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

長安城的氣氛非常緊張。

丞相蔡邕親自趕到京兆尹府瞭解了一下情況,然後書告太傅楊彪、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太尉荀攸、御史大夫劉和四位上公大臣,請他們速到丞相府議事,商議對策。

太尉荀攸最先趕到丞相府。他一夜未睡,臉色非常差。看到蔡邕後,他憤怒地說道:“大將軍親口承諾過,他不干涉三雍之爭,爲什麼出爾反爾?”

“你以爲這是大將軍乾的?”蔡邕搖搖頭,低聲嘆道,“你錯了。”他把大將軍建議無限期推遲三雍建設一事簡單說了一下,“大將軍提出這個建議,顯然是想緩解朝堂上的矛盾,以便迅速穩定朝堂,他不會做出這種事。”

荀攸又驚又喜,難以置信地問道:“這是真的?”

“是真的。”蔡邕說道,“雖然我們沒有證據,但可以肯定,這是李瑋設下的圈套,大將軍並不知情。此事還有挽回的餘地。”

荀攸長吁一口氣,搖搖晃晃地坐到席上,心有餘悸,驚魂未定。自古以來,只要沾上謀大逆的邊,那就是族滅之禍。不要說荀家、辛案兩個家族了,就是整個穎川、汝南的士族都有可能遭到牽連。穎、汝兩地門望族非常多,姻親關係極爲緊密,一旦殺開了頭,那就不是幾家的事,而是十幾家甚至幾十家的事。

“李瑋太狠了,看樣子,他是想把我們穎、汝士人一鍋端了。”荀攸氣得咬牙切齒,渾身顫抖。

“我說過,不要把朱魭扯進來,但你們就是不聽。”蔡邕懊悔不已,連連嘆氣,“李瑋的勢力太強了,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貿然出手,必會遭到強勁反擊。這事我有責任,我不該聽你們的,不該聽你們的話啊。”

荀攸穩定了一下情緒,重新估測了一下眼前的形勢,心裡大概有了底。當務之急是保住穎、汝士人的勢力,不能讓穎、汝勢力因爲這件事遭受致命打擊。

“你見到文若了?”

蔡邕搖搖頭,“現在長安形勢很混亂,我們非常被動,在事情沒有轉機之前,我不便見他們。不過,我已警告餘鵬,這是謀大逆之案,京兆尹無權審問。我立即上奏天子,請天子下旨把此案即刻轉到廷尉府。”

荀攸若有所思地望了蔡邕一眼。如果三雍一事無限期推遲,朝堂上也就不存在禮制爭論問題,但因此事所引發的謀大逆之案還將繼續,而朝堂上的爭鬥方向也將隨之改變。

從袁耀入朝爲卿開始,汝陽的袁閥勢力再起,加上汝南平輿的許家,穎川的鐘家、荀家、陳家和韓家,穎、汝士人在朝堂上的勢力越來越大。目前,朝堂上的關、洛士人和穎、汝士人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實力。與此同時,隨着蔡邕成爲丞相,青兗兩地的士人紛紛得到重用,他們也迅速成爲朝堂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關、洛士人,穎、汝士人,青、兗士人先後雄起於朝堂,也就意味着北疆士人的實力在急驟減弱。北疆士人主要包括幷州、幽州和冀州三地的士人,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原來追隨大將軍李弘的一幫士人。

今天朝堂上的形勢顯然對北疆士人非常不利,這從最近兩年來朝堂上發生的一系列爭論就能看出來。這些事如果放在三年前,北疆士人在朝堂上擁有絕對實力的時候,根本不存在爭論。洛陽收復後,中興大業的基石得以奠定,朝堂上的權勢之爭隨即愈發激烈,而三雍一事則把各方權勢之間的矛盾徹底激發。

三雍一事的爭鬥,表面上看是學術之爭,但其實就是關、洛,穎、汝和青、兗三地士人聯手打擊北疆士人。

在北疆士人中,權勢最大的是李瑋一系,其次是冀州崔家,再次是晉陽王家。而以田疇、田豫、劉放爲代表的幽州士人因爲大多數屬於北疆武人一系,在北疆士人中反而實力最弱。所以丞相蔡邕等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李瑋作爲打擊對象,反而沒有考慮引發這場爭論的冀州崔家。

