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 擁立新君(六)
隨着十幾天的評議,“甲申之變討論會”在張振嶽第一次出席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三種很有特點的態度,而巧合的是,這三種態度的代表人物都是忠君社的成員,分別是三十四歲的黃宗羲、三十一歲的顧炎武和二十六歲的王夫之。
張振嶽一看這三個名字就驚歎不已啊,不愧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啊,老子搞個討論會就把你們三個炸出來了。
嚴格來說,張振嶽在士林中的威望是不高的,畢竟他當年在東南撈取政治資本的時候就把這些士子給得罪了。如果不是因爲建奴入寇,國難當頭,東林諸公和復社諸子並不介意把張振嶽說成是魏忠賢一樣的禍害。畢竟東林人士是“君子”,與東林異調者爲“小人”是他們行事的一貫原則。所以私底下,張振嶽這個威風八面的威國公在他們的眼中並非什麼正人,更多的印象是個不學無術的莽夫罷了。
但是今天,張振嶽這個莽夫卻正兒八經的坐在政務學院的大講堂裡,認認真真的聽着討論,這份認真好學的態度當場就贏得了不少士子的好感。。。
但是有時候光是認真聽是不夠的,還得聽得懂。
比如黃宗羲的這段話“後之爲人君者不然。以爲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爲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爲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爲主,君爲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爲天下也。今也以君爲主,天下爲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爲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爲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爲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張振嶽硬是沒搞明白,連忙揮手,讓阮大鋮坐過來詢問。
“阮先生,這個黃宗羲剛剛說的這段話是個什麼章程啊?本國公讀書少,沒明白,你給解釋一下”張振嶽到是不忌諱。
阮大鋮哪敢怠慢,連忙解釋道:“後代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爲天下的利害大權都出於自己,我將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患都歸於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讓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將自己的大私作爲天下的公利。開始時對此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將天下看作是廣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正如漢高祖所說的"我的產業所達到的成就,與二哥相比,究竟誰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流露於言辭了。這沒有其他原因,古時將天下看成是主,將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經營的,都是爲了天下人。現在將君主看作主,將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沒有一地能夠得到安寧的,正是在於爲君主啊。因而當他未得到天下時,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使天下的子女離散,以增多自己一個人的產業,對此並不感到悲慘,還說:"我本來就是爲子孫創業呀。"當他已得到天下後,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樂,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說:"這些都是我的產業的利息呀。"既然這樣,作爲天下最大的禍害,只是君主而已!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東西,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張振嶽聽完拍着大腿叫了一聲好對阮大鋮道:“過去是小瞧這個黃宗羲了。”
其實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的觀點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比如哲學思想,這三位都是反程朱理學的。這點張振嶽是很欣賞的,因爲程朱理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變成了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大障礙。要想改革大明的弊端,非破除程朱理學不可,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解放生產力,不然一大堆既得利益者拿着程朱理學這個所謂的真理來壓你,你該怎麼辦?
而在政治上,三人都認爲大明走到今天,君主專制爲大害,只不過分歧也在這裡。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黃宗羲雖然是忠君社的發起人,卻公開在這裡質疑君主的合法性並主張限制,很有點現代啓蒙的味道。相比之下,顧炎武和王夫之對君權還只是停留在批判階段。
黃宗羲還提出了“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張,實際上是堅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權平等思想。這一政治模式顯然已經包含了反對君主專制、主張“民主”、“民權”的思想內容,因而具有樸素的民主性。二是法制模式,黃宗羲以“託古改制”筆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評三代以下之“法”爲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張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並提出了“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思想命題。這些思想主張,已經明確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應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萬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三是經濟模式,他對不斷加重農民負擔、造成“積累莫返之害”的歷代封建王朝的賦稅制度進行了深刻批判,並提出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商品經濟和工商業的思想主張,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張,“廢金銀”而“通錢鈔”的幣制改革主張,“均田”、“齊稅”而又不排斥富民佔田的“井田制”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