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

依舊作爲百官之首的李善長,先是咳嗽了一聲,隨即躬身說了一大堆,什麼劃分行省關係千秋百代,是利國利民的事情,務求小心周祥,利國便民……

李善長什麼都說到了,但又彷佛什麼都沒說。

但是你要覺得什麼都沒說,老李又說了許多……總而言之,他是屬貓的,還是薛定諤的貓。

李善長能有這樣的態度,大傢伙都不意外。

老李是真的越發澹定了,進入了休閒模式,上傳下達,只有在確定無關痛癢的事情上,纔會發表態度。

務虛多過務實,說白了,就是一心要當太平宰相。

對他這種公然的摸魚行爲,老朱也沒什麼好辦法。在找不到替代者之前,貿然廢掉李善長,就必須張希孟上位中書省。

而張希孟又離不開門下省,結果這種詭異的朝局之下,反而成全了李善長的超然,你們愛怎麼爭,就怎麼爭,反正我無所謂。

有本事就讓老夫回家抱孫子去!

李善長當了一輩子的官,到了這把年紀,他反而領悟了最高的境界,知道了什麼是無欲則剛!

也是讓人感嘆萬千。

沉默良久,第一個站出來的,竟然是楊憲。

他見禮之後,道:“臣以爲,或可以彷效宋代,以路爲省,再安排三司官吏,治理地方即可。”

楊憲說完之後,竟然出現了短暫的沉默,不是他胡說八道,而是這個建議,還真有點道理。

北宋一共設置了二十三個路,考慮到北宋的地盤,這二三十個路,論起面積,已經和後世的省,高度一致了,而且後世的許多省,就是從宋代發源的。

比如宋代設立了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而江南西路就簡稱江西,還設立過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二者的簡稱就是廣東廣西。

但是北宋的路也不完全和後世一樣,比如在河北,就設立了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

而河北是對抗契丹的主戰場,兩路分割,並不利於禦敵。因此北宋會設立都轉運使,統領河北東西路。

也就是說,宋代的路,不是完整的行政單位,有很大的隨意性。

另外宋代還有宰相外放的習慣,一旦哪位名臣出京,擔任管錢的都轉運使,或者出任管軍的安撫使相公,就會成爲超級大老。在地方上虎視眈眈,隨時返回京城,謀奪兩府宰相之位。

像大名鼎鼎的范仲淹、韓琦、歐陽修、文彥博,都有過類似經歷。

因此大宋的地方官,又可以視作朝堂鬥爭的暫時失敗者。

他們在地方積蓄力量,待到時機成熟,重新回京,大殺四方。

這種情況下,那些地方官吏,也就沒有多大心思,擺弄地方政務,加上宋朝複雜到了頭禿的官制,地方上完全是拱手交給了豪門大戶。

楊憲提議彷效宋代,果不其然,他也提出了可以派遣重臣,臨時下去,督辦政務,總領地方事務。

他的話剛說完,張希孟突然開口了。

“楊總憲,本來只是重新劃分行省,我不該說此事……但你提到了,我也不好不說。我是反對安插文官重臣,前往地方的。”

楊憲一怔,卻也是心頭苦澀,他還沒膽子和張希孟叫板,只能道:“張相如此說,必是有深遠的考慮,下官思慮不周,還請張相指點。”

“也沒什麼好指點的……我以爲日後用兵,必須以武將爲主……若是滅國之戰,可以皇子督兵,或者御駕親征。而平時,或者一般戰鬥,必須要尊重武將的領兵權力。遍及幾個省的大戰,也可以設立總兵官一員,以武將統兵禦敵。遇到了籌措糧草,徵召民夫等等事項。也只可以安排文官,擔任助手。”

“絕對不可以在地方安排德高望重的疆臣,遇到戰事,侵奪武人領兵權力。大宋的那些着名文臣,打得什麼樣,只怕不用我多說吧!”

張希孟冷冷說道,羣臣愕然。

因爲在這個討論圈子中,並沒有武將參與,或者說大傢伙沒覺得武人有必要,有資格參與其中。

似乎可以從武人那邊,佔點便宜。

但是很可惜,張希孟雖然是文官,但他卻不會站在文官這一邊,恰恰相反,他很防着文官擴權。

現在的情況還好說,如果是徐達、常遇春等人領兵,除了張希孟,估計也沒有哪個文臣敢去督師。

但如果是次一級的武將?

就比如馮國勝,他負責征討河西……這時候朝廷派遣了一個掛着參政銜的重臣,負責陝西、甘肅等地諸軍事。

到了這一步,到底是誰說了算?

按照宋代的經驗,肯定是文官說了算,同李元昊作戰當中,就是這幫文臣拼命送的。

當然了,大明朝也沒好到哪裡去……

最初外出領兵的就是總兵官,是由武將負責,出征爲帥,歸朝爲將,比如徐達,就是大明朝的第一位總兵官。

但明朝的畫風很快就改變了……總兵變成了常設武將,雖然品級很高,但已經失去了指揮全局的資格,變成普通將領。

隨後就在武人頭上,設立文官總督。

總督不過癮,就設立經略,督師……層層加碼,武將的地位被踩到了泥土裡。

然後就出現了二品文官,先斬後奏一品武將的奇景。

因此在這裡,張希孟覺得有必要把武將的事情提出來。

需要幾個省一起應對的事情,有打仗,有治水,有疏通運河等等……這些事情,專門派遣重臣,專人專責即刻,尤其是打仗,必須武將總兵負責,文臣只能輔助,無論如何,也不許侵奪武將的權柄。

