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宮牆內外

bookmark

高務實之所以這般肯定,自然是有原因的,而且這原因說起來還特別簡單。

王錫爵萬曆十年就因爲父親病重而回鄉侍奉老父,其中經歷父親逝世而守制,再因爲此前高務實的阻礙而未能第一時間起復等等,前前後後算是耽擱了差不多五年時間。

對於出生於嘉靖十三年、已經五十四歲(虛歲)的王錫爵而言,他雖然還有十七年以上的宦途生涯,但浪費的五年畢竟是實打實的,一定會想着要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補上”。

而與高務實履新之後要燒那“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樣,王錫爵也肯定要燒這新官三把火,不僅要燒,還一定要燒出一番模樣來,纔對得起他王太倉的大名。

如此,高務實認爲從小就重視名聲且頗有點“好做驚人之語”的王錫爵,在抵京之後一定會把這次機會牢牢抓住,以期能給自己起復造勢。雖然情況不同,但他肯定會想起當年高拱起復時的盛況,並爭取自己也能“搞個大新聞”。

然而料人如神的高司徒這次只料對了一半:王錫爵緊趕慢趕,在高務實上完營救疏的第三天下午便趕到了京師,然後確實搞了個大新聞——但卻不是針對“謗君案”及其餘波,而是另一件更大的大事。

王錫爵下午抵京,次日一早便上疏言事:請皇帝早正國本!

在疏文中,王閣老用他名揚天下的文筆力圖讓皇帝知道早正國本的重要性。

其實“正國本”的重要性哪裡還需要王錫爵多說,這幾年早有不知道多少人提過這事了,在各種各樣的奏疏中早就把道理翻來覆去說得明明白白,皇帝就是根木頭也一定清楚了。

所以講道理是一方面,雖然身在蘇州但卻深悉京師情形的王錫爵當然也不指望自己面子這麼大,一開口皇帝就認慫了,因此他不僅是講道理,而且給皇帝指出了一條明路。

按照王錫爵的說法,現在皇帝的“問題”在於想等嫡子出生,這一點他作爲臣子完全可以理解。但嫡子何時出生是誰也不知道的,而國本卻不可久懸,畢竟皇長子朱常洛已經六歲(虛歲),對比皇上本人當年而言,再不出閣讀書就有些遲了。

那麼怎麼辦呢?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嫡庶之別”,而這一點在王錫爵看來是有辦法解決的。

什麼辦法?讓皇長子拜皇后爲母,暫由皇后撫養。

當然,以王錫爵這樣的學霸,提出建議的時候肯定要找些憑據,所以他又在疏文中舉例,說漢明帝的馬後、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劉後等,都曾撫養諸位妃子的兒子爲自己的兒子。因此,請皇帝指令皇后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子了。

不僅如此,王錫爵還考慮到皇帝不喜歡皇長子的生母,又提出一點:這樣一來,則皇長子生母也就不必尊崇位號,以致於壓制了皇貴妃。

王錫爵不愧是王錫爵,學霸不愧是學霸。如果按照他的這一套搞下來,看起來居然皆大歡喜了!

這裡尤其要點明的一點,則是心學派歷來是主張以皇長子爲太子的,而實學派在這件事上則顯得有些舉棋不定。

大多數實學派官員由於被高務實的立場所影響,一直低調支持皇帝“等待嫡子降臨”的說法。

然而王錫爵的這一手,直接動搖了實學派大多數官員的立場——嫡庶之別既定,皇長子爲太子還有什麼問題嗎?沒有了啊!

高務實本來好好呆在家裡等待王錫爵在“謗君案”一事上出招,誰知道人家的確是個厲害人物,不跟着高務實的指揮棒轉,反而開闢第二戰場,把火燒到了國本之爭上去。

而且王錫爵這一手釜底抽薪還有另一層作用,即是將實學派內部本來就有的高、許之爭擴大化——許國本意也是認爲應該早正國本的,此前主要是因爲他在上次重陽大會上被高務實壓制了,因此與他想法相同的實學派官員也只好都跟着他偃旗息鼓,但他們的這種想法並沒有因此而徹底磨滅。

王錫爵這一搞,許國這一系官員肯定有所動搖,再加上高務實本人又還處在“自我停職”狀態,不好對他們進行壓制,正方便了“不同意見”搞串聯。

這麼一來,即便是高務實,也坐不住了,不得不反過來跟着王錫爵的指揮棒動。

當然,高務實知道王錫爵這一手也是將他的軍,逼他自己主動“出而視事”,如此自己肯定多多少少也會聲名受損,所以高務實雖然不動不行,卻最好不要這樣動。

高務實按照自己的習慣,將自己關在房間裡思索了一個多時辰,終於做出了決定。

他自己依然閉門不出,但卻派人聯繫了宮中。

不過,這一次他既不是要面君,也不是要找永寧公主,甚至不是要和黃孟宇、陳矩串聯,而是聯絡鄭皇貴妃。

當然,永寧公主還是要扮演重要角色。諸位看官若看書仔細,應該記得本書之前曾說過,鄭皇貴妃所居之處在翊坤宮,而翊坤宮與永寧公主所居的長春宮僅僅一牆之隔。

這一安排當然是朱翊鈞決定的,其中本就有讓他寵愛的鄭皇貴妃與他特別關心的胞妹永寧長公主好好相處之意。只不過由於高務實一直以來對皇后的友善態度,使得永寧公主不太願意接近鄭皇貴妃,因此兩人之前其實沒有太多來往。

