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傳言,張獻忠屠川,其實,張獻忠剛進成都的時候,並沒有隨意亂舞屠刀。在史料中,也難以查到張獻忠的軍隊搶掠姦淫的記錄。
考察在這裡死去的文臣武將,大多是英勇戰死或城破後自盡(如龍文廣、劉佳印)。對於抓獲的明朝官員,考慮到下一步建立政權的需要,張獻忠都盡力勸他們投降。
但從小接受正統教育的一些明朝官員,對農民軍有一種天然對農民軍有一種天然的敵視,根本不買張獻忠的賬。
劉之渤、沈雲祚等人怒目圓睜,大聲詬罵,張口流賊,閉口強盜,徹底激怒了張獻忠,才導致遇害。
要說屠殺,滿清更加在行,所以栽贓的可能性更大,張獻忠入川后的確殺了不少人,應該還沒有到殺盡四川人的地步,反正初入四川的張獻忠還沒有祭起屠刀。
張獻忠殺入四川復地,佔領了成都、重慶兩座重鎮,兩位藩王接連遇害,雪片般的求援信飛向武昌,飛向京城,崇禎真的急眼了。
催促王越儘快出兵入川的電報一封又一封發往湖廣,送達王越手中。
這時候的天策軍仍然滯留在湖南,圍剿幕阜山大西軍的戰鬥遠遠超過了參謀長李子雄的預計,到目前爲止已持續了兩個月,天策軍總計擊斃和俘虜大西軍接近四萬人,解救被大西軍控制的民夫十八萬七千餘人。
兩個月的攻山行動中,天策軍總計陣亡十三人,受傷一百零九人;治安軍陣亡二十二人,傷二百八十一人;
明軍陣亡一千兩百一十三人,傷兩千餘人。
明軍是在後期加入進山進剿大西軍的,由於幕阜山佔地廣闊,地形複雜,天策軍要分兵保護築路工程的安全和轉運安置海量的民夫,按照王越的命令,深入江西的明軍各部由幕阜山東側向西進攻,會同天策軍夾擊大西軍。
由於張獻忠主力主動撤離湖南,大西軍在江西佔領的幾座城市也被放棄,所以進入江西的明軍沒費多大勁就收復了多座城市。
十幾萬明軍算上天策軍,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人,李定國很快就吃不住勁了,兩個月的戰鬥中,大西軍已經失去了所有前期修造的工事,兵力已萎縮至不到三千人,民夫五六千人。
幕阜山中的大西軍不是我黨黨員,戰鬥到最後一人什麼的,想也別想。
其實他們早已沒有了戰鬥意志,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崩潰,一是依靠李定國的強硬手腕;二是大西軍的糧食仍舊沒有枯竭;三是幕阜山足夠廣闊,東躲西藏的大西軍對逃出去還報有幻想。
李定國這些天一直在留意可能脫身的路徑,如果可以脫身,他不介意丟下殘兵,隻身出逃,留下有用之身,報效養父張獻忠。
但是他絕望的發現,要想逃出幕阜山,真的太難了。
他沒有想到王越會願意花這麼大功夫對付他,武直十直升機上的紅外線熱影像儀也讓大西軍難以遁形,天策軍好似有一雙無形的眼睛,總是能夠發現大西軍的蹤跡。
湖南的戰事,王越已經用電報向崇禎做了通報,孫傳庭、吳直等人也通過各種方式向朝廷彙報。
從表面上看,天策軍的剿匪行動的確非常賣力。
不止是湖南,從上海,一直到陵州(今宜昌),天策軍投入了十幾個治安軍旅和大批的艦船,長江沿線大規模的剿匪行動已於上個月起正式展開。
大明腹地各省一時間槍聲四起,炮聲隆隆,天策軍爲大明王朝的繁榮與穩定,可謂傾盡了全力。
但是,張獻忠的幾十萬大軍殺進了四川,如入無人之境,這纔是重點好不?
爲了應對朝廷的連番催促,王越派出了明軍張洪秋、劉國能兩部人馬,先期開往四川,爲後期天策軍入川探路。
這兩部明軍只需要前出至夔(kui)門即可,也算是給朝廷一個念想,天策軍隨時都有可能入川。
王越認爲天策軍入川的時機還沒有到,這也是他耐心在幕阜山剿匪的主要原因。
張獻忠在湖南的一番折騰,也省了王越不少功夫,四十萬被大西軍強徵的民夫,將會以從賊的名義,判處五年苦役。
湖南的公路建成後,這些人將被分批送走,移民至海外。除這些民夫外,民夫們的家屬也將也將隨行。
據初步統計,湖南將向外移民一百五十萬人左右,這其中還包括曾爲大西政權提供過服務的人員和家屬。
一頂從賊的大帽子扣下來,根本不需要起點城民政部門賣力的動員和宣傳,就獲得了龐大的移民人口,張獻忠功不可沒。
爲什麼家屬也要跟着走呢?因爲這些被扣上從賊帽子的人,大多都是家裡的頂樑柱,這些人一走好些年,家裡的日子可就沒法兒過了。當然也與起點城優厚的移民政策有關,這些家屬也算走的開心走的滿意了。
湖南在張獻忠之前沒有遭受過戰亂,承平日久的湖南總人口有七八百萬人,
張獻忠入湖南,加上起點城大批的移民,湖南原有的社會結構幾乎被打亂,也爲王越在湖南推行新政減輕了阻力,王越放張獻忠入川,也是爲此目的。
海外需要大量的移民人口,數量再多,王越都不嫌少。
今年四月六日,北美探險隊順利抵達起點城大阪租借地,在此停泊三日進行補給,相關人員登艦完畢後,北美探險揚帆起航,向東駛入浩瀚的太平洋。
經過十二天的航行和探索,北美探險隊於二十一日“發現”了夏威夷羣島,並於當日在預定的瓦胡島靠岸登陸。
爲了北美探險隊的北美之行,王越提供了較爲詳細的資料,探險隊有先進的船舶儀器設備領航,使這次北美之行,有驚無險。
十七世紀夏威夷羣島上的原住民仍然是原始的部落形態。
登陸當日,風平浪靜,探險隊巨大的艦船和不可思議的規模,把原住民嚇到了,他們紛紛躲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