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親兵隊騎士窮追不捨,接下來又遇上了十幾個張獻忠掉隊親兵。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見異思遷故意脫離己方隊伍。
他們發現闖塌天大當家已經被收編成爲了軍官,都自覺自願參與追擊前大當家八大王,爭取撈到表現被“戰神”留下當官軍。
張獻忠的騎兵要繞過“戰神”人馬的防區纔有機會逃出生天。這談何容易,十面張網豈是兒戲?知識青年軍人的服從性和紀律性哪裡是流寇可以想象?
“戰神”軍人佈置的監控點有戰士輪流用望遠鏡全天候監控二百里範圍可謂全覆蓋不留死角。
幾百個斥候監控點都有十幾人十二時辰輪班蹲守,只要有流寇接近馬上就會出現攔截的“戰神”人馬,絕對做到出擊準確,兵力運用合理。
有大隊騎馬流寇出現,斥候甚至會通過一站站旗語接力,不到半個時辰就可以把情報傳遞到總贊畫部,夜裡也不會受到影響,約定的燈光密碼可以傳遞的距離更長。
如此佈置,黃勝指揮圍剿流寇的效率可想而知,在黃家斥候監控下,連建奴、韃子都逃不出手心,流寇的質量拿建奴不好比,當然更加沒有逃竄的可能性。
張獻忠屬於逃跑高手,逃了十幾年、跟官兵捉迷藏多年當然經驗豐富。
他知道要有尖兵前出探路,要選擇山高林密的小路隱蔽前進,可惜然並卵。
因爲“戰神”的佈置是守株待兔,目標是不放過一個積年老匪,山口、路口甚至密林裡都有斥候潛伏,察覺到騎馬的流寇接近就會派出騎兵圍剿。
張獻忠每一次發現前路不通都要丟幾個或者十幾個尖兵,狼狽不堪的八大王跑了一兩天也沒能夠跳出包圍圈。
他們一直在鳳陽府地界打轉轉,轉來轉去就玩不轉嘍。
張獻忠憋悶啊!以前對付官軍的法子完全失效,連只帶老營幾百騎兵跑路都難以成功,他甚至想讓大家分散上山躲一陣再說。
誰知這樣也不行,因爲他已經有幾次遠遠地瞧見了搜山的“戰神”山地兵,聽見了“汪汪汪”的狗叫聲。
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不殆,黃勝早就派黎喜漢帶着班底專門研究如何鎖定張獻忠,天羅地網的佈置當然不是望天收,絕對有針對性。
贊畫部結合地理和掌握的流寇情報經過計算認真佈置,重點、次要重點,一般性防禦安排都有章有法。
黎喜漢何嘗不知張獻忠預備逃竄的地點,他早就在獻賊必經之路佈置了重兵張網以待,每一個據點都有最少一個百總總騎兵在整裝待發。
黎喜漢不僅僅在張獻忠逃竄的必經之路佈置伏擊,還在谷城地區佈置了軍情處暗樁十幾處。
特工們和已經被“戰神”感召的老百姓都擦亮眼睛密切注意外來人員,即便有流寇運氣爆棚逃到此處,等待的命運也是束手就擒。
如何爭奪民心,張獻忠此等宵小怎麼可能和黃勝相比,況且黃勝手裡還有朝廷大義,“戰神”人馬視百姓爲親人扶危濟困,老百姓又親眼所見,將心比心老百姓當然願意爲了“戰神”盡綿薄之力。
黎喜漢發動老百姓參加聯防、辨別流寇當然事半功倍,總而言之羣衆的眼睛雪亮的。
當然,爲了避免流寇再次破壞,把他們圍殲在已經被打爛的鳳陽府至關重要。
沿途觀察哨發現流寇騎馬逃竄,明軍騎兵立刻出動圍追堵截,因爲“戰神”子弟兵都知道,有馬的流寇即便不是大頭領也是積年老匪,當然不會任由他們逃之夭夭。
被“戰神”一個百總以逸待勞的騎兵咬上,即便流寇有千軍萬馬也無法擺脫,接到旗語傳遞消息的兄弟部隊馬上就會形成合圍。
兩天一夜過去了,窮途末路的張獻忠麾下還有二三百人困馬乏的敗兵,他們的戰馬實在體力難支,不得不進入丘陵起伏的山區,夜裡躲在一個叫做狼窩山的山坳裡休息。
更深露重,夜涼如水,張獻忠和麾下渾身溼漉漉的還不敢生火取暖,一部分親兵心中怨氣翻涌……。
追蹤而至的劉國正早就發現了張獻忠在鳳陽府地界瞎轉,他知道流寇已經面臨絕境根本不着急。
劉國正遇到有兄弟部隊佈置的阻擊點還帶着麾下去吃一口熱的,休息一下再上路,把累很了的戰馬換下來交給兄弟部隊照料。
劉國正帶領親兵隊跟蹤追擊,方圓二百里都有部隊在堵截。
搜山的山地兵和車載步兵也越來越多,有許多投誠的劉國能部都主動加入,他們參加山頭的拉網排查尤其賣力。
這些人裡有許多認識所謂的三十六地煞,流寇大頭目要矇混過關根本不可能。
因爲堡壘大多數是從內部被攻破,流寇內部本來就相當混亂,現在早就衆叛親離,賊頭們會成爲投誠嘍囉的投名狀。
因此小嘍囉人人爭取立功的機會,期盼從今往後成爲一個光榮的“戰神”麾下輔兵,沒有輔兵待遇,成爲鄉勇他們也樂見其成。
萬一運氣好撈到大魚被特批成爲“戰神”正兵,就賺大發了,大家都知道“南明”戰士們的待遇,出任務時一個普通士兵的餉銀加福利都快趕上大明縣太爺的俸祿了。
追了兩天,劉國正一行又遇到了主動尋來投降的三個張獻忠親兵,他們告知劉爵爺,八大王的戰馬都跑不動了,如今在前面不遠的山坳裡躲藏,他們願意帶領明軍大老爺前去抓捕那廝。
劉國正不慌不忙帶領麾下前往抓捕,他把四個百總分爲四隊形成合圍,區區兩三百人困馬乏的流寇,不可能是親兵隊騎士一個百總的對手,劉國正信心滿滿。
劉國能最是積極,二十幾個張獻忠的投誠親兵也急於表現自己痛改前非的決心,他們率先衝入張獻忠露營地。
劉國能一馬當先大呼小叫:“兄弟們,張獻忠已經窮途末路,大家綁了那廝投降‘戰神’啊!”
這小子有點良心,不想張獻忠的親兵繼續負隅頑抗,呼喊着讓他們投誠,免得造成太多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