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

聚攏人心,凝聚力量,上下同欲,萬衆一心……這是朱家軍快速發展,克敵制勝的核心關鍵。

面對着元廷大軍,張希孟鼓搗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綱領,成功團結了朱升、劉基、宋濂等人。

加上靠着均分田畝的主張,贏得的百姓支持,構成了朱家軍的基本盤。

接下來要把朱家軍做大做強,除了對外用兵之外,還要有宣傳,有爭取,要贏得更多人心。

江西和湖廣,都是彭黨活躍的範圍,彭和尚雖然戰死,但是名聲猶存。彭黨門人,依舊在天完佔據一席之地。

這篇文章要怎麼做,才能把這些人也成功納入朱家軍的體系,讓他們心服口服,替朱家軍奮戰到底……授予土地,給予種種待遇,這是物質的基礎,而把道理說透,這是人心的關鍵。

張希孟去了廟宇一趟,和老漢聊了許多,又看了百姓祭祀,香火不絕……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其實對待相當多的人,尤其是歷史人物,很難求全責備。縱觀千百年歷史,又有幾個完美無缺的人物?

總不能只有無可挑剔的人,才能成爲英雄吧?

甚至說有些人算不得英雄,甚至不該被視作正面人物,但是當他們做出某種決定旳時候,就該被認可……

秦有暴政,所以陳勝吳廣,揭竿而起。

漢末吏治混亂,天子昏庸,宦官猖獗,所以有了黃巾起義。

怎麼看張角這些人?

他們的道術當然是假的,他們聚攏百姓的手段,也未必那麼妥當……但是在那個關頭,他們站了出來,並且展開了抗爭,終究沒有束手待斃,難道不該被稱讚嗎?

甚至由此也能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上,去看武悼天王……胡人禍亂中原,肆意殺戮,尤其是後趙石虎,殘暴程度,簡直令人髮指,對待親生兒子,挖眼斷腿,割舌剖腹,挫骨揚灰,果然畜生之君。

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

你能視百姓如草芥,我又如何不能血腥屠戮,瘋狂報復……生死關頭,存亡之間,抽刀相向,總好過坐以待斃。

所作所爲,無非乞活!

至於是非對錯,自有後人評說。

總而言之,子孫後世,面對鐵蹄屠戮,山河破碎,生死存亡……到底不能屈膝投敵,甘心順從。拿起長刀,握緊棍棒,有一口氣,便要爭一分,有一滴血,便要出一分力。

不論如何,必須有人奮起反擊……只有戰鬥,只有不屈,纔有資格討論方法的好壞,措施的對錯,從而吸取經驗,不論成敗,都是後世子孫的一筆寶貴財富。

可若是誰都不敢反抗,一個個屈膝投降,順從認命……亡國絕史,文明斷絕,便是連反思歷史的機會都沒有了。

文章做到了這裡,張希孟已經把握住了關鍵精髓。

方臘靠着摩尼教起義,彭瑩玉宣揚彌勒降世,韓山童講明王重生……手段談不上多高明,立意也不甚高遠,甚至他們的行爲也和自己所言出入很大,的確算不得英雄好漢。

但是面對一個餓殍遍地,無法生存的世道……又能怎麼辦?

絕不逆來順受,絕不坐以待斃,拿起刀槍,去戰鬥,去拼殺。

低頭了就是百分百的絕望,昂首戰鬥,還有那麼一線生機……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冊上,供後人評頭論足,就已經成功了。

畢竟更多的人,都變成了路邊的白骨,變成了野獸的腹中餐,如蒿草一般,無聲無息……

張希孟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什麼,爲什麼這個文明能夠源遠流長,爲什麼能夠生生不息……因爲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把不屈的火焰。

沒有誰是天命之子,只不過面臨一次次的危機,一次次的生死關頭,有無數人點燃了自己的火焰,發出自己的光明……其中九成九的人,都死在了反抗的路上,只要那麼少數的幸運兒,才能走到最後,在絕望中,走出一條崎嶇的路。

而就是這麼少數的幸運兒,已經足以把衰微的國運拉回來,讓這個古老的族裔延續生存,涅槃重生,不死不滅……

張希孟很想揮動大筆,把這些東西全都寫在紙上,但他終究沒有這麼做,而是在反覆推敲之後,張希孟換了個角度。

他站在了歷代帝王的視角,去看待山呼海嘯的農民起義,去直面層出不窮的反抗……這裡面有高明的,也有拙劣的,有人覆滅了一個王朝,也有人連村子都沒出去,就被擒殺。

但歸結起來,誰又能說下民易虐?

誰又能小覷這些草根小民?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上天又有什麼難欺的?

蒼天從來無眼,不辯賢愚,不分忠奸,哀哉可憐!

真正不可欺的人心,是螻蟻一般的生民百姓。

一粒一粟,盡皆民力。一喜一怒,人心難欺!

再看張希孟修改過的十六個字,果然境界高明瞭許多。

口中食,身上衣,皆自百姓。

天下萬民,一怒長江嘯,一喜黃河清。

順天應人,尊奉人心,纔是一國的根本!

“上位,老臣以爲每個衙門,都該放這麼一座石碑,警戒百官,提醒後人!”

朱升帶頭提議。

很快就有幾個官吏紛紛站出來,表示贊同。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站在石碑前面,端詳着這些字,竟然沒有立刻答應,反而擰着眉頭,若有所思。

難道朱元璋不喜歡這十六個字?