軍國大事,馬虎不得。

朱元章很快點頭,“張先生所提十分有理。咱在這裡說明白了,重新劃定行省,以布政使和按察使治理地方百姓。以後宰相尚書致仕,不許外調,只准回鄉養老。”

老朱這一句話,等於斷絕了高官們到地方上爲所欲爲的機會。

一位官員,走到了尚書,宰相一級,基本上就只剩下致仕回鄉一條路,衆人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只能默默忍受。

楊憲苦心籌劃的方桉,開了個頭,就折戟沉沙了。

但是他提出的方桉,倒是給接下來的議論,提供了借鑑。

胡惟庸站出來,他提出的建議是可以改路爲省,但是考慮到政務繁雜,各地風俗迥異,胡惟庸覺得可以在河北東路河北西路的基礎上,再增設燕山行省,大同行省,山東之地,拆成四個省,淮西濠州拿出來,單獨設立中都,然後再把淮東等地化成三個省……

他這套設想提出來,還沒等張希孟說話,汪廣洋直接不幹了。

“胡尚書,你如此分割行省,地方破碎零散,如同一盤散沙爛泥,又如何能扛得起朝廷重擔?你這是拿國事當成兒戲!”

胡惟庸呵呵笑道:“汪尚書講得好,若是地方行省,能扛得起朝廷重擔,還要朝廷幹什麼?還不如直接自立算了!”

“你胡說八道!”汪廣洋急着駁斥。

可是另一邊刑部周禎,工部單安仁竟然都站出來,贊同胡惟庸的看法,而且單安仁還不無惡意道:“汪天官是從中原起家,莫非不願意瓜分河南江北行省,是給自己留退路不成?”

汪廣洋的臉色瞬間一變,他自然有這個想法,現在河南江北行省,他的門生故吏很多。

加上他又掌握吏部,最近已經安插了不少人。

一旦拆分河南江北行省,他的勢力就要被打散。本來汪廣洋也是有心取代李善長的,但是失去了對中原的掌控,他就剩下吏部天官的名頭,談不上什麼優勢了。

可汪廣洋也忽略了他這個位置的惹眼遭恨,楊憲在提議遭到失敗之後,竟然也掉頭攻擊汪廣洋,讓他迅速陷入了四面圍攻之中,難以招架。

很快汪廣洋敗下陣來,劃分行省的大勢,不可阻擋!

汪廣洋也不是白癡,他被圍攻,張希孟一句話都沒說,另外羅復仁,毛貴也都沒有開口。而且宋廉、劉基、姚廣孝,這些門下省官吏也都沒出言幫他,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嗎?

汪廣洋只能退而求其次,急忙道:“即便要劃分行省,也不能肆無忌憚,分割的那麼細碎!不然的話,設置布政使就沒有了用處,還不如讓知府來做事更方便!”

他的反擊還是有用的,朱升突然開口,作爲第三位有座位的老臣,他的意見還是很重要的。

“陛下,省不宜過大,也不可過小,臣以爲當下應天單獨拿出來,江浙行省,可以把浙江和福建拆分出來,作爲兩個行省!”

朱升這一句話,等於直接越過了爭論,進入了具體內容階段。

短暫沉默之後,衆人相繼提出建議。

很顯然,從大庾嶺分界,恢復廣東行省,有廣東就有廣西。

這一刀切下去,江西損失有些慘重,因此乾脆又從原來的江浙行省分出一部分,把鄱陽湖以東,包括景德鎮在內,劃給了江西。

切這一刀的目的也很顯然,畢竟從珠江到贛江,整個一條黃金水道,全都捏在江西一省,實在是不合適,必須一分爲二。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有點麻煩了,原本的江浙行省,還剩下徽州、池州、太平、寧國等地,還包括蘇鬆常鎮四府。

這些地方在江南一字排開,宛如一條玉帶,全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有人提議蘇鬆常鎮四府財稅豐厚,可以單獨設立一省。也有人覺得可以將這些地方,悉數歸於應天,稱南直隸。

就在一片爭吵之中,張希孟緩緩道:“或可以成立淮西,淮東兩省,讓這兩省地跨長江,兼顧南北,也好互通有無,貧富相濟!”

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一章 元末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
第四百九十章 一對難纏的君臣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二百八十三章 稱王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權在握的朱棣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第六百六十三章 張希孟的仰慕者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四百三十四章 落網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五百四十九章 喜事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四百三十二章 陳漢覆亡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長的選擇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八百四十四章 皇孫伴讀第八百六十六章 衣冠大明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五百五十章 出征大典第六百五十五章 朱標的感悟第五百六十章 大一統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過考試了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六百零二章 什麼叫洪武大帝啊!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一百六十八章 十大指揮使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七百五十二章 大獄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子耳目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好前程在嶺南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一百一十三章 花開兩朵第七百八十五章 出口惡氣第五百八十章 北平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六百九十三章 請張相爲學生複姓第二百三十一章 豪門敗落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三百零六章 冊封第七百四十一章 來自老朱的賞賜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七百五十七章 太子成熟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朱元璋,你不講武德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六百一十章 冠軍……侯,回來了第七百六十四章 朱元璋要寫書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七百七十五章 朱元璋的童年第七百一十七章 錦衣衛出動第四百一十六章 鉅貪第三十三章 敬畏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二百三十七章 贅婿噬主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可嘉獎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難的考試第二百零四章 大盜現身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希孟的財富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們並肩作戰吧!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三百四十四章 喪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來買糧的(新年第一更)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二百九十八章 朱元璋的好親戚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五百一十四章 倒黴的朱標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階段戰術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一百零五章 趙均用覆滅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四百九十一章 親事第一章 元末第五百八十二章 太子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