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朝局變化(上)

無論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戎政,亦或是戶部尚書總督倉場,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職務,斷不是聖旨一下即刻上任那麼容易。在上任之前,高務實還需要先回兵部交卸工作。

高務實在兵部雖然是左侍郎、堂上官,但他的工作相比較“兵部四侍郎制”下的另一位左侍郎石星而言,還是要相對“簡單”一些,因爲石星算是“協助尚書抓全面”,而高務實專管京營。

但高務實的這個“簡單”只是工作範疇相對單一,實際上京營的那攤子事,任誰都知道很不簡單。

尤其是在高務實親自主導了京營改制之後,這種“不簡單”就更加了得。如果高務實沒有做出安排和交待,新的戎政侍郎上任只怕摸頭不知腦,沒有幾個月時間下來,連門道都搞不清。

不過,戎政侍郎這個缺朝廷暫時還沒有議定人選,所以高務實目前只能先找樑夢龍來交卸工作——石星也已經得到聖旨,頂上楊兆致仕後工部尚書的缺去了。

高務實這一卸任,有很多人比他還着急。戚繼光和禁衛軍一干將領立刻派人到兵部打了報告,得到准許私人進京的批准後,全跑來兵部瞭解情況;朱應楨、張元功等一干靖難系勳貴忙不迭遞了聯名拜帖,說晚上要去昭回靖恭坊拜見司農,甚至連一直身體不好的定國公徐文璧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也難怪他們着急,高務實“分割京營”之後,京營分爲後勤和作戰兩個部分,雖然名義上依舊是聽從五軍都督府的統轄和兵部的指揮,但畢竟是“各自爲政”了,雙方對目前的情況也都非常滿意,並不願意再次變化。

如今高務實要調升戶部尚書了,這京營的制度在新任戎政侍郎的主持下會不會出現變化,他們當然很是焦急,怎能不提前做點準備?

戚繼光與高務實是多年的老交情,當然不會因爲高務實卸任戎政侍郎就出現什麼態度上的變化。恰恰相反,他對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大司農越發恭敬,在拜帖上的落款又改回了“沐恩門下走狗小的戚某頓首敬拜”。

戚司令都這語氣了,禁衛軍其他將領的拜帖更不必說,那真是一個賽着一個謙卑,又一個賽着一個親熱。

高務實明白這拜帖再次改動自稱的意義,戚繼光和一干將領這是擺明了自己依舊是腦門上貼着“高”字的,不會因爲高務實的職務變動就有什麼變化。

這是個聰明的舉動。

高務實是升調,又不是被迫致仕了。他作爲文臣,位進一品(太子太師),離入閣這個文官們人人嚮往的地位也更近了一步,最關鍵的是,如今他纔不過二十五歲!

戚繼光等人完全敢做一個預想:只要朝廷對察哈爾的決戰按計劃進行,以目前朝中“文帥”們在皇上心目中的的地位來看,這一仗十有八九還得是高務實領兵。那麼,一旦戰而勝之……這輔臣之位還不是唾手可得?

彼時的“高閣老”極有可能尚不及而立之年!

這太驚人了!

要知道,如今的內閣可不是早年的內閣,解縉當年三十二歲爲閣臣,三十三歲爲首輔之故事並不能套用——那時候的內閣不過是皇帝的私人幕僚,可如今的內閣是什麼?大抵相當於唐時的政事堂,兩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本來內閣的設立,一方面是因爲皇帝忙不過來,另一方面也是皇帝想要用內閣來牽制六部,與六部分權。當時成祖恐怕並沒有料到有今天這一幕:內閣全面壓制了六部。

高務實如今已經是戶部尚書,如果按照早年間的傳統,他就沒法入閣了,但按照近幾十年的習慣,則意味着他離入閣很近。這其中的制度和習慣變化,很有必要說一下。

自內閣初建的永樂時期開始,一直到弘治年間,六部尚書與其之間就從未有正式的遷轉情況。這種相互之間的對立在內閣成立初期已經有所體現。

永樂二年(1404)十二月立春之時,成祖朱棣於奉天殿賜宴羣臣,照例賞賜六部尚書和侍郎金織文綺衣各一襲,同時“特賜翰林學士解縉,侍讀黃淮、胡(廣),侍講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衣,與尚書同”,而且非常明確地指出:“朕於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機密所寓,況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勞勩益,不在尚書下。故於賜賚必求稱其事功,何拘品級。”並且強調:“朕皇考初制,翰林長官品級與尚書同,卿等但盡心職任。”

這段怎麼理解呢?內閣在創建初期,雖然尚歸屬於翰林院管轄,當時內閣諸臣也以翰林院官職爲尊,但是朱棣在這次宴會中,將內閣諸臣與六部尚書同等賞賜,並明確強調其官秩雖然僅爲五品,但職能不在六部尚書之下。

這基本上表明,朱棣設立殿閣大學士的初衷,便有着削弱六部尚書地位與職掌之意,也就此奠定了兩者之間相互制衡的關係。

當然,內閣這種職、權嚴重不相匹配的情況並沒有長久持續,隨着內閣地位的提升,仁宣時期開始形成閣臣入閣後加六部尚書或侍郎等虛銜的慣例。

如洪熙元年(1425)正月,加封“黃淮爲少保、戶部尚書仍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禮部尚書,俱三俸並支,仍掌內製”。