然而,在打擊李瑋之前,蔡邕等青、兗士人先打擊了穎、汝士人中實力最強的許家,然後又打擊了關、洛士人中實力最強的楊家,其目的是什麼,不言而喻,大家心裡都有數。

其實,在三雍一事的爭論上,直接打擊李瑋就行了,完全可以達到目的,沒有必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但蔡邕等人認爲,北疆士人的背後是北疆武人,是大將軍李弘,直接打擊李瑋可能會激怒整個北疆系,還是先打擊汝南許家和關西楊家,把這場爭鬥的性質確定爲學術之爭爲好。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結果和蔡邕等人的預料大相徑庭。

北疆系的文武兩道,各自給了他們重重一擊。北疆士人來“武”的,玩了個絕戶計,把穎、汝士人推上了絕境。北疆武人來“文”的,玩了個緩兵之計,把朝廷中的士人全部推上了“戰場”。朝堂上的血雨腥風撲面而至,想躲都躲不掉了。

荀攸匆匆走出丞相府,幾乎是一路小跑着衝進了自己的馬車。

馬車裡坐着中散大夫荀正。昨天荀彧、荀諶等人被京兆府抓走後,他就預感到形勢不妙,悄悄趕到荀攸府上商議對策。因爲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兩人大眼望小眼,一籌莫展。上午接到丞相的書信,荀攸迫不及待地驅車而來,並讓荀正相隨,一旦有什麼緊急情況,也好即刻商量,免得耽誤時間。

看到荀攸氣喘吁吁,驚恐不安的樣子,荀正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戰,一句話都沒敢問。

“前天,大將軍在櫟陽稟奏天子和長公主殿下,三雍之事無限期推遲。

荀正心神震駭,兩眼驀然睜大,強烈的窒息感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三雍之事無限期推遲,也就意味着朝堂之爭全面改向,楊家兄弟會握手言和,崔家兄弟也會握手言和,朝堂各方會趁着這個機會把已經爆發的矛盾迅速轉嫁到穎川士人頭上,荀家死定了。

荀攸不待他說話,接着說道:“你現在去辦三件事。第一,立即去拜會光祿大夫鍾繇,告訴他,大將軍已稟奏天子三雍之事無限期推遲,剩下的事他知道該怎麼做。第二,找個親信門客,讓他即刻南下徐州。曹操要想保住江淮,就要想辦法救文若(荀彧)。即使他不想救文若,他也要想辦法替自己解脫,這對我們擺脫目前的絕境非常有幫助。第三,回家寫封密信給中書監陳羣大人。陳家和我們家是世交,穎川士人遭此噩運,他不可能視而不見。你拜請陳大人務必說服長公主,此案無論如何不能移交給廷尉府審理,這可關係到我們的生死啊。”

荀正連連點頭,“我知道,我即刻去辦。”

“記住,這封信,黃昏前一定要送到櫟陽。”荀攸用力拍拍荀正,“荀家能不能起死回生,就看這封信能不能及時送到陳羣大人手上了。”

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和御史大夫劉和先後趕到丞相府,而太傅楊彪卻遲遲不見人影。

“派人去催催吧。”李弘笑道,“風雪太大,老大人行走不便,估計要遲一會兒。”

“不要等他了。”蔡邕揮手說道,“這頭老狐狸,成精了,就算催他十遍,他也不會來。長公主還在櫟陽等着我們的奏報,不能再耽擱了,還是先議吧。”

四位大臣把京兆尹餘鵬的奏章傳閱了一下,都沒有說話。

“這事牽連到穎州荀家,所以……”蔡邕望着荀攸說道,“荀大人是不是應該主動迴避?”

“沒有必要吧。”李弘馬上說道,“目前證據不足,憑現有的幾個疑點無法證明他們意圖謀刺天子,餘鵬大人也只是懷疑,而劉大人……”“李弘轉頭望着坐在身邊的劉和,不滿地說道,”你匆忙上奏天子,未免有些處置不當吧?“

劉和淡淡一笑,湊近李弘的耳邊,低聲說道:“陳好和郗慮兩位大人拍着胸脯保證,你讓我怎麼辦?強行壓着不奏?我這顆腦袋還要不要?”