事實上,永寧公主本身也與皇后交好,對於鄭皇貴妃的看法比較負面,認爲正是因爲她才導致了本該屬於皇后的恩寵被分走——其實這裡面有些誤會,朱翊鈞對王皇后的態度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相對而言王皇后的“皇后屬性”有點強,而少了些尋常夫妻之間的互動,很難讓朱翊鈞完全寵溺於她。

這一點,卻是鄭皇貴妃的特長,她更能給皇帝以這種年輕男女之間“戀愛”般的感覺。

永寧公主得到高務實的消息本來很開心,但一看是要讓她去找鄭貴妃,她卻多少有些不高興。等看完高務實的信之後,才知道這件事事關重大,只好收起滿肚子不高興,去找鄭貴妃“聊天”。

鄭貴妃在宮裡是皇帝寵愛的兩女之一,而且因爲皇后太有正妻範,顯得比較寡淡,是以她平時幾乎處於“獨寵”狀態。

獨寵對她而言當然是件好事,不過這好事也要分開說,從另一方面來講,獨寵就意味着她除了皇帝的寵愛之外,與其他嬪妃的關係都好不到哪去。而又因爲嬪妃們的影響,留在宮中的長公主們對她的印象也不會很好。

簡單的說,就是她在宮中幾乎沒有朋友。

後世的宮鬥劇很出名,在這些宮鬥劇中,爲了愛情,爲了榮華,爲了爭奪皇帝難測的君心恩寵,後宮的嬪妃們將青春和美好都虛耗在了這場無休無止的鬥爭中,而後宮就是那鬥爭的慘烈陣地。

華庭錦帳中的陰謀背叛,雕樑畫棟下的爾虞我詐。以所謂“宮鬥”爲主題的小說和影視劇,展現給讀者和觀衆的紫禁城,正是這樣一座後宮女性殘酷鬥爭的舞臺。

但所謂“宮鬥劇”的本質,其實不過是現代職場中的心思算計披上了一件古裝外衣罷了。歷史中真實的禁宮內苑,森嚴宮規織成的細密羅網,將每個人禁錮其中,事實上絕容不下“宮鬥劇”中那些貌似華麗實則拙劣的所謂陰謀詭計。

紫禁城中上演的誠然不是“宮鬥劇”,但數百年來,生活在後宮中的嬪妃們,所經歷的人生,卻仍然是另一座殘酷的牢籠。

“宮鬥劇”只說對了一點,即在專制皇朝之中,帝王絕對的權力意志主宰一切,因此後宮的權位高低,完全取決於莫測的君心。

在這金瓦紅牆連稱的權力迷宮中,每個被囚禁在裡面的人,都不得不在皇權下匍匐跪拜,喪失自我,成爲帝王掌中精緻牢籠中的囚徒。

脂粉塗飾着後宮囚徒的面容,金翠裝飾着手上的沉重鐐銬,溫婉恭順的背後是人性的自我壓抑,哪怕椒房專寵,熾焰熏天,也會擔心一朝喪失,只落得黃土一抔。

這纔是宮中女性的生存真相。

帝制時代,紫禁城是以皇權絕對意志所搭建的完美牢籠,讓人豔羨的富麗堂皇背後,是人心壓抑和權力腐朽滋生的黴斑。一如鐐銬戴久了就會嵌進皮肉,鎖進骨髓,困在其中的人既無法逃脫也無法自知。

每一個後宮女子都會有這種恐懼,因此她們既希望長期專寵,又擔心這一切隨時喪失,因而她們也期望平時有除了皇帝之外的其他寄託。

兒女自然是重要寄託,然而皇室的兒女親情是受限的,並非個個都能如當年李太后親自撫養朱翊鈞那樣——更何況李太后撫養朱翊鈞時,朱翊鈞也是獨居一宮,並不會和母妃住在一起,所以這種寄託也是缺陷的。

人在這種時候,自然就會渴望友情——哪怕是後世那種無處不在的“表面閨蜜”呢,總也比毫無寄託來得強。

因此當得知永寧長公主主動來到翊坤宮拜訪的消息時,正閒極無聊而作畫的鄭貴妃喜不自禁,扔了畫筆就親自出來迎接了。

永寧公主不是高務實,演技方面確實不算出彩,甚至比鄭貴妃也要差得遠了,至少鄭貴妃那一臉驚喜與親熱看起來就和真的一樣,上前拉着永寧公主的手親親熱熱地一口一個“永寧妹妹”也顯得毫無生澀,宛如一貫如此。