雖然這種加封是“不預所升職務”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六部職權的侵犯。時人對此也曾明確指出其有違祖宗之意,“大學士五品爾,如欲加於六卿,則何不崇其階銜也”。

這種加銜雖然破壞了對內閣的限制,但是顯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其干涉六部事務的便利,進一步強化了內閣對六部尚書的制衡。

另外,內閣建立之初的選任方式也與六部官員有明顯差異,內閣基本都是以直接從翰林院官員中選拔爲主,甚至因此曾選擇部分新科進士與翰林院官員於內閣觀政,作爲閣臣的預備者。這一條到如今萬曆年間也依然存在,即所謂觀政進士是也——他們的共同特點其實並不是“進士”,而是“翰林”,絕沒有不是翰林卻做了觀政進士的。

對此種情況,《明實錄》中較爲明確的記載大概有兩次,第一次是在永樂二年(1404)左右,當時新科進士中的一甲與庶吉士的28人“就文淵閣進其學”,最終三年考滿之時,彭汝器、王直、餘鼎等人得以留任。

第二次是在宣德九年(1434)八月時,“命行在翰林院修撰馬愉、陳詢、林震、曹鼐,編修林文龔、錡鍾復、趙恢,大理寺左評事張益,同庶吉士薩琦、何瑄、鄭建、江淵……三十七人,於文淵閣進學”。

文淵閣是閣臣入直辦事之地,這兩次進學實質是內閣爲挑選接班人而進行的,其中較爲明確的是,王直曾長期在內閣撰寫詔書,馬愉、曹鼐在楊士奇、楊榮致仕後入閣預機務,可見當時內閣遷入的慣例是以翰林院官職爲主,這在正統以後也繼續沿襲,“故正統年間陳循、高谷、苗衷、馬愉、曹鼐以學士入,張益、彭時、商輅以修撰入,則舊意猶存可考也”。

這種直接從“詞臣”或者說“史官”選拔入閣的方式,顯然重視的是秘書性職責,“蓋朝廷用入閣者皆出翰林,翰林之選文字而已,非嘗考其行也”。

這與六部尚書選拔注重行政能力是截然不同的,這時期的六部尚書中像何文淵、王翱、李秉等都是經過地方與中樞的行政歷練,從知府、推官等地方官升遷至中樞後,累遷至尚書之職的。

剛纔曾說,如果按照過去的規矩,高務實做了戶部尚書,基本就絕了入閣的路,這和早幾年高務實外任廣西巡按時被很多人看衰是同一個道理,這是有例子的。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曾擔任過吏部尚書的王直,他的仕宦經歷充分體現了內閣與六部尚書的制衡性。

王直,江西泰和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授庶吉士並“事文淵閣”。他也是內閣成立以來第一批選拔入閣觀政學習的新科進士。最終三年考滿之時,王直得以繼續留任內閣,“俾屬草”。

當然嚴格意義上講,王直並非真正的閣臣,沒有殿閣大學士的名與實,僅可以看成是閣臣的候補。

王直的內閣生涯一直持續到正統五年(1440)左右,入閣三十餘年,不論是文采還是能力,都備受推崇,“中外鹹倚重之”。而且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在正統時年事已高,即將致仕,王直又與楊士奇有同鄉之誼,成爲正式閣臣本來是水到渠成之事。

但是意外發生了,王直此時與楊士奇發生了嫌隙,楊士奇之子楊稷“居家暴橫,鄉民甚苦之”,王直曾就此提醒楊士奇,不料楊士奇卻被其子矇騙,認爲“抑庵(王直)忌其功名,妄爲此語”,由此嫉恨王直,隨即將其排擠出內閣。

王直出閣後擔任禮部侍郎,隨後於正統八年(1443)升遷爲吏部尚書,並一直任職到天順元年(1458)。任職期間,楊士奇於正統九年(1444)病逝,而內閣馬愉、曹鼐、陳循、苗衷、高谷等人的地位和威望均無法與其並列,且自景泰二年(1451)開始,由於王直年老體衰,先後任命何文淵、王翱爲吏部尚書輔佐管理部事。

可以說,王直入閣的所有阻礙已經基本清除。但實際情況是,王直此時仍舊擔任吏部尚書之職,與宣德時期的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解部事以備顧問大體相同,也就是說,此時的官員若先升尚書,則無入閣之機會——因爲此時的內閣,整體上來說還是“秘書”這個屬性更重。

王直晚年對此也曾感嘆道:“西楊不欲予同事內閣,出予理部事,當是時不能無憾。”結合王直的仕宦經歷,這種遺憾在針對楊士奇的同時,顯然也與當時的政體阻斷其迴歸內閣之路不無關係。

此外,內閣在正統時期獲得的“票擬”之權,與六部尚書的行政權也具有很強的制衡性,對此解釋最爲精闢的要屬高拱。

高拱在《三乞天恩辭免兼任疏》中提到:“我國家之事,皆屬部臣題行,閣臣擬票。或未當,則爲之駁正;或未妥,則爲之調停。不嫌異同,務在參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爲奸,是閣之與部不容混而一也……