李弘冷哼了一聲,剛想嘲諷他幾句,荀攸說話了,“我應該回避,我馬上稟奏天子。至於太尉府的事,我舉薦左車騎將軍鮮于輔大人代領。”

蔡邕臉色一寒,神情頗有幾分不悅。

“此事牽扯到徐州曹操,兗州方向也許馬上就有戰事發生,所以我覺得讓鮮于輔大人代領太尉事最爲合適。”荀攸接着解釋了一句。

蔡邕不好說什麼,目光轉向李弘。

“鮮于輔大人要主掌大司馬府的日常事務,太忙了,不行。徐榮大人要負責重建未央宮,政務繁忙,也不行。”李弘稍稍想了一下說道,“我看讓右衛將軍、光祿勳張燕大人代領太尉事吧。你們看怎麼樣?”

大將軍和荀攸兩人非常默契,三言兩語就把事情搞定了。蔡邕不好說什麼,勉爲其難地點頭答應了,“那我們就一起上奏吧。”

“還有一件事。”李弘說道,“丁立、許混、楊懿、朱魭四位大人被羈押後,兗州刺史部刺史和弘農、濟陰、甘陵三個郡國的太守、國相不能長時間空缺,以免引起州郡混亂。考慮到目前的特殊情況,我建議讓張遼將軍暫時兼領兗州刺史,讓張郃、高覽、徐晃三位將軍暫時兼領三郡國的太守、國村,你們覺得是否合適?”

蔡邕、荀攸、劉和暗自吃驚,不約而同地望着李弘,心裡突然涌起一股非常憤懣的情緒。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恐怕發動凌厲一擊的李瑋也沒有想到會是這種結局吧?暫領?什麼叫暫領?北疆武人一旦進入州郡督領政事,也就意味着他們將開始逐步控制朝政。隨着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隨着天下逐漸平定,這些武人入朝爲卿的步伐將不可遏止。

“這……不太合適吧?”蔡邕眉頭深皺,緩緩搖了搖頭,“他們常年征戰,並不熟悉政務,如果……”

“現在最重要的是穩定。”李弘毫不客氣地打斷了蔡邕,“朝堂上可以亂一亂,但州郡絕對不能亂。讓幾位將軍臨時督領州郡,正是爲了確保地方上的穩定,這是目前唯一的也是最穩妥的辦法。”

李弘的話讓三人震駭不已。“朝堂上可以亂一亂”,這意思明白不過了。

荀攸沒有絲毫的猶豫,馬上贊同。劉和沒有說話,他現在懷疑這件事的幕後操縱者可能是李弘,而李瑋有可能上了李弘的當。

蔡邕凝神沉思,遲遲沒有發表意見。

州郡大吏的任命是丞相的職權所在,沒有丞相的舉薦,李弘這話等於沒說。而李弘現在提出來,卻沒有運用自己的特權,直接上奏長公主,顯然是不想和中書監發生衝突。也就是說,自從去年北疆武人和士人分裂後,李弘對李瑋已不再信任,而李瑋也有意阻止北疆武人干涉朝政。昨天發生的事可能已經激怒了李弘。把荀彧、辛評這些人一鍋端了,對穩定朝堂,對招撫叛逆,對朝廷的平叛策略都是一個嚴重打擊,北疆武人將要花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在戰場上,而李瑋則能有效重創朝堂上的對手,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勢。

李瑋鋒芒畢露。李弘也罷,朝堂上的其他勢力也罷,都被他逼得手忙腳亂,窮於招架。現在京兆尹已經抓到了人,御史臺也把此案定性爲謀大逆,而天子和長公主也知道了,這個案子鐵板釘釘,無論如何都要死人了。爲了控制局勢,爲了把危害降到最低,爲了擋住李瑋的“進攻”,只有藉助李弘這張盾牌了。否則到了明年,朝堂上至少有一半都是陌生面孔。那些該死的,不該死的,都到天上去了。

“好吧,就按你說的辦。”蔡邕揮手說道,“我們聯名上奏,讓他們即刻上任,務必穩住州郡。”

光祿大夫鍾繇聽完荀正的話,二話不說,急速驅車趕到大鴻臚府拜會袁耀。

袁耀思索良久,驅車趕往太傅府。楊彪是他的姑父,要想幫助穎、汝士人擺脫目前的困境,必須求助楊彪,和關、洛士人聯手。

鍾繇接着驅車趕往太常府拜會許劭。穎、汝士人本來就是利益相連的一體,此事若想取得轉機,首先就要把和李弘關係密切的許閥、袁閥牢牢拉住。

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四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15章 千鈞一髮間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
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中)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四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八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三第15章 千鈞一髮間三國人物介紹魏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一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