼鐵和石油第67章 馮玉祥入陝第439章 絕殺第253章 決戰(五)第551章 斬草除根第458章 艦隊出擊第266章 收復臺灣(二)第296章 遠征終結第91章 向敵示弱第345章 偷襲珍珠港(1)第574章 元氣大傷第134章 南線作戰(三)簡介一下甘肅八鎮第148章 東征(五)第70章 德國戰敗
第493章 潛入第254章 決戰(五)第445章 左右逢源第53章 女子警衛營的首戰第307章 不成比例的對抗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107章 風暴將至第337章 搶美國的生意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263章 ‘毒蛇’第576章 總攻平壤第348章 偷襲珍珠港(4)第404章 開拓印度市場第190章 定計第401章 反擊與涅槃第267章 收復臺灣(三)第489章 詭雷第539章 漫天火雨544第544章第329章 哈圖切夫斯基元帥第531章 棒子軍的末路第413章 爆發第94章 裝甲出動第429章 海軍出動第207章 總統選舉第238章 灘頭之戰第480章 來自遠東的消息第47章 馬家軍的末日第363章 長遠眼光第365章 洗劫盧浮宮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486章 慘烈537第537章第463章 死戰不退第515章 世界第三強軍第31章 突襲天水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171章 戰火重啓(四)第75章 俄國內戰第373章 偷襲機場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231章 經濟危機爆發第309章 小鬍子的決定第256章 狗改不了吃屎第202章 ‘趙總設計師’第288章 “魔鬼部隊”第218章 利益交換第184章 濟南攻防戰(三)第251章 潛艇出擊第86章 初戰第466章 慘勝第105章 狙擊手民國時期的軍隊編制第6章 都是人才呀第390章 一夫一妻制第322章 遠東戰役(2)第466章 慘勝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505章 以夷制夷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202章 ‘趙總設計師’第566章 慘烈搏殺第408章 和猶太人的合作第126章 山縣有朋第297章 海軍對峙第415章 火箭助推型鑽地炸彈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317章 日、泰“結盟”第580章 註定的結果第378章 畑俊六準備拼命了第511章 麻煩第492章 決定第181章 戰前風雲第542章 第三波攻擊第423章 失敗第86章 初戰第497章 薛嶽第286章 “蝰蛇”出擊第526章 棒子軍們嚇尿了第295章 悲催的法國總督第298章 日本人急了第310章 古德里安第406章 猶太人的辛酸歷史第561章 載仁的底牌第273章 鋼鐵和石油第67章 馮玉祥入陝第439章 絕殺第253章 決戰(五)第551章 斬草除根第458章 艦隊出擊第266章 收復臺灣(二)第296章 遠征終結第91章 向敵示弱第345章 偷襲珍珠港(1)第574章 元氣大傷第134章 南線作戰(三)簡介一下甘肅八鎮第148章 東征(五)第70章 德國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