這麼長時間了,老朱還是第一次否定張希孟的建議。

難道說吳王要君臨天下,看不得這些逆耳忠言?

大傢伙互相看着,心驚肉跳,屏息凝神,不敢發出任何聲響。

就在大傢伙快要憋死的時候,朱元璋總算開口了。

“張先生,咱覺得有兩個字不好。”

張希孟一怔,忙躬身道:“請主公明示。”

老朱頓了頓,笑道:“也不是不好,是你有所保留,不方便寫出來……就讓咱給你改改吧!”

說着老朱伸手,大聲吼道:“取筆墨!”

郭英答應,連忙將一支大筆送到了朱元璋手裡。

老朱昂然闊步,到了石碑前面,看了又看,突然運筆,在喜怒二字上,寫下興衰二字替代!

剎那之間,十六個字就變成了:一粒一粟,盡皆民力。一興一衰,人心難欺!

寫完之後,老朱哈哈大笑,“天命即民心,人心定興衰。元廷因盡失人心而敗,咱靠着聚攏人心而興!如此,這十六個字,不光要放在各個衙門前,包括咱的王宮,也需要一塊這樣的石碑。”

張希孟一驚,立刻道:“主公聖明!”

朱升和汪廣洋也急忙跟着附和,“上位聖明!”

隨後聖明之聲,不絕於耳。

便是丁普郎和傅友德,也都心悅誠服。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朱元璋展現出的氣度格局,當真不是陳友諒之流能比的。

跟着他幹,就覺得心裡敞亮,臉上有光彩。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後代。咱做正確的事情,理直氣壯,一往無前!

面對着一片讚揚之聲,老朱卻是依舊冷靜。

“話咱說出去了,可到底能不能做到,咱還不好說。最簡單的一條,咱要是住在王宮裡,見不到百姓,聽不見他們想什麼……這十六個字,也就是一句空談。當初咱在滁州的時候,是會抽空見百姓的,有什麼事情,就能來找咱。可是這幾年咱地位越來越高,地盤越來越大,身邊圍着的人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聽到過百姓的心聲了,你們說說,到底要怎麼辦纔好?”

老朱看了看張希孟,卻發現張希孟也在沉吟……這時候朱升卻道:“上位,周禮就有記載: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以待達窮者遽令。《唐會要》載顯慶五年,有抱屈人齋鼓於朝堂訴。上令東都置登聞鼓。西京亦然。便是元廷,也有規定:諸事赴臺、省訴之,理決不平者,許詣登聞鼓院,擊鼓以聞。”

朱升道:“上位可設登聞鼓於王宮之外,百姓有冤屈不平,可以擊鼓鳴冤,由上位親自處理。”

朱元璋聽聞,點了點頭,但終究覺得差點意思。

“主公,登聞鼓只是處理冤情。臣以爲是不是遇到一些政令落實,可以請相關百姓到登聞鼓院,主公隨時詢問,聽取他們對各種法令的意見,如果卻有失誤之處,及時匡正,不至於釀成大患。”

聽到張希孟的建議,朱元璋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個好!就這麼辦了!咱不能只是承襲已有的東西,要推陳出新,要做得更好!”

老朱的這番話,着實是收攏了人心。

那些跟着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靠過來的天完士兵,彭黨舊部,在知道了這些事情之後,無不感激涕零。

“有田種,有衣穿,稅賦公平,有了冤屈,還能向上申訴……便是當年彭祖師所說的極樂大同,也未必如此啊!”

丁普郎發出了由衷感嘆,傅友德同樣感慨萬千,“見過上位,我也是再無遲疑。難怪張相一般的賢人,願意輔佐,的確是帝王氣象,心懷蒼生!了不起啊!”

丁普郎認真想了想,這才鄭重道:“我打算給鄒師兄和趙師兄寫信,勸說他們棄暗投明,陳友諒已經自稱漢王,早晚必定稱帝,他心胸狹隘,彭黨老人,必定遭到屠戮,還不如及早投誠!”

傅友德也是怦然心動,只是劉福通部下尚在北伐,這麼挖牆腳合適嗎?

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飯,使朱家的錢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學習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賊土匪的智慧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
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七百零六章 師表大明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二百二十章 投朱一念起第二百一十三章 朱家軍的良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飯,使朱家的錢第六百三十九章 拱衛司惹禍了第八百六十四章 旨意到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希孟的爲臣之道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銘記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三百七十四章 商稅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三百五十三章 君臨天下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試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三百三十二章 衝突第二百七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三百八十二章 建立什麼樣的國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八百四十五章 朱家的祖傳天賦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三百三十四章 脫胎換骨第一百零三章 決策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六百一十七章 真正的徵西大將軍第七百九十二章 駙馬上門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三百五十五章 樹碑立傳第三百三十八章 登聞鼓第十二章 示兒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英的未來第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快樂第五百二十二章 給官吏來場大考試第八百九十一章 朱元璋旋風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四百三十一章 張相公破城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八百一十八章 爲了咱們家第四十四章 君智將勇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六百八十七章 好好學習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六百三十二章 張相公覺得你死定了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四百三十五章 姚廣孝的新官第三百一十六章 總算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四百零四章 朱元璋的承諾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五百九十七章 懷王千古第二百八十七章 山賊土匪的智慧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許士大夫再回來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四百八十七章 叩謝天恩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子和老四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負少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六百六十五章 洪武十年是個大日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五十七章 聲威大振第八百七十九章 開國舊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七十四章 羅貫中?蔣幹!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