春芳既解任去,而臣又忝居二輔之先,若仍領銓務,則自所題行,自所擬票,駁正調停終爲未便,是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今內閣平章重事,吏部進退百官,皆權所在也。臣既忝閣臣之先,而仍總吏曹之職,則操權不亦太重乎權太重,非惟臣難以居,而國體亦非所宜。”

這是高拱第三封請辭兼任吏部尚書的奏疏,其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中樞權力結構中內閣與六部職權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這也是朝廷在廢除丞相制度後,精心設計的外廷運行和制約機制,如若兩者歸於一處,則操權太重,嚴重威脅皇權的穩固和國體的穩定。

當然,這裡也有點特殊,即吏部尚書到底與其他尚書有別,高務實如今這個戶部尚書到底不如吏部尚書那麼敏感。

“萬事開頭難”,高拱以首輔兼任吏部尚書之後,無論是閣老身兼尚書,或以尚書位進閣老,都變得常態化了。

換言之,內閣與六部不再如早年那般涇渭分明,現在不僅是開始融合,甚至出現了上下級之分:內閣統領六部。

當然這個並不絕對,原歷史上在萬曆朝時,一旦首輔性格軟弱,亦或者得不到皇帝的強力支持,六部也可能反過來架空內閣。

戚繼光等人之所以不敢對高務實有絲毫不敬,一則是高務實入閣可期,這一點人盡皆知;二則此時戶部、兵部都是實學派的主場。

在高務實頭頂管着他的閣老是張學顏,其爲實學派大佬,同時也是高務實一直以來的重要支持者,可想而知會絕對支持高務實在戶部的展布。

而兵部方面雖然戎政侍郎暫時缺位,但戚繼光料定這肯定是因爲此次內閣與七卿的變動來得過於突然,實學派本身也有些措手不及,所以還沒來得及推舉人選。

戚繼光認爲,這個新任戎政侍郎大概率還是會從實學派中產生,而且很有可能皇上會召見高務實,讓他推薦繼任者——這也算是個傳統,就像當初潘晟把徐學謨推上來一樣。

有了這樣的判斷,戚繼光等人自然繼續恭恭敬敬,而朱應楨、張元功等人也自然還得趕緊投拜帖求見高務實。

於是,高務實最後一次在兵部接見了他曾經麾下的禁衛軍諸將,面授機宜。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ASolsF”的月票支持,謝謝!

PS:下一章或者說下半章會把新的內閣、七卿名單列出來一下,以免大家看得不記得了——我還是記得的,而接下來要“換副本”了。

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54章 太原,我的太原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273章 倒臺第009章 安陽之行(七)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51章 參將牽馬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12章 入城式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09章 安陽之行(七)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125章 可戰方和(九)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130章 故事第135章 密奏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123章 俺答封貢(二)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261章 準備“私會”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00章 胡鬧!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263章 密議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095章 破虜(中)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87章 葉赫女婿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276章 奔襲東籲
第090章 請按臺主持公道第154章 太原,我的太原第270章 你的時間不多了第144章 工匠學堂第115章 遼東有警第260章 引蛇出洞第105章 各有所求(下)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273章 倒臺第009章 安陽之行(七)第091章 居正之嘆第043章 誰是奸商第075章 各家子弟(下)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51章 參將牽馬第040章 必有隱情(上)第112章 入城式第100章 蒙古局勢(上)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09章 安陽之行(七)第037章 誰說服誰(3更破萬)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169章 巡撫與鎮守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149章 兵臨城下(4更破萬)第125章 可戰方和(九)第081章 內廷行走(下)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022章 輕取案首(上)第230章 士別三日第156章 本按十分欣慰呀第084章 新任廠督[第4更!]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096章 突發事件(4更破萬)第060章 變生肘腋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110章 何時可以回京第146章 陛下,出大事了!第053章 善後安排(下)第130章 故事第135章 密奏第064章 曹淦歸來(上)第126章 俺答求封(八)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三)第247章 變色龍也有堅持第062章 潭裡風光媚第154章 皆大歡喜第124章 奉旨觀政(四)第123章 俺答封貢(二)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19章 下馬威(4更破萬)第261章 準備“私會”第126章 俺答求封(五)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093章 口蜜腹劍(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三)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097章 奪城殺兄第125章 可戰方和(一)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044章 人才不少(下)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009章 小翰林,大忙人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100章 胡鬧!第050章 招降納叛(下)第085章 官場百態(下)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76章 豪華配置(上)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103章 全面攻勢第067章 決戰沙城(九)第263章 密議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47章 斷然不信第110章 創造需求第070章 逐保倒張(六)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080章 務實之請(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上)第095章 國色天香(下)第002章 歙縣逃犯(上)第170章 這就是大勝!第041章 議編衛隊(下)第133章 癱倒當場第091章 粗中有細(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上)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095章 破虜(中)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87章 葉赫女婿第178章 宰賽臺吉(二合一)第090章 宣府馬芳(下)第276章 奔襲東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