相比之下,永寧公主看起來就矜持多了,雖然一直面帶笑容,可雙方的寒暄話卻不在一個量級,往往鄭貴妃喜滋滋地說了七八句,永寧公主也只能微笑着回個一兩句。若是讓不知情的人見了,還以爲永寧公主的地位比鄭皇貴妃反而高了一截呢。

兩人閒聊了一會兒,永寧公主終於找到機會說起正事,提到王錫爵抵京,上疏請皇上早正國本一事。

鄭貴妃先是臉色一變,繼而很快展現出她表情管理的功底,立刻恢復了從容的神態,揮手把宮女太監們都趕了出去,這才提醒道:“永寧妹妹,按照祖制,這些事可不是咱們能夠議論的呀。”

永寧公主按照高務實的提醒,微微一笑:“哪有議論?只是聽到消息,順口一提罷了。”

鄭貴妃其實早就知道永寧公主和高務實之間有些不清不楚的關係,而且消息來源十分可靠——皇帝說的。只不過皇帝到底也知道忌諱,只是隱隱約約提了一點,沒有說得很詳細。

但這就夠了,以鄭貴妃的聰明伶俐,哪裡猜不出來永寧公主身在宮中爲何會得知王錫爵的事,甚至還清楚的知道王錫爵今天奏疏裡說了什麼——總不可能永寧公主把司禮監給收買了吧?那不是永寧,那恐怕是太平。

這個消息的來源,只有可能是高務實。至於高務實怎麼把消息這麼快就傳給永寧,這一點鄭貴妃根本懶得關心。

高務實的勢力有多大,對皇帝的影響有多深,她自從上次被皇帝冷面相對以來,那是再清楚不過了。

這個人,是她已經打定主意能不得罪就堅決不能得罪的對象。她知道,作爲宮中嬪妃,這點自覺一定要有,尤其這是大明朝,是後宮絕對不容干政的大明朝。

甚至最近這段時間,她還一直都想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說說高務實的好話——道理很簡單,以高務實在宮中的勢力,自己在皇帝面前爲他說話,他一定是能夠得知的。

如果能夠藉此改變高務實對“國本”問題的看法,那可就真是天大的好消息了。以高務實對皇帝的影響力,以及他在外廷的強大派系實力,只要他肯表態支持,別說自己這個皇貴妃做得越發安如磐石,甚至搞不好常洵就能當太子!

唯一的麻煩在於很難找到機會,皇帝絕大多數時候也是恪守祖制,不在她面前提起外廷之事的,想要誇讚高務實也不方便。

不過永寧公主此來……鄭貴妃忽然心中一動。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阿勒泰的老西”、“書友20200327214150713”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34章 萬事開頭難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第040章 瞭解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268章 揭謎(上)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033章 晚輩不會引起公憤吧?(4更破萬)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85章 成交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00章 胡鬧!第049章 努爾哈赤的命脈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102章 利用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011章 大閱很難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69章 何爲實力(下)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129章 關係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64章 聯名信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上)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116章 戚繼光進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七)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
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六)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34章 萬事開頭難第075章 各家子弟(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150章 張四維小出一手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第040章 瞭解第148章 謗君案(上)第268章 揭謎(上)第001章 封賞爭議第137章 李成樑的驚、怒、急第199章 變生肘腋第095章 時不我待了啊第130章 跋扈尚書(上)第113章 世鎮的好處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134章 給朕辦他!第114章 長公主的決斷第011章 材料價格(下)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026章 國事私事第179章 不完美的大勝(二合一)第079章 三道汗令催謀主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90章 宣府馬芳(上)第105章 各有所求(上)第040章 必有隱情(下)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56章 漠南之戰(六)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三)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47章 未雨綢繆(下)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嚴(第4更)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中)第052章 引蛇出洞好危險第036章 戚繼光的彩虹屁第033章 晚輩不會引起公憤吧?(4更破萬)第044章 人才不少(上)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85章 成交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00章 胡鬧!第049章 努爾哈赤的命脈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87章 翰林清貴(上)第102章 利用第101章 戚帥繼光(下)第011章 大閱很難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69章 何爲實力(下)第250章 誰是虎,誰是食第117章 銷售火爆(上)第184章 背鍋俠(二合一)第129章 關係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08章 關鍵在糧?第083章 活佛的智慧第071章 晴天霹靂啊第148章 一個好機會第013章 籠絡陳矩(下)第177章 生擒炒花(完)第088章 御駕親臨第029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22章 蒙疆風雲(七)第007章 亡命之徒第181章 圖既已窮,魚腸何在?(4更破萬)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071章 馮保掌印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010章 新鄭高氏(下)第018章 誰是王法?第112章 我願意借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第064章 聯名信第085章 讓麻貴跟我走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006章 留宿安肅(上)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058章 互爲倚仗(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57章 帷幕拉開第040章 荊州張府第062章 陷城還是獻城?第116章 戚繼光進京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七)第133章 蓋州上任第191章 副總兵人選